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南古隆起控油理论及其潜山准层状油气藏勘探 被引量:73
1
作者 韩剑发 王招明 +3 位作者 潘文庆 赵孟军 顾乔元 秦胜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8-453,共6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难点,应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轮南古隆起对奥陶系潜山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轮南古隆起控油、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理论体系。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古隆起... 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隆起奥陶系潜山油气勘探的难点,应用新的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轮南古隆起对奥陶系潜山油气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建立轮南古隆起控油、潜山整体含油局部富集的理论体系。古隆起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古隆起控制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输导体系的形成和潜山油气的多期成藏。提出轮南古隆起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型准层状油气藏新模式,认为受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的控制,油气富集在潜山表层150m深度范围内。同时,形成了该类油气藏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如高精度三维地震储集体预测及酸压储集体改造技术、非均质碳酸盐岩油气藏井点优选及不规则井网开发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 古隆起 碳酸盐岩储集体 多期成藏 准层状油气藏 勘探开发技术
下载PDF
从四川盆地看古隆起成藏的两重性 被引量:38
2
作者 黄籍中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7,共6页
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泸州—开江印支期两大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入手,类比论证了不同性质的古隆起对油气藏形成的利与弊。结果表明:①泸州—开江印支期隆起属继承性沉积型隆起,剥蚀幅度弱,中石炭统黄龙组"天窗"... 从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加里东期、泸州—开江印支期两大隆起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入手,类比论证了不同性质的古隆起对油气藏形成的利与弊。结果表明:①泸州—开江印支期隆起属继承性沉积型隆起,剥蚀幅度弱,中石炭统黄龙组"天窗"展布范围小,而且发生在下志留统油系烃源大量排烃之前,有利于古油藏、古气藏的形成与保藏,该区勘探程度虽已较高,但仍具勘探前景;②乐山—龙女寺加里东隆起,属剥蚀型隆起,剥蚀幅度大,延续时间长,震旦系灯影组"天窗"发生在古气藏形成之后,古气藏遭受明显破坏,导致现今气藏气源不足,该区勘探宜转向古隆起外围,目的层以下古生界为主。结论认为:印支期隆起有利于油气的富集与储存,应列为勘探的主要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加里东期 印支期 古隆起 油气成藏 勘探有利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主要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控油气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35
3
作者 焦志峰 高志前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39-646,共8页
古隆起的分布及其形成演化对油气的聚集具有决定作用。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地质时期的古隆起分布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对塔中、塔北和巴楚3个古隆起的性质、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指出油... 古隆起的分布及其形成演化对油气的聚集具有决定作用。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地质时期的古隆起分布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对塔中、塔北和巴楚3个古隆起的性质、演化特征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对比,指出油气关键成藏期的古隆起及其后期的发展演化影响着盆地的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的聚集与分布,认为由此决定的不同时期的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聚集区显著不同,例如加里东运动晚期,塔北隆起和塔中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海西运动晚期,塔北隆起、巴楚隆起、塔中隆起和塔东隆起及其斜坡带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喜马拉雅运动期,巴楚隆起及其围斜部位则是主要的油气勘探有利区,塔东地区也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构造演化 油气聚集 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构造地质结构与深层勘探层系分区 被引量:29
4
作者 陈竹新 李伟 +5 位作者 王丽宁 雷永良 杨光 张本健 尹宏 苑保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7-408,共12页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期间遭受多个阶段性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深层发育复杂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志留纪末西部古隆起、晚古生... 川西北地区经历了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的海相盆地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构造演化过程,期间遭受多个阶段性区域构造活动影响,深层发育复杂的地层分布及构造变形,在关键构造期形成了包括震旦系灯影组阶梯状台地、志留纪末西部古隆起、晚古生代—中三叠世被动陆缘等特征性的构造和沉积结构。晚三叠世以来的中—新生代多期不同方向的陆内挤压构造作用则形成了盆地周缘及内部的复杂冲断褶皱构造。龙门山北段冲断带前缘发育深层原地冲断构造,表现为受下三叠统和下寒武统中的两套滑脱层控制而成的多层次变形结构,包括浅层褶皱构造、中层薄皮冲断构造和深层基底卷入构造。米仓山冲断带前缘主要表现为受下三叠统盐滑脱层分隔的双层变形结构,包括浅层单斜构造和深层叠瓦逆冲构造。盆地内部则主要表现为晚期形成的多排北东东向基底卷入褶皱变形。