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闽粤两地华侨园林假山造园艺术与差异性比较研究
1
作者 曾丽娟 王泊静 +1 位作者 钟子欣 陈静敏 《中外建筑》 2024年第8期129-134,共6页
近代闽粤侨乡华侨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岭南园林的近现代化演变。闽粤华侨园林假山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营造形成的园林空间体现了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语境下中西园林文化的糅合创新,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和地区差异性。以近代闽粤两地... 近代闽粤侨乡华侨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加速了岭南园林的近现代化演变。闽粤华侨园林假山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营造形成的园林空间体现了近代“西学东渐”历史语境下中西园林文化的糅合创新,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和地区差异性。以近代闽粤两地典型华侨私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调研,探讨其假山营造依墙而设、小中见大,独自成景、观赏性强,兼收并蓄、精进创新,以及造景手法灵活多样的艺术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归纳了两地假山营造在使用材料和风格特点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山 华侨园林 园林艺术 差异比较 侨乡文化
下载PDF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南洋回响——新加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刻版画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胡超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8-24,共7页
中国新兴木刻传统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影响新加坡。在这一影响下,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现了木刻版画创作的繁荣,主要创作者来自南洋美专及赤道艺术研究会,用木刻反抗殖民、关爱劳工阶层、抗议社会不公、反映当地生活,体现了鲜明的社会现... 中国新兴木刻传统于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影响新加坡。在这一影响下,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现了木刻版画创作的繁荣,主要创作者来自南洋美专及赤道艺术研究会,用木刻反抗殖民、关爱劳工阶层、抗议社会不公、反映当地生活,体现了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艺术思想。新加坡因此成为新兴木刻运动在海外产生最大影响的地区,研究这段少为人知的历史,可以从世界视野中考察中国木刻版画的传播和发展,更好地认识新兴木刻运动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艺术 现实主义 木刻 赤道艺术研究会
原文传递
中国华侨园林的奇葩──立园的艺术特色与拓展规划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宏烈 《中国园林》 2002年第1期44-47,共4页
珠三角五邑侨乡的立园,是中国华侨园林的精品。其构成、风格、艺术手法值得认真研究,并注意在当前的复兴、拓展、开发过 程中加以运用。
关键词 中国 华侨园林 立园 建筑风格 景观艺术
下载PDF
南洋美专与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海外传播(1938—1941)
4
作者 刘康琳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9-79,共11页
南洋美专自1938年在新加坡开办,至1941年暂时停办,短短4年为中国美术在南洋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其美术传播之内在理路与活动史实的具体考察,对其海内外师承关系与风格演变的具体分析,指出南洋美专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在... 南洋美专自1938年在新加坡开办,至1941年暂时停办,短短4年为中国美术在南洋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其美术传播之内在理路与活动史实的具体考察,对其海内外师承关系与风格演变的具体分析,指出南洋美专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在海外传播与衍生的双重价值,并引申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海内外谱系的整体观照,借此为未来重塑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形象带来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美专 厦门美专 国际美术交流 海外华人美术 文化输出
原文传递
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美术运动——以新马地区为中心
5
作者 陈业诗 林银焕 《艺术生活》 2023年第6期20-35,共16页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心聚力、同仇敌忾。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下南洋潮流中的华侨美术界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其历史贡献不应被遗忘。本文以新马地区为中心,对南洋华侨的抗... 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心聚力、同仇敌忾。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下南洋潮流中的华侨美术界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其历史贡献不应被遗忘。本文以新马地区为中心,对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美术活动进行系统梳理,从左翼美术和抗战美术的海外分支的视角进行考察,分析南洋华侨美术界抗日救亡的主要活动情况及其推动因素,阐释华侨抗战美术的历史影响,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和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书写体系中,以此进一步反思华侨群体如何在特定情境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承继创新、适地发展,为今后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 华侨华人 抗日救亡 美术运动
下载PDF
开辟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侨校学生艺术团为媒介
6
作者 谢俊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20-21,共2页
侨校学生艺术团能有效促进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侨校学生艺术团的作用,加强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侨校艺术团的融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华侨高校 境外生 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团
下载PDF
规定与互动——20世纪50年代罗铭访闽粤侨乡写生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温中良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6,共6页
