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and Keroge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Early Paleozoic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HU Guang MENG Qingqiang +5 位作者 WANG Jie Tengger XIE Xiaomin LU Longfei LUO Houyong LIU Wenh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297-2309,共13页
Original organisms are the biological precursors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 Original organisms in source rocks are informative for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evaluation, especially f... Original organisms are the biological precursors of organic matter in source rocks. Original organisms in source rocks are informative for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 and hydrocarbon potential evaluation, especially for source rocks which have high-over level of thermal maturity.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of the Lower Paleozoic potential source rocks and detaile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kerogen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for four outcrop sec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of the lower part of the Lower Cambrian were composed mainly of benthic algae, whereas those of the Upper Cambrian and the Ordovician were characterized by planktonic algae. Kerogen carbon isotopic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δ13 Ckerogen values of source rocks dominated by benthic algae are lower than-34‰, whereas the δ13 Ckerogen values of source rocks dominated by planktonic algae are higher than-30‰ in general. We tentatively suggested that the carbon species those are utilized by algae and the carbo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during photosynthesis are the major controls for the δ13 Ckerogen value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Correlating the δ13 C values of oils exploited in the Tarim basin, the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and δ13 Ckerogen values of source rocks, it implied that the Lower Paleozoic oils exploited in the Tarim basin should be sourc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with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dominated by planktonic algae, and the hydrocarbon sourced from the Cambrian benthic algae should be of great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future. Original organism assemblages in source rocks can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oil-source rocks correl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source rocks with high thermal matu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the Lower Paleozoic source rock original organisms kerogen carbon isotopes
下载PDF
成烃生物组合对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胡广 刘文汇 +4 位作者 罗厚勇 王杰 陈强路 腾格尔 卢龙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2-913,I0002,共13页