川西北地区深层有利勘探层系和区带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震旦系灯影组有利勘探层系主要分布于川西北东部和北部地区,以九龙山构造带、梓潼向斜带、盐亭斜坡带最为有利;下古生界受加里东古隆起和晚期褶皱改造,盆地中西部深层最为有利,以梓潼向斜带为典型;上古生界有利区则主要分布于龙门山北段及其前缘地区,中构造层隐伏薄皮冲断构造带是重点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北地区 冲断带 多滑脱 震旦系 古生界 台缘带 古隆起 构造变形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永进地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允辉 王离迟 张福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31,共4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位于车莫古隆起南翼,受车莫古隆起的控制,在白垩—侏罗系不整合面之下广泛发育地层、地层—岩性型隐蔽圈闭,研究此类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十分必要。对该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的结果认为:车莫古隆起对油...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位于车莫古隆起南翼,受车莫古隆起的控制,在白垩—侏罗系不整合面之下广泛发育地层、地层—岩性型隐蔽圈闭,研究此类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十分必要。对该区隐蔽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的结果认为:车莫古隆起对油气藏的聚集和调整以及优质高效储层的发育都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构成了油气立体输导格架,控制着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以沉积模式、成藏模式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手段,确定了不整合面下地层剥蚀线的展布范围、有利储集相带和砂体的展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部 古构造 隐蔽油气藏 油气藏形成 控制 因子 勘探技术
下载PDF
Structural geology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被引量:4
6
作者 CHEN Zhuxin LI Wei +5 位作者 WANG Lining LEI Yongliang YANG Guang ZHANG Benjian YIN Hong YUAN Bao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2期413-425,共13页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region has experienced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ncluding marine cratonic basin from the Sinian to the Middle Triassic and intra-continental basin from the Late Triassic to the Cenozoic. Several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caused complicated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the deep-buried layers. During the key tectonic periods, some characteristic sedimentary and deformation structures were formed, including the step-shaped marginal carbonate platform of Dengying Formation, the western paleo-high at the end of Silurian, and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Late Paleozoic–Middle Triassic. The Meso-Cenozoic intra-continental compressional tectonic processes since the Late Triassic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complex thrusting structures surrounding and inside the northwestern basin. The northern Longmenshan fold-thrust belt has a footwall in-situ thrust structure,which is controlled by two sets of detachments in the Lower Triassic and Lower Cambrian and presents as a multi-level deform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shallow folds, the middle thin-skin thrusts and the deeper basement-involved folds. The thrust belt in front of the Micangshan Mountain shows a double-layer deformation controlled by the Lower Triassic salt detachment, which is composed by the upper monocline and deep-buried imbricate thrust structures. The interior of th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al rows of large-scale basement-involved folds with NEE strike dir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geology,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reservoirs and belts in northwestern Sichuan have obvious zoning characteristics.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layers of Dengying Formation of Upper Sinia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eastern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in which the Jiulongshan structural belt, Zitong syncline and Yanting slope are the most favorable. The Lower Paleozoic was transformed by Caledonian paleo-uplift and late Cenozoic folding, and the midwest area su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fold-thrust belt multi-level DETACHMENT SINIAN PALEOZOIC platform margin paleohigh structural deformation tectonic evolutio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下载PDF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Lunnan multilayer oil province,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3
7
作者 YANG HaiJun1 ,2&HAN JianFa 1,2 1Resources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2Research Institutes of 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Korla 841000,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65-76,共12页
