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岷江上游近两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件?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1 位作者 许向宁 崔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9-196,共8页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 在对岷江1933年叠溪古镇地震滑坡调查研究中,对较场大滑坡上覆盖的较古老的土黄色厚土层进行详细研究,发现并确认这是一套静水环境下的河湖相沉积物,定名为叠溪古堰塞湖相沉积。这套湖相沉积物厚度最大可达200余m,根据14C测试,形成于约两万年以前。此后在叠溪下游以及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中又发现了几个古堰塞湖沉积物,测年初步判定,也都形成于距今两万年左右。这一事实揭示两万年以前岷江上游曾发生过一次重大的变动,系列堰塞湖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消亡过程必然对其下游乃至川西平原环境的演化发生重要影响。堰塞湖沉积物中记载了地质环境和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是深入系统研究青藏高原前缘地质环境近期演化规律的极为可贵的资料。文中对这些古堰塞湖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古堰塞湖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下载PDF
岷江叠溪古堰塞湖的研究意义 被引量:40
2
作者 王兰生 王小群 +3 位作者 许向宁 崔杰 沈军辉 张志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8-1010,共13页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 近年来,在岷江上游及其支流杂谷脑河中发现了多处滑坡古堰塞湖沉积物,并受到广泛关注,但也有不少学者质疑是否是堰塞湖相沉积物。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引发了几十个规模较大的滑坡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展示的重大地质历史事件再次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根据最新调查、勘查和测试资料对古堰塞湖的形成与消亡过程做了进一步查证;对获得的全断面岩芯样品开展了AMS^(14)C测年、孢粉分析、稳定碳氧同位素、有机质含量及粒度分析等一系列的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研究表明,叠溪古堰塞湖形成于30000万年前,经历了约15000年,沉积了200余米的湖相沉积物,大约在15000年前开始溃决消亡。从钻孔岩芯中获取了古地震和古气候的重要信息,揭示古堰塞湖沉积期间曾经历过至少10次强烈地震,并且与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资料信息为讨论岷江上游地区地貌和古气候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了一套通过对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分析研究,探讨地质环境和古气候演化的系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岷江 滑坡 古气候
原文传递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被引量:14
3
作者 安卫平 赵晋泉 +2 位作者 闫小兵 李自红 苏宗正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80-988,共9页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 在支援茂县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发现在现今叠溪堰塞湖(小海子)上游30km的岷江沿岸及其支流断续有第四纪湖相层出露。通过对羌阳村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层的研究,获得了岷江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分析认为:岷江断裂沿线古堰塞湖相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反映了岷江断裂的多次活动。羌阳桥古堰塞湖沉积及其构造变形可能反映岷江断裂的多次古地震活动。较肯定的是:第1次地震活动导致羌阳桥堰塞湖的形成,堆积第1套湖相沉积;第2次地震活动使湖相层变形;第3次地震活动使第1,2套湖相地层变形;第4次地震活动错断了湖相层之上最新的堆积物。全站仪实测结果表明最后一次古地震活动的垂直位移约为2.6~3.6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断裂 古堰塞湖 全新世 古地震
下载PDF
四川昔格达组地层的石英Ti心ESR测年及与磁性地层剖面的对比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萍 李建平 +3 位作者 王建存 刘春茹 韩非 高璐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于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等河谷中,其形成年代主要依据沉积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约4.18–1.78 Ma。对四川昔格达组几个典型剖面中砂样品进行石英Ti心ESR测年,结果显... 昔格达组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广泛分布于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等河谷中,其形成年代主要依据沉积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约4.18–1.78 Ma。对四川昔格达组几个典型剖面中砂样品进行石英Ti心ESR测年,结果显示为中更新世时期距今数十万年期间的沉积。将ESR年龄标定在磁性地层剖面上,显示以正极性时为主的昔格达组地层可划归为布容时(Brunhes Chr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ESR Ti心 磁性地层 堰塞湖