油气生成的母质是地质历史上沉积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生物体埋藏演化的结果,其中形成具有生烃能力的沉积有机质的那部分生物称为成烃生物。不同成烃生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导致不同成烃生物组合烃源岩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 油气生成的母质是地质历史上沉积有机质,这些有机质是生物体埋藏演化的结果,其中形成具有生烃能力的沉积有机质的那部分生物称为成烃生物。不同成烃生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导致不同成烃生物组合烃源岩的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因而成烃生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是油源对比(特别是高过熟烃源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各层段烃源岩成烃生物组合面貌的研究,发现从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到晚寒武世逐渐过渡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共存,从早奥陶世开始,底栖藻类有增多的趋势,但仍以浮游藻类为主。结合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一般轻于-34‰,而以浮游藻类为主的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一般重于-30‰。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在碳源利用以及光合作用对碳同位素分馏差异是导致其碳同位素组成不同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早古生代 烃源岩 成烃生物 干酪根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南方海相志留系页岩有机质类型恢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琴 王红岩 +2 位作者 拜文华 吝文 杜东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2期154-156,共3页
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成熟度高,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导致大部分有机质类型判别指标失效。文中通过对沉积在相似环境的三叠系未成熟泥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确定了页岩原始生... 中国南方下古生界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碳质量分数高,成熟度高,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度阶段,导致大部分有机质类型判别指标失效。文中通过对沉积在相似环境的三叠系未成熟泥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确定了页岩原始生烃潜力的恢复图版,并以此为基础,对高成熟度志留系页岩的原始有机碳和有效碳质量分数进行恢复,进而利用页岩恢复原始状态后的降解率和氢、氧指数对页岩有机质类型进行了确定。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志留系页岩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兼有Ⅱ型,具有间接型页岩生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类型恢复 热模拟实验 原始有机质丰度 志留系页岩
下载PDF
开放体系下有机质与有机碳、氢、氮损失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辉 彭平安 +3 位作者 刘大永 张善文 秦艳 侯林慧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0-720,共11页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有机质、有机碳、氢、氮的损失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获得了Ⅰ、Ⅱ、Ⅲ型干酪根的总量、有机碳、氢以及氮质量损失动力学参数。此动力学参数可用于烃源灶的有机质总量,有机碳、氢、氮质量的恢复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此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恢复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Ro介于0.47%~3.05%之间Ⅰ型干酪根有机碳丰度,碳、氢、氮总丰度,氢/碳和氮/碳原子比的恢复系数依次为1~1.89、1~1.96、1~2.13和1~0.56;Ⅱ型干酪根依次为0.98~1.05、1~1.06、1~1.89和1~0.66。Ⅲ型干酪根依次为1~0.82、1~0.83、1~1.59和1~0.56。因此在对高成熟—过成熟干酪根进行生烃评价时,Ⅰ、Ⅲ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需要进行恢复,而Ⅱ型干酪根残余有机碳丰度不需要进行恢复。3种类型干酪根的H/C原子比均需要进行恢复。本文建立的Ⅰ、Ⅱ、Ⅲ型干酪根恢复动力学可用于计算开放体系热演化过程中残留干酪根或有机碳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着重考虑生出烃类演化的不足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体系 有机质、有机碳、氢、氮质量损失 干酪根有机碳丰度、氢/碳原子比恢复 残留有机质演化动力学
下载PDF
中上扬子五峰组页岩有机质丰度恢复及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志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17,151,共5页
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质类型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新方法。对中上扬子五峰组高、过成熟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恢复,五峰组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7.45%,平均生烃强度为0.96 t/m2。利用有机质类型、原始有... 通过室内实验和理论推导,提出一种基于有机质类型和镜质体反射率的有机质丰度恢复新方法。对中上扬子五峰组高、过成熟烃源岩进行了有机质丰度恢复,五峰组页岩平均有机碳含量为7.45%,平均生烃强度为0.96 t/m2。利用有机质类型、原始有机碳含量和生烃强度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明确五峰组页岩为有机质类型好、丰度高、厚度薄、生烃强度低的中等烃源岩。为同类海相页岩气资源量估算和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恢复系数 原始有机质丰度 五峰组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楚雄盆地高成熟煤成烃源岩中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的恢复 被引量:6
6
作者 张丽洁 麦碧娴 +3 位作者 汪本善 邢福建 李光煊 高建昆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9-345,共7页