Lunnan region is a large-scale paleohigh with many coexisting oil and gas bearing series.At present, about 2 billions tons of proved,probable and possible oil and gas reverses have been proved there.Eight oil and gas ... Lunnan region is a large-scale paleohigh with many coexisting oil and gas bearing series.At present, about 2 billions tons of proved,probable and possible oil and gas reverses have been proved there.Eight oil and gas bearing seri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Ordovician,Carboniferous,Triassic and Jurassic of Lunnan region,they all be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scale multilayer oil-gas province.Ordovician is the main reservoir series where over 0.8 billion tons of oil geologic reserves were discovered,and a super large-scale marine carbonate oil and gas field has formed.Reservoir space of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is mainly composed of dissolved hole,dissolved pore and fracture in Lunnan paleo-burial hill.Generally, dissolved hol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mong them.Reservoir development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karstification and tectonic disruption.Due to the similar geochemical characters,the Ordovician,Carboniferous,Triassic and Jurassic oil and gas reservoirs present the same oil source rock of Mid-Upper Ordovician,the latter except Ordovician are mostly of secondary oil and gas reservoirs migrated vertically by faul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phase tectonic movement,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Lunnan composit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region is situated in the vicinity of large-scal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in three directions,ample oil and gas from hydrocarbon generation depressions supplied the adjacen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once.Hereby,the succeed paleohigh is the long-term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region,which is favor for the formations of high quality reservoirs,fault systems and huge-scale composit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 OIL and gas RESERVOIRS paleohigh ORDOVICIAN Lunnan region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变形机理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希晨 马德龙 +4 位作者 魏凌云 王宏斌 王彦君 刘文强 杨秀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具有多期叠加变形的特点,呼图壁背斜位于逆冲前缘,虽然距离天山较远,在剖面上却发育双层构造形态:深层为二叠系断陷—古隆起结构,浅层为侏罗系及上覆层断背斜构造,两者垂向叠置。为了明确呼图壁浅层背斜形成...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具有多期叠加变形的特点,呼图壁背斜位于逆冲前缘,虽然距离天山较远,在剖面上却发育双层构造形态:深层为二叠系断陷—古隆起结构,浅层为侏罗系及上覆层断背斜构造,两者垂向叠置。为了明确呼图壁浅层背斜形成主控因素以及深层和浅层垂向叠置的变形机理,在明确构造样式和变形规律的基础上,设计5组模型,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断陷—古隆起模型控制下的实验结果与地震剖面形态相似,断陷边缘古隆起作为主控因素,诱使上覆层优先变形发育背斜,证明呼图壁背斜深层和浅层构造具有时空耦合关系。浅层背斜的发育形态还受到下伏断陷规模、上覆层厚度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联合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垂向叠置构造关联和变形机理科学有效,为指导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地区的勘探生产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呼图壁背斜 变形机理 物理模拟 先存断陷 古隆起 上覆层厚度 同构造沉积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海西运动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中的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启明 蔡振忠 +4 位作者 唐子军 周勇 胡剑峰 李保华 吴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海西运动期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中的一次重要变革期,定型于该时期的古隆起周缘紧邻生烃中心,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断裂和岩溶作用的发育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良好通道及储集空间。而台盆区后期构造运动的稳定及石炭系区域泥岩盖层的... 海西运动期是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中的一次重要变革期,定型于该时期的古隆起周缘紧邻生烃中心,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断裂和岩溶作用的发育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良好通道及储集空间。而台盆区后期构造运动的稳定及石炭系区域泥岩盖层的叠合与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构成有效储盖体系,匹配于中下寒武统烃源岩的海西运动期生油高峰,有利于台盆区大油气田的形成与保存。根据台盆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带富集"的油气分布规律,指出塔中、轮南、英买力及巴楚古隆起是台盆区加强黑油勘探的有利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海西运动 古隆起 海相油气成藏
