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泾川晚第三纪红粘土的磁性地层及其与灵台剖面的对比 被引量:56
1
作者 杨石岭 侯圣山 +3 位作者 王旭 陈卓 熊尚发 丁仲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3-434,共12页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 本文对甘肃泾川的一套325m厚的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的粘度特征表明,其与上覆黄土一样同为风成成因。古地磁测量结果确定该剖面的底界年龄约为80MaB.P。根据野外观察,可以将泾川剖面红粘土序列从顶到底划分为6套地层。与泾川剖面相比,灵台红粘土序列保存了上部的5套地层。泾川和灵台两个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表明,中国北方晚中新世以来的红粘土沉积是基本连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纪 红粘土 第四纪 风成沉积 磁性地层
下载PDF
“九五”期间塔里木盆地构造研究成果概述 被引量:45
2
作者 贾承造 魏国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九五”期间对塔里木盆地构造问题的攻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史方面的依据。扼要介绍其中的关键性研究结论 ,包括深部构造、古地磁、盆地内部构造、盆地南缘板块构造、盆地南部构造、库车坳陷结构以... “九五”期间对塔里木盆地构造问题的攻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史方面的依据。扼要介绍其中的关键性研究结论 ,包括深部构造、古地磁、盆地内部构造、盆地南缘板块构造、盆地南部构造、库车坳陷结构以及塔里木盆地基本构造特征和古隆起构造、特提斯造山系演化与特提斯北缘盆地群油气富集关系。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研究成果 “九五”计划 盆地结构 古地磁 板块构造 构造演化史 特提斯造山系演化 油气地质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构造变形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39
3
作者 雷振宇 李永铁 +1 位作者 刘忠 鲁兵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15-419,共5页
本文根据盆地的变形特征,将其分为5个变形区,其中北部边缘断褶带和玛依岗日断隆区分别以叠瓦式组合和背冲断块为主,而拉雄错—雀莫错等构造区以发育对称或不对称类隔档式褶皱为特征。其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方式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羌塘地块... 本文根据盆地的变形特征,将其分为5个变形区,其中北部边缘断褶带和玛依岗日断隆区分别以叠瓦式组合和背冲断块为主,而拉雄错—雀莫错等构造区以发育对称或不对称类隔档式褶皱为特征。其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方式为燕山—喜马拉雅期羌塘地块和南部诸地块向北不等速运动所造成的南北向压应力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古地磁 地幔流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古地磁岩心定向及其在地应力测量上的应用 被引量:33
4
作者 侯守信 田国荣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90-96,共7页
在实验室,将需测试的一段岩心柱标上标志线,制备成古地磁测试和差应变分析测试的标准试样。岩样经一定步骤的磁清洗、相应的磁性参数测量和数据处理,可恢复岩样在地下的原始方位。用差应变分析(DSA)法确定最大主应力相对标志线... 在实验室,将需测试的一段岩心柱标上标志线,制备成古地磁测试和差应变分析测试的标准试样。岩样经一定步骤的磁清洗、相应的磁性参数测量和数据处理,可恢复岩样在地下的原始方位。用差应变分析(DSA)法确定最大主应力相对标志线的方位,与古地磁测试结果结合,即可确定出该地区的最大主应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磁清洗 地应力测量 岩心定向 测井
下载PDF
塔里木陆块晚古生代以来古地磁特征研究 被引量:35
5
作者 李永安 李强 +2 位作者 刘玉良 张正坤 荆兴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3期1-77,共77页
塔里木陆块晚古生代以来极移曲线具有相似的规律,二叠纪以来塔里木陆块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经统计各时代古地磁极位置:晚石炭世:184.9°,56.0°N;二叠纪:194.4°,64.4°N;三叠纪:206.0°,78.2°N;侏罗纪:251.6... 塔里木陆块晚古生代以来极移曲线具有相似的规律,二叠纪以来塔里木陆块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经统计各时代古地磁极位置:晚石炭世:184.9°,56.0°N;二叠纪:194.4°,64.4°N;三叠纪:206.0°,78.2°N;侏罗纪:251.6°,75.9°N;白垩纪:296.3°,75.8°N;老第三纪:223.4°,75.3°N;新第三纪:268.3°,79.9°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陆块 晚古生代 古地磁 构造演化 古气候 矿产
下载PDF
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振宇 孙知明 +2 位作者 马醒华 尹济云 Y.Otofuji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5-44,共10页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 通过在红河两侧(大姚、景谷、江城、勐腊剖面)的早第三纪古地磁样品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红河两侧由白垩纪古地磁研究所揭示的印支地块相对于华南地块存在的左旋相对运动。这一结果说明了印度支那地块在印度板块的挤压下,于早第三纪至中新世沿红河大断裂发生向南侧向滑移达1000km左右,它不仅使青藏高原的巨大构造缩短得到调整,而且在北部湾地区形成伸展构造,并引起南中国海的张开。印度支那地块北部各地区的差异性旋转和红河断裂共轭的剪切断裂系的发育,以及红河大断裂早第三纪至中新世左旋剪切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大断裂 早第三纪 古地磁 区域构造 剩磁 岩石磁学 印度板块
下载PDF
柴达木地块古地磁研究及其演化 被引量:30
7
作者 杨惠心 禹惠民 李鹏武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420-426,共7页
根据柴达木地块获得的6个古地磁数据,结合已知的古地磁数据阐述了柴达木地块及与相邻板块间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柴达木地块从震旦纪到石炭纪一直处于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石炭纪时,柴达木、杨子及走廊过渡带三地块均处在赤道附近,三者... 根据柴达木地块获得的6个古地磁数据,结合已知的古地磁数据阐述了柴达木地块及与相邻板块间的演化模式.结果表明柴达木地块从震旦纪到石炭纪一直处于赤道附近和低纬度地区.石炭纪时,柴达木、杨子及走廊过渡带三地块均处在赤道附近,三者可能是连在一起的.而华北板块与上述三地块至少有10°左右的纬向差,因此,华北与柴达木、杨子和走廊过渡带当时还没有连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柴达木 地块 古纬度 演化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与红色粘土记录的地磁极性界限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8