原文传递
大渡河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沉积物光释光年代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银珍 刘维明 +5 位作者 赖忠平 胡凯衡 朱正峰 王昊 张信宝 曹广超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5期419-426,共8页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 堰塞是重要的极端地表过程之一,往往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古堰塞湖的研究有助于对区域堰塞风险的认识。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石广东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地质证据显示该古堰塞湖的堵江高坝高约23 m,堵江滑坡的体积约1.6×10~7 m^3,堰塞湖的最小蓄水量为2.0×10~7 m^3。并选取两个湖相沉积剖面,采用单片再生法(single aliquot regeneration,SAR)与标准生长曲线法(standard growth curve,SGC)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7个样品的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年龄,测年结果表明堰塞湖形成于距今约3.0 ka,结束于1.6 ka,即全新世晚期。初步推测堵江的古滑坡体可能由于地震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石广东 古堰塞湖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超大古堰塞湖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邓建辉 李化 +5 位作者 戴福初 陈剑 赵思远 刘敬民 叶成林 高云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4,共10页
大型历史堵江滑坡研究不仅是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和河流演变规律的重要工作,而且对山区河流工程安全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沙江上游巴曲河口至麦曲河口段发育于金沙江缝合带,高山峡谷地貌,构造活动强烈,是历史堵江滑坡的集中发育区,其中,... 大型历史堵江滑坡研究不仅是认识区域构造背景和河流演变规律的重要工作,而且对山区河流工程安全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沙江上游巴曲河口至麦曲河口段发育于金沙江缝合带,高山峡谷地貌,构造活动强烈,是历史堵江滑坡的集中发育区,其中,王大龙古滑坡具有坝高最高、堰塞湖规模最大且堰塞历史悠久等特点。以王大龙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与资料分析,对其成因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王大龙滑坡位于金沙江缝合带,源区基岩主要为三叠系中心绒群下段板岩(T1–2zh1),其次为二叠系嘎金雪山群下段石英砂岩(Pgj1),滑坡总体上为王大龙断裂与中心绒群板理面切割形成的楔形体,前缘受雄松—苏洼龙活动断裂切割,方量约4.0×10~8 m^(3);2)诱发滑坡的内动力为地震,外动力为河流凹岸侵蚀,滑坡时间应为晚更新世大理冰期;3)堰塞坝长约1 700 m,宽约3 000 m,高度超过450 m,形态右高左低,右岸高程约2 770 m,左岸垭口高程约2 735 m;4)堰塞湖规模约26.6×10~9 m^(3),干流库尾到达叶巴滩水电站坝址的降曲河口,长度约176 km;5)堰塞坝发生过3次溃决,溃口底面高程分别为2 460、2 400和2 358 m(现河面高程);6)第1次溃决极有可能由雄松—苏洼龙断裂错动导致,时间早于1 900 a BP,估算溃口流量为21.0×10^(4)~39.8×10^(4) m^(3)/s,远远大于长江历史洪水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滑坡坝 古堰塞湖 地质测年 溃决洪水
下载PDF
雅鲁藏布大峡谷格嘎古堰塞湖沉积岩石磁学性质指示的溃决事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维明 崔鹏 +5 位作者 赖忠平 葛永刚 胡凯衡 张文敬 苏春江 易治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869-2877,共9页
末次冰期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发育了一个古冰川堰塞湖,称为格嘎古堰塞湖.该堰塞湖是认识冰川阻江地貌效应的重要地质证据.古冰川堰塞湖可能会发生多次溃决洪水,通过堰塞湖沉积的分析可以获取堰塞期间的水文事件的信息.本文通过对... 末次冰期时,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发育了一个古冰川堰塞湖,称为格嘎古堰塞湖.该堰塞湖是认识冰川阻江地貌效应的重要地质证据.古冰川堰塞湖可能会发生多次溃决洪水,通过堰塞湖沉积的分析可以获取堰塞期间的水文事件的信息.本文通过对古堰塞湖沉积39个样品多种磁学参数的详细分析发现,湖相沉积中的砂层低频磁化率(x(?))为291×10^(-8)m^3/kg,泥质沉积的x(?)仅为42×10`(-8)m^3/kg;而非磁滞剩磁磁化率(x_(ARM))和饱和等温剩磁(SIRM)的差别则较小.进一步的x-T、Loop和IRM研究以及x_(ARM)/x(?)表明,砂层中包含较多的粗颗粒磁铁矿是x(?)较高的主要原因,说明砂层中的磁性矿物没有经过风化破坏,应为近源沉积,并且快速埋藏,指示了溃决事件.本文的结果表明,利用岩石磁学性质以检测古堰塞湖溃决事件是一种可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岩石磁学 大峡谷 溃决事件
