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介质的化学性质和流动方式对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59
1
作者 袁静 赵澄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1期60-63,共4页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化学反应提供的酸性水介质环境和异常压力带流体的循环热对流是影响和控制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硫酸盐...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有机无机化学反应提供的酸性水介质环境和异常压力带流体的循环热对流是影响和控制深部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的重要因素。有机质热演化、粘土矿物转化、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油田水化学性质和烃类物质进入储层等因素引起地层水介质化学性质的变化 ,这严重影响了深部碎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循环热对流是深部储层流体的主要流动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介质性质 成岩作用 储层 碎屑岩 流动方式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对原油裂解成气和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3
2
作者 张水昌 朱光有 何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9-826,共18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是发生在油气藏中复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它不仅会引起含H2S天然气的富集,其产生的酸性气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还具有明显的溶蚀改造作用。本文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研究了TS...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是发生在油气藏中复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它不仅会引起含H2S天然气的富集,其产生的酸性气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还具有明显的溶蚀改造作用。本文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研究了TSR反应对原油裂解气的生成的影响,发现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能明显降低原油的稳定性,促进具高干燥系数的含H_2S天然气的生成。结合原位激光拉曼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际油藏中启动TSR反应的最可行的氧化剂应该是硫酸盐接触离子对(CIP)。全面探讨了影响TSR反应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提出除了初始原油的组分特征、不稳定含硫化合物(LSC)的含量外,地层水的含盐类型及盐度同样是控制TSR反应的关键因素。同时,基于大量地质分析,发现TSR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明显的溶蚀改造作用。结合溶蚀模拟实验,提出了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储层溶蚀改造的机制,且深层碳酸盐岩层存在一个由TSR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研究认为,烃类与硫酸盐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产物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是TSR作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R 反应机制 接触离子对 碳酸盐岩储层溶蚀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四川盆地
下载PDF
铀对Ⅰ型低熟烃源岩生烃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毛光周 刘池洋 +3 位作者 刘宝泉 张东东 邱欣卫 王建强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2-181,共10页
在Ⅰ型低熟烃源岩中加入砂岩型铀矿石的条件下进行生烃模拟实验,对比无铀-加铀样品生烃模拟实验产物的相关参数,探讨油气生成过程中无机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铀的存在促使长链烃类在400℃后裂解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短链烃,烃类相对分子... 在Ⅰ型低熟烃源岩中加入砂岩型铀矿石的条件下进行生烃模拟实验,对比无铀-加铀样品生烃模拟实验产物的相关参数,探讨油气生成过程中无机铀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铀的存在促使长链烃类在400℃后裂解成低相对分子质量短链烃,烃类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向干气演化,CO2和H2大量生成,且铀的存在使得这一变化的温度点提前50℃;铀可以促进总油生成高峰的提前到来;350℃为铀使烯烃产量变化的转折温度点,烯烃开始向烷烃转变;铀的存在能提高模拟实验中生成的烯烃的异构化程度,并在整体上使生成的烯烃分子在晶格中排得更加紧密;加铀的烃源岩样品的生烃模拟实验产物在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表现出更加成熟的特征,铀可以使有机质的成熟度提高,有利于低熟烃源岩早期生成低熟油气,使铀的存在成为未熟-低熟油气形成的可能无机促进因素之一,这种提前生成的少量油气可以使所在储层变为亲油性,为后期大规模生成的油气运移成藏提供有利的条件,使得即使是致密的储层,也能形成大规模的工业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低熟油气 成熟度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地质催化作用 生烃模拟
下载PDF
沉积盆地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被引量:16
4
作者 周世新 邹红亮 +1 位作者 解启来 贾星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2-47,共6页
沉积盆地分散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无机组分,如水、粘土矿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部分无机组分可以作为反应物或催化剂参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石油作为一种还原态物质,运移和聚集在无机矿物构成的空间体系中,当油气遇... 沉积盆地分散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无机组分,如水、粘土矿物、无机盐和金属元素等,部分无机组分可以作为反应物或催化剂参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石油作为一种还原态物质,运移和聚集在无机矿物构成的空间体系中,当油气遇到具有氧化性的矿物时,能与它们发生反应,使原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同时许多有机—无机作用产物还能改变储层的物性。指出虽然一些有机-无机反应的机理还不为人们所了解,但它们对油气形成和成藏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深入开展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无机作用的研究,可能会对未来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油气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下载PDF