相较于1954年与李可染、张仃的江南写生,罗铭于1957年的闽粤侨乡写生并没有引发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也就此被湮没。事实上,这次写生不但是罗铭1954年写生之后山水画革新成果的再次检验,还是这一时期山水画艺术功用的另一... 相较于1954年与李可染、张仃的江南写生,罗铭于1957年的闽粤侨乡写生并没有引发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也就此被湮没。事实上,这次写生不但是罗铭1954年写生之后山水画革新成果的再次检验,还是这一时期山水画艺术功用的另一种指向,即国家形象的对外展示和海外华侨、侨眷对国内建设的支持。因此,罗铭1957年的写生、《罗铭访闽粤侨乡写生画集》的出版发行及香港展览也就成为规定与互动合力之下的产物。它充当了宣传画的角色,是基于国家政治和经济需求,由中侨委具体策划实行的一项通过描绘侨乡的新面貌和新气象,向海外华侨展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归侨、侨眷幸福新生活的政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铭 山水写生 海外华侨 艺术功用
原文传递
移民意识与华侨华人美术
8
作者 吴东弓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33-37,共5页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意识 华侨华人美术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从华侨城大剧院谈旅游娱乐演艺场馆的策划与设计
9
作者 乔晓燕 靳紫威 《演艺设备与科技》 2007年第6期52-57,共6页
介绍北京华侨城大剧场的设计和舞台工艺特点,并由此展开论述娱乐演艺类剧场不同于常规剧院的特点,总结了这类剧场在策划设计阶段应该着重思考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剧场设计 华侨城 娱乐演艺场馆 舞台工艺
下载PDF
开平碉楼的建筑艺术特征
10
作者 朱蕙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21-23,93,共3页
开平碉楼是岭南侨乡的一种建筑形态,大多分布在珠三角西部江门地区。开平碉楼吸收了西方国家众多风格建筑的样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使中西建筑艺术熔汇于—炉。因此,在侨乡文化背景下的开平碉楼极具特色,所呈现出来的建筑艺术... 开平碉楼是岭南侨乡的一种建筑形态,大多分布在珠三角西部江门地区。开平碉楼吸收了西方国家众多风格建筑的样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使中西建筑艺术熔汇于—炉。因此,在侨乡文化背景下的开平碉楼极具特色,所呈现出来的建筑艺术征候也非常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碉楼 世界文化遗产 华侨 建筑艺术
下载PDF
试析闽南侨乡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 被引量:13
11
作者 唐孝祥 吴思慧 《南方建筑》 2012年第1期48-53,共6页
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侨乡之一。闽南侨乡建筑,类型样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造工艺讲究,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于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侨... 包括厦门、漳州、泉州在内的闽南地区是我国重要侨乡之一。闽南侨乡建筑,类型样式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建造工艺讲究,在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地域性格,对于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侨乡建筑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侨乡建筑 文化地域性格 地域技术特征 文化时代精神 人文艺术品格
下载PDF
文化“汇流”:华人艺术家周文中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途径研究
12
作者 张晓茜 张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87-193,共7页
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 努力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要提高国际影响力就要打破世界文化舞台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问题上,著名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倡导并践行的东西方文化“汇流”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传统与现代的汇流推动东西融合、古今一体,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其次,经验与情感的汇流可以增进认知,建立好感,营造顺畅、有利的传播环境。最后,本土与国际的汇流有助于培养重视艺术传统、具备国际视野、贯通中西的艺术接班人。据此,以周文中为代表的华人艺术家借助中西方在“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共通之处,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并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创造了条件。其有益经验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及当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对外传播 华人艺术家 周文中 “汇流” 中美艺术交流
下载PDF
金枝芒:华文文学史上失踪的常熟籍经典作家——在吉隆坡新纪元大学“缅怀马新文坛前辈金枝芒座谈会”上的演讲 被引量:1
13
作者 古远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96-103,共8页
关于金枝芒在华文文学史上的定位:首先,他是马华文坛从"侨民文艺"转型为"马华文艺"的标杆性人物。其次,他的代表作《饥饿》是马华文学战争叙事的经典,同时是世界华文文学描写饥饿的经典。这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把汉... 关于金枝芒在华文文学史上的定位:首先,他是马华文坛从"侨民文艺"转型为"马华文艺"的标杆性人物。其次,他的代表作《饥饿》是马华文学战争叙事的经典,同时是世界华文文学描写饥饿的经典。这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把汉语文学饥饿描写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许多知名小说相媲美。金枝芒之所以会在中国出版的华文文学史及词典、教材、作品选中失踪,除资料的缺失外,还与"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提出后对左翼作家的评价普遍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民文艺 马华文艺 金枝芒 饥饿 经典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与真实——重估贡布里希对迈珂·苏立文《山川悠远》的批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一楠 《美育学刊》 2022年第1期69-74,共6页
迈珂·苏立文的著作《山川悠远》是一本面向西方的中国山水画简史,贡布里希围绕山水画与自然和真实的关系对此书提出质疑。但二人对该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偏差。其一,《山川悠远》基于线条艺术的抽象性将山水画视作微缩自然,而中国传... 迈珂·苏立文的著作《山川悠远》是一本面向西方的中国山水画简史,贡布里希围绕山水画与自然和真实的关系对此书提出质疑。但二人对该问题的认知均存在偏差。其一,《山川悠远》基于线条艺术的抽象性将山水画视作微缩自然,而中国传统画论认为山水画中具有整全自然,自然通过绘画得到了更充分展现。其二,《山川悠远》认为宋代之后现实主义与复古风格此消彼长,程式化的文人画不再追求自然的真实。但受心学和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影响,山水画重在从心灵境界中探寻绝对真实,仅将自然的真实视作表象。这一艺术史事件折射出20世纪海外学者以扩张性的西方视角观察全球艺术的倾向,以及将中国传统美术纳入西方现代学科与知识体系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艺术史 山水画 风格学 《画山水序》
下载PDF
域外汉籍的学术考证与价值评估——以日传《孙子》的一个古本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震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92,共7页