下载PDF
穿越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隧道围岩质量分级与稳定性控制
8
作者 李宗有 燕俊松 沈中超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0年第2期46-50,56,共6页
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是川西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易遇到的软弱地层。本文以川主寺隧道进口段为典型工程实例,对穿越这一特殊地层隧道围岩失稳问题及稳定性控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基于可拓学理论对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围岩等级进行了精确划分... 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是川西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易遇到的软弱地层。本文以川主寺隧道进口段为典型工程实例,对穿越这一特殊地层隧道围岩失稳问题及稳定性控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基于可拓学理论对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围岩等级进行了精确划分,并通过数值模拟手段探讨了川主寺隧道进口段围岩失稳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开挖支护方案建议。本文研究方法及主要结论对于指导穿越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隧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 湖相沉积 隧道 围岩质量分级 稳定性控制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中游深切河谷沉积物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海龙 张岳桥 +2 位作者 乔彦松 朱府升 李建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12,共9页
青藏高原东缘的大渡河中游泸定—石棉段呈深切河谷地貌,发育岩崩、滑坡、古地震堰塞湖、冲洪积扇等不同类型的堆积物、沉积物。基于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剖面测量和光释光测年(OSL)发现,这些沉积物记录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冷碛镇断... 青藏高原东缘的大渡河中游泸定—石棉段呈深切河谷地貌,发育岩崩、滑坡、古地震堰塞湖、冲洪积扇等不同类型的堆积物、沉积物。基于野外调查、遥感解译、剖面测量和光释光测年(OSL)发现,这些沉积物记录了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冷碛镇断裂2万年来的两期活动,可能是2次古地震事件。第一期发生在18ka左右,冷碛镇断裂切割了晚更新世的角砾状砂层和岩崩堆积物,显示右行走滑特征。这期变形促使大渡河堵塞,形成得威乡古堰塞湖,其堵江位置位于加郡乡—得妥乡的V型深切河谷段。第二期活动冷碛镇断裂切割了湖相地层,并破坏了堰塞湖,可能发生在11ka左右。新发现对于全面认识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历史、序列及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大渡河深切河谷 混杂陆源沉积物 古堰塞湖 古地震事件
下载PDF
岷江上游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燕俊松 沈军辉 +2 位作者 陈亮 沈中超 李佩佩 《公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69,共6页
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是岷江上游地区公路建设中常遇到的第四纪地层,其工程性质较差,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诸如路基沉陷、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文中在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多种测试试验手段,研究了该地层的矿物成分、颗粒组成及基本工程地... 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是岷江上游地区公路建设中常遇到的第四纪地层,其工程性质较差,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诸如路基沉陷、边坡失稳等工程地质问题。文中在野外调研基础上,通过多种测试试验手段,研究了该地层的矿物成分、颗粒组成及基本工程地质特性。结果表明,该地层主要由粉粒和黏粒组成,矿物成分以伊利石、绿泥石和石英为主,天然状态下,具有孔隙比中等偏高、渗透系数小、饱和度普遍较大等特征。虽然该地层经过了长时间固结,且具有一定胶结,但总体来讲抗剪强度仍然较低,压缩性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古堰塞湖相沉积地层 工程地质特性
原文传递
岷江上游叠溪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与历史溃决洪峰流量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俊学 陈剑 崔之久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73,共11页