作者 岳乐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10-320,共11页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 本文报道由蓝田、陕县、洛川、西峰、平凉、兰州及靖远等剖面获得的古地磁研究结果.主要结论为:1.中国黄土剖面记录了Brunhes正极性带与Matuyama负极性带,Brunhes/Matuyama极性转换过程位于第8层黄土(L8).在段家坡黄土剖面该转换过程对应的地层厚度为0.375m,持续时间约6000a.转换过程由3次极性变化构成,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400a.2.Jaramillo正极性亚带(J)位于标志层L9至L15之间,大约S10-S13位置.3.Olduvai正极性亚带(O)对应的地层为S27-S334.Reunion正极性亚带(R)由两部分组成,在蓝田段家坡黄土剖面分别位于L36和S385.Matuyama负极性带与Gauss正极性带界限(M/Ga)位于黄土和红色粘土交界处,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左右.黄土与红色粘土为整合接触关系.6.黄土下伏的红色粘土记录了Gauss正极性带,Gilbert负极性带和古地磁年表编号5(Epoch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极性界限 黄土 古土壤 红色粘土
下载PDF
弧形构造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岩峰 曲国胜 张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08-715,共8页
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弧形构造的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和控制因素,介绍了中国境内典型的弧形山系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依据弧形构造内部主要构造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前缘的关系,可分为平... 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综述了弧形构造的主要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和控制因素,介绍了中国境内典型的弧形山系的构造特征,结果表明:①依据弧形构造内部主要构造在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其与前缘的关系,可分为平行型、汇聚型、发散型、削截型和杂乱型等;②基于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的分类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研究中值得重视;③古地磁、应力—应变分析、构造模拟和沉积环境研究是其主要研究方法;④弧形构造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盆地原型、前陆基底砥柱、大陆边界、走滑断裂、区域滑脱层、刚性块体楔入和多期构造叠加等;⑤中国境内比较典型的弧形构造有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南天山弧、宿迁弧和雪峰山弧等,但对具体弧形构造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较弱。目前,弧形构造三维变形几何学、运动学研究及成因机制还比较薄弱,仍是现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构造 古地磁 构造模拟 沉积环境 成因机制
下载PDF
北京怀柔HR_(88-1)钻孔剖面磁性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李龙吟 陈华慧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9-44,共6页
在系统古地磁样品采集、处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磁性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怀柔地区HR(88-1)钻孔剖面进行了详细地层划分,分别确定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和上更新统的分布深度及地质年代。
关键词 古地磁 磁性地层学 第四纪 北京
原文传递
滇西藏东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碰撞拼合的古地磁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朋武 高锐 +1 位作者 崔军文 管烨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8-34,共7页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能源于华南地块;(2)保山和缅泰地块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生快速北移;(3)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之后,和缅泰地块、华南地块以及印支地块继续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4)保山与华南地块间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晚二叠世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地区 古地磁 滇西藏东
下载PDF
欧亚黄土中古地磁极性界线的地层学解释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力平 N.J.Shackleton A.E.Dodonov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本文以欧亚黄土中记录的布容一松山极性倒转界线为例,简要回顾近年来对黄土中 古地磁极性界线地层学解释的讨论。研究表明,由于在记录古地磁极性转换时存在不同程度 的“错位”,黄土中所测的极性界线的年代地层意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 本文以欧亚黄土中记录的布容一松山极性倒转界线为例,简要回顾近年来对黄土中 古地磁极性界线地层学解释的讨论。研究表明,由于在记录古地磁极性转换时存在不同程度 的“错位”,黄土中所测的极性界线的年代地层意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就中国黄土而言,第 8层黄土(L_8)中下部或第8层古土壤(S_8)顶部测得的布容-松山界线系“错位”的产物,该层位 的年龄应老于 0.79MaB.P。对黄土中测得的Cobb Mountain极性事件界线进行地层学解释, 推论蓝田猿人化石层位的年龄1.2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地层 古地磁 黄土 极性界线 欧亚黄土
下载PDF
Continental velocity through Precambrian times:The link to magmatism,crustal accretion and episodes of global cooling 被引量:10
13
作者 J.D.A.Piper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7-36,共30页
