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9篇文章
< 1 2 1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被引量:293
1
作者 侯增谦 潘桂棠 +16 位作者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1-543,共23页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 许多古老造山带的碰撞造山过程,因从晚碰撞向后碰撞的转换,既不清楚,又难以界定,常被分为碰撞和后碰撞2个阶段。文章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3段性,由此将碰撞造山过程分为主碰撞(65-41Ma)、晚碰撞(40-26Ma)和后碰撞(25-0Ma)3个阶段。其中,晚碰撞造山作用发生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持续汇聚和SN向挤压背景之下,以陆内俯冲、大规模逆冲推覆、走滑断裂系统的发育为特征,导致了区域尺度的地壳缩短及藏东富碱斑岩和碳酸岩一正长岩、藏北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大规模产出。晚碰撞期成矿作用强烈发育,主要集中于高原东缘的构造转换带,成矿高峰期集中于(35±5)Ma。现已识别出4个重要的成矿事件:①与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有关的斑岩型Cu-Mo(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玉龙斑岩铜矿带(40~36Ma);②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有关的REE成矿事件,在二叠纪攀西古裂谷带内发育勉宁-德昌喜马拉雅期REE成矿带(41~27Ma);③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有关的热卤水型Pb-Zn-Ag-Cu成矿事件,集中产出于兰坪盆地,形成大型Pb-Zn-Ag矿集区(40-30Ma);④与大规模剪切系统有关的剪切带型Au成矿事件,形成著名的哀牢山大型Au矿带(63~28Ma)。晚碰撞成矿作用主要发育于陆内转换造山环境,受大规模走滑-推覆-剪切作用控制,受控于统一的深部作用过程,与软流圈上涌导致的幔源或壳很混源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晚碰撞转换成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晚碰撞 转换成矿 动力学背景 深部过程 构造控制 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闭合时限的岩石学约束——来自震旦纪、石炭纪火山岩的证据 被引量:231
2
作者 夏林圻 张国伟 +3 位作者 夏祖春 徐学义 董云鹏 李向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5-62,共8页
天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火山-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均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2~3层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震旦纪—早寒武世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火山活动是天山古生代... 天山及邻区各微地块上分布有震旦纪—早寒武世火山-沉积岩系,寒武系底部均发育含磷层,震旦系中见2~3层大致可对比的冰碛岩,暗示各微地块当时可能是一个统一大陆块的组成部分。震旦纪—早寒武世大陆拉伸→大陆裂谷火山活动是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的前兆,意味着早寒武世为天山古生代洋盆开启时限的下限。中天山巴仑台微地块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底部的粗碎屑岩,是碰撞造山中晚期的地质记录。它意味着天山古生代洋盆已经闭合。石炭纪时,天山造山带已进入新的造山后裂谷拉伸阶段,发育有大规模大陆裂谷双峰式火山活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早石炭世是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时限的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 火山岩 造山带 洋盆 岩石学 震旦纪 石炭纪
下载PDF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造山带演化和成矿系统 被引量:237
3
作者 侯增谦 杨岳清 +5 位作者 曲晓明 黄典豪 吕庆田 王海平 余金杰 唐绍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义敦岛弧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印支期洋壳俯冲造山、燕山湖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诸演化历史。可能由于洋壳板片俯冲角度不同,义敦晚三叠世古岛弧带(206~237 Ma)南北两段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 义敦岛弧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它经历了印支期洋壳俯冲造山、燕山湖弧-陆碰撞和喜马拉雅期陆内走滑作用诸演化历史。可能由于洋壳板片俯冲角度不同,义敦晚三叠世古岛弧带(206~237 Ma)南北两段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北段昌台弧以发育孤间裂谷为特色,具张性弧特征,发育扩张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VMS型Zn-Pb-Cu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Ag-Au-Hg矿床;南段中甸弧不发育弧后盆地,但广泛发育钙碱性弧火山岩-玢岩-斑岩杂岩系和挤压环境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形成斑岩型-夕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弧-陆碰撞作用中,早期大陆板片俯冲形成同碰撞花岗岩带(约200 Ma),晚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75~138 Ma),伴随扬子大陆板片俯冲而发生的强烈剪切和推覆,在甘孜-理塘蛇绿混杂带发育挤压剪切环境流体聚敛成矿系统,形成剪切带型金矿。伴随造山后伸展和A型花岗岩侵位,发育伸张环境岩浆-流体聚敛成矿系统,主要形成夕卡岩型锡矿和构造破碎带热浪脉型银多金属矿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义敦造山带主要表现为陆内走滑作用,并控制碱性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的发育(50~30 Ma),伴随斑岩型金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 造山带 成矿系统 岩浆活动 义敦 三江地区