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型岩质古地震山体滑坡事件,并堵塞岷江形成一个大型古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其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采用测量... 岷江上游叠溪河谷段在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次大型岩质古地震山体滑坡事件,并堵塞岷江形成一个大型古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在晚更新世晚期(约27 ka BP)发生了溃决,并在其下游形成长约5 km的天然溃坝堆积体。基于野外地质调查,采用测量统计、取样分析及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了叠溪古堰塞湖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并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叠溪溃坝堆积体主要由砾石、卵石、砂及少量粉/黏土组成,剖面中发育叠瓦、孔洞、块状、杂基、支撑—叠置及韵律互层等构造特征。从上游至下游,溃坝堆积体的出露厚度逐渐变薄,砾石碎屑成分表现出由粗变细的变化趋势。采用水力学理论方法重建了溃决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溃口处洪水平均流速和最大洪峰流量分别为17.23 m/s和49821.28 m^3/s,如此大规模的堰塞湖溃决洪水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罕见的。叠溪溃坝堆积体的沉积特征与溃决洪峰流量重建,对于了解滑坡堰塞湖坝体溃决过程、溃决洪水演进机制以及山区地质环境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溪古堰塞湖 溃坝堆积体 沉积特征 溃决洪水 洪峰流量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边坡生态防护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亮 沈军辉 +2 位作者 李佩佩 沈中超 燕俊松 《公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2-276,共5页
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为一套主要由粉砂质黏土、粉细砂等组成的半胶结特殊地层,力学强度较低,土壤贫瘠且较密实,开挖后边坡往往存在局部垮塌与自然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需做综合性的生态防护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该区自然环境,提出了以... 川西地区古堰塞湖相地层为一套主要由粉砂质黏土、粉细砂等组成的半胶结特殊地层,力学强度较低,土壤贫瘠且较密实,开挖后边坡往往存在局部垮塌与自然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需做综合性的生态防护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该区自然环境,提出了以羊茅、箭竹等乡土植物为主的草、灌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方案,并针对坡比与稳定性不同的4类边坡,结合其地质与土壤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以稳定性防护为基础、土壤改良重建为核心的生态防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堰塞湖相地层 边坡 生态防护 植物配置
原文传递
大渡河上游鸡心堡滑坡形成的古堰塞湖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晨露 潘美慧 +3 位作者 杨安娜 郝泽文 齐宇涵 陈有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3-1375,共13页
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对山地地表过程具有强烈影响,严重危害山地区域的安全,对堰塞湖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区域现代堵江风险分析提供参考。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鸡心堡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与标准生长曲... 堰塞湖及其溃决洪水对山地地表过程具有强烈影响,严重危害山地区域的安全,对堰塞湖开展相关研究,可为区域现代堵江风险分析提供参考。以青藏高原东缘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鸡心堡古滑坡堰塞湖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片再生剂量法与标准生长曲线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度约12.5 m的湖相沉积剖面上的7个光释光样品测试年代,并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学与年代学研究,恢复该堰塞湖的年代和范围,重建该古滑坡的规模,讨论了该古堰塞湖的成因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距今约2~3 ka发生过一次滑坡堵江事件,形成鸡心堡古滑坡堰塞湖,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最大流量约为2.70×10^(3) m^(3)/s的洪水溃决过程;2)该古堰塞湖的堵江残留滑坡坝高约150 m,滑坡坝面积约1.41×10^(5) m^(2),体积约4.19×10^(6) m^(3),堰塞湖的面积约1.84×10^(6) m^(2),库容水量约6.10×10^(7) m^(3);3)依据现有地质证据以及文献记载初步推测鸡心堡古滑坡是由地震引起的;4)滑坡坝对现代河道的地貌形态仍然存在影响,在滑坡坝上游形成较宽的现代河道且河道纵剖面的坡度较小,滑坡坝后的河道陡峭指数(k)较高。通过研究,对大渡河流域的古堰塞湖有更全面、科学的认识,为古地质灾害领域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 古堰塞湖 光释光 滑坡堵江 河流纵剖面 陡峭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