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研究概述 被引量:48
1
作者 王宏 范昌福 +5 位作者 李建芬 李凤林 阎玉忠 王云生 张金起 张玉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5-331,共17页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 gigas壳体的^(18)O和^(13)C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壳体生物碳酸钙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可靠的^(14)C数据,建立了正常建礁与个体分泌壳体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约1cm/a)、水平夹层的平均历时(约200a/层)等定量参数,进而提出“礁体历时假说”,并将该地区时间跨度约7750~95calBP的化石牡蛎礁划分为8道礁群,论证了礁体内部水平夹层和礁体之上泥质“转换层”可能记录的百年尺度的“缓变型”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壳体O、C稳定同位素组成 ^13C测年 “礁体历时假说” 百年尺度变化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河口地区牡蛎礁的生态功能及恢复措施 被引量:44
2
作者 全为民 沈新强 +1 位作者 罗民波 陈亚瞿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34-1239,共6页
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 在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礁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特殊生境。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功能。近100年来,由于过度采捕、环境污染、病害和生境破坏等原因,许多温带河口区牡蛎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为了修复河口生态系统、净化水质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近20年来,世界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牡蛎礁的恢复活动,尤其美国在东海岸及墨西哥湾建立了大量的人工牡蛎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构建的人工牡蛎礁经过2~3年时间,就能恢复自然生境的生态功能。本文介绍了我国首次牡蛎增殖放流工程-长江口南北导堤牡蛎礁,近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长江口导堤牡蛎种群数量快速增长,附近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最后,针对目前牡蛎礁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包括牡蛎基础生物学(病害和分子系统进化),牡蛎礁恢复的关键技术、科学程序及成功的评价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恢复 生态功能 长江口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测年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27
3
作者 范昌福 李建芬 +4 位作者 王宏 阎玉忠 王福 裴艳东 商志文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5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 600年(7 200~5 600 cal 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 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 对位于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东部的大吴庄牡蛎礁一个完整剖面的系统14C年代测定与校正表明,该礁体的持续时间约为1 600年(7 200~5 600 cal BP).以壳体生长纹层氧、碳同位素获得的礁体平均建造速率1 cm/yr来计算礁体的持续时间,结果仅为14C计年历时的三分之一.14C测年与壳体同位素计年结果的对比表明,礁体的每一水平层平均占据了一定的时间(约200年),这一时间段是不适宜礁体正常建造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礁体正常建礁层及水平夹层的时空分布与地区性气候变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水平夹层与正常建礁层的转换与地区性气温波动相对应.水平夹层代表的'缓变型地质环境恶化期',对应着地区性气温偏冷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年代测定 地质环境变化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牡蛎礁体对区域性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8
4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 渤海湾地区广泛分布的古海面标志物,为建立该地区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过去 20年来该地区已相继建立了一些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但在讨论影响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因素时,未将构造活动与水动型海面变化及均衡作用对高程的贡献量加以区分。文章以该地区 7个点的古海面标志物及相关层位的高程测量与年代学测定结果,经与地区性预测海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后,定量讨论了该地区海面变化(包括绝对海面变化与冰川、水均衡作用)与构造活动对古海面标志物高程的贡献;并以壳体的稳定同位素、地层记录与古地震研究资料讨论了牡蛎礁体在建礁过程中所记录的构造下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海面变化 新构造 稳定同位素 渤海湾西北岸
