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酸及亚油酸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2
1
作者 王筱菁 李万根 +1 位作者 苏杭 苏涛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542-546,共5页
目的探讨棕榈酸及亚油酸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G63细胞分5组进行干预,分别是:①对照(CON)组;②棕榈酸1.0×10-4mol·L-1组;③棕榈酸5.0×10-4mol·L-1组;④棕榈酸10.0×10-4mol·L-1... 目的探讨棕榈酸及亚油酸对人成骨肉瘤细胞MG63的作用。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MG63细胞分5组进行干预,分别是:①对照(CON)组;②棕榈酸1.0×10-4mol·L-1组;③棕榈酸5.0×10-4mol·L-1组;④棕榈酸10.0×10-4mol·L-1组;⑤棕榈酸5.0×10-4mol·L-1+亚油酸1.0×10-5mol·L-1组。干预24h后用AO/PI荧光双染和TUNEL法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用Annexin-V/FITC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早期细胞凋亡;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评估细胞损伤和凋亡情况。结果随着棕榈酸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呈浓度梯度效应。棕榈酸组细胞凋亡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同时给予亚油酸组(P均<0.05)。结论棕榈酸能引起成MG63细胞凋亡,亚油酸则对其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亚油酸 MG63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青钱柳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4
2
作者 舒任庚 徐昌瑞 +1 位作者 刘庆华 黎蓬娘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680-681,共2页
从青钱柳嫩叶中分得4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为胡萝卜甙、β-L-吡喃阿拉伯糖、硬脂酸和棕榈酸。
关键词 青钱柳 胡萝卜甙 硬脂酸 棕榈酸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连作马铃薯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物的成分检测及其自毒效应 被引量:57
3
作者 张文明 邱慧珍 +3 位作者 张春红 刘星 高怡安 沈其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可能机理,在大田条件下,以轮作为对照(CK),收集连作5年(CP5)马铃薯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根系分泌物,采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生物检测验证了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结果表明:CK和CP5处理... 为探讨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可能机理,在大田条件下,以轮作为对照(CK),收集连作5年(CP5)马铃薯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根系分泌物,采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进行了鉴定,并通过生物检测验证了根系分泌物的自毒效应。结果表明:CK和CP5处理的马铃薯在不同生育期的根系分泌物均鉴定出糖类、酸类、胺类、脂类、醇类和嘧啶类等成分,以糖类和酸类物质居多;CP5处理根系分泌物的成分较CK复杂,酸类物质含量有升高的趋势。连作改变了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化学组成和含量:CP5处理在苗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的根系分泌物中均鉴定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分别为0.16%、0.21%和0.24%,CK处理未检测到;CP5处理在苗期、现蕾期和开花期的根系分泌物中均鉴定出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0.34%、1.12%和0.47%,CK处理仅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鉴定出棕榈酸的存在,但相对含量仅为0.56%和0.24%。生物检测试验结果表明,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显著抑制了马铃薯生长,1 mmol·L-1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马铃薯生长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0.5 mmol·L-1的抑制作用。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马铃薯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但二者未表现出物质的叠加效应。现蕾期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所含的物质最多,是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收集的适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马铃薯 自毒作用 根系分泌物 棕榈酸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下载PDF
天麻化学成分研究(Ⅰ) 被引量:49
4
作者 王莉 肖红斌 梁鑫淼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84-585,共2页