域外汉籍的学术考证与价值评估是当前汉籍数字化再生性回归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樱田本《古文孙子》是《孙子兵法》曾在日本流传并早已回归本土的重要版本,其来历至今颇有争议。研究这一版本对于摸索域外汉籍的学术考证与价值评估方... 域外汉籍的学术考证与价值评估是当前汉籍数字化再生性回归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樱田本《古文孙子》是《孙子兵法》曾在日本流传并早已回归本土的重要版本,其来历至今颇有争议。研究这一版本对于摸索域外汉籍的学术考证与价值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经考证,该书源自《武经七书》,且同时存有大量古本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汉籍 学术考证 价值评估 孙子兵法
下载PDF
20世纪初法国汉学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三重方法论特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润坤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2-79,共8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沙畹、伯希和、佩初兹等学者努力之下,法国汉学转型为现代综合学科。借由法国汉学,欧洲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得以介入中国绘画研究中,生成融汇中西视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这就是海外中国美术史学的“汉学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沙畹、伯希和、佩初兹等学者努力之下,法国汉学转型为现代综合学科。借由法国汉学,欧洲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得以介入中国绘画研究中,生成融汇中西视域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论,这就是海外中国美术史学的“汉学家时代”。在这一阶段,中国绘画研究方法开始从各层面呈现出现代特征,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点:知识批判、视觉分析和总体视野。知识批判提出以批判的视角观照史料,终结了长期以来欧洲汉学界中国美术史研究以讹传讹的情况。视觉分析通过对南北宗论的有意识“误读”,提出“董其昌—沃尔夫林式”形式分析法,并总结中国美术史发展的规律——“风格的钟摆”。总体视野从社会学和哲学学科中获得理论资源,指出中国美术的强大主体性,以及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并建构起崇尚南宗、贬抑北宗的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法国汉学 海外中国美术史 沙畹 伯希和 佩初兹
原文传递
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和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石磊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 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艺术史研究,发端于海外博物馆鉴藏体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起步探索期到二战后的发展鼎盛期再到8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时期,历经艺术史的学科危机和新旧艺术史的分野,多元开放的艺术史格局逐渐形成。百年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从风格分析、图像阐释、原境分析到艺术社会史,生成了一整套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空间转向、全球艺术史与多元文化的新趋势出现。本文回溯了英语世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知识谱系、发展分期和方法论的演变,旨在从学理层面宏观把握其脉络走向,为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本土艺术史学科的话语体系建构和方法论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艺术史 知识谱系 方法论
下载PDF
问题与方法: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可能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宋石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2,共8页
近几十年来,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路径的演变,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史学科的观念模型,并对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本文从“汉学与艺术史”之争谈起,通过对二战后到当下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至今的汉学学派... 近几十年来,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路径的演变,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艺术史学科的观念模型,并对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本文从“汉学与艺术史”之争谈起,通过对二战后到当下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至今的汉学学派、艺术史学派,以及汉学与艺术史融合的三种研究路径的梳理,探究不同学派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管窥其各自不同的研究路径及其悬而未决的问题可能性,同时也将汉学与艺术史分界与融合的演变历程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期对当下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艺术史亟须的范式建构与路径选择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和研究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艺术史 艺术史的可能性 路径
下载PDF
21世纪西方明清绘画史研究现状评述
19
作者 邵韵霏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16,31,共12页
20世纪末,海外中国绘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相对于宋元时期绘画研究而言,明清绘画领域的研究在受重视程度上稍逊一筹。21世纪初,西方艺术史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明清绘画,并推动该领域进行了三个重要转向。第一,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绘... 20世纪末,海外中国绘画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相对于宋元时期绘画研究而言,明清绘画领域的研究在受重视程度上稍逊一筹。21世纪初,西方艺术史学界开始逐渐关注明清绘画,并推动该领域进行了三个重要转向。第一,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绘画研究逐渐呈现“去精英化”转向,开始关注大众的、流行的、宫廷的以及实用的艺术作品。第二,明清绘画研究从“图像分析”转向“社会艺术史”,探讨绘画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第三,明清绘画研究开始“全球化”转向,从线性叙事转向横向叙事,关注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海外明清绘画20余年的研究发展,既代表了中国绘画史研究的新动向,又展示了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艺术史问题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绘画 世俗画 社会艺术史 全球艺术史 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