下载PDF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沉积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忍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卫星影象和野外实地勘察资料对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 -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牡蛎礁发育在强潮淤泥质潮坪上 ,造礁牡蛎主要是近江牡蛎和长牡蛎 ,表层的鲜活牡蛎为褶牡蛎。牡蛎礁区海水属盐度较高 (2 7— 30 )的半咸水 ,... 利用卫星影象和野外实地勘察资料对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 -沉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牡蛎礁发育在强潮淤泥质潮坪上 ,造礁牡蛎主要是近江牡蛎和长牡蛎 ,表层的鲜活牡蛎为褶牡蛎。牡蛎礁区海水属盐度较高 (2 7— 30 )的半咸水 ,含沙量较大 ,为 0 2—0 3g/L。活体牡蛎堆积体顶面高于周围潮间下带滩面 1 0— 1 5m。潮流较强 ,多在 0 5—2 0m /s。海岸剖面可分为 4个带 ,即礁后潮间带、潮沟、礁体生长带及礁前斜坡带。由于处于海岸侵蚀段 ,礁后潮坪缺失潮上带和大部分的潮间上带。礁后潮坪主要以粗粉砂为主 ,礁后潮沟冲淤变化较大 ,故礁体生长带时而为一沙洲 ,时而又与岸滩相连。礁体生长带分布在潮间下带 ,可看到独立的斑状礁体、带状礁体和大面积环状礁体群。环状礁的微地貌可以划分为礁塘(泻湖 )、塘口和塘沟、塘口三角洲、礁墙和礁平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海岸 牡蛎礁 淤泥质潮滩 江苏海岸
下载PDF
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评估 被引量:18
6
作者 沈新强 全为民 袁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19-2123,共5页
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 牡蛎礁是温带河口和滨海区一种特殊的海洋生境,它具有生物生产、净化水体、提供鱼类生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岸侵蚀等重要功能,根据对长江口牡蛎礁恢复工程的跟踪监测结果,分析和评估该人工牡蛎礁恢复及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2004—2010年期间,该人工牡蛎礁牡蛎种群的增长迅速,2005年牡蛎平均密度和生物量达到最高,以后各年牡蛎生长过程中存在"自疏"现象和死亡,总密度下降,但个体增长。牡蛎礁上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2004年至2010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47种,至2010年8月其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941ind·m-2和44.51g·m-2。该人工牡蛎礁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通过牡蛎的钙化过程,单位面积年固碳量为2.70kg·m-2,年平均固定碳量达3.33×104t,直接产生的年平均固碳效益达837万元,相当于营造1110hm2热带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恢复 碳汇 评估 长江口
下载PDF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17
7
作者 全为民 安传光 +5 位作者 马春艳 黄厚见 成伟 王云龙 沈新强 陈亚瞿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2-1000,共9页
基于2011年春季的生态调查资料,报道了江苏小庙洪自然潮间带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庙洪牡蛎礁内分布有3种牡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密鳞牡蛎Ostre... 基于2011年春季的生态调查资料,报道了江苏小庙洪自然潮间带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在小庙洪牡蛎礁内分布有3种牡蛎(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其中分布于潮间带区的造礁活体牡蛎为熊本牡蛎,其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99±363)ind/m2和(12361±1645)g/m2。在该牡蛎礁内记录到定居性大型底栖动物(不包括3种牡蛎)共计43科66种,礁体大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达到(2830±182)ind/m2和(499.59±35.41)g/m2,显著高于邻近的软相潮间带泥(沙)质滩涂[密度(102±29)ind/m2;生物量(53.10±22.80)g/m2]和潮下带泥滩[密度(140±60)ind/m2;生物量(43.23±22.37)g/m2](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群落 生境 大型底栖动物 牡蛎礁
下载PDF
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生态现状评价 被引量:17
8
作者 全为民 周为峰 +9 位作者 马春艳 冯美 周振兴 唐峰华 吴祖立 范瑞良 王云龙 包小松 沈辉 成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749-7757,共9页
基于2013—2014年间的生态调查结果,评价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的生态现状。无人机航拍结果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分布有750个潮间带区牡蛎礁斑块,总面积约为201519.37 m2;与2003年相比,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活体牡蛎的... 基于2013—2014年间的生态调查结果,评价了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的生态现状。无人机航拍结果显示,江苏海门蛎岈山分布有750个潮间带区牡蛎礁斑块,总面积约为201519.37 m2;与2003年相比,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积约下降了38.8%。活体牡蛎的平均盖度约为66%,2013年5和9月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99±363)个/m2和(2894±330)个/m2。