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rch钛板与侧块螺钉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程 郭开今 +1 位作者 李强 张骏 《实用骨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目的探讨Arch钛板固定与侧块螺钉钛棒固定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3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获得随访患者... 目的探讨Arch钛板固定与侧块螺钉钛棒固定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疗效比较。方法 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对33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侧块螺钉固定的患者18例,应用Arch钛板固定的患者15例。依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侧块螺钉组和Arch钛板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17分法)、术前及术后6个月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后3d和术后6个月的开门角度及开门角度丢失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SF-36生活质量及颈椎活动度评测。以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片、CT及MRI,在术后6个月颈椎CT片上测量C4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及开门角度,评价门轴侧骨性愈合情况;记录所有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6~24个月。侧块螺钉组,手术时间(143.06±22.44)min,术中出血量(256.95±32.23)mL。Arch钛板组,手术时间(130.67±21.03)min,术中出血量(238.67±27.02)mL。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JOA评分:术前为(8.39±2.38)分,术后6个月为(12.00±2.20)分,JOA评分改善率(44.16±14.68)%。Arch钛板组JOA评分:术前为(8.53±2.70)分,术后6个月为(14.07±2.31)分,JOA评分改善率(68.56±15.73)%。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块螺钉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20±1.26)mm,术后6个月为(10.31±2.15)mm。Arch钛板组C4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6.39±1.39)mm,术后6个月为(12.43±3.19)mm。两组患者术前C4节段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块螺钉组术后6个月椎管开门角度为(25.57±3.95)°,Arch钛板组为(29.67±4.16)°。两组患者开门角度、开门角度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块螺钉固定 Arch钛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成浩 李兴中 吴恙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2022-2023,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方法:择取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手术治疗,术后一段时间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并发症,判断愈合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再对比治... 目的:探究分析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方法:择取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前路手术治疗,术后一段时间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并发症,判断愈合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再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88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硬脊膜损伤,给予有效修补后,未发生脑脊液漏的情况。术后1例患者出现得C5神经根短暂性麻痹,术后3个月后,完全缓解,未发生患者出现脊髓损伤症状加重和椎动脉损伤。术后复查8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异常现象。患者JOA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0. 05)。患者JOA评分中优44例,良33例,好转11例,优良率为87. 5%。结论:多节段严重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前路手术治疗效果理想,可实现减压、治疗的目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几率低,治疗效果好,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严重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前路手术 治疗
下载PDF
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3
作者 刘懿锋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9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组101例与钛板组129例。悬吊组进... 目的:比较悬吊固定与微型钛板固定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组101例与钛板组129例。悬吊组进行悬吊固定,钛板组进行微型钛板固定,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医疗费用)水平、颈椎活动度(ROM)、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悬吊组医疗费用低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ROM均低于术前,但悬吊组高于钛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出院时OPG水平、出院时RANKL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固定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OPLL患者可提高ROM,降低医疗费用,效果优于微型钛板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悬吊固定 微型钛板固定 颈椎活动度
下载PDF
保留单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王少波 张凤山 张立 潘胜发 刁垠泽 周非非 陈欣 赵衍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8,共7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 目的:探讨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对颈后肌群形态及组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后纵韧带骨化症,并接受颈后路C3-7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颈椎曲度、活动度、颈部功能评分等临床指标及术后24个月相应临床指标,并在MRI上测量术前、术后24个月颈后部肌肉形态及组成。应用t检验,对比手术前、后颈后部肌群形态、成分变化。结果:16例患者入组,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2.94±7.07岁,其中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6例,节段型5例,连续型5例。患者接受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患者颈椎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患者术前颈椎活动度平均40.33°±12.03°,术后为27.09°±11.09°,有显著差异(P<0.05)。对比手术前后,C3/4节段椎旁肌功能截面积(FCSA)及脂肪浸润(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FI存在显著差异(P<0.05)。C4/5及C5/6节段椎旁肌及头夹肌FCSA及FI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6/7水平椎旁肌FCSA及FI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夹肌在截面积(CSA)、FCSA及FI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术后左、右侧颈后部肌肉形态及成分,C3/4节段椎旁肌FI及头夹肌CSA右侧显著大于左侧;C4/5节段右侧头夹肌FI显著小于左侧;C5/6节段右侧椎旁肌CSA及FCSA显著大于左侧;C6/7节段椎旁肌FI右侧显著小于左侧。结论: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中,颈椎后路手术会显著增加颈椎后方椎旁肌及头夹肌脂肪浸润,缩小功能横截面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单侧肌肉的萎缩及脂肪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后肌群 横截面积 脂肪浸润