目的 研究天麻中的弱极性成分。方法 硅胶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层析分离 ,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他们分别为 :对羟苄基乙基醚 ( )、β-谷甾醇 ( )、棕榈酸 ( )、2 ,2′-亚甲基 -二 (6 -叔丁基 - 4 -甲基苯酚... 目的 研究天麻中的弱极性成分。方法 硅胶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层析分离 ,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他们分别为 :对羟苄基乙基醚 ( )、β-谷甾醇 ( )、棕榈酸 ( )、2 ,2′-亚甲基 -二 (6 -叔丁基 - 4 -甲基苯酚 ) ( )、对羟苄基甲醚 (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 )和对羟基苯甲醛 ( )。结论 化合物 和 为天麻中首次报道成分 ,其中 ,化合物 为四取代苯的二聚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棕榈酸 Β-谷甾醇
下载PDF
脂质体处方和制备方法对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辉 汤韧 +1 位作者 何晓霞 张宜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63-566,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组成和制备方法对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在 4℃和 2 5℃分别贮存 90d和 180d后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用卵磷脂 (PC) 胆固醇 (CH) 磷脂酰丝氨酸 (PS) ,卵磷脂 (PC) 胆固醇 (CH) 硬脂酰胺 (SA) ,卵磷脂 (PC) 胆... 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组成和制备方法对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在 4℃和 2 5℃分别贮存 90d和 180d后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用卵磷脂 (PC) 胆固醇 (CH) 磷脂酰丝氨酸 (PS) ,卵磷脂 (PC) 胆固醇 (CH) 硬脂酰胺 (SA) ,卵磷脂 (PC) 胆固醇 (CH) 胆固醇硫酸酯 (CS) ,神经酰胺 (CM) 胆固醇 (CH) 棕榈酸 (PA) 胆固醇硫酸酯 (CS) ,以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和去水化 水化法 ,分别制备多室脂质体 (MLV)、大单室脂质体 (LUV)、去水化 水化脂质体(DRV) ,以平均粒径、渗漏率、pH值和Zeta电位 4个指标考察不同贮存条件下脂质体的稳定性。结果 脂质体稳定性顺序依次为 ,对不同脂质体处方 :PC CH CS >CM CH PA CS >PC CH PS >PC CH SA ;对不同制备方法 :LUV优于MLV和DRV ;4℃时脂质体的稳定性优于 2 5℃时的脂质体。结论 脂质体的稳定性与制剂处方和制备方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处方 制备方法 阿昔洛韦棕榈酸酯脂质体 阿昔洛韦 棕榈酸 脂质体 稳定性 药物载体
下载PDF
苦丁茶冬青化学成分的结构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欧阳明安 汪汉卿 +2 位作者 苏军华 刘玉青 杨崇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9-23,共5页
从苦丁茶冬青叶中分得4个新的三萜酯,及6个已知三萜,其化学结构分别由NMR,MS,IR等方法获得。这4个新三萜酯是:α-香树醇-3β-棕榈酸酯,11-羰基-α-香树醇-β-棕榈酸酯,3β-羟基-羽扇-20(29)-烯-24羰酸甲酯和羽扇-20(29)-烯-24-羰酸甲酯-... 从苦丁茶冬青叶中分得4个新的三萜酯,及6个已知三萜,其化学结构分别由NMR,MS,IR等方法获得。这4个新三萜酯是:α-香树醇-3β-棕榈酸酯,11-羰基-α-香树醇-β-棕榈酸酯,3β-羟基-羽扇-20(29)-烯-24羰酸甲酯和羽扇-20(29)-烯-24-羰酸甲酯-3β-棕榈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丁茶冬青 冬青属 三萜酯 棕榈酸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双边栝楼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巢志茂 刘静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99,共3页
从双边栝楼果皮中分离出9种化合物,鉴定为棕榈酸、木蜡酸、蟥酸、蒙坦尼酸、蜂蜜酸、L-(-)-α-棕榈酸甘油酯,Δ~7-豆甾烯醇,Δ~7-豆甾烯酮-3和Δ~7-豆甾烯醇-3-(?)-D-葡萄吡喃糖甙,其中前8个成分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关键词 双边栝楼 化学成分 棕榈酸
下载PDF
棕榈酸对胰岛的脂毒性及非诺贝特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丽 高聆 +1 位作者 梁军 赵家军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 探讨棕榈酸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和非诺贝特对棕榈酸所致胰岛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胰岛,分6组:对照组、棕榈酸0. 2mmol/L组(PA0. 2)和0. 4mmol/L(PA0. 4)组,非诺贝特组(FF, 5×10-6 mol/L)及PA0. 2+FF组、PA0. ... 目的 探讨棕榈酸对胰岛功能的影响和非诺贝特对棕榈酸所致胰岛脂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分离大鼠胰岛,分6组:对照组、棕榈酸0. 2mmol/L组(PA0. 2)和0. 4mmol/L(PA0. 4)组,非诺贝特组(FF, 5×10-6 mol/L)及PA0. 2+FF组、PA0. 4+FF组。培养24h分别测定基础胰岛素(BIS)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RT PCR或实时PCR测定胰岛素(INS)、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因子1 (PDX 1)、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和PPARαmRNA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A0. 2组和PA0. 