Quasi-integrity of continental crust between Mid-Archaean and Ediacaran times is demonstrated by conformity of palaeomagnetic poles to near-static positions between -2.7-2.2 Ga, -1.5-1.2 Ga and -0.75-0.6 Ga. Interveni... Quasi-integrity of continental crust between Mid-Archaean and Ediacaran times is demonstrated by conformity of palaeomagnetic poles to near-static positions between -2.7-2.2 Ga, -1.5-1.2 Ga and -0.75-0.6 Ga. Intervening data accord to coherent APW loops turning at "hairpins" focused near a continental-centric location. Although peripheral adjustments occurred during Early Proterozoic (-2.2 Ga) and Grenville (- 1.1 Ga) times, the crust retained a low order symmetrical crescent-shaped form constrained to a single global hemisphere until break-up in Ediacaran times. Conformity of palaeomagnetic data to specific Eulerian parameters enables definition of a master Precambrian APW path used to estimate the 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VRMS) of continental crust between 2.8 and 0.6 Ga. A long interval of little polar movement between -2.7 and 2.2 Ga correlates with global magmatic shutdown between -2.45 and 2.2 Ga, whilst this interval and later slowdown at -0.75-0.6 Ga to velocities of 〈2 cm/year correlate with episodes of widespread glaciation implying that these prolonged climatic anomalies had an internal origin; the reduced input of volcanically-derived atmospheric greenhouse gases is inferred to have permitted freeze-over conditions with active ice sheets extending into equatorial latitudes as established by low magnetic inclinations in glaciogenic deposits. VRMS vari- ations through Precambrian times correspon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U-Pb ages in orogenic granitoids and detrital zircons and demonstrate that mobility of continental crust has been closely related to crustal tectonism and incrementation. Both periods of near-stillstand were followed by rapid VRMS recording massive heat release from beneath the continental lid at -2.2 and 0.6 Ga. The first coincided with the Lomagundi-Jatuli isotopic event and led to prolonged orogenesis accompanied by continental flooding and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rust on the Earth's surface; the second led to continental break-up and instigated the comprehens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velocity Precambrian Palaeopangaea palaeomagnetism Magmatism Tectonics
下载PDF
甘肃酒泉Q_(y1)钻孔磁性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兴山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59-266,F003,共9页
甘肃第四纪地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各家对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不统一及其他原因,致使第四纪划分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无统一意见。为建立河西走廊地层层序,本文依据酒泉Qy1钻孔磁性地层特征、热释光测试成果、14C资料... 甘肃第四纪地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各家对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不统一及其他原因,致使第四纪划分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无统一意见。为建立河西走廊地层层序,本文依据酒泉Qy1钻孔磁性地层特征、热释光测试成果、14C资料及岩石地层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古地磁成果,确定第四纪下限为2.48Ma,中更新世下限为0.73Ma,晚更新世下限为0.20Ma,全新世下限为0.012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磁性地层 第四纪 地层划分 地层对比
原文传递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二叠纪地层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5
作者 秦华峰 李永飞 +2 位作者 黄晟 蔡书慧 任收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8-398,共11页
关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作用的最后时限和具体影响的空间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对采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二叠系林西组砂岩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131块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的最大主轴方向平行... 关于古亚洲洋构造体制作用的最后时限和具体影响的空间范围一直存在争议。对采自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二叠系林西组砂岩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样品的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131块样品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的最大主轴方向平行于层面方向,最小轴垂直于层面,显示了正常的沉积组构。对9个采点共131块样品进行逐步的系统热退磁实验,最终8个采点的72块样品获得了稳定的特征剩磁方向。E1校正检验表明,可能存在较明显的沉积倾角浅化现象,校正后的磁倾角为24.9°,相对的古纬度为13.1°N,校正后获得的古地磁极位置为56.7°N/318.7°E。说明晚二叠世该地区与华北板块已经结合为一个整体,为恢复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在研究区的构造-沉积格架和发展过程提供了有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组 二叠系 古地磁 古亚洲洋