下载PDF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形成地质环境 被引量:197
4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3 位作者 于春水 李宏宇 肖新建 严正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5-316,共12页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 ,主要岩性为富钠的玄武岩和流纹岩 ,其次是英安岩 ,安山质岩石极少出现。玄武岩的特征是 :少数岩石含有实际矿物石英 ,个别岩石含橄榄石斑晶 ;辉石主要是透辉石和次透辉石 ,其... 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 ,主要岩性为富钠的玄武岩和流纹岩 ,其次是英安岩 ,安山质岩石极少出现。玄武岩的特征是 :少数岩石含有实际矿物石英 ,个别岩石含橄榄石斑晶 ;辉石主要是透辉石和次透辉石 ,其成分富含铝 (Al2 O3=4.17~ 5 .99)和钛 (Ti O2 =2 .80~ 4.78) ;基质中的长石主要是钠 -更长石 ,斑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长石和拉长石 ;全岩化学成分 CIPW计算结果绝大部分含 Di、Ol和 Hy,少数含 Qz和 Ne,在全碱 - Si O2 图中主要投影于亚碱性区 ,并接近碱性区 ;10 0 Mg/ (Mg+ΣFe) <6 5 ;ΣREE=38.73~ 134 .48,(L a/ L u) N=2 .75~ 4.0 3,δEu=0 .93~ 1.15 ;强不相容元素适度富集 ,Nb和 Ti适度亏损 ,Ni、Cr含量低 ,εNd和 εSr均为正值。这些特征表明 ,本区的玄武岩总体上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 ,并具有向碱性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两个方向演化的趋势。它们是来自亏损地幔的橄榄拉斑质玄武质或苦橄质岩浆经过分异并混染少量地壳物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大陆裂谷 火山岩 石炭纪 地质环境
下载PDF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被引量:174
5
作者 张德全 丰成友 +5 位作者 李大新 徐文艺 阎升好 佘宏全 董英君 崔艳合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6,共10页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晚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族回晚期)。前期为发生于中地壳顶部一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是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的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带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人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床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一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成矿地质 热液蚀变 成矿时代 造山型金矿床 非威尔逊旋回
下载PDF
论博格达俯冲撕裂型裂谷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157
6
作者 顾连兴 胡受奚 +2 位作者 于春水 吴昌志 严正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85-597,共13页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 博格达裂谷带位于准噶尔与吐-哈两个前寒武纪地块之间,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泥盆-石炭纪火山弧呈大角度相交。该裂谷于早-中石炭世启动和沉降,在盆地中堆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裂谷的闭合发生于中石炭世末至晚石炭世。在裂谷闭合后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张的转折时期,发生了以辉绿岩为主的侵入活动,并伴有少量中-酸性分异产物。博格达裂谷东、西两段的演化特征有着显著差异。东段早石炭世就已开始裂离,裂离过程的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仅有少量流纹岩,裂谷盆地强烈沉降,形成深海-半深海环境,裂谷在中石炭世未至晚石炭世初即已闭合,裂谷岩系因强烈褶皱,与上覆二叠系呈明显角度不整合,显示了“突变”式闭合特征。与此不同的是,西段至中石炭世才开始明显裂离,裂软过程的火山岩以英安岩和流纹岩为主,玄武岩量较少,火山-沉积岩系均形成于浅海环境,裂谷至晚石炭世末才发生闭合,裂谷岩系因未发生强烈褶皱,故与上覆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显示了“渐变”式闭合特征。该裂谷的形成是古亚洲洋壳向先存的准-吐-哈陆块斜向俯冲,将其东南端撕裂的产物,因而可称为俯冲撕裂型裂谷。演化过程沿走向的明显不均一性是这类裂谷的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裂谷 板块俯冲 岩浆活动 火山作用
下载PDF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被引量:159
7
作者 侯增谦 宋玉财 +11 位作者 李政 王召林 杨志明 杨竹森 刘英超 田世洪 何龙清 陈开旭 王富春 赵呈祥 薛万文 鲁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44,共22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u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Pb-Zn-Ag-Cu矿床 成矿特征 构造控矿模型 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碰撞造山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8
作者 李荣社 计文化 +4 位作者 赵振明 陈守建 孟勇 于浦生 潘小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3-382,共10页
