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除溶解性有机质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35
1
作者 韩成卫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丽 车玉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3,共7页
【目的】研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为正确认识红壤碳、氮循环的过程机制、制订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及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第四纪红粘土的水稻土,以旱地红壤为对照,通过... 【目的】研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为正确认识红壤碳、氮循环的过程机制、制订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及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第四纪红粘土的水稻土,以旱地红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去除DOM土和原土间有机碳、氮的矿化差异。【结果】去除DOM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在培养前期(12d)下降了6.3%~8.9%(平均7.5%),但整个培养期内仅降低3.6%~6.1%(平均5.0%),其影响不显著。去除DOM对不同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不同。3种水稻土在去除DOM后,土壤有机氮的累积矿化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1.2%~18.3%(平均12.9%),而旱地红壤仅下降7.6%,与原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OM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重要的氮素来源和有机氮矿化的原初物质,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去除溶解性有机质 碳氮矿化
下载PDF
不同提取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忠佩 焦坤 吴大付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12-516,共5页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C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时样品的水分含量越高,溶解有机C量越大,特别是水分含量超过600g/kg时,变化的趋势更明显.水土比也对溶解有机C量有影响,随水土比增大,溶解有机C量升高,水土...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条件对红壤水稻土溶解有机C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提时样品的水分含量越高,溶解有机C量越大,特别是水分含量超过600g/kg时,变化的趋势更明显.水土比也对溶解有机C量有影响,随水土比增大,溶解有机C量升高,水土比>2时,增加的趋势更显著.提取时间的长短对溶解有机C量影响不明显.不同的提取剂种类和浓度对溶解有机C量的影响显著,较高浓度的盐溶液对有机C的溶出作用明显,显著增加溶液中的有机C量.有鉴于此,为使研究结果可以比较,提取的方法应当统一,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在进行溶解有机C含量变化研究时,所采取的提取方法应该是:①采用鲜土:含水量在200~400 g/kg;②用去离子水作为提取剂;③提取时的水土比应为2:1;④振荡提取时间为30 min;⑤离心20 min(4000 r/min);⑥用0.45μm滤膜过滤;⑦滤液中有机C用TOC分析仪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溶解有机碳 提取条件
下载PDF
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3
3
作者 贾俊仙 李忠佩 车玉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17-1624,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的影响,可为正确认识碳源影响氮素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氮素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室内培...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转化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的影响,可为正确认识碳源影响氮素转化的作用机制、并根据不同土壤条件制定合理的氮素养分管理措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择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土壤氮素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特征以及添加葡萄糖对氮素转化作用的影响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结果】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均表现为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培养的第一周,高肥力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量和反硝化速率分别是相应中、低肥力土壤的1.9、5.3倍和1.1、2.9倍。添加葡萄糖后土壤氮素矿化量显著降低,但不同肥力土壤降幅不同,高、中、低肥力土壤分别降低了78.8%、109.2%、177.4%,彼此间差异显著。添加葡萄糖对不同肥力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亦不同,低肥力土壤反硝化速率提高了166.2%,中肥力土壤提高了14.4%,而高肥力土壤则没有明显变化。供试红壤性水稻培育试验一周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仅有0.62mg·kg-1,硝化率最高仅为0.33%,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硝化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性水稻土氮素矿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强度有显著差异,均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增强。添加葡萄糖抑制了土壤氮素矿化作用,促进了反硝化作用,但作用效果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在较低肥力土壤上的作用效果大于较高肥力土壤。添加葡萄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红壤性水稻土硝化作用的影响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性水稻土 肥力水平 添加葡萄糖 氮素转化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碳在红壤水稻土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7
4
作者 韩成卫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丽 车玉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45-451,共7页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 吸附作用是影响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反应过程,研究DOC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对正确阐明土壤有机碳的循环和转化特征以及进行污染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对DOC的吸附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及pH值与DOC吸附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DOC的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不同土壤对DOC的吸附能力有明显差异。在相同浓度下,DOC吸附量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最大,第三纪红砂岩风化物发育的低肥力水稻土次之,两种高肥力水稻土最小。土壤对DOC的吸附过程分为快、慢两个阶段,0~0.25h内DOC的吸附速率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速率渐小,2~4h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描述供试土壤对DOC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模型为一级扩散方程,其次为Elovich方程和抛物扩散方程。粘粒含量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DOC吸附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粘粒含量的增加,有机质含量的降低,DOC的吸附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碳 红壤水稻土 吸附作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溶解性有机质在红壤水稻土碳氮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韩成卫 李忠佩 +1 位作者 刘丽 车玉萍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00-1304,共5页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C、N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水田土壤C、N转化过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DOM和红壤水稻土C、N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DOM显著... 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活跃的C、N库,在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等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水田土壤C、N转化过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仍不明确。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观测了DOM和红壤水稻土C、N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去除DOM显著降低了培养期间土壤有机质的累计矿化量。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1.4%~20.8%(平均15.4%),且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前期;土壤有机氮的累计矿化量下降了16.4~22.9%(平均19.2%)。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虽然DOM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C、N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溶解性有机质 碳氮转化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及呼吸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旸 李忠佩 +2 位作者 周立祥 车玉萍 王兴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7-442,共6页