本文对云南楚雄中生代盆地上三叠统煤成烃源层进行了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恢复的尝试。该烃源层在盆地中具有不均衡热变的特点,南北之间的R0可由0.8%变化到4.5%不等,东西向的差异也很明显。在各区因排烃量不同而造... 本文对云南楚雄中生代盆地上三叠统煤成烃源层进行了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恢复的尝试。该烃源层在盆地中具有不均衡热变的特点,南北之间的R0可由0.8%变化到4.5%不等,东西向的差异也很明显。在各区因排烃量不同而造成有机质残余率不等的情况下,如何恢复其原始有机质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以便进行合理的油气资源评价成为该盆地勘探工作的重要课题。作者通过对生源相近、成煤环境类似而成熟度极低的本区晚第三纪煤系和上三叠统变质最低的华坪煤系样品,按不同温阶进行系统的外加温、外加压生烃排烃模拟实验,从而分别编制出热演化程度与其排烃率(R0-HC排)和有机碳损耗率(R0-C损)的关系曲线。利用楚雄盆地上三叠统煤成烃源层相同比例尺的残余有机碳平均含量等值线图和平均R0等值线图叠合,获得两种曲线的若干交汇点。基于各交汇点的R0值和经过换算的有机碳损耗率,分别从R0-C报和R0-HC排曲线上求出各交汇点已损失的有机碳百分率和已排出烃类的百分率,从而恢复了各点所在烃源层的原始有机碳丰度和原始产烃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烃源岩 有机质 丰度 产烃潜力
下载PDF
松辽盆地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原始品质特征恢复及排烃量估算
7
作者 黎思成 白悦悦 +6 位作者 孙平昌 冉清昌 严加永 汪伟 牛大鸣 陶连馨 类兴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01-2014,共14页
松辽盆地四深1井区基底古生界已发现天然气,但是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仅依据现今残余的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参数会极大降低烃源岩评价的准确性,误导油气远景的评估。利用岩石热解参数、有机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及有机显微组分... 松辽盆地四深1井区基底古生界已发现天然气,但是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仅依据现今残余的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参数会极大降低烃源岩评价的准确性,误导油气远景的评估。利用岩石热解参数、有机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及有机显微组分等实验数据,通过多种方法恢复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及生烃潜力,确定降解率法的恢复结果可靠,进一步结合生烃潜力法分析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排烃特征。结果表明,四深1井区古生界烃源岩大部分为Ⅰ型和Ⅱ_1型有机质,恢复后的原始有机碳(TOC)平均值为2.56%,原始热解烃量(S_(2))平均值为16.11 mg/g,恢复后的原始烃源岩品质达到好—极好级别。基于Ⅰ和Ⅱ_1型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的排烃量曲线,得出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在三叠纪早期(约230 Ma)进入排烃门限(R_(o)=0.7%),在三叠纪晚期(约210 Ma)到达排烃高峰(R_(o)=1.1%),原油主要成藏阶段在三叠纪—侏罗纪早期(230~200Ma),排烃量为416.423×10^(8)t。主要成气期在侏罗纪中晚期阶段(200~165 Ma),排烃量为55.093×10^(8)t。研究表明,四深1井区上古生界烃源岩已经为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生界烃源岩 生烃潜力法 原始有机质恢复 排烃量
下载PDF
基于多方法对高熟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以松辽盆地西部外围古生界烃源岩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类兴璇 孙平昌 牛大鸣 《中国煤炭地质》 2023年第10期14-22,共9页
随着深层油气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战场,高熟-过熟烃源岩评价及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首要基础工作。东北地区松辽盆地西部外围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厚度巨大,未发生广泛的区域变质,发育数套高熟-过熟烃源岩,已有研究显示... 随着深层油气成为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战场,高熟-过熟烃源岩评价及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成为深层油气勘探的首要基础工作。东北地区松辽盆地西部外围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厚度巨大,未发生广泛的区域变质,发育数套高熟-过熟烃源岩,已有研究显示,该区是进行高熟烃源岩评价的典型地区。但仅依据实测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数据会极大的降低油气资源潜力评估的准确性,有必要进行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目前,自然剖面法、热解模拟实验法、物质平衡法、理论推导法等是常用的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方法。在对区域内地质资料较丰富的林西组剖面各项有机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矫正恢复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方法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依据恢复原始氢指数指示的原始有机质类型作为判别参数进行方法选择和矫正。研究结果表明,化学动力学法、降解率法和热解模拟经验图版法为适合松辽盆地西部外围林西组烃源岩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的最佳方法。有机质恢复系数平均可达1.65,恢复后林西组原始有机质丰度达到“好”级别,表明松辽盆地基底古生界林西组具有优质的“油气源”条件,值得进一步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西部外围 上古生界 林西组 高-过熟烃源岩 原始有机质丰度恢复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以MXD1井为例