地球多层圈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资源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全有 朱东亚 +9 位作者 孟庆强 宋玉财 吴小奇 李鹏 许汇源 彭威龙 黄晓伟 刘佳宜 魏永波 金之钧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1-762,共22页
地球内部不同层圈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对浅层盆地内部多种类型资源的形成及富集具有显著影响。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与浅部资源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在深部流体/熔体物质传输影响下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资源... 地球内部不同层圈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对浅层盆地内部多种类型资源的形成及富集具有显著影响。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与浅部资源效应这一核心科学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在深部流体/熔体物质传输影响下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资源效应是关键所在。梳理了地球多层圈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对盆内多种资源的影响机理。在深部流体/熔体活动背景下,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形成利于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环境、提供促进生烃的物质能量、产生改造储层性质的流体环境和影响油气组分的聚集效果的方式控制油气资源的形成和聚集;深部流体携带地球深部的气体组分(CH_(4)、H_(2)、CO_(2)等)和热能进入盆地促使了天然氢气和地热资源潜力的形成;深部物质为铀矿提供铀源,富铀流体在生物作用和含烃流体作用下形成砂岩型铀矿;深部流体活动对煤矿资源的形成和变质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未来针对地球多层圈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应当突破盆地限制,在地球系统的背景下围绕层圈物质和能量传输、盆内与盆外一体化展开。重点对非生物烷烃气成因、工业聚集和天然富(含)氢气藏的成因、富集、潜在勘探区评价、地质储存开展深入研究,助力推进中国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深部流体 油气 天然氢 地热资源 固体矿产资源
原文传递
沉积盆地超深层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机理及地质模式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嘉 何坤 +9 位作者 孟庆强 卢鸿 钟宁宁 方朋 王远 季富嘉 杨亚南 黄晓伟 李亢 赵忠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972,共12页
全球范围内超深层油气的不断发现,对经典的生烃理论提出了挑战,外源氢加入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烃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地质观察统计数据,分子氢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形成机制复杂。在地质环境中,水和水-岩反应、深部流体等途径产生... 全球范围内超深层油气的不断发现,对经典的生烃理论提出了挑战,外源氢加入的有机-无机复合生烃过程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地质观察统计数据,分子氢在沉积盆地中分布广泛,形成机制复杂。在地质环境中,水和水-岩反应、深部流体等途径产生的无机氢是最主要的外部氢源。可控加氢模拟实验揭示了沉积盆地的氢逸度水平是调控烃类产物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干酪根的加氢裂解是沉积盆地中易于发生的生烃过程。外源氢介入生烃过程的前提是环境氢逸度大于沉积有机质本身的氢逸度,其有效范围受生烃母质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制约,约起始于生油高峰之后,约终止于沉积有机质H/C=0.3之时。亦即,有机-无机复合生烃作用是沉积盆地超深层生烃的有效途径。在其有效发生的范围内,油气资源类型依然由生烃母质类型(化学组成和结构)、成熟度和受热历史等因素决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同于经典理论的生烃模式。外源氢的参与,在成熟阶段可小幅度提升生油产率;在高—过成熟阶段可显著增加天然气产率;在高成熟阶段,加氢脱烷基作用最大可增加50%的轻质油/凝析油产率;在过成熟阶段,加氢脱甲基-开环作用最大可增加约5倍甲烷产率。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模式的确立,丰富了传统生烃理论的内涵,奠定了超深层油气生成的理论基础,拓展了油气勘探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氢逸度 有机-无机复合生烃机理 判识标志 生烃模式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有机无机作用下非生物烷烃气形成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全有 吴小奇 +5 位作者 朱东亚 孟庆强 许汇源 彭威龙 黄晓伟 刘佳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3,共9页
非生物烷烃气的形成机制和是否具有工业价值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费托合成形成的甲烷是非生物烷烃气的重要构成。天然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以及壳幔混合模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烷烃气中除混入了幔源非生物烷烃气外,也有费托合成... 非生物烷烃气的形成机制和是否具有工业价值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通过费托合成形成的甲烷是非生物烷烃气的重要构成。天然气组分与同位素组成以及壳幔混合模型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庆深气田烷烃气中除混入了幔源非生物烷烃气外,也有费托合成来源非生物烷烃气的贡献。通过选取典型生物成因气和非生物气的地球化学参数端元并开展混源模拟计算,揭示了该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中非生物烷烃气超过600×10^(8) m^(3),其中费托合成甲烷总量超过96×10^(8) m^(3)。计算结果表明,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非生物烷烃气可以形成商业性聚集。由于常规气藏中以典型生物成因气占主导,且高—过成熟阶段煤成气与非生物烷烃气地球化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而掩盖了非生物成因气的典型特征。因此,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生成的非生物烷烃气在含油气盆地内可能广泛存在,以往可能低估了其对气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非生物烷烃气 费托合成 碳同位素 氦同位素 混源模型
原文传递
