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下爆炸异相气泡动力学特性的Euler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唐皓 刘云龙 +2 位作者 冯集团 鞠欣洋 张阿漫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95-908,共14页
该研究基于Euler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水下爆炸异相气泡动力学模型,将计算结果和气泡统一理论以及异相爆炸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和自由场单气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相爆炸冲击波对气泡做功是异相爆炸气泡总能量增加的原因... 该研究基于Euler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水下爆炸异相气泡动力学模型,将计算结果和气泡统一理论以及异相爆炸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和自由场单气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相爆炸冲击波对气泡做功是异相爆炸气泡总能量增加的原因,相位差绝对值越接近π、距离参数越小气泡总能量损失越少,后产生的气泡会使先产生的气泡提前坍缩.气泡的射流方向受相位差影响,相位差为零时产生对向射流,其他相位差产生反向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Euler有限元 异相气泡
下载PDF
基于DA-Attention U-Net编码-解码结构的浮选矿浆相气泡图像分割
2
作者 徐宏祥 李神舟 徐培培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CAS 2024年第6期106-115,131,共11页
浮选矿浆相气泡图像是采集自浮选槽内部矿浆溶液中的图像数据,与浮选泡沫相图像数据相比视觉特征显著不同。针对使用特殊设备从浮选槽矿浆溶液中原位采集的气泡图像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DA-Attention U-Net编码-解码结构的气泡分割模型... 浮选矿浆相气泡图像是采集自浮选槽内部矿浆溶液中的图像数据,与浮选泡沫相图像数据相比视觉特征显著不同。针对使用特殊设备从浮选槽矿浆溶液中原位采集的气泡图像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DA-Attention U-Net编码-解码结构的气泡分割模型。模型以U-Net为基础,引入CBAM模块并依据Residual残差连接思想改进模块结构,使模型同时具有通道注意力和空间注意力的优点,给予包含气泡的前景区域更大权重,减少因下采样次数多导致的信息丢失;引入ASPP模块并基于Dense密集连接思想进行改进,从多尺度提取气泡特征及整合前后特征层信息;并在完成气泡分割的基础上使用热力图与显著图对分割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始U-Net相比,所提模型对气泡图像分割效果更优,训练损失、Dice系数降低了0.416、0.2,分别达到了0.015、0.12,MIoU精度值、F1_Score值提升了0.331、0.229,分别达到了0.952、0.985,并通过消融试验验证了各模块有效性。该模型对气泡图像的精确分割,可为后续提取气泡特征奠定基础,对于未来将矿浆相气泡特征信息用于浮选过程智能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矿浆相气泡 语义分割 密集连接机制 注意力集中机制 浮选过程智能控制
下载PDF
易自燃特厚煤层分层开采工作面自燃“三带”划分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2
3
作者 付田田 武光辉 +1 位作者 许永刚 安朝峰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129,共4页
通过采空区束管观测的方法,分析得出401101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和工作面的最低推进速度,并根据测量分析的结果制定和采用综合性的防灭火方法。最后通过CO浓度变化检验出工作面采空区防灭火治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 三带 防灭火 注浆 注氮 三相泡沫 注凝胶 气雾阻化 封堵漏风
原文传递
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培养黄孢原毛平革菌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朝晖 邵红 +1 位作者 周晓云 岑沛霖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8-292,共5页
利用三相鼓泡塔反应器固定化培养黄孢原毛平革菌 ,可以高效地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系 ,固定化载体为聚氨酯泡沫塑料 .实验表明 ,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最佳通气量均是 1.0vvm .在此通气量下 ,最大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达 36 ... 利用三相鼓泡塔反应器固定化培养黄孢原毛平革菌 ,可以高效地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系 ,固定化载体为聚氨酯泡沫塑料 .实验表明 ,合成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最佳通气量均是 1.0vvm .在此通气量下 ,最大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达 36 7U/L ,最大锰过氧化物酶的酶活达 4 .72U/mL .在使用相同的培养基和固定化载体单位体积用量条件下 ,与摇瓶培养相比 ,酶活分别增大 1倍和 1.2倍 .一定条件下 ,在三相鼓泡塔中可以进行重复间歇培养生产木素过氧化物酶 ,连续进行了 5批培养 ,每批最大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均在 2 5 0U/L以上 ,最高酶活出现在第二批为4 80U/L ,总培养时间达 2 2d.图 9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培养 黄孢原毛平革菌 木素过氧化物酶系 固定化
下载PDF
水平管泡状流相分布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孙科霞 陈学俊 +1 位作者 张鸣远 杨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19-725,共7页
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主要特征是连续液相中携带散布其中的细小气泡,气泡的存在不仅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阻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两相流动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前人有关泡状流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的平均参数,对于两相流局... 气液两相泡状流的主要特征是连续液相中携带散布其中的细小气泡,气泡的存在不仅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阻力特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两相流动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前人有关泡状流的研究大多偏重于两相流的平均参数,对于两相流局部统计参数如局部空隙率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两相流研究的新趋势.对于垂直管内的流动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数据,而同样有广泛应用的水平管内相分布规律还知之甚少.气泡对气液两相流的传热、传质及流动结构影响机理的研究必须以了解相分布及气泡的局部统计参数为前提,同时对相分布特性的深人研究也为气液两相流的数学模型化提供实验依据.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研究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相分布特性,给出了典型泡状流的时域信号图,研究了相分布随气液两相流量的规律变化,并与前人的有关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相分布 水平管 两相流 测量