9
作者 崔新宇 施立志 +3 位作者 张永生 张晓凯 汪彪 罗立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3-676,共14页
本文采用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质、芳烃色质等测试方法,首次对内蒙二连盆地西乌旗地区MXD1井钻遇的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及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 本文采用岩石热解、饱和烃色质、芳烃色质等测试方法,首次对内蒙二连盆地西乌旗地区MXD1井钻遇的二叠统寿山沟组二段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质来源及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样品的正构烷烃特征表明该段的有机质受到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较小。规则甾烷相对含量、碳优势指数(CPI)、三环萜烷/17α-藿烷值特征表明该段的沉积环境为咸水、还原环境,生源以水生藻类与浮游生物为主,有少量的陆源植物贡献,为该段为海相沉积环境提供了证据。正构烷烃的峰型峰态、Pr/nC17值与Ph/nC18值相对关系和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共同表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芳烃中三甲基萘、菲、三芳甾特征和饱和烃中藿烷、甾烷、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和指标共同表明烃源岩成熟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2.93%,可以判断有机质成熟度为高成熟-过成熟,有利于天然气的形成。样品残余有机碳含量为0.10%~0.85%,经过原始有机碳恢复可以得到原始总有机碳含量为0.17%~1.46%,表明MXD1井寿山沟组二段的部分泥页岩层段可达到中等到较好烃源岩的水平。综合评价认为内蒙古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二段烃源岩具有中等的生烃潜力。以上研究成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具备油气成藏的烃源条件,为西乌旗地区的新层系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有机地球化学依据,对二连盆地及外围地区的石炭二叠系新领域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北方石炭二叠系的油气勘探的战略接替及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丰度 成熟度 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来源 沉积环境 原始有机碳恢复
下载PDF
高演化黑色岩系原始有机质恢复——以滇东会泽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涌 唐果 +3 位作者 张传昱 张晓伦 梁星宇 蹇龙 《矿产勘查》 2021年第2期310-317,共8页
残余有机质含量用于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评价或油气资源量预测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恢复其原始有机质至关重要。静水缺氧沉积环境中的原始有机质含量与Mo/Al比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提出的Mo-TOC相关性估算法是一种新的原始... 残余有机质含量用于高成熟或过成熟烃源岩评价或油气资源量预测时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恢复其原始有机质至关重要。静水缺氧沉积环境中的原始有机质含量与Mo/Al比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据此提出的Mo-TOC相关性估算法是一种新的原始有机碳丰度恢复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大量样品分析。该文以滇东会泽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黑色岩系为例,尝试用新方法来恢复此高演化页岩的原始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4个回归方程计算的结果有较大的偏差,这是因为目前缺乏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但根据计算结果所绘制的4条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与沉积环境和岩性高度相关,粒度越细,颜色越深,有机质丰度越高。经过恢复后的原始有机质含量最小为3.20%,最大为8.04%,平均4.24%。表明该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优质烃源岩,可以作为页岩气勘探选区的潜力层位进行进一步的评价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原始有机质 黑色岩系 钼(Mo) 筇竹寺组 油气勘查工程 云南
下载PDF
一种新的生、排油量计算模式探讨及其在松辽盆地北部西区的应用
11
作者 卢双舫 王子文 伍如意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7-12,共6页
在干酪根类型数值比和恢复原始有机质丰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生油岩生油量和排油量的计算模式 Q生=DR∫_s∫C_1(x,y)H(x,y)dxdy O运=DR∫_s∫C_2(x,y)H(x,y)dxdy 该模式综合考虑了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及它们在平面上的变化,采用... 在干酪根类型数值比和恢复原始有机质丰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生油岩生油量和排油量的计算模式 Q生=DR∫_s∫C_1(x,y)H(x,y)dxdy O运=DR∫_s∫C_2(x,y)H(x,y)dxdy 该模式综合考虑了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及它们在平面上的变化,采用二重积分形式而不是取有关变量的观测值的算术均值参加计算,可能有助丁提高计算精度.模式在松辽盆地北部西区青二、三段生油岩生、排油量计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油量 排油量 干酪根 生油岩
下载PDF
泥页岩埋藏过程孔隙度演化与预测模型探讨 被引量:53
12
