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及其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36
1
作者 高山林 韩庆军 +2 位作者 杨华 蔺方晓 蔺宏斌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53-358,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 ,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燕山期是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时期。通过晚中生代及其周缘地区沉积格局、构造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岩浆及热事件的分析 ,认为晚侏罗世以前盆地主要受特提斯构造域的控制 ,古太平洋板块对盆地格局的影响在晚侏罗世晚期以后才有所表现。深部地幔蠕散是盆地古地温场变化的主要原因。它不但导致了盆地地温梯度的急剧升高 ,而且还对后期盆地周缘的地壳浅层次构造变形有一定的影响 ,也是造成晚中生代山西地区与鄂尔多斯盆地差异的重要因素 ,还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着控制作用。综合燕山期盆地古应力场、古地温场及构造变形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燕山运动 构造变形 油气分布 中生代
下载PDF
楚雄盆地构造-热演化与古地温场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国力 蔡立国 +1 位作者 汪集旸 施小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38,共5页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 楚雄盆地的古地温场演化与构造-热活动及构造变格事件相一致。晚三叠世盆地热流值大体与弧后前陆盆地的热流一致,古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较低。侏罗纪至早白垩世的地温及地温梯度相对于晚三叠世表现出平缓的降低,接近正常的克拉通盆地的热流值分布范围。晚第三纪以来盆地受陆内走滑活动及深部断裂导致岩浆的侵入与热液活动的影响,地温急剧上升,热流增大,现今楚雄盆地为一高热流区就是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古地温场 楚雄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岩石热导率柱及古地温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唐博宁 邱楠生 +5 位作者 朱传庆 常健 李潇 黄越 杨俊生 付秀丽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5,共10页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 盆地古温度场与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演化密不可分。为明确松辽盆地关键时期的古地温场特征,以实测的269块样品热导率和汇编的前人数据为基础建立热导率柱,并以镜质体反射率Rran为约束进行多口单井的埋藏史-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松辽盆地平均热导率为1.79 W/(m·K),热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上部地层中增大的速率大于下部。热导率随地层年龄增大而增大。松辽盆地北部Rran主要在0.8%~1.6%,齐家古龙凹陷Rran最大。埋藏史-热史表明,白垩系青山口组地层在明水组末期达到最大古地温,然后至今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古地温场平面分布显示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地层在大部分地区的最大古地温达到120℃以上,显著高于现今地温场。青山口组从沉积后进入盆地热沉降发育阶段,随着古埋深的增加,古地温逐渐增至最大。此时较高的古地温条件能够促进页岩油气的成熟。明水组末期受古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发生了显著的抬升冷却事件,在冷却过程中温度梯度降低幅度较小的地区形成了地热温度条件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地热、油气资源的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地温场 热导率 镜质体反射率 埋藏史-热史
下载PDF
晋南晚中生代古地热场特征及其热源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宋党育 秦勇 《中国煤田地质》 1998年第4期32-34,共3页
应用煤系脉体流体包裹体分析以及 EASY%Ro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山西南部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古地热场特征,得出本区晚中生代具有异常高热古地热场的结论,进而探讨了异常古地热场的形成机制。
关键词 晚中生代 古地热场 数值模拟 热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