下载PDF
三相泡沫防灭火技术应用实践 被引量:4
6
作者 武建国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7-30,共4页
根据三相泡沫灭火原理和煤矿面实际情况,设计了防灭火工艺流程,在易自燃发火煤层工作面应用,工艺简便、安全环保、价格低廉,对采空区防灭火效果显著,且有助于降低瓦斯浓度。
关键词 三相泡沫 防灭火 灌注
下载PDF
水平管泡状流局部统计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孙科霞 张鸣远 陈学俊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8-233,227,共6页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技术测量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局部统计特性。分析了两相流局部统计参数如局部空隙率、气泡频率、气泡速度、气泡尺寸、界面浓度等参数随气液两相流量的规律变化。研究发现水平管内相分布与垂直管内相比呈现出更...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技术测量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局部统计特性。分析了两相流局部统计参数如局部空隙率、气泡频率、气泡速度、气泡尺寸、界面浓度等参数随气液两相流量的规律变化。研究发现水平管内相分布与垂直管内相比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形态,水平管内局部空隙率、界面浓度在同一直径方向的分布呈现类似分布,在管内除沿水平管径,即90°线外,沿其它直径的分布都是非对称的。界面浓度在管内最高可达600 m - 1,反映靠近管子上壁的热质交换最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局部统计参数 双头电导探针
下载PDF
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培养云芝菌合成漆酶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恩丽 仲伟佳 肖国光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5-99,共5页
为了提高云芝菌发酵生产漆酶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絮凝菌丝球在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中重复分批发酵产漆酶的新方法。在优化后的产酶条件下,考察维生素C的添加浓度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进行漆酶多批次培养... 为了提高云芝菌发酵生产漆酶的效率,提出了一种利用自絮凝菌丝球在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中重复分批发酵产漆酶的新方法。在优化后的产酶条件下,考察维生素C的添加浓度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并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C进行漆酶多批次培养。研究结果表明,维生素C的添加浓度为1.50mmol/L时,可使漆酶活力提高2.6倍。连续进行了10批培养,每批最大漆酶的活力均在1000U/ml以上,最高酶活出现在第5批为1919.6U/ml,总培养时间达25d。此方法所得漆酶对染料靛蓝具有明显的脱色降解作用,在介体1-羟基苯并三唑(HBT)用量0.10%,漆酶用量100U/L条件下作用40min时,靛蓝脱色率达到96.7%。该方法采用的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性能稳定、菌丝球可重复使用,该方法有利于漆酶的高效、规模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鼓泡塔生物反应器 云芝菌 漆酶 靛蓝 染整废水 脱色
下载PDF
相变情况的液-液气射流泵基本方程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陆宏圻 廖定佳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准二维二相非均匀变密度模型首次导出了相变情况的液—液气射流泵基本方程.该方程具有普遍性.应用计算数学方法运用电算求出了它的数值解。
关键词 射流泵 液气二相泡沫流 变密度 相变
原文传递
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同时产酶同时降解壳聚糖的研究
10
作者 吕民主 吴绵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9-253,共5页
采用多孔聚酯泡沫块固定里氏木霉,在三相流化床固定化反应器中同时产酶同时降解壳聚糖。结果表 明,通过控制降解时间可以得到不同平均聚合度的降解物。在28℃,pH4.8,通气量 2.5vvm条件下,重复利用 菌丝降解2%(W... 采用多孔聚酯泡沫块固定里氏木霉,在三相流化床固定化反应器中同时产酶同时降解壳聚糖。结果表 明,通过控制降解时间可以得到不同平均聚合度的降解物。在28℃,pH4.8,通气量 2.5vvm条件下,重复利用 菌丝降解2%(W/V)浓度壳聚糖。每批产生的壳聚糖酶活力平均达到150mU·mL^(-1)以上,壳聚糖平均降解率 为72%以上。利用此固定化反应器,在45天内连续进行15批同时产酶降解试验,结果发现壳聚糖酶活和壳 聚糖降解率能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三相流化床生物反应器 产酶降解耦合过程 壳聚糖 壳聚寡糖
下载PDF
三相鼓泡床流动结构Kolmogorov熵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婷婷 钟文琪 +2 位作者 金保昇 肖睿 李蔚玲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780-1784,共5页
在三相鼓泡床试验台上收集压差脉动时间序列值,同时用高速相机采集三相鼓泡床内流动结构变化的图片信息,运用混沌参数Kolmogorov熵以及确定Kolmogorov熵参数中的关联维数对压力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混沌参数随表观气速的变化曲线图,研... 在三相鼓泡床试验台上收集压差脉动时间序列值,同时用高速相机采集三相鼓泡床内流动结构变化的图片信息,运用混沌参数Kolmogorov熵以及确定Kolmogorov熵参数中的关联维数对压力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得到混沌参数随表观气速的变化曲线图,研究三相鼓泡床内流型转变的情况.结果表明,该三相鼓泡床中可以明显观察到均匀流、过渡流和非均匀流三种流型,在不同的流型下,混沌特性也不同,当表观气速为0.22 m/s时,三相系统的混沌特性最强。关联维数与Kolmogorov熵随表观气速的变化曲线上两个转折点即为流型转变气速点,分析得到第-转变气速的范围是0.036~0.064 m/s,第二转变气速为0.18 m/s。运用Kolmogorov熵识别三相鼓泡床的流型,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鼓泡床 流型 压力信号 Kolmogorov熵 关联维数