作者 郭秋麟 陈晓明 +4 位作者 宋焕琪 郑曼 黄金亮 陈宁生 高日丽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9-449,共11页
统计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实测及测井解释孔隙度数据,揭示泥页岩孔隙度演化规律,指出孔隙度变化过程的差异,划分出正常压实和欠压实孔隙演化区。从3个方面探讨了引起孔隙度差异的原因:①处于生油高峰期的优质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产生的超压减... 统计分析了国内外大量实测及测井解释孔隙度数据,揭示泥页岩孔隙度演化规律,指出孔隙度变化过程的差异,划分出正常压实和欠压实孔隙演化区。从3个方面探讨了引起孔隙度差异的原因:①处于生油高峰期的优质烃源岩,生烃过程中产生的超压减缓了孔隙度变小的速率,是泥页岩在中深层还保持相对较大孔隙度的主要因素,超压贡献的孔隙度超过5%;②处于生气中晚期的优质烃源岩,生烃过程形成的有机质纳米孔隙是深层富含有机质泥页岩孔隙度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有机质纳米孔贡献泥页岩孔隙度达到1.8%;③有机酸对脆性矿物的溶蚀作用对泥页岩孔隙增大贡献比预想的小。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3段式的正常压实模型、欠压实模型以及有机质纳米孔校正模型,分析了模型关键参数,提出了有机质面孔率的估算模板。应用实例证明这些模型具有实用价值,可促进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孔隙 压实 超压 有机质纳米孔 页岩气 页岩油 埋藏史
原文传递
河口有机碳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龙军 宫萍 张向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37-744,842,共9页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成果的研究。文章主要从判别河口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方法及其盐度、最大浑浊带、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形态转化的影响等角度对国内外河口有机碳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并展望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形态
下载PDF
英台断陷深层的气源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4
14
作者 卢双舫 胡慧婷 +6 位作者 刘海英 邵明礼 王立武 张世广 黄文彪 仲维维 吴高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2-920,共9页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 为了评价和认识天然气勘探已获重大突破的松辽盆地深层中部断陷带之外断陷的勘探潜力,利用龙深1井风险探井的分析资料,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的结合上,对英台断陷的气源条件和勘探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英台断陷深层营城组、沙河子组不仅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残余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普遍处于有利于大量成气的高—过成熟阶段,而且有机质类型并不像前人认为的那样以III型有机质为主,而是以绝对成气潜力更高的Ⅱ1、Ⅱ2型为主,这进一步提高了深层断陷的成气潜力;恢复之后的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更高,体现了恢复对客观评价高—过成熟源岩的重要意义;初步的定量评价表明,英台断陷的天然气资源量为(938~3758)×108m3,具有形成大中型气田(群)的气源条件。这也可能意味着松辽盆地除了中部的徐家围子和长岭断陷之外,其它断陷也具备值得重视、探索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台断陷 气源条件 勘探潜力 有机碳原始丰度 原始生烃潜力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成因 被引量:10
15
作者 程璇 徐尚 +4 位作者 郝芳 荣辉 杨峰 苟启洋 张爱华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2-69,共8页
热演化程度是影响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中,为研究页岩有机孔隙特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的特征... 热演化程度是影响页岩有机质孔隙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南部辉绿岩侵入到嫩江组富有机质页岩中,为研究页岩有机孔隙特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初步探讨了研究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孔隙的特征及其成因:有机孔隙孔径范围为30~500 nm,主峰位于70~130 nm,以大孔为主,孔隙形状主要为圆形或次圆形,呈海绵状聚集分布;页岩样品中的石英和长石等无机矿物呈点接触,发育大量无机孔隙,无机矿物处于早成岩阶段,但岩浆侵入作用促使有机质进入高热演化阶段并形成大量有机孔隙。国内外典型页岩储层的对比表明,压实作用对页岩有机孔隙发育特征有着重要影响,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较弱,有机孔隙保存较好,大孔的数量和比例较高;中-晚成岩阶段由于埋深较大,强烈的压实作用使页岩孔隙由大孔向中孔和微孔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孔隙成因 富有机质页岩 岩浆侵入作用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柴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湖泊条件 被引量:9
16
作者 曾文人 孟庆涛 +3 位作者 刘招君 徐银波 孙平昌 王克兵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0-1284,共15页