下载PDF
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构造过渡关系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松涛 梁宇生 +1 位作者 张磊 田爱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4,共8页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剖面特征,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探讨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几何、运动特征。研究发现,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存在古隆起,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 以地震和钻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地质剖面特征,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探讨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的构造几何、运动特征。研究发现,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存在古隆起,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不规则长条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沙湾凹陷与盆1井西凹陷过渡带构造模型,认为古隆起基底为"隆起+半地堑"模式,受背冲式基底逆断层、伸展正断层共同控制,从中二叠世之后转变为"单独隆起"模式。古隆起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雏形期、中二叠世早期的发展期、中二叠世晚期的高峰期、晚二叠世—中侏罗世西山窑期的继承期以及中侏罗世末期—现今的改造期5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盆1井西凹陷 沙湾凹陷 海西运动 构造过渡关系 古隆起
下载PDF
渤中西洼新近系“隆-断”联合控藏作用定量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喜通 官大勇 +2 位作者 王志萍 王改卫 张参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11期18-26,共9页
针对渤中西洼曹妃甸12区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特征,深入分析古隆起和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隆起决定油气优势汇聚部位;东营组盖层有效断接厚度影响油气富集层位;成藏期断裂活动速率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 针对渤中西洼曹妃甸12区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特征,深入分析古隆起和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隆起决定油气优势汇聚部位;东营组盖层有效断接厚度影响油气富集层位;成藏期断裂活动速率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古隆起和断裂在新近系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当综合成藏指数Y≤0.3时,探明储量丰度<200×10^4 t·km^-2,为油气低丰度区;当0.3<Y<0.8时,探明储量丰度(200~350)×10^4 t·km^-2,为油气中等富集区;当Y≥0.8时,探明储量丰度超过350×10^4 t·km^-2,为油气富集区。定量评价方法应用于与曹妃甸12区具有相似构造背景的渤中8-A构造,与实钻结果吻合,在渤海类似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 古隆起 盖层有效断接厚度 断裂活动速率 综合成藏指数
下载PDF
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银德 周文 +1 位作者 叶斌 王良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7年第4期411-416,16,共6页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00为了弄清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首先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部分野外露头实测资料,以陆相碎屑岩地层的5个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层&q...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研究院,云南昆明650200为了弄清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首先应用钻井资料、地震资料、部分野外露头实测资料,以陆相碎屑岩地层的5个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层"拉平技术——标志层一厚度法恢复了主要目的层在燕山期的古构造面貌,查清了古隆起的分布范围,编制了古构造图,并分析了古构造的发育情况和演化特征。须家河底面的古构造总体上表现为"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须家河顶面的古构造主要表现为被"X"形的古凹陷分割的4个古隆起平台;东岳庙顶面和凉高山顶面的古构造相似,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点。大致以现今的官渡构造带为界,工区东部古构造形态相对较简单,凸起和凹陷的幅度均不大,中西部古构造相对较发育,表现为多凸多凹.凸凹相间的古构造格局。结合前人对区内生烃史和烃源岩演化史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古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燕山期古隆起与下伏海相烃源岩和上三叠统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相匹配,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及邻区 古构造 古隆起 标志层-厚度法 油气聚集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被引量:190
13