原文传递
水平管泡状流界面浓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科霞 张鸣远 陈学俊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4-27,31,共5页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技术,研究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界面浓度,并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界面特性参数(如气泡速度、气泡尺寸和界面浓度)及其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各点的气泡速度、气泡尺寸...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技术,研究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界面浓度,并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界面特性参数(如气泡速度、气泡尺寸和界面浓度)及其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各点的气泡速度、气泡尺寸、界面浓度相应增加;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除气泡速度随之增大外各点的其它参数随之减小.水平管内界面浓度在同一测量角度的径向分布类似,界面浓度在管内除水平管径方向外,沿其它方向的分布都是非对称的.局部界面浓度在管子的上部最高可达600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界面浓度 水平管 传热
下载PDF
三相鼓泡塔反应器液体流速分布的实验研究
13
作者 曹长青 《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第4期45-47,共3页
采用示踪剂电子电极法对气-液-固三相鼓泡塔局部液体流速的测试结果表明,塔中心处的局部液速最大,近塔壁处最小,随表观气速增大,初始流体流动处于由均匀流型向过渡流型的转变;当表观气速继续增大,平均液速则明显增加,轴向液速的径向分... 采用示踪剂电子电极法对气-液-固三相鼓泡塔局部液体流速的测试结果表明,塔中心处的局部液速最大,近塔壁处最小,随表观气速增大,初始流体流动处于由均匀流型向过渡流型的转变;当表观气速继续增大,平均液速则明显增加,轴向液速的径向分布呈线性关系,表明流体的流动进入非均匀流型;三种不同结构的气体分布器对反应器中心线处轴向流速影响的实验表明,环状气体分布器的反应器底部存在一个狭小的回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鼓泡塔 液体流速 分布器
下载PDF
泡状流“失稳”时空隙率波及其非线性讨论
14
作者 孙宝江 王瑞和 +1 位作者 赵欣欣 高永海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本文根据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线性空隙率波动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由于多相流动的复杂性,线性波动理论在描述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波动及其不稳定性方面存在着的局限性。通过空隙率波的测量和非线性分析说明,泡状流"失稳&qu...  本文根据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对线性空隙率波动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由于多相流动的复杂性,线性波动理论在描述气液两相流空隙率波动及其不稳定性方面存在着的局限性。通过空隙率波的测量和非线性分析说明,泡状流"失稳"时是一个混沌动力系统。利用Grassberg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泡状流失稳前后空隙率波时域信号的关联维数D2和关联熵K2,泡状流失稳时关联维数D2=2.39,关联熵为0.207。采用了Wolf的方法得到了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泡状流失稳时得到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3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泡状流 空隙率波 不稳定性 非线性 多相流动 混沌动力系统 关联熵
下载PDF
三相鼓泡淤浆床环氧乙烷合成反应器数学模拟及工程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弘轼 朱炳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建立了加压三相鼓泡淤浆床环氧乙烷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计入了催化剂颗粒在床层中沉降形成沿床高浓度分布对反应的影响以及由于惰性液相载体部分返混对传递的影响 ,进一步利用经实验验证的上述数学模型模拟不同表观气速、床高、反应... 建立了加压三相鼓泡淤浆床环氧乙烷合成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计入了催化剂颗粒在床层中沉降形成沿床高浓度分布对反应的影响以及由于惰性液相载体部分返混对传递的影响 ,进一步利用经实验验证的上述数学模型模拟不同表观气速、床高、反应器直径 (扣除传热元件截面积 )、进口乙烯摩尔分数等参数对床层中催化剂浓度随床高的分布、出口环氧乙烷摩尔分数、环氧乙烷选择率以及单位质量催化剂环氧乙烷年产量的影响 .通过模拟分析预示了工业三相床环氧乙烷反应器的合理尺寸、表观气速、环氧乙烷选择率以及时空产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鼓泡淤浆床反应器 环氧乙烷 合成 数学模型 数学模拟 液相反混 颗粒沉降 工程分析 乙烯 氧化
下载PDF
Phase distribution in horizontal gas-liquid two-phase bubbly flow
16
作者 SUN Kexia ZHANG Mingyuan CHEN Xueju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84-189,共6页
An investigation on phase distribution in air-water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circular channel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double-sensor resistivity probe.The variations of phase distribution with variations of gas ... An investigation on phase distribution in air-water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circular channel was conducted by using the double-sensor resistivity probe.The variations of phase distribution with variations of gas and liquid volumetric flux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esent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some of other researcher’s data and existing models. It was found there exists more complicated phas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horizontal flow system than in vertical flow. The radial local void fraction profiles are similar at the same measurement angle with various gas and liquid flow rates. However, an asymmetric profile can be observed at a given slice of the pipe cross-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二相液 起泡流 相分布