4组BIS增加,GSIS升高倍数减少,且PA0. 4组变化幅度更明显;FF组BIS、GSI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 2+FF组比PA0. 2组BIS减少31%,GSIS增加29%;PA0. 4+FF组比PA0. 4组BIS减少56%,GSIS增加121%;PA0. 2+FF组与PA0. 4+FF组GSIS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均P<0. 05 )。( 2 )与对照组比较,PA0. 2组和PA0. 4组PDX 1、INS和GLUT2的表达降低(P<0. 05),但PPARα表达不受影响。(3)与PA0. 2组和PA0. 4组比较,PA0. 2+FF组、PA0. 4 +FF组的INS、GLUT2、PDX 1、PPARαmRNA表达增加(P<0. 05 )。结论 棕榈酸抑制胰岛GLUT2、INS、PDX 1mRNA表达,抑制胰岛素转录合成。非诺贝特增加PPARαmRNA表达,与棕榈酸共存时增强GLUT2、INS、PDX 1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胰岛 脂毒性 非诺贝特 保护机制 药物治疗 糖尿病
原文传递
威灵仙和显脉旋复花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和比较 被引量:28
9
作者 江滨 廖心荣 +4 位作者 贾向云 叶晓雯 丁靖垲 喻学俭 吴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8期40-42,共3页
用GC-MS-DS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威灵仙和显脉旋复花的化学成分,显脉旋复花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和异丁酸百里香酯;威灵仙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和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
关键词 威灵仙 显脉旋显花 挥发油 棕榈酸
下载PDF
地瓜藤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郭良君 谭兴起 +3 位作者 郑巍 孔飞飞 陆萍 倪东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09-1711,共3页
目的研究地瓜藤Ficus tikou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经NMR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地瓜藤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xo-... 目的研究地瓜藤Ficus tikou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经NMR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地瓜藤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xo-α-ionol(1)、棕榈酸(2)、邻羟基苯甲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α-香树脂酮(5)、β-香树脂酮(6)、α-香树脂醇乙酸酯(7)、β-香树脂醇乙酸酯(8)、β-谷甾醇(9)。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地瓜藤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瓜藤 3-oxo-α-ionol 棕榈酸 α-香树脂醇乙酸酯 β-香树脂醇乙酸酯
原文传递
傅立叶近红外漫反射非破坏性测定花生种子主要脂肪酸含量 被引量:31
11
作者 禹山林 朱雨杰 +5 位作者 闵平 杨庆利 曹玉良 王传堂 刘旭 周学秋 《花生学报》 2010年第1期11-14,48,共5页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非破坏性地快速定量分析了花生种子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主要脂肪酸含量。建立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预测数学模型交叉验证的统计参数为:油酸的决定系数(R2)为98.74%,均方差(RMSECV)为1.87;亚...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非破坏性地快速定量分析了花生种子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主要脂肪酸含量。建立的油酸、亚油酸、棕榈酸预测数学模型交叉验证的统计参数为:油酸的决定系数(R2)为98.74%,均方差(RMSECV)为1.87;亚油酸的决定系数(R2)为98.97%,均方差(RMSECV)为1.5;棕榈酸的决定系数(R2)为96.02,均方差(RMSECV)为0.52;硬脂酸的决定系数(R2)为73.91%,均方差(RMSECV)为0.37。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接近常规化学方法,完全能满足花生品质育种的要求,并在遗传后代中筛选出油酸/亚油酸比值高达15.00以上的材料4份。高比值材料的油酸与亚油酸总和比一般花生品种高2个百分点以上,而棕榈酸含量低3个百分点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花生种子 油酸 亚油酸 棕榈酸 硬脂酸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9
12
作者 卢爱妮 王德龙 +4 位作者 赵芳 陈瑞杰 陈薇乔 郑红斌 季旭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6035-6044,共10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IP和TCMSP数据库挖掘芍药汤潜在活性成分及其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和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芍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IP和TCMSP数据库挖掘芍药汤潜在活性成分及其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和OMIM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匹配所得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构建PPI网络,借助Cyto NCA插件筛选关键靶点,将关键靶点与对应成分联系起来绘制网络图,筛选关键成分;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SYBYL-X 2.0软件对关键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体内复制大鼠UC模型,芍药汤干预后,观察疾病活动指数,评估结肠病理损伤,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水平。