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才林 邹江石 +5 位作者 汤陵华 丁金龙 张敏 周裕兴 宇田津彻朗 藤原宏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 对太湖流域 6个新石器时期遗址的 1 2 8份土壤样本进行植物蛋白石的定量和形态分析 ,就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古稻作进行初步探讨。植物蛋白石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太湖流域早在 80 0 0 (B.P.)年前就已开始稻作生产 ,至 6 0 0 0 (B.P.)年前这一地区的稻作生产已相当普遍 ,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使太湖流域的稻作生产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根据水稻蛋白石形态分析结果 ,当时所栽培的稻种类型均属粳稻 ,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古稻种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植物蛋白石 稻作起源 新石器时期
下载PDF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剑华 《地方文化研究》 2016年第4期40-57,共18页
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然后传播到了北方、东南亚和南亚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南方地区人工栽培稻的起源显然是多源的,不仅与野生稻的分布资源有关,也与百越族群的栖息繁衍活动区域密切相关,透露了百... 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然后传播到了北方、东南亚和南亚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中国南方地区人工栽培稻的起源显然是多源的,不仅与野生稻的分布资源有关,也与百越族群的栖息繁衍活动区域密切相关,透露了百越族群很可能就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先民。中国稻作文化中的内涵极其丰富,直接影响到了很多民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考古 稻作起源 百越族群
下载PDF
再论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
3
作者 梁苑慧 李国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0,153,共11页
学术界在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中,尽管角度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具体在稻作文化起源地和发生的时间段,水稻驯化技术、代表文化功能等方面,则存在多种不同见解。综合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成果,稻作文化起源... 学术界在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中,尽管角度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中国是稻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具体在稻作文化起源地和发生的时间段,水稻驯化技术、代表文化功能等方面,则存在多种不同见解。综合稻作文化起源的研究成果,稻作文化起源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互换,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人—水—稻和谐共生,有序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起源 稻作文化 共生生态文化
下载PDF
中国考古改变稻作起源和中华文明认知 被引量:3
4
作者 郑云飞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6,共5页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 稻作是东亚地区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证明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于印度学说,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丰硕成果,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发现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稻作起源的认识,稻作起源于一万年以前的长江中下游已经成为了目前国际共识。植物考古、农耕遗迹考古等多学科考古工作在阐释中华文明进程和文明社会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作起源 变异中心 地理区分法 稻谷遗存 农耕遗迹
下载PDF
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瀚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第6期34-43,共10页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年代最早距今约10000年。上山文化是目前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21处遗址集中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浙江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分布广、遗址数量...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年代最早距今约10000年。上山文化是目前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21处遗址集中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浙江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分布广、遗址数量多,文化特征与风格表现出一致性,遗址群内普遍发现与水稻栽培、加工、利用相关的系列证据,炭化稻米、小穗轴和植硅体遗存共同表明上山文化发现的水稻已经具备明显的驯化特征。磨盘、磨石作为研磨脱壳工具数量较多,石片石器作为收割工具也大量存在,陶器胎土羼合料频繁使用稻壳、稻秆等显示了对水稻的综合认知和利用。上山文化几处重点遗址都发现了比较成熟的农业定居形态,环壕结构清楚、聚落空间规划有序。规模较大的房屋、随葬较多器物的墓葬、集中分布的器物坑和红烧土仪式广场,还有石器加工制造场所都表明居住空间集合了多重功能和用途。以上山文化为起点的稻作农业社会在后续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并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顶峰,稻作农业对良渚文明和中国南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与中国北方的互动交流中参与了整个史前中国的形成过程。从世界性范围来看,水稻的驯化以及稻作的传播,对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农业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革命性意义。水稻起源的价值和贡献不言而喻,而目前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未提名稻作农业起源的项目,作为最早稻作农业起源地的上山文化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稻作起源 农业文明 世界遗产
下载PDF
云南农业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辨析
6
作者 袁国友 《学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12期102-111,共10页
稻谷是云南原始农业时期种植的基本作物,云南地区的栽培稻始于距今四千年前。云南地区尽管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但从考古发现而言,云南地区不是中国和亚洲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中国最早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云南地区的... 稻谷是云南原始农业时期种植的基本作物,云南地区的栽培稻始于距今四千年前。云南地区尽管有丰富的野生稻资源,但从考古发现而言,云南地区不是中国和亚洲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才是中国最早驯化栽培稻谷的地区。云南地区的梯田稻作农业不晚于唐代中期,但滇南红河哈尼梯田稻作是否始于唐代,因缺乏历史证据,尚不能断言。云南地区是中国较早种棉织布的地区,从汉晋时候开始,现今傣族等民族的先民即在滇西南地区种植"桐华木""娑罗树"等棉树来抽丝织布,"桐华木""娑罗树"应即现代植物分类中锦葵科的海岛棉,而不是木棉科的攀枝花。云南地区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云南地区种植栽培型茶树不晚于唐代中期,至明代中后期,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发酵方法制作出了压制成团形或饼形的"紧茶"——"普洱茶";清朝康熙年间,普洱茶成为清廷贡茶,由此开始,普洱茶从地方性产品跃升为畅销全国的著名茶产,清代是云南普洱茶产业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剑川海门口文化遗址中,即出土了稻、麦、粟等作物,到唐代中期,史籍明确记载云南地区实行了稻麦轮作,云南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行稻麦轮作复种制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农业 稻作起源 梯田稻作 棉花种植 普洱茶
下载PDF
株洲原始稻作与炎帝文化初探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登高 刘志一 《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8-40,共3页
根据湖南道县玉檐岩遗址出土10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与江永野生稻的极近相似,彭头山、八十等遗址出土9000年前古栽培稻,结合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稻作生长的气象条件等分析,中国稻作农业很可能发祥于楚湘丘陵地区。炎帝文化即原始稻... 根据湖南道县玉檐岩遗址出土10000年前的古栽培稻与江永野生稻的极近相似,彭头山、八十等遗址出土9000年前古栽培稻,结合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稻作生长的气象条件等分析,中国稻作农业很可能发祥于楚湘丘陵地区。炎帝文化即原始稻作文化。株洲在炎帝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特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帝文化 原始稻作 稻作史 株洲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