下载PDF
Fluidization science,i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被引量:2
17
作者 Masayuki Horio 《Particu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14-524,共11页
By revisiting the three stage theory for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proposed by Taketani in 1942, the footmarks of fluidization research are examined. The bubbling and fast fluidization issues were emphasized so that the... By revisiting the three stage theory for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proposed by Taketani in 1942, the footmarks of fluidization research are examined. The bubbling and fast fluidization issues were emphasized so that the future offluidization research can be discussed among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in a wider perspective. The first cycle of fluidization research was started in the early 1940s by an initial stage of phenomenology. The second stage of structural studies was kicked off in the early 1950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wo phase theory. The third stage of essential studies occurred in the early 1960s in the form of bubble hydrodynamics. The second cycle, which confirmed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stages closed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established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suspension structures including agglomerating fluidization, bubbling, turbulent and fast fluidizations and pneumatic transport; also established powerful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ools.After a general remark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issu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fluidiz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ce are revisited. Our future directions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tasks in the third cycle, particularly in its phenomenology stage where strong motivation and intention are always necessary, in relation also to the green reforming of the present technology. A generalized definition of 'fluidization' is proposed to extend fluidization principle into much wider scientific fields, which would be effective also for wider collabo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fluidization Science and society Taketani's three step law Paradigm shift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 phase transition bubbling bed Fast fluidization Cluster Future direction
原文传递
三相淤浆床冷态特性研究——气体—石腊油—催化剂系统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百全 王亦飞 +1 位作者 朱炳辰 房鼎业 《氮肥设计》 1995年第1期3-6,共4页
本文研究了气体—石腊油—催化剂三相体系在淤浆床反应器中的流体力学特性,考察了各种因素对气含率和压降的影响,并回归得到如下关联式:ε_g=0.1152u_g^(0.41)c_g^(0.093)ρ^(0.018)。
关键词 三相淤浆床 流体力学 气含率 压降 甲醇 合成
下载PDF
鼓泡塔中气液两相流与浸没在其中的水平管间的传热研究
19
作者 李永成 谷俊杰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1993年第2期52-56,共5页
本研究对鼓泡塔中气液两相流与浸没在其中的水平管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着重研究了表观气速、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证明,鼓泡塔内的传热系数与传热管的方位无关,其传热系数可按文献[1]的关联式进... 本研究对鼓泡塔中气液两相流与浸没在其中的水平管间的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着重研究了表观气速、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对传热系数的影响。实验证明,鼓泡塔内的传热系数与传热管的方位无关,其传热系数可按文献[1]的关联式进行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气液两相流 鼓泡塔 水平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