结果芍药汤的潜在活性成分共有424个,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棕榈酸、儿茶素、原花青素等;其治疗UC的关键靶点41个,靶点主要涉及转录的正调控、凋亡过程的负调控、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通过TNF、缺氧诱导因子1(HIF-1)、癌症途径、Toll样受体(TLR)、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U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成分与对应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体内实验验证,芍药汤可改善结肠病理损伤,下调TNF-α和CXCR4,上调IL-4表达。结论芍药汤治疗UC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汤 溃疡性结肠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体内实验 槲皮素 棕榈酸 儿茶素 原花青素
原文传递
我国玉米籽粒脂肪酸含量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傅绍清 胡述楫 +1 位作者 胡人卫 罗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22-229,共8页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20个省(区)608份玉米品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平均亚油酸为46.67%,油酸为34.18%,棕榈酸为15.02%,硬脂酸为2.25%,亚蔴酸为1.31%,花生酸为0.33%。不饱和脂肪酸之和... 用甲酯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我国20个省(区)608份玉米品种籽粒的脂肪酸含量。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6种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平均亚油酸为46.67%,油酸为34.18%,棕榈酸为15.02%,硬脂酸为2.25%,亚蔴酸为1.31%,花生酸为0.33%。不饱和脂肪酸之和为82.16%。用聚类分析法对脂肪酸含量以省(区)为单位作分区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我国玉米亚油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北方省(区)高南方省(区)低的趋势。油酸、饱和脂肪酸含量有北方省(区)低南方省(区)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酯肪酸含量 亚油酸
下载PDF
白茅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明雷 王素贤 +1 位作者 孙启时 吴立军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92-194,209,共4页
从白茅〔ImperatacylindricaBeauv.var.major(Nes)CEHubb.〕的根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α-联苯双酯(Dimethyl4,... 从白茅〔ImperatacylindricaBeauv.var.major(Nes)CEHubb.〕的根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为:α-联苯双酯(Dimethyl4,4′-dimethoxy-5,6,5′,6′-dimethylenedioxybiphenyl-2,2′-dicarboxylate,Ⅰ),对羟基桂皮酸(p-Coumaricacid,Ⅱ),芦竹素(Arundoin,Ⅲ),白茅素(Cylindrin,Ⅳ)和棕榈酸(Palmiticacid,Ⅴ).其中化合物(Ⅰ),(Ⅱ),(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α-联苯双酯具有治疗肝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化学 白茅根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高导热膨胀石墨/棕榈酸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储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吴韶飞 闫霆 +1 位作者 蒯子函 潘卫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553-3564,F0002,共13页
采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作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作为添加基质,通过“熔融共混-凝固定形”工艺制备了P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以提高相变材料的综合性能。预测并制备了21种不同配比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对其形... 采用棕榈酸(palmitic acid,PA)作为相变材料,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EG)作为添加基质,通过“熔融共混-凝固定形”工艺制备了PA/EG定形复合相变材料以提高相变材料的综合性能。预测并制备了21种不同配比的定形复合相变材料,对其形貌结构和孔隙率进行了微观表征与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样品进行了传热性能分析、热物性测试、热稳定性研究和储热性能分析。SEM形貌分析显示所使用工艺可使棕榈酸能较好地被吸附于膨胀石墨的孔隙结构并使之均匀分布;DSC测试结果表明定形复合相变材料[70%(质量)PA]的焓值为193.01 J/g,纯PA的焓值为275.35 J/g,对应于熔点分别为61.08℃和59.53℃。EG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当样品密度为900 kg/m3,EG含量为30%(质量)时,定形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导率为14.09 W/(m·K),相比于纯PA[0.162 W/(m·K)]提高约87倍;对制备的样品进行50次循环稳定性实验,EG含量为24%(质量)和30%(质量)的样品形态均未出现明显变化,表现出良好的充放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膨胀石墨 定形 相变材料 制备 储热性能