2013年5月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的平均肥满度(CI)和性腺指数(GI)分别为(9.76±0.95)%和(1013±82)mg/g,均显著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的熊本牡蛎种群(P<0.05)。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的单倍体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19和0.00028,均高于长江口野生种群和浙江象山港养殖种群。海门蛎岈山熊本牡蛎种群受到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的轻度浸染,其感染率(17.2%)低于浙江象山港养殖群体(47.3%)。泥沙沉积和人类捕捞是江苏海门蛎岈山牡蛎礁面临的主要胁迫因子,今后牡蛎礁恢复的重点是增加附着底物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牡蛎礁 尼氏单孢子 遗传多样性 生态恢复
下载PDF
天津宁河县俵口牡蛎礁剖面与海面变化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6
9
作者 薛春汀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9-51,共3页
亻表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 6层粉沙夹层 ,这一层序被认为是 6 5 0 0~ 30 0 0aB .P .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 ,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 ,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 亻表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 6层粉沙夹层 ,这一层序被认为是 6 5 0 0~ 30 0 0aB .P .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 ,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 ,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至十余米水深 ,生活的盐度很广 ,可以在盐度 10‰~ 30‰的海区栖息。它们在指示沉积物形成的深度上虽有一定意义 ,但并不是海水深度良好的指示标志。其兴衰不是由于海面变化造成的。泥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导致牡蛎礁与砂层交替出现的原因。亻表口牡蛎礁剖面既不能反映 6 5 0 0~ 5 0 0 0aB .P .存在高海面 ,也不能说明 5 0 0 0~ 30 0 0aB .P .海面波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宁河县 牡蛎礁 全新世 海面变化 泥沙沉积速率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牡蛎壳体形态、生长速率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4
10
作者 范昌福 裴艳东 +1 位作者 王宏 李延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6-533,共8页
牡蛎壳体的尺寸、生长年龄和生长速率是其生命历史中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信息,与礁体综合生长环境有关;通过对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壳体生长速率的对比研究,可以恢复礁体生长时期的综合环境。通过对取自黄港水库、大吴庄和岭头三个埋藏牡蛎... 牡蛎壳体的尺寸、生长年龄和生长速率是其生命历史中一些最基本的生态信息,与礁体综合生长环境有关;通过对礁体中的壳体形态和壳体生长速率的对比研究,可以恢复礁体生长时期的综合环境。通过对取自黄港水库、大吴庄和岭头三个埋藏牡蛎礁体中保存完好的牡蛎壳体的形态统计分析,并对其中部分适合贝壳年轮研究的壳体进行生长年龄和死亡季节的分析研究;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并探讨礁体生长环境对壳体形态的影响和塑造。结果表明,黄港水库礁体中的壳体具有最快的壳高生长速率和最短的生长寿命,礁体生长在距离河口较近的位置,礁体生长环境较动荡;大吴庄礁体中的壳体具有宽大肥厚的壳体外形和最快的壳重增长速率,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等稍远离河口的位置,生长环境相对稳定;岭头礁体中的壳体细窄扁平,壳重和壳高生长速率均最慢,礁体生长在如海湾或潟湖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体形态 贝壳年轮 生长速率 礁体环境 牡蛎礁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中全新世埋藏牡蛎礁的硅藻记录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冬玲 范昌福 +3 位作者 黄玥 蒋辉 王宏 商志文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28,共7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7200~5600cal.a BP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Cyclotella stylorum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牡蛎礁壳体内部的泥质填充物中硅藻组合的研究,试图探讨该区沉积硅藻组合变化指示的礁体古气候环境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7200~5600cal.a BP整个礁体建造期间,沿岸种Cyclotella stylorum是含量最丰富的硅藻种类,其与海水种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含量变化指示了礁体生长区河流径流与海水相互作用的强弱波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7200~6500cal.a BP,礁体建造初期,礁体受海水影响显著;6500~5720cal.a BP,礁体建造中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降低,海水作用减弱,淡水作用增强;5720~5600cal.a BP,礁体建造结束期,礁体生长区的盐度显著降低,礁体受海水影响进一步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中全新世 牡蛎礁 古环境 硅藻
