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农田土壤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焦亚鹏 齐鹏 +4 位作者 王晓娇 武均 姚一铭 蔡立群 张仁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423-2434,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酶活性和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氮素转化酶活性与各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制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酶活性和有机氮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分析氮素转化酶活性与各有机氮组分之间的关系,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合理制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不同施氮量(0(CK)、52.5(N1)、105(N2)、157.5(N3)、210(N4)kg N·hm^-2)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收获后使用Bremner法测定0—40 cm土层中有机氮组分含量,以及4种氮素转化相关酶的活性。【结果】土壤有机氮组分分配比例顺序为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氨基糖态氮,同一土层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和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除全氮外其余都在N2处理时最大,全氮含量在N3处理时达到最大;同一处理不同土层间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全氮含量和蛋白酶活性是影响陇中黄土高原农田有机氮组分分布与转化的关键因子;碳氮比与所有有机氮组分均呈负相关,蛋白酶、有机碳和脲酶与氨基酸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综合而言,N2处理土壤供氮潜力最高,全氮和蛋白酶是影响该区春小麦土壤有机氮组分转化的关键因子。氮肥合理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差异明显,改变了氮素相关转化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春小麦 有机氮组分 酶活性 冗余分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玉树 张金波 +1 位作者 朱同彬 蔡祖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29-1233,共5页
为了揭示不同种植年限(0、2、10、20和30 a)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本文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30年范围内果园土壤全氮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增加的氮量在酸... 为了揭示不同种植年限(0、2、10、20和30 a)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本文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研究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30年范围内果园土壤全氮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增加的氮量在酸解未知态氮、非酸解性氮、氨态氮、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38.9%、25.7%、20.5%、9.9%和4.9%;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氮组分中非酸性氮比例呈上升趋势,氨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比例呈下降趋势,各有机氮组分比例的大小顺序也随之发生变化;非酸解性氮比例的提高降低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影响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年限 果园土壤 有机氮组分
原文传递
桉树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氮组分分布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燕羽 崔宇鸿 +4 位作者 樊容源 潘彩铃 蒋晨阳 郝静伟 叶绍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全氮(Total nitrogen,TN)及有机氮组分变化的影响,分析TN及有机氮组分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素良性循环及桉树人工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全氮(Total nitrogen,TN)及有机氮组分变化的影响,分析TN及有机氮组分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响应机制,以期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素良性循环及桉树人工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均为9年生的巨尾桉-米老排混交林、巨尾桉-格木混交林、巨尾桉纯林,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按沙维洛夫干筛法筛分为<0.25 mm、0.25~1.00 mm、1.00~2.00 mm、>2.00 mm 4类团聚体,测定不同桉树林分类型土壤团聚体粒径占比及稳定性、全氮和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混交林中凋落物质量、>2.00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占比、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显著高于桉树纯林(P<0.05),其中巨尾桉-米老排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高于巨尾桉-格木混交林;除酸解未知态氮(Hydrolysable unknown nitrogen,HUN)外,混交林显著提高了土壤全土及团聚体氮素含量,且巨尾桉-米老排混交林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含量高于巨尾桉-格木混交林;0~20 cm土层中,>2.00 mm粒径占比与土壤TN及有机氮组分(除HUN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稳定的土壤团聚体条件有助于土壤氮素的形成和保存。【结论】营造桉树混交林可使凋落物质量增多,并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因而提高土壤TN及有机氮组分含量,实现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氮素良性循环及桉树人工林土壤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混交林 土壤团聚体 粒径分布 稳定性 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生物炭施用5 a后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曹杨 沈育伊 +6 位作者 陈运霜 王紫卉 牟芝熠 徐广平 张德楠 孙英杰 毛馨月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235-6247,共13页
