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被引量:42
1
作者 钱超英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9,共13页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 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 流散文学 身份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 悲剧感
原文传递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共5页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巳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巳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世界性 全球性特征 审美价值
下载PDF
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蒲若茜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卉芳 蒲若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14,共14页
蒲若茜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为主题的访谈,话题主要涉及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关于亚/华裔美国文... 蒲若茜教授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之邀接受以“亚裔美国文学研究历史与前沿”为主题的访谈,话题主要涉及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关于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蒲若茜倾向于以“在语言和文化上的杂糅性和异质性”为评判亚/华裔美国文学标准,并深入挖掘“亚裔美国感”(Asian American Sensitivity)的本质特点、历史意义与局限;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路径和主要成果方面,蒲若茜及其研究团队实践从单一视角(西方理论视角或东方文化视角)到“跨界”(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研究的发展,以及从文本批评到理论建构的突破;最后,蒲若茜总结了亚裔美国文学主要研究问题及发展趋势,诸如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亚裔美国文学的地方性品质、亚裔美国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世界华裔/华文文学研究、东南亚国家的族群文学、世界族裔文学关系新特征、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等。她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推动亚裔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内的理论话语建设,促进华裔英语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的沟通与融合,丰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版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华裔美国文学 海外华人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下载PDF
“新文科”视域下的海外华人/华文文学研究
4
作者 张宝林 《华文文学》 2024年第2期5-11,共7页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是一种跨语种、文化、媒介、族群、国籍和区域,兼具在地性和中国性的世界性文学现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其展开研究,中文和外语两个学科的学者既需直面这一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窘境,努力突破学科壁垒,构筑学术... 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是一种跨语种、文化、媒介、族群、国籍和区域,兼具在地性和中国性的世界性文学现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其展开研究,中文和外语两个学科的学者既需直面这一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窘境,努力突破学科壁垒,构筑学术共同体,运用现代技术搭建协同共享平台;又需在坚守文学问题本位导向的同时,找寻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路径,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还需立足世界文学场域,开展立体多维透视,力求准确还原、深入阐释其多元景观和多维面相。鉴于海外华人/华文文学与中国和中华文化存在天然的血脉关系,研究者探讨相关问题时很有必要彰显中国视角,力求有效服务于中国社会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海外华人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下载PDF
“她者”的眼光——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 被引量:6
5
作者 季进 余夏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29,共14页
本文通过抽样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阐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性主义形态。周蕾将女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置于“看”与“被看”的双重视角中,强调观察与理解女性形象的方法与立场;刘剑梅从性别与权力的“表演式”关系... 本文通过抽样分析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来阐述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女性主义形态。周蕾将女性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置于“看”与“被看”的双重视角中,强调观察与理解女性形象的方法与立场;刘剑梅从性别与权力的“表演式”关系入手,揭示“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背后女性与政治之间的互动;蓝温蒂强调来自传统的管规和现代的束缚,预设了“新女性”及其写作的尴尬位置。她们共同构成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女性主义形态,彰显出性别、身体、政治、欲望、革命、民族、国家、战争之间的复杂纠葛,成为我们进入女性书写世界、发掘中国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有效路径和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 女性主义
原文传递
鲁迅及其作品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6
作者 马钰清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梳理了近20年学界对于东南亚鲁迅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鲁迅及其作品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对东南亚尤其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提出对鲁迅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影响研究,应重视作为“文化符号”的鲁迅、作为“文学创作导师”... 梳理了近20年学界对于东南亚鲁迅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鲁迅及其作品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和对东南亚尤其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影响。提出对鲁迅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影响研究,应重视作为“文化符号”的鲁迅、作为“文学创作导师”的鲁迅、“去边缘化”的鲁迅三个切入点,同时,研究应保持跨学科意识,并结合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理论阐释,推动东南亚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东南亚鲁迅 海外华文文学