下载PDF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巍然 刘育燕 邓清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4期241-246,共6页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综合各方面资料编制了全球“开”、“合”旋回演化简图。古地磁场强度、古地磁场极性倒转比例、古地磁场极性倒转频率和真极移速率在地史上均呈周期变化,与开合构造关系密切,同受全球性因素制约。因此,用“开”、“合”观点研究古地磁可以揭示古地磁的本质特征。通过古地磁的研究有助于确定“开”、“合”环境,恢复“开”、“合”历史,探索“开”、“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历史 开合节律 古地磁变化
下载PDF
河南荥阳孤柏嘴黄土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革联 赵希涛 +3 位作者 朱日祥 曲永新 孙镇城 秦祖淼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5-39,共5页
河南荥阳孤柏嘴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表明 B/ M界线位于 S8上部 (剖面 1 1 9.4 m处 ) ,80多米厚的马兰黄土中发现 4层弱发育的古土壤。古地磁研究结果为邙山黄土地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工程的设计提供了... 河南荥阳孤柏嘴黄土剖面古地磁研究表明 B/ M界线位于 S8上部 (剖面 1 1 9.4 m处 ) ,80多米厚的马兰黄土中发现 4层弱发育的古土壤。古地磁研究结果为邙山黄土地层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控制 ,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柏嘴剖面 古地磁 南水北调 黄土剖面 磁性地层学
下载PDF
鲁北平原南部QK4钻孔岩心特征及第四纪地层划分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永刚 戴黎明 +4 位作者 田振环 于春楠 张振飞 刘伟 裴伦培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4,共10页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14)C、OSL、测井、岩石地... 第四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对区域地层对比及古地理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上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已被广泛研究,但对完整的第四纪地层格架研究不足。为此,对鲁北平原QK4钻孔(深度285.98 m)进行了古地磁、AMS^(14)C、OSL、测井、岩石地层等研究。在系统的古地磁采集(398件)、处理和测试的基础上,认为岩心记录了布容正极性时(Brunhes)、松山负极性时(Matuyama)、高斯正极性时(Gauss)及其中的部分极性亚时。在磁性年代框架的基础上,结合AMS^(14)C、OSL、测井及岩石地层特征,对钻孔揭露的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确定了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的底界分别位于4.11、23.49、118.70、147.35 m,钻孔揭露的地层从上向下依次为新生界黑土湖组、大站组、平原组和明化镇组。研究结果建立了鲁北平原南部第四纪地层格架,为该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古地理环境演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岩石学、年代学、古地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北平原 古地磁 AMS 14 C测年 OSL测年 第四纪
下载PDF
陆相沉积古气候恢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庞军刚 云正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7期54-56,162,共3页
古气候影响了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物及沉积矿产的形成,在古地理的恢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气候分析方法众多,主要讨论了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球化学、古地磁、地球物理等方法,并指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应... 古气候影响了各种地质作用、沉积物及沉积矿产的形成,在古地理的恢复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气候分析方法众多,主要讨论了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球化学、古地磁、地球物理等方法,并指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应注意这些先进方法与传统的地质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古气候 矿物岩石学 古生物 地球化学 古地磁 地球物理
下载PDF
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古地磁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永年 马海洲 +1 位作者 李珍 李玲琴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77-81,共5页
本文根据古地磁系统测量分析得出: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位于布容正向极性世与松山反向极性世内。B/M界线位于L_8顶部。S_1S_2至S_1S_3之间存在布莱克事件;在L_9上部可能存在后哈拉米洛事件。在S_(10)中下部至L_(12)顶部存在哈拉米洛事件... 本文根据古地磁系统测量分析得出: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位于布容正向极性世与松山反向极性世内。B/M界线位于L_8顶部。S_1S_2至S_1S_3之间存在布莱克事件;在L_9上部可能存在后哈拉米洛事件。在S_(10)中下部至L_(12)顶部存在哈拉米洛事件。根据磁性地层界线年龄推算出:西宁黄土最早形成于1.2M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 大墩岭黄土剖面 西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