下载PDF
硅藻组合指示的渤海湾西北岸两个牡蛎礁体生长环境的差异 被引量:11
12
作者 商志文 范昌福 +4 位作者 李冬玲 田立柱 裴艳东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9,共7页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 渤海湾西北部沿海平原分布众多牡蛎礁体,通过对岭头和大吴庄牡蛎礁体的详细研究,岭头埋藏牡蛎礁体及礁体上覆泥质沉积物剖面中共发现硅藻18属32种,自下而上划分了3个硅藻带(I—III),显示礁体在向上建礁至被掩埋的过程中受海水作用逐渐减弱。对相距约20km的大吴庄礁体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再研究,及与岭头硅藻结果(不含上覆泥层)的对比显示:大吴庄礁体硅藻种相对丰富,潮间带河口种和沿岸种含量多,说明礁体生长在潮间带或浅海区靠近河口的位置,建礁过程中受河流与海洋的双重影响,潮间带河口种C.stylorum和C.striata在礁体中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建礁过程中河流影响强弱的变化。相反,岭头礁体硅藻种相对单一,浅海与浮游种含量大,生长位置可能远离河口或为逐渐封闭的泻湖或海湾环境,建礁过程中主要受海洋影响,浅海种P.sulcata和浮游种T.nitzschioides垂向含量的波动变化反映了礁体受海洋影响强弱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沉积硅藻组合 生长环境 渤海湾西北部
下载PDF
渤海湾牡蛎礁的研究现状与保护建议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建芬 商志文 +10 位作者 陈永胜 田立柱 姜兴钰 王福 胡云壮 李勇 杨朋 文明征 袁海帆 施佩歆 王宏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20年第4期317-333,共17页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调查研究现状及成果的梳理,阐述了牡蛎礁的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和古环境要素:(1)牡蛎礁和上覆泥质沉积层具有“二元结构”特征;(2)在距今8270年以来,沿北西-南东方向包括现代活体牡蛎礁在内共分为10~14道... 通过对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调查研究现状及成果的梳理,阐述了牡蛎礁的结构特征、时空分布和古环境要素:(1)牡蛎礁和上覆泥质沉积层具有“二元结构”特征;(2)在距今8270年以来,沿北西-南东方向包括现代活体牡蛎礁在内共分为10~14道礁群(其中有4道可视作亚礁群);(3)“礁泥转换”和礁体内部直立的正常建礁层与水平夹层所记录的缓变型和突变型的环境变化信息;(4)确定了牡蛎礁顶板可以作为海面标志点,以礁顶的实测高度、再增加“±0.7 m”的礁顶起伏误差范围,重建当时的海平面;(5)牡蛎壳体的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牡蛎生长的年度和季节性变化规律;(6)牡蛎礁体及岭地共同记录了海岸线变迁历史。以此为基础,介绍了牡蛎礁博物馆选址和现代活牡蛎的调查结果。最后,提出了牡蛎礁的保护和利用牡蛎礁进行生态海岸修复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环境变化 海岸带 渤海湾 礁泥转换
下载PDF
江苏小庙洪牡蛎礁的地貌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忍顺 王艳红 +1 位作者 张正龙 蒋姣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9-265,共7页
江苏岸外的小庙洪牡蛎礁在海岸地貌学上是一稀有的生物沉积体。这种位于蚀、淤交替岸段潮间带、古礁体和活体共存的牡蛎礁体是我国所仅见。现场观察了牡蛎礁体的地貌特征,并使用GPS和全站仪进行了主要礁体分布与高程的测量,表明礁区地... 江苏岸外的小庙洪牡蛎礁在海岸地貌学上是一稀有的生物沉积体。这种位于蚀、淤交替岸段潮间带、古礁体和活体共存的牡蛎礁体是我国所仅见。现场观察了牡蛎礁体的地貌特征,并使用GPS和全站仪进行了主要礁体分布与高程的测量,表明礁区地貌面不是一个水平面,相差可达2m以上。礁体顶高主要分布在两个高程上,一是与平均潮位相当,二是比前者低约30cm,略高于小潮平均低潮位。礁体起伏面高出礁坪面多在0.5—1.5m。小庙洪牡蛎礁正处于退化状态,除物理因素造成的侵蚀外,化学溶蚀及人类活动也是侵蚀退化的主要因素。对于礁区内部的礁体,其退化过程为连片礁→环礁→带礁→斑礁→礁坪的顺序。礁体沉积体有三种:原生礁体、与原生礁体脱离的礁块以及已离开原生地的松散堆积体。浪蚀礁坪分布在礁体的迎浪面上,而溶蚀礁坪则分布在礁体密集区。在礁体稀疏区,则覆盖约20—30cm厚的粉沙或淤泥,形成次生的潮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礁体形态 礁体演化 古海洋学
下载PDF
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现状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9
15
作者 殷小亚 陈海刚 +1 位作者 乔延龙 陈亮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66,共5页
天津大神堂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群聚海域,区域内地质条件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贝类生物与砂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活牡蛎礁海洋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受海洋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影响,牡蛎礁区面积逐年减缩小... 天津大神堂是我国北方纬度最高的现代活体牡蛎群聚海域,区域内地质条件特殊,生物多样性丰富,贝类生物与砂质沉积物等环境因素共同构成了独特活牡蛎礁海洋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受海洋开发、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影响,牡蛎礁区面积逐年减缩小,生物资源持续衰退,2013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为加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本文分析了天津大神堂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现状,探讨了健全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构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利用新模式等问题,以期为天津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养护及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海洋特别保护区 现状 管理对策
