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海水氧同位素剩余值在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中的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贾国东 谢宏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9-204,共6页
氧同位素剩余值(Δδ)是指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中扣除温度和全球冰量效应后得到的剩余值,它一般被用作海水古盐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文中给出了南海北部三个柱状样在氧同位素6期至5期(MIS6-5)和MIS2-1期间Δδ的变化曲线。末次冰期与全... 氧同位素剩余值(Δδ)是指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中扣除温度和全球冰量效应后得到的剩余值,它一般被用作海水古盐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文中给出了南海北部三个柱状样在氧同位素6期至5期(MIS6-5)和MIS2-1期间Δδ的变化曲线。末次冰期与全新世和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末次间冰期的对比表明,Δδ在冰期比随之而来的间冰期低。冰期海平面下降和海岸线前移可能是冰期Δδ及盐度相对降低的原因。但在定量了解海平面下降、珠江口前移及现代盐度的分布情况后,笔者否定了海平面下降对Δδ变化的主要影响。因此,冰期南海地区降水相对增大和气候变湿可能是导致冰期Δδ偏低的主要原因。末次间冰期与全新世相比,Δδ明显增大,表明海水盐度增加。这可能与末次间冰期期间由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和海水蒸发量较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剩余值 海平面变化 盐度 降水 冰期-间冰期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川西甘孜-理塘结合带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宁括步 毛世东 +4 位作者 梁龙飞 刘伟 马志鑫 罗亮 牛浩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本文对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出露的碳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按其产状可分为两类:覆于玄武岩之上的碳酸盐岩构造岩片和包裹于玄武岩内的厘米—米级不规则棱角状碳酸盐岩砾岩块。经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前者δ^(13)C值... 本文对甘孜-理塘结合带中段出露的碳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按其产状可分为两类:覆于玄武岩之上的碳酸盐岩构造岩片和包裹于玄武岩内的厘米—米级不规则棱角状碳酸盐岩砾岩块。经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前者δ^(13)C值主体位于0. 113‰~1. 625‰之间,δ^(18)O数值为-10. 263‰^-5. 745‰,总体变化较小,有小幅震荡;而后者δ^(13)C值明显较前者大,为4. 254‰~3. 786‰,δ^(18)O数值则明显偏小,为-13. 471‰^-13. 592‰,总体变化量较前者更小,具明显的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特征。所有样品Z值均大于123,表明研究区内碳酸盐岩为正常海相碳酸盐岩;结合玄武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认为,碳酸盐岩总体沉积于海山环境,且包裹于其中的碳酸盐岩角砾岩块要早于上覆大套碳酸盐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氧同位素 玄武岩 沉积环境 残余海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