下载PDF
颈脊髓信号改变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健 贾连顺 +3 位作者 陈雄生 周盛源 董兴成 王智清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研究全椎板切除减压术(total laminectomy angioplasty)治疗的OPLL患者术前颈脊髓信号改变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本科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86例OPLL患者,根据髓内T2高信号... [目的]研究全椎板切除减压术(total laminectomy angioplasty)治疗的OPLL患者术前颈脊髓信号改变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6年1月就诊于本科并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86例OPLL患者,根据髓内T2高信号在颈椎MRI的矢状位累及节段范围分为3组,正常组38例,单节段组29例,多节段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减压节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6~44个月,平均(30.10±5.20)个月。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和神经功能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改善率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正常组和单节段组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多节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正常组和单节段组之间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PLL患者行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颈脊髓信号呈多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欠佳,脊髓信号正常或者呈单节段改变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不明显,OPLL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可能与术前髓内发生的病理变化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T2加权像高信号 髓内信号改变
原文传递
OPLL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风险
6
作者 商玉臣 杨敬 +4 位作者 苏宝金 朱伟 何保华 王强 赵鹏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3期496-498,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管占位严重程度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OPLL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组...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椎管占位严重程度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9年12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8例OPLL患者,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术后根据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分组,比较两组术前椎管占位率以及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分析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等与C_(5)神经根麻痹的关系。结果 88例OPLL患者术后19例发生C_(5)神经根麻痹;麻痹组与非麻痹组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术后脊髓漂移距离、手术节段数、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性别、OPLL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脊髓漂移距离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OPLL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C_(5)椎间孔宽度、脊髓漂移距离是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椎管占位 术后C_(5)神经根麻痹
下载PDF
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郑乐宇 任航 +8 位作者 池辉 于泰隆 马妮娅 Subedi Dipendra Prajapati Ravi Kumar 祖佳宁 徐公平 闫景龙 由长城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24期4951-4957,4963,共8页
目的观察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0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 目的观察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K线阴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脊柱外科接受颈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10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位X线片分为K线阴性组(36例)和K线阳性组(65例)。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指标[Cobb角、C_(2)~C_(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T_(1)倾斜角]、C_(2)~C_(7)脊髓矢径和椎管矢径。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结果①术前与末次随访时Cobb角、SVA、T_(1)倾斜角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A、T_(1)倾斜角的主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的时点间与组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两组间JOA评分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有显著提高。②K线阳性组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于K线阴性组[83.3(68.5,100.0)%比75.7(50.0,90.0)%](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Cobb差值、SVA差值、T_(1)倾斜角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脊髓矢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节段脊髓矢径均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间C_(2)~C_(3)脊髓矢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线阳性组C_(2)、C_(3)节段改善明显优于K线阴性组;C 6~C_(7)脊髓矢径的时点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K线阳性组变化更明显。④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_(2)~C_(7)椎管矢径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C_(7)椎管矢径均较术前增加(P<0.05)。⑤两组末次随访C_(2)~C_(7)脊髓后移距离和椎管矢径扩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线阳性组C 6脊髓膨胀程度高于K线阴性组(P<0.05)。结论颈后路棘突悬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颈后路棘突悬吊式椎管扩大成形术 K线 脊髓后移 潜式减压 肌肉韧带复合体
下载PDF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通 王国华 +3 位作者 池宏杰 朱相宁 胡瑞青 仲美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294-295,共2页
本文报告3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症。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髓损害,全部病例作了颈椎CT扫描,其中20例进行脊髓造影CT检查,均显示有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的征象,并对其病因、CT诊断价值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颈椎后 纵韧带骨化 CT 诊断 临床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