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昆仑山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东、西昆仑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依据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性质及其产出状态、相伴的沉积、岩浆建造,结合前寒武纪地层的出露情况... 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昆仑山地区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了东、西昆仑经历了早古生代造山作用。依据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性质及其产出状态、相伴的沉积、岩浆建造,结合前寒武纪地层的出露情况和变质热事件,将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分为3个大的构造单元,昆中构造带为早古生代的岩浆弧,北部为由库地-其曼于特-祁漫塔格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滩间山群、奥陶系—志留系未分地层等相关边缘沉积体组成弧后盆地沉积、岩浆建造系统,南部为由柳什塔格-吐木勒克-乌妥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纳赤台群、温泉沟群共同组成弧前复理石增生楔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早古生代 造山带
下载PDF
新疆主要造山带地壳发展的五阶段模式及成矿系列 被引量:99
9
作者 何国琦 刘德权 +2 位作者 李茂松 唐延龄 周汝洪 《新疆地质》 CAS CSCD 1995年第2期99-176,178-196,共97页
按汉尼克(1981)提出的简单剪切模式,大陆解离是沿一条缓倾斜的拆离带发生移离。随着拆离的发展,上地慢软流圈隆起追随拆离面下降的一侧迁移,而始终处于解离大陆一侧边缘的下方(而不是在拉伸洋盆的中线上)。因此,在有上地幔... 按汉尼克(1981)提出的简单剪切模式,大陆解离是沿一条缓倾斜的拆离带发生移离。随着拆离的发展,上地慢软流圈隆起追随拆离面下降的一侧迁移,而始终处于解离大陆一侧边缘的下方(而不是在拉伸洋盆的中线上)。因此,在有上地幔软流圈隆起对应的陆缘一侧,会产生大量火山—深成岩浆作用(主要是上地幔物质的渗入),称为“岩浆型被动陆缘”(旧称“火山型被动陆缘”);而另一侧,则仅表现为地壳表层的构造破坏和陆源碎屑堆积作用,即经典意义上的大西洋型被动陆缘,称为“非岩浆型被动陆缘”。裂谷一般地可看成是上述解离过程初期阶段的产物。上述过程的几种构造环境下的地壳,都具有厚度减小、地壳渗透性增加、成熟度降低的特点,称为“拉张型过渡壳”。拉张型过渡壳阶段是陆同型造山带地壳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阶段。它的标志性建造是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岩浆型被动陆缘)和巨厚陆源碎屑岩夹基性火山岩建造(非岩浆型被动陆缘),建造序列由稳定性类型向非稳定性类型演化,地球化学表现出成熟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当基底陆壳拉伸减薄至零时,出现洋壳,洋壳阶段的产物为蛇绿岩建造。当扩张终止,洋盆开始消减,两侧陆缘演化即进入“汇聚型过渡壳阶段”。在汇聚阶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造山带 地壳演化 地壳成熟度 拉张型过渡壳 洋壳 汇聚型过渡壳 新陆壳 岩浆型被动陆缘 非岩浆型被动陆缘 成矿系列
下载PDF
北祁连中段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碰撞造山模式剖析 被引量:98
10
作者 左国朝 吴汉泉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15-323,共9页
在十余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火山—沉积组合、高压变质带及俯冲杂岩带产出特征、花岗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近年区调成果,提出北祁连中段地区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认为该区是在古陆壳基底上由震旦纪打开... 在十余年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火山—沉积组合、高压变质带及俯冲杂岩带产出特征、花岗岩浆活动、同位素年龄值等综合分析研究,结合近年区调成果,提出北祁连中段地区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模式,认为该区是在古陆壳基底上由震旦纪打开经海底扩张生成的留有微陆块的微洋盆;寒武—奥陶纪,以黑河—八宝河为轴发生海底扩张,同时分别向南北两侧发生不对称双向俯冲,北侧以前进式的弧后扩张作用产生新生洋壳向北推进,相应早期的俯冲杂岩带也随之由南向北先后反弹回跳到地表,转化为汇聚过渡壳;南侧由早期被动陆缘的拉张过渡壳转为向南俯冲的阿拉斯加型活动大陆边缘,其后缘形成弧后盆地;志留纪俯冲作用停止,洋盆消失而转为岛链带及浊流海槽并存的构造格局;泥盆纪,北侧阿拉善地块与南侧中祁连地块最终汇聚而碰撞,形成以新陆壳为特征的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俯冲 造山带 造山模式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中国构造-地层大区划分新方案 被引量:110
11
作者 张克信 潘桂棠 +15 位作者 何卫红 肖庆辉 徐亚东 张智勇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李锦轶 赵小明 邢光福 王永和 尹福光 郝国杰 张长捷 张进 龚一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33,共28页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 中国大陆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2个大陆边缘、3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在中国大陆增生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向大陆岩石圈构造转换、增生、碰撞聚集,形成了以华北、塔里木、扬子为核心的3个陆块(地台)区、8个造山系(阿尔泰-兴蒙、天山-准噶尔-北山、秦-祁-昆、羌塘-三江、冈底斯、喜马拉雅、华夏、台东)镶嵌组成的复式大陆.在造山系中,还包含了大洋消亡、陆陆碰撞形成的6个对接带(额尔齐斯-西拉木伦、南天山、宽坪-佛子岭、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孟连、雅鲁藏布、江绍-郴州-钦防).根据中国大陆的上述地史演化特点,提出按陆块区(地台区)、造山带区和对接带区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造山带区洋-陆转化时间、生物古地理区系、地层类型与地层序列等9条原则进行全国构造-地层大区综合区划新方案.上述3大陆块区、6大对接带和8大造山系构成了中国大陆的17个构造-地层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块 造山系 对接带 地层序列 构造-地层大区 地层学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复合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和演化 被引量:101
