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Neural Tissu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fter Acute Exposure to Alexandrium pacificum
1
作者 YANG Huijie HUANG Xianghu +4 位作者 MA Yukun HU Zhangxi ZHANG Ning LI Changling ZHANG Yul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29-538,共10页
Alexandrium pacificum(A.pacificum)is a typical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ous dinoflagellate.Harmful algal blooms(HABs)caused by this species can br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 Alexandrium pacificum(A.pacificum)is a typical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ous dinoflagellate.Harmful algal blooms(HABs)caused by this species can br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In this study,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neural tissu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L.vannamei)after acute exposure to A.pacificum disrupted solution for 72 h,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ere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amples,300 DEG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of which 194 were up-regulated,and 106 down-regulated.The gene ontology(GO)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DEGs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cortical 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troponin complex,amylo-alpha-1,6-glucosidase and thymidine phosphorylase.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enrichment analysis found that DEGs were mainly enriched in th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process,intercellular tight junctions and mitophag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oglycans,signaling pathways,and various metabolic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nd apoptosis all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L.vannamei to A.pacificum tox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openaeus vannamei Alexandrium pacificum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RANSCRIPTOME NERVE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Growth-Related Gene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pacificum
2
作者 LIU Yuan SUI Zhenghong +2 位作者 ZHANG Shu MA Jinhua ZHONG Ji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710-718,共9页
Based on the transcriptomic sequencing, three genes of Alexandrium pacificum encoding ubiquitin(UBI), telomerase(TEL) and glycine-rich protein(GRP) relating to cell division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full-l... Based on the transcriptomic sequencing, three genes of Alexandrium pacificum encoding ubiquitin(UBI), telomerase(TEL) and glycine-rich protein(GRP) relating to cell division were isolat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full-length cD NA of GRP was obtained through approach of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 Four conserved domains, including DNA-and RNAbinding sites or motifs, cold shock domain at the N-terminal, and zinc-finger structure of CCCH type at the C-terminal were idenrtifi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GRP tends to cluster together with proteins harboring cold shock domain. The expressions of these three genes were analyzed with quantitative PCR(qPCR).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ressions of these three genes at the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and induced logarithmic growth phase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at lagging growth phase(P < 0.05).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se three genes were coincident with the proliferative capacity of the algae, e.g., displaying increased expression level at log and induced growth phases. The functions of these genes and their possible roles during harmful algal blooms(HAB) we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XANDRIUM pacificum glycine-rich protein harmful ALGAL bloom qPCR TELOMERASE UBIQUITIN
下载PDF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解剖学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邓中日 黄勃 +1 位作者 方再光 文丽繁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5-70,共6页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咽和降肠上段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食道和直肠黏膜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降肠上段外,肠其他各段黏膜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降肠下段有呈倒"U"型的纤毛突起和"V"型的纤毛沟,升肠只存在纤毛沟;降肠下段与升肠上段黏膜上皮中有颗粒细胞存在,升肠纹状缘明显,直肠杯状细胞丰富。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革囊星虫 消化道 解剖学