下载PDF
花生自然风干种子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建成 王传堂 +3 位作者 王秀贞 唐月异 张树伟 李贵杰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3,共4页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花生种子品质近红外分析技术,不断改进花生种子主要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模型,对深入开展花生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来源、不同种皮颜色的大粒型和小粒型材料,构建了花生自然风...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作物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花生种子品质近红外分析技术,不断改进花生种子主要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模型,对深入开展花生品质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不同来源、不同种皮颜色的大粒型和小粒型材料,构建了花生自然风干种子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经优化,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均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油酸含量谱区范围为8717.1~5446.3cm-(1厘米波数),维数为9,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89.16,均方差(RMSECV)为2.62;花生种子亚油酸含量谱区范围为9666~5785.7cm-1,维数为9,模型R2为90.85,RMSECV为2.00;花生种子棕榈酸含量谱区范围为8717.1~5446.3cm-1,维数为8,模型R2为79.21,RMSECV为0.525。该模型可用于花生品质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自然风干种子 油酸 亚油酸 棕榈酸 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
下载PDF
乙醇和软脂酸诱导的脂肪肝离体细胞模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红锋 杨慧萍 王耀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8-95,共8页
该文以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为实验材料,采用乙醇和软脂酸等损伤条件建立脂肪肝的离体细胞模型,并以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三酯含量和γ-谷氨酰转肽酶泄露量等指标,证明该离体细胞模型与实验动物模型的相似性,及其实际应用意义。实验结果表... 该文以人正常肝细胞株L02为实验材料,采用乙醇和软脂酸等损伤条件建立脂肪肝的离体细胞模型,并以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三酯含量和γ-谷氨酰转肽酶泄露量等指标,证明该离体细胞模型与实验动物模型的相似性,及其实际应用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含有0.6%酒精、10微克/毫升软脂酸或5微克/毫升软脂酸和0.6%乙醇的1640培养基长期培养肝细胞(6天),可使肝细胞代谢紊乱,产生明显的甘油三酯累积(P<0.01),脂滴数量明显增多,和γ-谷氨酰转肽酶泄漏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与人类及实验动物脂肪肝的表型特征很相符,且用公认去脂药物洛伐他汀,脂必妥处理,可使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软脂酸 离体细胞模型 脂肪肝 脂肪酸 表型特征 发病机理 去脂药物
下载PDF
GC-MS联用法分析不同产地白芍和赤芍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23
18
作者 赵朕雄 冯茹 +2 位作者 符洁 王琰 姚庆强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27-63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白芍和赤芍中的挥发油成分,并比较白芍和赤芍以及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间挥发油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芍和赤芍的挥发油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分析鉴定和比较。色谱条件:采...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白芍和赤芍中的挥发油成分,并比较白芍和赤芍以及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间挥发油成分差异。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芍和赤芍的挥发油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分析鉴定和比较。色谱条件:采用Rtx-5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6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60℃保持3 min,以4℃·min-1升温至200℃,以10℃·min-1升温至280℃,持续10 min),载气为高纯氦气(纯度〉99.99%),载气控制方式为恒线速度(36.5 cm·s-1),分流(5∶1)方式进样,进样量1μL;质谱条件:电子轰击(EI)离子源,电离电压70 e V,离子源温度200℃,加速电压4 k V,扫描范围50~450 amu。