12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1 位作者 徐振平 汤济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8-299,共12页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 盆山体系研究是当前大陆动力学探索的热门。四川盆地周缘为造山带所围绕,盆地与造山带存在着耦合关系。系统地分析四川盆地和周缘造山带组成的盆山体系的结构和演化特征对深入认识四川盆地的构造和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造剖面的解释、沉积充填特征和陆源碎屑物源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的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盆山体系的结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四川盆地与周缘造山带均以冲断褶皱带相耦合,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和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和层次性的特点。提出了"复合盆山体系和亚盆山体系"的概念,并认为四川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组成了一个复合盆山体系,并由多个次一级的亚盆山体系所组成,各亚盆山体系是互相影响、互相叠加、互相干扰联合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盆山体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体系 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 造山带 沉积
下载PDF
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岩石成因——对岩石圈拆沉作用的约束 被引量:81
13
作者 罗照华 魏阳 +3 位作者 辛后田 詹华明 柯珊 李文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72-1684,共13页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 造山后脉岩组合是在寄主岩基冷却之后形成的,可能是造山带应力场转换的标志。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末期以及太行山-燕山造山带晚中生代花岗质岩基中广泛出露这种类型的脉岩,可划分为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花岗闪长质-花岗质和富硅花岗质等5组。主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表明它们是不同的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相互之间不存在重要的分离结晶,同化混染和岩浆混合作用的关系,因而要求软流圈/岩石圈系统不同圈层的源区岩石同时达到部分熔融的条件。结合已有的高温高压实验,区域岩石圈结构和地质事件序列的分析,认为岩石圈拆沉作用是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最合理触发机制。简单热模拟表明,软流圈窗顶界埋深达到一定深度时(例如昆仑造山带为82km),可以满足处于不同深度位置的中性麻粒岩,基性榴辉岩和地幔橄榄岩同时发生部分熔融。这时,岩石圈/软流圈系统可以有6~8个产生岩浆的位置。热的软流圈物质快速涌入软流圈窗,不仅触发地幔岩的减压熔融,也可能导致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转换为伸展,为岩浆的快速侵位创造了条件。所提供的岩石成因模型可以更合理地解释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地质特征,主元素和痕量元素特征,也可以满足同位素体系变异所要求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脉岩组合 岩石圈 软流圈 拆沉作用 岩石成因 昆仑山 太行山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与盆地形成 被引量:68
14
作者 赵海玲 邓晋福 +2 位作者 陈发景 胡泉 赵世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58,共3页
中国东部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它是环太平洋火山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是中生代火山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其形成时代从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火山作用最强烈的时期。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有高钾钙碱性... 中国东部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它是环太平洋火山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地区是中生代火山岩分布最广泛的地区之一,其形成时代从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火山作用最强烈的时期。中生代火山岩主要有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并以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有钾玄岩、安粗岩、粗面岩、橄榄粗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从东向西火山岩表现出了一个化学组成上的极性。岩石的Ti、Ta含量低和富K、Rb等,以及构造判别图解表明该区火山岩属造山带火山岩。上述特征表明,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属于与伊佐奈崎(Izanagi)板块俯冲作用有关的挤压造山。与火山岩共存的早白垩世的A型花岗岩表明,早白垩世东北地区处于拉伸构造环境。因此,松辽、海拉尔以及二连等盆地的形成与早白垩世造山带的崩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火山岩 造山带 崩塌 盆地形成 岩石学
下载PDF
造山带与造山作用及其研究的新起点 被引量:65
15
作者 张国伟 董云鹏 姚安平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9,共9页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 当代地球科学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人类社会发展向地学发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地球科学理论自身也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对社会与地学的发展及需求 ,作为地质科学研究最基本主要领域的造山带研究 ,应如何思考 ?本文据此在新世纪开始之际 ,根据社会与科学的发展 ,回顾和讨论了造山带、造山作用及其研究内容、发展变化和新的研究起点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造山作用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 流变学 地槽学说
