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污泥深度脱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3
1
作者 陈丹丹 窦昱昊 +2 位作者 卢平 黄亚继 周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722-4746,共25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污泥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焦点问题,污泥脱水是制约污泥处置处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开展,首先简述了不同来源污泥的分类及其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污水污泥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污泥的处理处置成为焦点问题,污泥脱水是制约污泥处置处理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目前污泥深度脱水技术开展,首先简述了不同来源污泥的分类及其基本特性,然后重点阐述了不同污泥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污泥深度脱水技术作用机理,并对各自脱水效果及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法中水热预处理对污泥的可脱水程度提升最大。较低声强、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有着明显的改善。化学法在污泥过滤性能以及脱水速率方面有很大优势,酸碱处理后污泥zeta电位上升,污泥过滤性能及脱水速率得到改善。高级氧化法处理后污泥脱水效果高于酸碱处理,微生物细胞被溶解释放出有机物,可脱水程度改善。生物法处理污泥除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外,还有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但耗时较长。最后对污泥的后续脱水工艺进行综述,介绍了现存的主流脱水工艺,包括机械脱水、热干化技术、水热脱水工艺等;并针对不同的污泥后续利用方法,选取合适的预处理技术,提出相应优化的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物处理 降解 水热 氧化 污泥深度脱水 化学预处理 物理预处理 污泥脱水工艺
下载PDF
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pH值随机分布控制方法研究
2
作者 赵雅儒 高丙朋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59,63,共5页
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氧化槽pH值是影响细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pH值输出形态分布不符合高斯分布,使传统的均值和方差难以描述输出pH值分布,本文提出一种对矿浆输出pH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统计信息控制方法。首先,采用B样条逼近矿浆输... 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中氧化槽pH值是影响细菌活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pH值输出形态分布不符合高斯分布,使传统的均值和方差难以描述输出pH值分布,本文提出一种对矿浆输出pH的概率密度函数(PDF)统计信息控制方法。首先,采用B样条逼近矿浆输出pH值的PDF统计信息;其次,针对权值向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动态神经网络(DNN)建立控制输入和权值向量之间的非线性动态模型,基于建立pH的PDF统计信息权值模型,设计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通过构造Lyapunov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实现输出PDF统计信息对目标PDF统计信息的跟踪。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生物氧化预处理过程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预处理过程 pH随机分布 B样条模型 概率密度函数统计信息 动态神经网络 滑模控制
下载PDF
高COD洗舱含油废水混凝破乳-芬顿氧化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曹琳 刘孟秋 +4 位作者 许劲 许国静 李卷利 龚河洛 朱杰东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7,55,共7页
船舶洗舱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排放前必须经过各种处理工艺的净化,而含油废水处理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实验选取重庆某公司洗船中心最不利工况下的高COD洗舱含油废水,通过混凝破乳和芬顿氧化进行处理,分析了混凝破乳过程中混凝剂种... 船舶洗舱废水直接排放会污染环境,排放前必须经过各种处理工艺的净化,而含油废水处理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实验选取重庆某公司洗船中心最不利工况下的高COD洗舱含油废水,通过混凝破乳和芬顿氧化进行处理,分析了混凝破乳过程中混凝剂种类、投加量、pH值和搅拌时间等影响因素,确定了芬顿氧化过程的适宜条件,包括H_(2)O_(2)浓度、Fe^(2+)浓度、反应时间等,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洗舱含油废水预处理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PAC为适宜的无机混凝剂,其混凝破乳适宜的投加量为75 mg/L、初始pH值为8、搅拌时间为3 min;芬顿氧化适宜的H_(2)O_(2)和Fe^(2+)浓度分别为12500和1250 mg/L、反应时间为120 min。在最优条件下,实验水样的COD总去除率可达70%,TP和石油类几乎全部去除。本研究成果为长江沿岸某城市港口洗舱废水处理项目的预处理工艺提供了工程设计和调试运行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洗舱 高COD含油废水 混凝破乳 芬顿氧化 预处理工艺
下载PDF
采用硅氧化预处理工艺生产球墨铸铁
4
作者 陈树平 《现代铸铁》 CAS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介绍了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核,详细阐述了硅氧化预处理工艺,并与不采用硅氧化预处理工艺的传统球化孕育处理工艺生产的球墨铸铁组织、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指出:利用75SiFe脱氧生成的氧化物(SiO_(2))作为球墨铸铁石墨球生... 介绍了球墨铸铁的石墨形核,详细阐述了硅氧化预处理工艺,并与不采用硅氧化预处理工艺的传统球化孕育处理工艺生产的球墨铸铁组织、力学性能及生产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指出:利用75SiFe脱氧生成的氧化物(SiO_(2))作为球墨铸铁石墨球生长的过渡层,与球状石墨的生长有着良好的匹配度,为球状石墨的生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该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操作过程,可稳定生产球化率≥90%的球墨铸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墨铸铁 硅氧化 预处理工艺 石墨形核