Iron Speciation of Mud Breccia from the Dushanzi Mud Volcano in the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NW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XU Wang ZHENG Guodong +5 位作者 MA Xiangxian Danielle FORTIN David R.HILTON LIANG Shouyun CHEN Zhi HU Guoy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2201-2213,共13页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occurring in petroleum-related mud volcanoes can help predict the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methane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Seven samples of mud breccia directly e...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occurring in petroleum-related mud volcanoes can help predict the chemical processes that are responsible for methane emissions to the atmosphere. Seven samples of mud breccia directly ejected from one crater were collected in the Dushanzi mud volcano, along with one argillite sample of the original reddish host rocks distal from the crater,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The miner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s as well as iron species of all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XRD, XRF and M?ssbauer spectroscopy,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series of marked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mud volcano systems,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mud breccia when compared to the original rocks. Changes mainly included:(1) some conversion of clay minerals from smectite into chlorite and illite,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secondary carbonate minerals such as calcite and siderite;(2) silicon depletion and significant elemental enrichment of iron, manganese, magnesium, calcium and phosphorus; and(3) transformation of iron from ferric species in hematite and smectite into ferrous species in siderite, chlorite and illite. These geochemical reactions likely induced the color changes of the original reddish Neogene argillite to the gray or black mud breccia, as a result of reduction of elements and/or alteration of minerals associated with the oxidation of hydrocarbons.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greenhouse gases emitted from the mud volcanoes are lowered through a series of methane oxidation reactions and carbon fixation(i.e., through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d volcano mud breccias iron species organic-inorganic interactions greenhouse gas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的钙、硫分子地球化学研究——同步辐射XANES技术的应用
9
作者 罗厚勇 刘文汇 +6 位作者 腾格尔 王万春 梁明亮 苏龙 韩元红 曹涛涛 赵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8-677,共10页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硫、钙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塔河油田TK772井奥陶系鹰山组产层的原油,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仿真地层条件的成气模拟实验,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硫、钙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塔河油田TK772井奥陶系鹰山组产层的原油,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仿真地层条件的成气模拟实验,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ANES)技术对固体产物中的硫、钙元素的化学赋存状态进行精确检测。结果表明,原油直接裂解(原油+灰岩实验(系列1))固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以噻吩类和硫酸钙为主,是原油裂解过程中部分噻吩类物质被氧化的结果;含钙化合物以碳酸钙为主。有溶解硫酸盐存在的原油裂解(原油+灰岩+硫酸镁实验(系列2))固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以硫酸钙为主,噻吩类为辅,可能是溶解硫酸盐(硫酸镁)的加入、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和溶蚀-沉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系列2中伴随着温压的升高,H2S的生成和硫酸钙相对百分含量增加,指示原油裂解过程中发生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硫酸钙的生成和富集表明,TSR过程产生的酸性流体可以对碳酸盐岩储层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同时可能会生成次生膏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ANES)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原油裂解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下载PDF
世界砂岩型铀矿特征、产铀盆地模式及其演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柏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0-947,共8页
目的阐明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分布、基本地质特征及产铀盆地模式。方法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目前实际研究成果相结合。结果研究总结得出了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主要的产铀盆地模式及其演化。结论世界主要国家砂岩... 目的阐明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分布、基本地质特征及产铀盆地模式。方法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目前实际研究成果相结合。结果研究总结得出了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的地质特征、主要的产铀盆地模式及其演化。结论世界主要国家砂岩型铀矿可基本分为6种产铀盆地模式,并呈有机-无机地质成矿作用相互演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产铀盆地模式 有机-无机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