下载PDF
论东天山觉罗塔格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71
16
作者 陈富文 何国琦 李华芹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1-366,共6页
觉罗塔格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长期以来,关于该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争论较多,有晚古生代岛弧带、弧后盆地、裂陷槽、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石炭纪火山岩型被动陆缘等不同认识。基于晚古生代早期觉罗塔格地区处于板内拉张... 觉罗塔格造山带位于吐哈盆地和中天山地块之间,长期以来,关于该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争论较多,有晚古生代岛弧带、弧后盆地、裂陷槽、古生代陆缘增生带、石炭纪火山岩型被动陆缘等不同认识。基于晚古生代早期觉罗塔格地区处于板内拉张的动力学背景,而非挤压碰撞环境,结合对带内早石炭世雅满苏组火山-沉积建造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觉罗塔格造山带应为一拉张型构造-岩浆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大地构造 构造属性 觉罗塔格 东天山
下载PDF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被引量:75
17
作者 刘树根 李智武 +4 位作者 曹俊兴 刘顺 邓宾 王国芝 邓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51-1180,共30页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四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彤特征、沉降与降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结构构造 倾向分带性 走向分段性 垂向分层性 演化序次性 造山带 龙门山
下载PDF
岩浆铜镍矿与钒钛磁铁矿的过渡类型——新疆哈密香山西矿床 被引量:67
18
作者 王玉往 王京彬 +3 位作者 王莉娟 彭晓明 惠卫东 秦全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73,共13页
铜镍硫化物矿床与钒钛磁铁矿矿床虽然同属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岩浆型矿床范畴,但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不共生的。新疆东天山地区的香山西矿床则是一个铜镍矿与钛铁矿共生的实例。香山地区为一复式含矿杂岩体,最早期形成辉长岩(如角... 铜镍硫化物矿床与钒钛磁铁矿矿床虽然同属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岩浆型矿床范畴,但在一般情况下,二者是不共生的。新疆东天山地区的香山西矿床则是一个铜镍矿与钛铁矿共生的实例。香山地区为一复式含矿杂岩体,最早期形成辉长岩(如角闪辉长岩、灰白色细粒辉长岩等)为主体的侵入;第二期侵入的是以辉橄岩、单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等为主的超镁铁质岩,含铜镍硫化物矿化;第三期则为岩浆期后残余岩浆形成的含钛铁矿化的辉长岩(脉)。香山西铜镍-钛铁矿床含矿岩石的碱度、镁铁指数、岩浆酸度、钙碱富集指数等地球化学参数,氧逸度和硫逸度等物理化学参数均介于独立的典型铜镍硫化物和典型钒钛磁铁矿矿床之间。矿床中磁铁矿较其他钒钛磁铁矿矿床(尾亚)具较高的V和Ti含量,同时黄铁矿和黄铜矿具较高的Co、Ni和Cu含量,反映出成矿过程中,Cu-Ni-Co系列与V-Ti-Fe系列的分离不够彻底。形成本区CuNi-VTi复合型矿床的原因,可能在于矿床所处独特的构造环境——产于造山带,而不是克拉通(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矿床 镁铁-超镁铁质岩 铜镍钛铁复合型矿床 过渡类型 新疆香山西 造山带
下载PDF
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 被引量:57
19
作者 刘正宏 刘雅琴 冯本智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 ,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 ,全长 2 0 0 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 1.0Ga左右 ,由西伯利亚... 华北板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 ,它由内蒙西部狼山起向东延伸到辽西和吉林东部一带 ,全长 2 0 0 0余km。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不同类型变质的沉积岩、火山沉积岩 ,以及各种类型深成侵入岩。在 1.0Ga左右 ,由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对接碰撞 ,形成了巨大陆缘碰撞造山带。这次构造事件是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的一部分 ,表明了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是连在一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北缘 造山带 中元古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被引量:59
20
作者 冯庆来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1-56,共6页
将板块构造理论与地层学相结合,提出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内部可划分出一系列稳定的中间地块和活动类型的构造带,每一构造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构造地层带,对造山带区域地层研究的主要方法... 将板块构造理论与地层学相结合,提出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造山带内部可划分出一系列稳定的中间地块和活动类型的构造带,每一构造带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构造地层带,对造山带区域地层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各构造地层带构造性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作了扼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层学 造山带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