下载PDF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效应
4
作者 杨惠婕 张玉蕾 +2 位作者 刘碧洪 李长玲 黄翔鹄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4-132,共9页
【目的】研究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抗氧化能力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浴法,将凡纳滨对虾暴露于太平洋亚历山大藻破碎液中72 h,检测肝胰腺中丙二醛(MDA)、... 【目的】研究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存活率、抗氧化能力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浸浴法,将凡纳滨对虾暴露于太平洋亚历山大藻破碎液中72 h,检测肝胰腺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碱性磷酸酶(AKP)、多酚氧化酶(PPO)等抗氧化酶的活力。对有毒藻浸浴处理和正常海水中对虾的肠道、肝胰腺、鳃、肌肉和神经组织的HE染色石蜡切片进行观察。【结果】太平洋亚历山大藻浸浴处理对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1)。与对照组相比,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会诱导对虾肝胰腺的MDA含量增加,导致肝胰腺发生脂质过氧化;同时,诱导GST、GSH、SOD、AKP和PPO的活力增强以清除多余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活性氧(ROS)过多会导致对虾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平衡受损,72 h时,实验组对虾肝胰腺的GS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SOD、GST以及AKP活力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太平洋亚历山大藻引起了对虾肠道、肝胰腺、鳃、肌肉和神经组织细胞肿胀、空泡化等病理变化。【结论】急性暴露于太平洋亚历山大藻会引起对虾重要组织和器官病变,诱导对虾肝胰脏抗氧化酶的改变,这将有助于解释甲壳类动物在太平洋亚历山大藻胁迫下存在的解毒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抗氧化酶活力 组织病理学
下载PDF
氮限制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H3K4me3的调控机制解析
5
作者 祁娟 隋正红 +1 位作者 刘源 朱智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3-53,共11页
为探索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am)在低氮条件下的适应性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结合位点分析法(ChIP-seq)比较了链状亚历山大藻氮限制和氮正常条件下组蛋白第三亚基四号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4me3)修饰情况及调控机制,GO分析结... 为探索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am)在低氮条件下的适应性反应机制,本研究采用结合位点分析法(ChIP-seq)比较了链状亚历山大藻氮限制和氮正常条件下组蛋白第三亚基四号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4me3)修饰情况及调控机制,GO分析结果表明H3K4me3修饰在低氮条件下调控了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表明在低氮条件下链状亚历山大藻增强了转运体活性来获取外界营养物质。通过KEGG分析发现还富集了植物病原菌相互作用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在低氮条件下,病原菌防御和抗氧化应激对其生存至关重要。此外还发现在低氮条件下H3K4me3调控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和自噬途径来缓解氮的耗竭而响应氮胁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氮胁迫 组蛋白第三亚基四号赖氨酸的三甲基化 结合位点分析法 表观遗传学 组蛋白修饰
下载PDF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中日 黄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首次利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星虫动物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染色结果,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Ⅳ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 首次利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星虫动物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染色结果,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Ⅳ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上皮,除降肠下段外,消化道各段均有粘液细胞分布,但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密度不同.咽粘液细胞丰富,四种类型均有,以Ⅳ型为主;食道粘液细胞由前向后减少,以Ⅳ型为主;降肠上段粘液细胞丰富,以Ⅱ、Ⅳ型为主;升肠下段仅有少量的散在分布的Ⅰ型粘液细胞,上段粘液细胞增多,以Ⅱ型为主;直肠粘液细胞最为丰富,整个上皮均为Ⅱ型粘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革囊星虫 消化道 粘液细胞 AB—PAS染色法
下载PDF
不同世代大石花菜切段育苗的生态试验 被引量:4
7
作者 骆其君 裴鲁青 费志清 《东海海洋》 1993年第2期62-66,共5页
以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的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切段为材料,进行切段的再生、附着与直立苗培育的辐照度-温度双因子试验及pH和盐度的试验。观测切段培育的死亡率、再生率、附着率、切段平均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度的... 以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的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切段为材料,进行切段的再生、附着与直立苗培育的辐照度-温度双因子试验及pH和盐度的试验。观测切段培育的死亡率、再生率、附着率、切段平均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度的变化,还观察了切段培育出直立苗及其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不同辐照度-温度组合以及不同盐度、pH条件下,切段的培育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三者的生态适应性基本一致。适宜的培育条件是温度17.5~22.5℃,辐照度20~60μEm^(-2)·S^(-1),盐度15~35,pH8.0~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花菜 切段 育苗 生态试验
下载PDF