下载PDF
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预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玉天 陈大林 +3 位作者 陈治毓 钟清慎 黄虎军 杜彦君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103-107,共5页
根据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提出了二段焙烧—加压酸浸联合预处理工艺,重点讨论了该工艺对砷、硫和铁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难处理金精矿经一段焙烧后,在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120 min条件下,再经二段焙烧,所... 根据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提出了二段焙烧—加压酸浸联合预处理工艺,重点讨论了该工艺对砷、硫和铁脱除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难处理金精矿经一段焙烧后,在焙烧温度700℃、焙烧时间120 min条件下,再经二段焙烧,所得焙砂中As含量仅为0.51%,S含量为0.34%,并且经过加压酸浸后As、S和Fe的脱除率都在95%以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预处理 工艺矿物学 能谱分析 加压酸浸 金精矿
下载PDF
O_(3)/H_(2)O_(2)氧化预处理高浓度抗生素制药废水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印献栋 段锋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21-123,127,共4页
采用O_(3)/H_(2)O_(2)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系统考察pH、温度、固体催化剂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氧化预处理对厌氧生化工艺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氧化前后有机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降低pH对O_(3)/H_(2)O_(2... 采用O_(3)/H_(2)O_(2)氧化预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系统考察pH、温度、固体催化剂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研究氧化预处理对厌氧生化工艺的影响,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氧化前后有机物的变化.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和降低pH对O_(3)/H_(2)O_(2)氧化有利,添加MnO2增强了催化氧化效果,而添加活性炭反而不利.氧化预处理降低了难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浓度,使得厌氧生化工艺对COD去除效果由70.4%提高到8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制药废水 O_(3)/H_(2)O_(2)氧化 预处理 厌氧生化工艺
下载PDF
O_3氧化法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曾晓岚 丁文川 +1 位作者 刘姣 李作鑫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3-846,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GC-MS)技术,对O3氧化法处理前后晚期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去除效率等进行分析,考察O3氧化法去除晚期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O3氧化20 min后,COD去除率为73.2%,BOD5去除率为38.7%,可...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合(GC-MS)技术,对O3氧化法处理前后晚期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及去除效率等进行分析,考察O3氧化法去除晚期渗滤液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O3氧化20 min后,COD去除率为73.2%,BOD5去除率为38.7%,可生化性由0.12上升到0.61,有机污染物种类由66减少到48种,烯烃类、烷烃类及其他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为50%以上,氧化出水羧酸类与醇类有机物量有所增加,在氧化过程中有部分非酰胺类有机物转化成酰胺类有机物;采用O3氧化法处理晚期垃圾渗滤液,不仅能明显去除其中有机污染物,而且能提高其可生化性,可以考虑作为晚期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氧化法 晚期垃圾渗滤液 有机污染物 可生化性 预处理技术
下载PDF
新型载体吸附性能的静动态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秀慧 杨云龙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0-44,共5页
通过静动态试验对比分析3种新型载体聚氨酯、改性聚乙烯、聚丙烯的吸附性能。静态试验中,测定各种载体对非极性对称小分子碘分子、极性线性分子亚甲蓝分子的吸附量,初步评价载体的吸附性能,预测反应器出水效果;动态试验中,将载体投入反... 通过静动态试验对比分析3种新型载体聚氨酯、改性聚乙烯、聚丙烯的吸附性能。静态试验中,测定各种载体对非极性对称小分子碘分子、极性线性分子亚甲蓝分子的吸附量,初步评价载体的吸附性能,预测反应器出水效果;动态试验中,将载体投入反应器,在相同的进水水质、水温、HRT及曝气量的条件下,以COD和NH4+-N、TN、TP、SS含量为指标,讨论出水效果,探究载体的吸附性能,最终评价出最佳载体。结果表明,聚氨酯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且其对COD去除处理效率可达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体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预处理 吸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