下载PDF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7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史料整理与研究 学科发展 个体自觉 学科自觉
下载PDF
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 被引量:5
8
作者 蒲若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8-52,共5页
“唐人街”是诸多华裔美国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母题.并由此形成了华裔文学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感伤主义传统。由于美国政府“排华法”的实施。许多华人移民是通过非法手段入境的,一个个看来波澜不惊的华裔家庭却是秘密重重。唐人街内部... “唐人街”是诸多华裔美国小说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母题.并由此形成了华裔文学作品中挥之不去的感伤主义传统。由于美国政府“排华法”的实施。许多华人移民是通过非法手段入境的,一个个看来波澜不惊的华裔家庭却是秘密重重。唐人街内部的帮派纠葛、权利倾轧加深了唐人街的晦暗和神秘。与此同时.唐人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微缩盆景.保留了许多中国大陆的古老习俗.甚至非常落后的文化传统。生活在唐人社区的华裔后代。处于族群、家庭的压力之下.时时有着要“逃出唐人街”的冲动.要到唐人街之外去找寻自己的“希望之乡”。华裔后代们成长的过程就成了叛逆的过程、出逃的过程。这样的主题,在雷庭招的《吃碗茶》(Eat A Bowl of Tea,1961),汤亭亭的《女勇士》、赵健秀的《唐老鸭》(Donald Duk.1991)、《甘加丁之路》(Ginga Diu Highwav.19941以及新一代华裔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Bone,1993)、吴梅的《裸体吃中餐》(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1998)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 唐人街 美国小说 《甘加丁之路》 《裸体吃中餐》 chinese 叙事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女勇士》
下载PDF
讲述“想象的母国”之故事——中华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再现与嬗变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晓丹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73-79,共7页
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三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 论文从跨国民族主义的分析视角,探讨以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为代表的三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创作背景,论证她们如何在自身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其作品中再现"想象的母国"的形象,以及她们笔下"想象的母国"的故事与美国主流文化关系从迎合到抗争、再到融合的嬗变历程,并为当代华裔女性文学中中华文化、中国故事、中外文化交流与价值共享等研究带来启迪。对于所有的华裔作家而言,身份认同作为民族性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在祖籍国文化与居住国文化的并存与交融中方能实现并发挥效应。唯有如此,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跨民族之间的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华裔文学 女性作家 跨国民族主义 中国故事
下载PDF
“移植”与“嫁接”——海外华文文学滥觞时期的继承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志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8-124,共7页
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时期 ( 2 0世纪上半叶 ) ,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文学时期 ,它既是对中国国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呼应与反馈 ,又是对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启蒙与滥觞。最早的海外华文文学实体 ,出现在南洋地区 ,即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 海外华文文学的滥觞时期 ( 2 0世纪上半叶 ) ,是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文学时期 ,它既是对中国国内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呼应与反馈 ,又是对海外华文新文学的启蒙与滥觞。最早的海外华文文学实体 ,出现在南洋地区 ,即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地区 ,它对中国文化文学的“移植”及对西方文化文学、居留地文化文学的“嫁接”典型地反映了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继承关系方面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滥觞时期 文学继承关系
下载PDF
从离散到跨国散居——论“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 被引量:5
11
作者 温明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66-72,共7页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 论文引入族裔散居理论,解读了华人离散遭遇全球化之后产生的各种拟态,阐释了海外华文文学越界生产的内涵及其身份归属。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华人离散的情形日渐显著并异质化,"归返""后离散""旅行跨国性"的出现,使传统的华人离散逐步向跨国散居演化,形成华人跨国散居族群。受此影响,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写在家国之外",而是出现了大量"在家国之内"的写作和阅读,由此形塑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在文学生产、传播、写作题材、美学风貌等方面典型的跨界(域)色彩。海外华人跨国散居,尤其是日渐成为潮流的"归返",又使全球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进入一个"后认同"的时代,表现出混杂、开放、未完成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跨国散居族群 海外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后认同
下载PDF
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庄伟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3,128,共6页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 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本土文学两者之间,除了有某些文学共相和作为文学自身的特殊规律外,由于华族文化向外位移和流散于域外之后的创造性转换和重建,在文学形态和审美书写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中国本土文学的新质。以海外新移民文学为例,从共时态的横向关联上,就海外华文文学有别于中国本土文学的特质或因素加以对照探析,从中可以寻找出带有启示性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新移民文学 特质
下载PDF
文学中的动物叙述:动物限知视角叙事的可能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古今中外作家的写作,涉及动物的作品不少,其中也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但是,能够跨越物种的界限和隔阂,很好地进行“动物叙述”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并不多见,甚至是极为罕见。中国现代时期以来小说涉及动物描写的叙述,尤其是海外华文... 古今中外作家的写作,涉及动物的作品不少,其中也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作品。但是,能够跨越物种的界限和隔阂,很好地进行“动物叙述”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并不多见,甚至是极为罕见。中国现代时期以来小说涉及动物描写的叙述,尤其是海外华文文学严歌苓、张翎、陈河等作家的作品,已经作出了可贵的叙事探索和文体尝试。他们的尝试都将给未来的“动物叙述”和相关小说创作实践,积累宝贵的文学经验,并且极具启发价值和启示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叙述 海外华文文学 动物视角 限知视角 视角越界