结果:白芍挥发油共鉴定出55种成分,赤芍挥发油共鉴定出68种成分,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全部成分进行了含量分析。其中,白芍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和桃金娘醛等,棕榈酸含量最高,为54.48%;而赤芍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丹皮酚、棕榈酸、亚油酸和水杨醛等,丹皮酚含量最高,为39.43%。白芍和赤芍挥发油成分有明显差别,而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之间主要成分的含量差别也较大。结论:本研究将用于白芍和赤芍挥发油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同时也为探讨来源不同的白芍和赤芍挥发油成分与药理活性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 赤芍 挥发油 定性鉴别 不同产地中药比较 丹皮酚 棕榈酸 亚油酸 水杨醛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马铃薯根系分泌物成分鉴别及其对立枯丝核菌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文明 邱慧珍 +1 位作者 张春红 海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9-866,共8页
采用自制根盒收集了苗期和现蕾期连作5年和轮作马铃薯的根系分泌物,并用GCM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苗期和现蕾期,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糖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有机酸类,且有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糖含量下降、有机酸含量升高的趋势.连... 采用自制根盒收集了苗期和现蕾期连作5年和轮作马铃薯的根系分泌物,并用GCMS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苗期和现蕾期,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糖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有机酸类,且有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糖含量下降、有机酸含量升高的趋势.连作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根系分泌物中棕榈酸相对含量分别为0.94%和1.4%,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相对含量均为0.15%;轮作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根系分泌物中棕榈酸相对含量仅为0.15%和0.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未检出.轮作和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都可促进立枯丝核菌的生长,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更显著.模拟试验表明: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均可明显促进立枯丝核菌生长,说明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对立枯丝核菌的促进作用与分泌物中含有棕榈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马铃薯 根系分泌物 棕榈酸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立枯丝核菌
原文传递
原代培养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0
20
作者 穆颖 季爱玲 +2 位作者 刘寒强 许朝晖 王枫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433-436,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高脂负荷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意义。方法:用不同浓度棕榈酸、胰岛素分别培养骨骼肌细胞2h、6h、12h、24h,对棕榈酸诱导组的一部分细胞给予1×10^(-7)M胰岛素刺激2h,用血糖检测试剂盒(GOD-POD)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 目的:观察高脂负荷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的意义。方法:用不同浓度棕榈酸、胰岛素分别培养骨骼肌细胞2h、6h、12h、24h,对棕榈酸诱导组的一部分细胞给予1×10^(-7)M胰岛素刺激2h,用血糖检测试剂盒(GOD-POD)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研究不同浓度棕榈酸、胰岛素对骨骼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观察胰岛素的生理功效的变化。结果:0.6mM棕榈酸诱导12h以上或者5×10^(-7)M胰岛素诱导24h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比正常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细胞的糖代谢能力降低。经1×10^(-7)M胰岛素刺激2h后的棕榈酸诱导组,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与未经胰岛素刺激的棕榈酸诱导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胰岛素的生理功效降低,证实棕榈酸诱导组细胞已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结论:高脂或高胰岛素条件均可诱导原代骨骼肌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细胞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 棕榈酸 葡萄糖转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