研究施用不同量生物炭5 a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特征,探讨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之间的关系,明确生物炭不同施用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为桉树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开始于2017年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 研究施用不同量生物炭5 a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特征,探讨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之间的关系,明确生物炭不同施用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为桉树林业废弃物生物炭的实践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开始于2017年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中长期定位试验,选取CK(0%)、T1(0.5%)、T2(1.0%)、T3(2%)、T4(4%)和T5(6%)这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 a后测定不同处理下有机氮组分、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不同土层全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微生物生物量氮、溶解性有机氮和氮储量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45.48%~156.32%、44.31%~171.31%、38.06%~223.37%、39.42%~163.32%、36.72%~109%、23.27%~113.51%和29.45%~62.37%,在T5处理最大;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态氮含量总体亦呈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88.41%~158.71%和50.24%~139.01%;酸解氨基糖态氮含量趋于降低,降幅为7.72%~32.73%.不同处理下有机氮各形态的分布趋势大小为: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生物炭施用处理增加了酸解总氮含量及其占全氮的比例.(2)除了酸解未知态氮之外,土壤有机氮其它组分和活性氮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递减.(3)土壤全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溶解性有机氮均与酸解总氮、非酸解态氮和氮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容重与酸解氨基糖态氮;全氮与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与酸解总氮间的关系均较为密切.综上,林业废弃物生物炭施用5 a后,显著增加了桉树林土壤有机氮组分和活性氮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酸解氨基酸态氮对土壤活性氮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氮组分 酸解性氮(AHN) 活性氮 桉树人工林
原文传递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中氮素积累和有机氮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2 位作者 何春梅 游燕玲 黄毅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18-1728,共11页
【目的】氮是南方黏瘦型中低产田重要的限制因子。研究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团聚体中氮素累积及有机氮组成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土壤氮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黄泥田36年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 【目的】氮是南方黏瘦型中低产田重要的限制因子。研究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团聚体中氮素累积及有机氮组成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土壤氮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黄泥田36年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量稻秸还田(NPKS)4种处理耕层土壤,采用湿筛和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分析团聚体氮素累积与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的变化。【结果】施肥处理>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2.7%—51.9%(P<0.05);NPKM与NPKS处理>2 mm团聚体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24.7与20.0个百分点(P<0.05)。施肥处理>2 mm团聚体酸解性氮与非酸解性氮含量分别较CK增加10.1%—36.3%与20.7%—100.5%,并相应提高两组分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NPKM与NPKS处理增加尤为明显。对于>2 mm团聚体,施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7.2%—40.4%(P<0.05),以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酸解氨基酸态氮与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以NPKS与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0%与52.1%(P<0.05)。>2 mm与0.25—2 mm团聚体的非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与相应粒级团聚体中的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配合稻秸还田较配施牛粪更有利于>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的累积。配施牛粪对提高>2 mm团聚体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含量与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最为明显,配合稻秸还田则对提高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水稻氮吸收量受>2 mm与0.25—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组分影响较大,NPKM和NPKS处理水稻氮吸收量受土壤有机氮组分影响高于NPK与CK处理。【结论】长期施肥增加了黄泥田耕层土壤>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有机无机肥配施尤为明显。>2 mm团聚体中非酸解性氮、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含量与该团聚体中碱解氮含量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氮组分 土壤团聚体 黄泥田 化肥 有机肥
下载PDF
不同恢复年限退化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郭宝玲 郑祥洲 +3 位作者 余居华 丁洪 骆社周 张玉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9,共8页