下载PDF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燕芹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62-67,共6页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在30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50余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一位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30余年。葛浩文在文学翻译及中国文学海外传播领域的贡献和影响也使他成了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研究者、媒体报刊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的生平、翻译思想及其译作的研究文献近年来日益增多,因此,对这类研究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对于翻译文学、海外汉学研究的推进就显得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海外汉学 中国文学英译 翻译研究
下载PDF
身份建构中的历史叙事——以白先勇、严歌苓两代移民作家的历史叙事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燕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77-80,86,共5页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是北美新老移民两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历史叙事的方式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故土记忆,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建构历史的使命感与解构历史的现实感、演绎历史的轨迹与边缘立场的书写。从作家的身份出发,探索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叙述方式形成的不同创作风格以及由此呈现的族性书写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白先勇 严歌苓 身份建构 历史叙事
下载PDF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人类命运书写:林湄的海外华文创作
16
作者 王小平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2期311-329,共19页
中国旅荷作家林湄致力于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中西方文化的融通之道。长篇小说《漂泊》初步体现了作家在叙事主题、文化思考方面的创作转型,《天望》积极吸纳并借鉴欧洲文学传统,探索海外华文书写的“在地化”路径。《天问》则通过对海外中... 中国旅荷作家林湄致力于通过文学创作探索中西方文化的融通之道。长篇小说《漂泊》初步体现了作家在叙事主题、文化思考方面的创作转型,《天望》积极吸纳并借鉴欧洲文学传统,探索海外华文书写的“在地化”路径。《天问》则通过对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处境及心灵跋涉的细腻描绘,集中体现了作家对中西方文学资源的融通与转化、对人生与自然复杂关系的理解与思考。林湄的海外华文创作,极大丰富了对“人的困境”这一世界性命题的理解与探索,充分体现了海外华文文学在多元文化融合视角下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与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湄 海外华文文学 人类命运书写
原文传递
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及其趋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黄万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8,共6页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海外华文文学 中华民族文学 第三元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里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以海外汉学的研究为中心
18
作者 刘毅青 张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4-186,共13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中,海外汉学家以情感为中心,建构起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史叙述的“有情的文学史”。对其具体观念、研究立场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反思,可发现他们将情感作为传统、结构及表演展现出公共性的多元面向,呈现...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视野中,海外汉学家以情感为中心,建构起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学史叙述的“有情的文学史”。对其具体观念、研究立场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反思,可发现他们将情感作为传统、结构及表演展现出公共性的多元面向,呈现出的一种公共性的视角和方法。本文在公共性的问题视域里检视其研究,不仅针对情感的公共性维度作出说明,更意在阐明其研究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发现其内在的学理机制并辨析其可发生作用的有效范围,以观照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建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 公共性 情感
下载PDF
女性身份的书写与重构——试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的身份书写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69-72,共4页
身份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在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漂泊海外的经历使她们对身份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为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她们徘徊在中西文化边缘,记录着身份转变过程中艰... 身份问题成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这在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漂泊海外的经历使她们对身份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思考,为融入居住国主流社会,她们徘徊在中西文化边缘,记录着身份转变过程中艰难的心路历程。基于这一共同的创作主题,文章突破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语言界限,分析了三位海外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作品,表明对自我身份的书写和重构已经成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身份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文学 女性写作 身份 性别模式
下载PDF
浅探世界文学的观念、关系和形态问题
20
作者 彭姗姗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9-13,共5页
本文从对世界文学的界定入手,关注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了世界文学观念中的“误区”,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中的核心,并初步论证了世界文学发展中的一种可能性形态:海外华文文学。
关键词 世界文学 民族文学 海外华文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