石花菜切段苗种海上培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裴鲁青 骆其君 +1 位作者 费志清 林霞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1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石花莱切段再生育苗研究基础上,作者于1989年12月至1991年3月分别在舟山市普陀与大连市金州区进行、大石花菜与石花菜切段苗种的海上培育,并进行了不同海区、不同水层、不同放养时间海上培育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切段苗种在上述海区... 在石花莱切段再生育苗研究基础上,作者于1989年12月至1991年3月分别在舟山市普陀与大连市金州区进行、大石花菜与石花菜切段苗种的海上培育,并进行了不同海区、不同水层、不同放养时间海上培育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切段苗种在上述海区均能较好生长,适宜的放养水层、放养时间因海区而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花菜 海上培育 组织培养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卓如 耿慧霞 +1 位作者 唐文娇 于仁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31-1142,共12页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 麻痹性贝毒能够在贝类体内累积,威胁海产品消费者健康。在以往调查中,多次在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体内发现高含量的麻痹性贝毒,但对于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转化过程及其食品安全风险还缺乏认识。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选择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作为产毒藻种,研究了两种有毒藻种所产麻痹性贝毒在毛蚶体内的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毛蚶体内主要出现了三种麻痹性贝毒转化过程,一是R1位羟基的还原反应,二是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R4位磺酸基团的水解反应,三是含羟基苯甲酸(hydroxybenzoate)基团的链状裸甲藻毒素在R4位的水解反应。毛蚶体内麻痹性贝毒的生物转化过程复杂,对毛蚶毒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毛蚶体内毒素累积、代谢、转化过程的研究,同时加强对毛蚶体内毒素含量的全面监测,防范毛蚶可能导致的麻痹性贝毒中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毛蚶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链状裸甲藻 链状裸甲藻毒素 毒素转化
下载PDF
改性粘土对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的影响
10
作者 孟晓君 宋秀贤 +4 位作者 张悦 宋维佳 张培培 申慧慧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624,共9页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毒素累积阶段,虾夷扇贝暴露于A.pacificum3h后,未添加改性粘土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食用组织毒素水平由空白组的未检出迅速升高至13.24μg STXeq/kg,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由0.68μg STXeq/kg升高至42.97μg STXeq/kg,第4 d时对照组食用组织、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达到最高,分别为258.67和3208.40μg STXeq/kg。添加0.2 g/L MC I的实验组中,3 h后水体中97%的A.pacificum藻细胞被絮凝沉降,此时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3和18.39μgSTXeq/kg,第2d时达到98.92和574.54μgSTXeq/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在随后的毒素排出阶段,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累积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PSP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改性粘土未对虾夷扇贝体内的PSP转化造成明显影响。由实验结果可见,改性粘土可有效絮凝去除水体中的A.pacificum藻细胞,减少虾夷扇贝对其的滤食,从而降低了PSP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底栖贝类养殖水体有毒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粘土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虾夷扇贝 麻痹性贝毒
下载PDF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探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爆发性生长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源 隋正红 +1 位作者 刘昊昕 Sadaf RIAZ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6-76,共11页
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作为典型的产毒赤潮甲藻,分布广泛,而对其爆发性生长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究由其引发的赤潮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模拟赤潮爆发的条件对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表达谱测序,利用表达谱测序后得到的基因表... 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作为典型的产毒赤潮甲藻,分布广泛,而对其爆发性生长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究由其引发的赤潮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模拟赤潮爆发的条件对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表达谱测序,利用表达谱测序后得到的基因表达量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构建方法探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的爆发性生长的分子机制。通过计算基因间表达量的相关性得到了35个基因共表达模块,将基因共表达模块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爆发性生长性状相关联,在爆发性生长阶段,有6个显著性相关的模块,基于KEGG及GO功能富集分析,这些模块涉及蛋白质的加工合成、核糖体的合成,电子传递,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过程,表明了细胞代谢能力的提升,为细胞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有大量的未知功能的枢纽基因被发现,基因模块可以用于推测这些基因的功能,从而为以后挖掘新基因,探究潜在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赤潮 WGCNA 基因共表达模块 枢纽基因
下载PDF
温度-辐照度对大石花菜切段育苗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裴鲁青 骆其君 +1 位作者 费志清 王侃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73-78,共6页
在大石花菜切段悬浮培养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石花菜切段育苗技术,本文研究了温度和辐照度对切段苗种培育的影响,包括切段的再生、再生芽生长、匍匐体的形成与生长。培育初期可选择较低辐照度,适宜的条件是辐照度40μEm ̄... 在大石花菜切段悬浮培养的研究基础上,为进一步改善石花菜切段育苗技术,本文研究了温度和辐照度对切段苗种培育的影响,包括切段的再生、再生芽生长、匍匐体的形成与生长。培育初期可选择较低辐照度,适宜的条件是辐照度40μEm ̄(-2)s ̄(-1)和20.0℃的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段育苗 大石花菜 温度 辐照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