原文传递
新型人工鱼礁材料吸附水体中重金属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宏 张雪 +4 位作者 高燕 张晶伟 徐晓甫 戴媛媛 房恩军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1,共5页
牡蛎壳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为提高人工鱼礁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功能性效应,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牡蛎壳配比的人工鱼礁材料对水体中Cu、Zn、Pb、Cd、Cr、As六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制备了一种新型功能性人工鱼礁材料,将废弃牡蛎... 牡蛎壳对重金属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为提高人工鱼礁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功能性效应,本研究对比分析不同牡蛎壳配比的人工鱼礁材料对水体中Cu、Zn、Pb、Cd、Cr、As六种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制备了一种新型功能性人工鱼礁材料,将废弃牡蛎壳作为重金属吸附材料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以期实现“以废治废”的目的。结果显示,牡蛎壳颗粒掺比为50%的混凝土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较高;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6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趋势几乎相似,在5 min内重金属去除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之后上升趋势趋于平缓;新型人工鱼礁试块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能力的大小顺序是Zn>Cu>Pb>Cd>Cr>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壳 人工鱼礁 重金属 吸附
原文传递
Habitat values for artificial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reefs compared with natural shallow-water habitats in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被引量:7
17
作者 全为民 郑麟 +1 位作者 李备军 安传光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957-969,共13页
Oyster reefs have an equivalent, complex 3-dimensional structure to vegetated habitats and may provide similar functions in estuarine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oyster reefs with adjacent na... Oyster reefs have an equivalent, complex 3-dimensional structure to vegetated habitats and may provide similar functions in estuarine environments. Nevertheless,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oyster reefs with adjacent natural shallow-water habitats. Here the resident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in an artificial oyster (Crassostrea ariakensis) reef and in adjacent natural estuarine shallow-water habitats (salt marsh, intertidal mudflat, and subtidal soft bottom)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were described. The mean total densities and biomass, Margalef's species richness, Pielou's evenness and Shannon-Weaver biodiversity indices of the resident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habitats. Significantly higher densities and biomass of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occurred in the oyster reef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hree habitats. Ordination plots showed a clear separation in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among the four habitat typ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rtificial oyster reef supported distinct and unique benthic communitie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lex estuarine habitat by supplying prey resources and contributing to biodiversity.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yster reef had been restored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yster reef habitat complexity biodiversity MACROINVERTEBRATES estuaries Changjiang River