作者 徐春春 沈平 +5 位作者 杨跃明 罗冰 黄建章 江兴福 谢继容 岑永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近期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展现出一个纵向上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研究认为,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大规模... 近期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古隆起东段展现出一个纵向上多产层、平面上集群式分布的特大型气藏群。研究认为,优越的成藏条件是该古隆起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天然气大规模富集成藏的基础,表现为:①纵向上发育多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广覆式分布,古隆起高部位存在一个生烃中心,气藏具有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②发育3套优质储层(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四段丘滩相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砂屑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储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③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下发育的构造、岩性及复合型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结论指出,该古隆起继承性发展及其与烃源岩演化相匹配是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大面积富集的关键因素,古隆起高部位是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其背景上的继承性构造及地层、岩性圈闭是天然气富集的场所,近源的古今构造叠合区是天然气富集的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震旦纪—早寒武世 油气藏形成 富集规律 甜点 烃源岩 构造调整
下载PDF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93
14
作者 杨跃明 文龙 +2 位作者 罗冰 王文之 山述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气藏储集层、天然气组分及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演化等,研究了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成藏过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已发现6个气藏,气... 以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气藏储集层、天然气组分及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演化等,研究了震旦系古老碳酸盐岩气藏成藏过程。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已发现6个气藏,气藏储集岩类、储集层类型基本一致,均具有高温、常压、强非均质性特征,但不同层段气藏类型、古隆起不同部位气藏天然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古隆起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属于油裂解气,主要为灯影组自身烃源岩与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的混源气,良好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组合与输导条件决定了灯影组气藏的形成和保存。古隆起区灯影组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生成、古油藏裂解、气藏的调整与定型3个阶段,受古隆起形成及不同部位构造差异演化影响,气藏形成具有3种不同的天然气聚集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一龙女寺古隆起 震旦系 灯影组 天然气 成藏条件 成藏过程
下载PDF
四川盆地加里东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65
15
作者 李伟 易海永 +2 位作者 胡望水 杨庚 熊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15,共8页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 加里东古隆起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及下古生界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在该区连续取得了天然气勘探突破。为厘清该古隆起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该古隆起自发育以来,经历了震旦纪晚期的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的同沉积隆升、志留纪的联合隆升、泥盆纪—石炭纪的长期隆升剥蚀、二叠纪的整体沉降沉积与区域盖层形成、三叠纪—侏罗纪的古隆起东段高点南迁、白垩纪—新近纪的古隆起西段强烈变形等7个主要演化阶段;②震旦系—下古生界的油气聚集,经历了志留纪—三叠纪古油藏形成、侏罗纪—渐新世古气藏发育与中新世以来的气藏差异演化等3个主要时期;③震旦系—下古生界古油藏和古气藏主要发育于乐山—资阳—高石梯—龙女寺一带及其以北地区,尤其是喜马拉雅晚期以来,古隆起西段构造运动强烈,而古隆起东段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更有利于天然气的聚集与保存。结论认为,高石梯—磨溪—龙女寺构造带及其北翼,不仅是下古生界构造圈闭型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而且也是寒武系与奥陶系顶部岩溶型岩性圈闭气藏最有利的发育区;后者将成为该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西部 加里东古隆起 构造演化 震旦纪 寒武纪 早古生代 油气聚集 气藏形成 勘探区
下载PDF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1
16
作者 李宗银 姜华 +3 位作者 汪泽成 王铜山 鲁卫华 吕宗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30,共8页
四川盆地所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改造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此,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该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勘察,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其对储层形成、圈闭改... 四川盆地所经历的多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改造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为此,探讨了历次构造运动对该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与富集的控制作用。基于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勘察,对研究区构造演化及其对储层形成、圈闭改造的控制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认为:桐湾运动等4次构造运动控制了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过程,其中:①桐湾运动以区域性升降运动为主,桐湾运动Ⅰ幕和Ⅱ幕造就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这2套近地表古岩溶储层的形成且大面积分布;②加里东运动形成了乐山—龙女寺大型古隆起,奠定了震旦系油气富集带形成的构造背景;③海西—印支期,震旦系以整体沉降为主,早期古隆起格局继承性发育,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进入成油高峰期,古隆起区发育大型古油藏;④中三叠世末期的印支运动,四川盆地进入前陆盆地演化阶段,震旦系被深埋,使得古油藏发生原油裂解成气,成为震旦系重要的气源;⑤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是震旦系气藏调整的关键期。结论指出,四川盆地震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勘探潜力大,其中乐山—龙女寺古隆起震旦系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古隆起斜坡带也是值得重视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桐湾运动 加里东运动 海面—印支运动 燕山—喜马拉雅运动 气藏形成