为明确退化土壤在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长汀县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个典型的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分别为裸地,恢复7、17、23、35a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采用Bremner酸水解法研... 为明确退化土壤在不同恢复年限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规律,以福建长汀县退化红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替代法,选取5个典型的不同植被恢复阶段样地,分别为裸地,恢复7、17、23、35a的马尾松(Pinusmassoniana)人工林,采用Bremner酸水解法研究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恢复年限为7、17、23、35a的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57、3.71、4.00、5.57倍,且主要以酸解性氮形态存在。酸解性氮和非酸解性氮含量均随全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1),但植被恢复提高了非酸解氮比例,降低了酸解性氮比例。土壤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而提高;酸解性总氮含量与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线性回归斜率表明,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增加的酸解性总氮中12.4%为氨态氮、47.3%为氨基酸态氮、35.2%为酸解未知态氮、5.1%为氨基糖态氮。植被恢复降低了氨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提高了氨基酸态氮组分占酸解性总氮的比例。有机氮组分特征变化影响土壤氮素供应与贮存能力。该研究结果可为退化土壤恢复过程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年限 退化土壤 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洞庭湖区水稻土有机氮矿化的模型模拟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文军 曾细妹 +2 位作者 彭保发 杨基峰 赵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2-1401,共10页
有机氮矿化是土壤氮循环的关键过程,预测土壤有机氮矿化对于评价土壤供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有效积温、双曲线、一阶(One-pool)和二阶(Two-pool)指数模型拟合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并分析模型参数与土壤有机氮组... 有机氮矿化是土壤氮循环的关键过程,预测土壤有机氮矿化对于评价土壤供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有效积温、双曲线、一阶(One-pool)和二阶(Two-pool)指数模型拟合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过程,并分析模型参数与土壤有机氮组分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洞庭湖区不同发育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矿化表现出明显差异,各培养时期累积矿化氮量总体上表现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各矿化模型均可对各试验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进行有效拟合,但综合比较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值及参数取值显示,One-pool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差,有效积温模型和双曲线模型次之,Two-pool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各模型拟合的不同土壤间有机氮矿化速率常数变异较小,与各有机氮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氮和氨态氮与矿化模型中表征土壤有机氮矿化强度或矿化势的各参数始终具显著正相关关系(r=0.755~0.950,P<0.05)。通径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氨基酸氮是土壤有机氮矿化强度或矿化势变化的最主要决策组分并起直接影响作用。Two-pool指数模型将土壤可矿化有机氮分为易矿化氮和难矿化氮两类,相对于其他模型可更为准确地描述研究区水稻土有机氮素的矿化;固定该模型中两类可矿化有机氮库的矿化速率常数取值,有助于提升模型实时定量预测土壤矿化供氮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水稻土 有机氮矿化 模型拟合 有机氮组分
原文传递
不同基因型甜菜根际土壤有机氮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秋红 周建朝 +2 位作者 王孝纯 宋柏权 邓艳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土壤中除无机氮外,有机态氮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来源。为探明不同基因型甜菜对根际土壤有机氮吸收利用以及有机氮组分在根际的空间分布情况,分别选取对土壤有机氮吸收效率高和低的品种各1个,采用Kuchenbuch-周氏微型盆及田间网袋... 土壤中除无机氮外,有机态氮也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来源。为探明不同基因型甜菜对根际土壤有机氮吸收利用以及有机氮组分在根际的空间分布情况,分别选取对土壤有机氮吸收效率高和低的品种各1个,采用Kuchenbuch-周氏微型盆及田间网袋法,研究了甜菜苗期及大田全生育期根际土壤有机氮各组分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土壤氮矿化及各组分在根际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2周苗龄的甜菜根际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酸解总氮(ATN)>氨基酸态氮(AAN)>氨态氮(AN)>氨基糖态氮(ASN)。其中AAN和AN在根际形成明显的耗竭面,即距离根表越远含量越高,在距根表15 mm时达到最高值,随后的变化渐趋平稳,其分布规律可用方程Y=Y0+Aln(X)拟合;ASN含量较低,随根际距离远近变化不显著;不同基因型甜菜对根际有机氮的耗竭能力各异,有机氮吸收效率高的品种均高于低的品种。田间自然条件下,甜菜根际土壤中的ATN、AAN及AN的含量在苗期增长最快,随后缓慢上升并逐渐趋于恒定。室内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后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低于未施氮处理,其中有机氮吸收效率高的品种根际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高于低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根际 有机氮组分 有机氮矿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亚热带地区7种典型林分土壤有机氮组分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耿必苗 孙庆业 +3 位作者 武林辉 王艳杰 陈月 赵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7-123,共7页
为了解亚热带地区不同类型林分土壤中总氮与有机氮组分质量分数特征,以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枫香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7种类型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remner酸解法对土壤氮组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土壤理... 为了解亚热带地区不同类型林分土壤中总氮与有机氮组分质量分数特征,以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枫香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针叶混交林7种类型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remner酸解法对土壤氮组分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总氮和有机氮各组分质量分数有显著影响。非酸解氮和酸解氨态氮质量分数表现为毛竹林最高,其余有机氮组分和总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阔叶混交林最高。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总氮、非酸解氮、酸解氮及其各组分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土壤酸解氮是总氮的主体,占比为68.06%。有机氮各组分质量分数及其占总氮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非酸解氮及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及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态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林分土壤 总氮 有机氮组分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及剖面分布的影响
