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象a与视差之见:齐泽克的事件哲学 被引量:8
1
作者 蓝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24-33,共10页
齐泽克的事件理论秉承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以大他者为中心的象征界介入到实在界的时候,不仅生成了被象征秩序所询唤的主体,也将生命、欲望、力比多一分为二,被阉割掉的部分成为主体永远失却的对象a。在齐泽克那里,对象a成为了实在... 齐泽克的事件理论秉承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以大他者为中心的象征界介入到实在界的时候,不仅生成了被象征秩序所询唤的主体,也将生命、欲望、力比多一分为二,被阉割掉的部分成为主体永远失却的对象a。在齐泽克那里,对象a成为了实在界在被象征化之后的剩余物,证明了主体不可能完全被象征秩序的意识形态所消化,而对象a的存在成为了事件发生的原点,它让象征秩序的崩溃成为可能。不过,仅仅有对象a不足以触动既定的象征秩序。如果让事件成为可能,必须要形成另一个象征化过程,让不可能被感知和言说的对象a,在新的象征秩序下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视角下的视差之见。这样,真正的事件的发生,依赖于新观念的发明与新原则的诞生,让不可消化的剩余物通过新原则得以呈现。也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才能说诞生了新的普遍性以及新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事件 对象a 视差之见
下载PDF
论齐泽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作者 李西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7,共9页
齐泽克将其哲学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在《视差之见》中明确提出了复兴辩证唯物主义的主题,在《比无还少》和《绝对反冲》中推进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在《视差之见》中,齐泽克主要强调了视差辩证法,这是强调事物内在裂隙、内在... 齐泽克将其哲学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在《视差之见》中明确提出了复兴辩证唯物主义的主题,在《比无还少》和《绝对反冲》中推进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考。在《视差之见》中,齐泽克主要强调了视差辩证法,这是强调事物内在裂隙、内在最小差异的辩证法,是强调事物自身内在否定性的辩证法。用这种辩证法来补充、限定唯物主义,是齐泽克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的前提。在《比无还少》中,齐泽克讨论了作为无的空洞,将其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基础,即所谓辩证唯物主义的物。在《绝对反冲》中,齐泽克深入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即自身回溯性地规定自身的绝对反冲,塑造了革命的黑格尔形象,并以之来理解当代现实社会,解读历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辩证唯物主义 视差之见 比无还少 绝对反冲
下载PDF
外求还是内倾:论当下“新诗标准”两种诉求取向的诗学可能
3
作者 杨金彪 《社会科学论坛》 2021年第2期198-218,共21页
新世纪以来"新诗标准"讨论中涌现的诸多"提案"就其诗学逻辑与倾向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外求型标准与内倾型标准。前者将其诗学有效性挂靠在客观性上,以外在认同为最终追求,其关键词是难度、技术等具有客观性的... 新世纪以来"新诗标准"讨论中涌现的诸多"提案"就其诗学逻辑与倾向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外求型标准与内倾型标准。前者将其诗学有效性挂靠在客观性上,以外在认同为最终追求,其关键词是难度、技术等具有客观性的概念。后者将诗学有效性放置于主观性,以自我追问为其终极皈依,更强调诗的悟性与偶然。前者对后者处于话语"碾压"态势,二者的"结合"尚无恰切诗学机缘。再次引入"主体性"理论视野,结合中国传统心性之学,确立"诗心"作为新诗标准的主体,以"共通感"作为新诗标准的诗学普遍性与有效性的理论表述,庶几能"化解"新诗标准提案的诸多虚妄而重获诗歌本体认识的正本清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标准 视差之见 主体性 心的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