下载PDF
川东开江古隆起区石炭系气藏成藏机理剖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徐国盛 赵异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58-163,共6页
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稳定地块中的相对构造活动带,区内发育10排高陡构造带,其中主要的含气构造带位于开江古隆起区。川东获得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川近60%,使川东尤其是开江古隆起区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天然气的主产区。文中着重剖析了形成于... 川东地区是四川盆地稳定地块中的相对构造活动带,区内发育10排高陡构造带,其中主要的含气构造带位于开江古隆起区。川东获得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川近60%,使川东尤其是开江古隆起区成为四川乃至全国天然气的主产区。文中着重剖析了形成于开江古隆起区的3类石炭系成组气藏的成藏机理,指出开江古隆起的早期成藏及石炭系丰富的气源为现今大气田和成组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开江古隆起顶部的大天池为最有利的富气构造带;继承非均质成组气藏为主要的富气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成组气藏 成藏机理 开江古隆起 川东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8
作者 秦小双 师永民 +4 位作者 吴文娟 寇彧 王磊 李晓敏 柴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4-60,共7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岩芯的详细观察以及对储层岩石物性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构造运动、岩性与岩相、风化淋滤作用是控制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原生裂缝、原生孔隙、次生裂缝、...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岩芯的详细观察以及对储层岩石物性数据的统计分析,认为构造运动、岩性与岩相、风化淋滤作用是控制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分为原生裂缝、原生孔隙、次生裂缝、次生孔隙四类。储层的渗流能力主要由裂缝决定。风化壳是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的主要类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风化壳顶面以下250 m距离以内,其中环坳陷分布的古隆起部位更为有利。距离风化壳顶面越远,孔隙和裂缝充填程度越高,火山岩储集性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火山岩 石炭系 风化壳 环坳陷古隆起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地区嘉陵江组层序特征及其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23
19
作者 乔占峰 李国蓉 +3 位作者 李弢 王鑫 于海波 邓小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9,110,共9页
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 在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陵江组岩性剖面结构的细致分析,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6个四级层序和14个五级层序,认识到高频层序在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类型,建立了研究区嘉陵江组三级层序和高频层序格架。在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分析碳酸盐生长与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类型对高频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干旱气候背景下高水位体系域和海侵体系域中高频层序与溶蚀孔隙型储层形成的关系模式,并且层序表现出对溶蚀孔隙型储层和膏溶孔洞型储层发育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认为二级构造层序影响着岩溶缝洞型储层和裂缝—溶洞型储层的形成发育。总结出与各级层序相关的暴露期间大气水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和表生期)为研究区嘉陵江组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古隆起 嘉陵江组 干旱气候 层序 高频层序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0
20
作者 梁东星 胡素云 +3 位作者 谷志东 袁苗 石书缘 郝彬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5-41,共7页
开江古隆起是四川盆地内的三大古隆起之一,也是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前人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的形态,未系统阐述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为此,基于区域地质、野外露头与钻井等综合资料,分析... 开江古隆起是四川盆地内的三大古隆起之一,也是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前人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印支期古隆起的形态,未系统阐述古隆起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对气藏形成的控制作用。为此,基于区域地质、野外露头与钻井等综合资料,分析了不同构造期该古隆起的平面展布特征,探讨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对烃源岩发育、储层发育以及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该古隆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以下4个时期:①云南运动期,古隆起初具雏形,形成开江、梁平2个隆起高点,呈南北向展布;②东吴运动期,古隆起继承发育,隆起范围扩大并呈北西西向展布;③印支运动期,古隆起最终定型,隆起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呈北东向展布;④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古隆起发生解体形成现今构造面貌。结论认为:开江古隆起是因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基底差异区域抬升、强烈拉张作用与板块俯冲远端效应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其形成演化对该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展布和石炭系岩溶储层发育以及石炭系—三叠系天然气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开江古隆起 形成演化 平行不整合 云南运动 东吴运动 印支运动 气藏形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