下载PDF
牡蛎礁生境: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碳汇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桃妮 张子莲 全为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06-2716,共11页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_(2),而碳源与... 牡蛎礁生境是指由聚集的牡蛎和其他生物及环境堆积形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固碳和储碳潜力巨大,在海岸带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牡蛎礁生境碳源与汇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在于牡蛎钙化和呼吸作用都释放CO_(2),而碳源与汇的评估忽视了钙化、同化和沉积过程带来的整体碳汇价值及牡蛎礁生态系统功能带来的碳汇效应。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牡蛎礁生境的碳汇价值。一方面,牡蛎礁生境的碳源和碳汇需要从牡蛎礁自身的整体碳循环中进行评估,包括牡蛎礁系统中的沉积、钙化、呼吸作用及侵蚀、再悬浮和再矿化作用;另一方面,牡蛎礁生态系统服务引起的碳汇效应需从牡蛎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进行评估,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碳价值进行关联,从而纳入碳汇核算体系。从实现海岸带可持续增汇角度出发,综述了牡蛎礁生境中碳的源与汇;阐述了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微生物在牡蛎礁生境碳汇中的作用;以保护和生态修复为目的,进一步提出可实现牡蛎礁生境最大潜在碳汇的策略,以期为实现海洋负排放及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碳汇 负排放 生态修复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贝壳年轮指示的牡蛎礁体水平夹层成因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1 位作者 裴艳东 李延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94-1002,共9页
渤海湾西岸众多的埋藏牡蛎礁体内,除正常的牡蛎壳体堆积层外,还广泛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平夹层。水平夹层的存在,可能指示了礁体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文章对组成礁体的正常建礁层和水平夹层中的牡蛎壳体,进行了贝壳年轮和稳定同位素分... 渤海湾西岸众多的埋藏牡蛎礁体内,除正常的牡蛎壳体堆积层外,还广泛地存在一定数量的水平夹层。水平夹层的存在,可能指示了礁体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文章对组成礁体的正常建礁层和水平夹层中的牡蛎壳体,进行了贝壳年轮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对比了水平夹层和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生长速率和壳体记录的稳定同位素变化范围与幅度,恢复了壳体记录的礁体生长环境,探讨了壳体同位素记录揭示的礁体水平夹层成因。结果表明,相对于相邻正常建礁层中的壳体,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季节性氧同位素变化幅度较小,这主要与壳体生长时期的季节性淡水输入变化较小或(和)年平均气温较低有关。水平夹层中的壳体记录的低温季节相对较多的淡水输入量和高温季节相对较少的淡水输入量,或(和)由于年平均气温较低而导致的壳体在一年中的生长周期缩短,是造成礁体中水平夹层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贝壳年轮 水平夹层 古环境牡蛎礁 渤海湾
下载PDF
浙江省健跳港蛎江滩牡蛎多样性和资源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施文静 张文考 +6 位作者 陈丽芝 祁拥华 叶春宇 姜伟 李楠楠 范瑞良 全为民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1-301,共11页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 调查了浙江省三门县健跳港蛎江滩牡蛎礁中牡蛎的种类、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并分析了牡蛎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量和幼体补充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蛎江滩牡蛎礁中分布有6种牡蛎,即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福建牡蛎(C.angulata)、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长牡蛎(C.gigas)。在牡蛎群落组成中,熊本牡蛎、香港牡蛎和近江牡蛎的占比分别为92.92%、5.00%和2.08%,其他3种牡蛎仅在定性调查中发现。夏初和秋季牡蛎平均密度分别为(97±40)个·m^(-2)和(1770±467)个·m^(-2);随着潮间带高程的降低,熊本牡蛎密度逐渐降低,而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的密度逐步升高。牡蛎幼体附着与补充开始于6月初、结束于10月初左右,补充量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熊本牡蛎在整个礁区均有较高的补充量,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则在中、低礁区补充量较高。结果表明,蛎江滩牡蛎礁中的牡蛎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未来需进一步研究泥沙淤积和香港牡蛎入侵对蛎江滩生境和牡蛎种质资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香港牡蛎 牡蛎礁 补充 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