通过布置室内盆栽试验,观测不同N、P肥施用量处理对不同母质和肥力水平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N和基础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红壤水稻土速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和呼吸熵并不一直呈上升... 通过布置室内盆栽试验,观测不同N、P肥施用量处理对不同母质和肥力水平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N和基础呼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红壤水稻土速效养分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呼吸强度和呼吸熵并不一直呈上升趋势。第三纪和第四纪高肥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C在超过2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第三纪低肥水稻土则随施肥量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不同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N则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壤间微生物生物量N变化表现为第四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高肥水稻土>第三纪低肥水稻土。施肥条件下,红壤水稻土的基础呼吸强度在超过1.5倍常规施肥量后,即随施肥量增加而下降。但土壤呼吸熵随施肥量变化并没有一致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处理 红壤水稻土 微生物生物量 呼吸强度
下载PDF
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粒级分布变化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忠佩 杨德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7,共8页
通过田间采样结合沉降法分级提取,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粒级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粒径的增大而下降,但在各粒级中的分布比例存在显著差异。<0.002mm、0.002~0.0... 通过田间采样结合沉降法分级提取,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粒级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粒径的增大而下降,但在各粒级中的分布比例存在显著差异。<0.002mm、0.002~0.02mm、0.02~0.05mm、>0.05mm粒级的有机碳占全土有机碳的比例分别是29.2%、30.7%、11.9%、15.4%,氮的相应数值为36.7%、31.9%、10.2%、14.0%,磷为49.2%、26.5%、11.1%、12.4%,钾为36.9%、33.4%、12.9%、20.0%。总体来说,黏粒和粉粒中有机碳和养分的分布比例较高。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分布比例还随利用年限而有明显变化。开垦利用不到10a的水田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较低且主要集中在<0.002mm粒级中;而利用超过10a的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在粉粒中(0.002~0.05mm)的比例大于50%。各利用年限的红壤水稻土多以0.02~0.05mm粒级的C/N为最高,并随利用年限延长而下降。红壤水稻土各粒级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及分布状况随利用年限的变化反映了土壤肥力熟化和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利用年限 有机碳 养分 粒级分布
下载PDF
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氮与总氮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旸 李忠佩 +1 位作者 车玉萍 周立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9-724,共6页
通过田间采样并布置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和总N的矿化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矿化速率和矿化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随水稻土肥力水平提高而增加。12周培养期内,红壤水稻土微生物... 通过田间采样并布置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和总N的矿化动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矿化速率和矿化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随水稻土肥力水平提高而增加。12周培养期内,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的一半以上被矿化,其中约1/2的矿化量出现在前4周;不同熟化程度红壤水稻土的累积矿化N量为73.0~127.8mg/kg,平均矿化速率为6.09~10.7mg/(kg·wk)。用双指数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可以很好地模拟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N和总N的矿化过程。微生物生物量N和总N的矿化过程均可分为快速和缓慢2个阶段,培养的前8周是快速矿化阶段。2个模拟方程参数的比较表明,微生物生物量N矿化量占总N矿化量的比例为10.8%~49.5%,其矿化潜力大,持续矿化时间长,对保证土壤N素的持续供应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水稻土 微生物生物量氮 总氮 矿化 关系
下载PDF
Effects of Glucose Addition on N Transformations in Paddy Soils with a Gradient of Organic C Content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2
9
作者 JIA Jun-xian LI Zhong-pei +1 位作者 LIU Ming CHE Yu-p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0年第9期1309-1316,共8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N transformation and exogenous C source and manage N fertilization, the effects of glucose addition on N transformation were determined in paddy soils with a gradient of soil o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action of N transformation and exogenous C source and manage N fertilization, the effects of glucose addition on N transformation were determined in paddy soils with a gradient of soil organic C content. Changes in N mineralization,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s well as their response to glucose addition were measured by incubation experiments in paddy soils 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 in subtropical China. Minera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 changed in order of increasing soil fertilities: high 〉 middle 〉 low.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incubation, net N minera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paddy soil with high fertility were 1.9 and 1.1 times of those in soil with middle fertility and 5.3 and 2.9 times of those in soil with low fertility, respectively. Addition of glucose decreased net N mineralization by approximately 78.8, 109.2 and 177.4% in soils with high, middle and low fertility, respectively. However,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soils with middle and low fertility were increased by 14.4 and 166.2%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nitrate content among the paddy soils tested was 0.62 mg kg-1 and the highest nitrification ratio was 0.33%. Addition of glucose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nitrate content and nitrification ratio.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intensity of mineral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as quite different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fertility, and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organic C content. Addition of glucose decreased mineralization, but increased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shifts were greater in soil with low than in soil with high organic C content. Neither addition of glucose nor inherent soil organic C had obvious effects on nitrification in paddy soils t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ddy soils of subtropical china soil fertility glucose additio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