根据Leco(莱科)、岩石热解、GC(气相色谱)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开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油页岩的生烃潜力、有机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矿差异。结果表明:石门沟组... 根据Leco(莱科)、岩石热解、GC(气相色谱)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开展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团鱼山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油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了油页岩的生烃潜力、有机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成矿差异。结果表明:石门沟组页岩段共发育3层油页岩(自下而上分别为油1、油2和油3),油页岩w(TOC)较高,平均值为8.16%,有机质类型为Ⅰ型和Ⅱ1型,整体生烃潜力较好,且油1、油2的生烃潜力高于油3;样品中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和芳香烃化合物,其中,正构烷烃呈单峰式分布,主峰碳数为nC23或nC27,Pr/Ph值为0.20~1.08,油1、油2的C27/C29值、芳基类异戊二烯烃、藿烷和藿烯质量分数明显比油3高,揭示油1、油2形成于强还原条件,有机母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油3形成于弱还原-还原条件,有机母质来源具有陆源高等植物与低等水生生物双重生源特征。结合油页岩特征的差异及古湖泊条件,说明较深的湖水并不是形成优质油页岩的必要条件,藻类、细菌等提供优质有机质的生物输入以及底层水的强还原条件更有利于优质油页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石门沟组 油页岩 有机地球化学 有机母质来源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的沉积有机碳来源及储量
17
作者 崔咏晖 丁杨 +1 位作者 陈朝晖 肖晓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3-742,共10页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CO_(2)的重要汇区,在海洋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过程对生产力的输出和储存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沉积柱的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海源生物标志...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CO_(2)的重要汇区,在海洋气候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其海洋生态系统的固碳和储碳过程对生产力的输出和储存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定了西北太平洋黑潮-亲潮延伸体海域沉积柱的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δ^(13)C)和海源生物标志物含量(菜籽甾醇、甲藻甾醇和长链烯酮),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出该海域的有机质以海源贡献为主,平均可达80%以上。此外,本文估算了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来评估研究海域的储碳能力,结果显示,位于黑潮延伸体、混合海域和亲潮延伸体沉积柱的碳储量分别为14 t/ha、28 t/ha和21 t/ha(1 m深度),尽管这个结果远低于全球海洋平均碳储量,但和其他深海区域(如北大西洋中部和北太平洋中部)相比碳储量较高。因此,了解并重视该海域的有机碳埋藏情况对于缓解大气中日益增加的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黑潮-亲潮延伸体 有机碳来源 碳储量
原文传递
三江源生态畜牧业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史文娇 王宗 吴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9-217,共9页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建立有机畜产品的重要基地,亟需进行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该文选择该地区11个典型示范村作为研究区,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从土壤、水和大气环境3个方面全面评价典型区有机产品产地的环境... 三江源地区是中国建立有机畜产品的重要基地,亟需进行有机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该文选择该地区11个典型示范村作为研究区,采用单项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从土壤、水和大气环境3个方面全面评价典型区有机产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1个示范村的土壤、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平均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356、0.235和0.270,各单项平均污染指数均小于1,均达到清洁等级。土壤肥力等级属于一级水平;水质级别达到一级(除元素Hg外);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均在二级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综上所述,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的环境质量达到清洁水平,非常适合发展有机、绿色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水质 空气 三江源 有机产品产地 环境质量评价
下载PDF
是RNA创建了生物界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慕瀛 《医学与哲学》 1998年第2期62-67,共6页
本文首先重提复制原理,其次又归纳了其构筑单体须经选择的聚合物制造法则,从而能证明是RNA有创建生物界的能力。本文后半部分列出了RNA创建历程的纲要:生物诞生、各种RNA入股自复制集团、基因组形成并取得信息独立地位、双... 本文首先重提复制原理,其次又归纳了其构筑单体须经选择的聚合物制造法则,从而能证明是RNA有创建生物界的能力。本文后半部分列出了RNA创建历程的纲要:生物诞生、各种RNA入股自复制集团、基因组形成并取得信息独立地位、双链DNA成为基因组存在的绝对优势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 复制 生物起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