10
作者 岳克 张水清 +5 位作者 黄绍敏 张珂珂 王柏寒 郭腾飞 郭斗斗 宋晓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有机氮组分特征及剖面分布,明确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0—2020年)不同施肥措施下,选取对照(CK,不施肥)、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还田(NPKS)、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潮土有机氮组分特征及剖面分布,明确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的供氮潜力,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0—2020年)不同施肥措施下,选取对照(CK,不施肥)、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还田(NPKS)、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Bremner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耕层(0~20 cm)全氮、酸解总有机氮及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总有机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2.10%、44.03%、39.07%、44.71%,NPKM处理土壤全氮、酸解总有机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6.09%、54.73%、25.14%、67.06%。相同土层土壤全氮和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在NPKM处理最高,其次为NPKS处理。在0~100 cm土层,各处理土壤有机氮均以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主,且酸解总有机氮和各组分氮含量总体上在表层土壤(0~20 cm)最高。0~100 cm土层酸解总有机氮及各组分含量总体上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土壤中的氮素以酸解有机氮为主,占全氮含量比例范围为59.01%~92.31%。与CK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未知态氮占全氮的比例。综上,土壤有机氮组分含量变化与施肥模式密切相关,有机无机肥配施和化肥+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及酸解有机氮各组分含量,进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是华北平原潮土区适宜的施肥模式;从相关性分析结果看,在土壤耕层有机氮组分中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是土壤氮的主要贡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潮土 有机氮组分 有机肥 化肥 配施
下载PDF
长期冬绿肥翻压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代雪宾 田秀平 +1 位作者 赵秋 董家僖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11-15,共5页
以华北地区冬绿肥翻压7年潮土为研究对象,设不同冬绿肥及其混播7种处理方式,采用Bremner酸解法研究了不同冬绿肥翻压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酸解有机态氮总氮占全氮的74.81%,其中各形态氮含量排列顺序为... 以华北地区冬绿肥翻压7年潮土为研究对象,设不同冬绿肥及其混播7种处理方式,采用Bremner酸解法研究了不同冬绿肥翻压对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酸解有机态氮总氮占全氮的74.81%,其中各形态氮含量排列顺序为:未知态氮>氨基酸态氮>酰胺态氮>氨基糖态氮;长期翻压冬绿肥土壤中氮素主要向酸解总氮转化,不同冬绿肥以黑麦草(RG)、二月兰(OV)和毛叶苕子二月兰混播(VR+OV)酸解总氮增加较多;2020年冬闲田土壤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均低于2013年,而翻压冬绿肥土壤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均高于2013年,以翻压黑麦草和二月兰增加最多;2020年土壤酰胺态氮和未知态氮均高于2013年,并且翻压不同绿肥土壤的酰胺态氮和未知态氮也均高于冬闲田;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中氨基酸态氮与碱解氮正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氨基糖态氮和未知态氮与碱解氮也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在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绿肥翻压 土壤 有机氮组分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苏打盐碱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永杰 张娟 +3 位作者 王子华 周橡棋 战健 罗秋菊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80-183,共4页
【目的】改良盐碱地。【方法】在黑龙江省肇州县的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以不同培肥年限(未开垦、培肥6 a、培肥9 a和培肥12 a)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取样配合室内分析的试验方法,探讨了长期有机培肥措施下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 【目的】改良盐碱地。【方法】在黑龙江省肇州县的盐碱土长期定位试验站,以不同培肥年限(未开垦、培肥6 a、培肥9 a和培肥12 a)的耕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取样配合室内分析的试验方法,探讨了长期有机培肥措施下土壤全氮及其各组分(活性I氮组分、活性II氮组分、惰性氮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长期有机培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量及其各组分的量,土壤全氮、活性I氮组分、活性II氮组分和惰性氮组分均随培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培肥12 a处理的各组分量均为最大;土壤全氮量增加主要源于土壤活性II氮组分及惰性氮组分增加,其次为活性I氮组分。【结论】有机培肥亦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量及作物产量,且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质、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有机培肥 土壤全氮 氮分组
下载PDF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被引量:74
13
作者 李世清 李生秀 +1 位作者 邵明安 郭大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59-864,共6页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 在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红油土上20年的肥料定位试验表明,施用秸秆和厩肥会显著改变耕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和微生物体氮。施肥后酸解性氮的含量及比例明显增加,非酸解性氮含量下降。酸解性氮在不施肥时含量最低(646.3 mgN·kg-1),其次为施用化肥(684.3 mgN·kg-1),同时施用秸秆和化肥居中(794.1~950 mgN·kg-1),施用厩肥和化肥最高(1 103.2 mgN·kg-1)。各处理中,酸解性氮是土壤全氮的主体,占全氮的 73.4%~82.6%,这一比例从仅施化肥、对照、化肥+ 低量秸秆、化肥 +中量秸秆、化肥+ 高量秸秆到化肥+ 厩肥呈增加趋势。休闲处理酸解性氮所占比例(81.0%)较种植处理(74.4%)高。在酸解性氮中,施肥影响最显著的是氨基酸氮,施肥后平均增加148.7 mgN·kg-1;其次是氨态氮,平均增加 45.8 mgN·kg-1。这两类酸解性氮组分在配施秸秆和厩肥后增加幅度较大,并随秸秆用量增加而增加。对不同氨基酸成分,施肥影响程度不同,施肥后中性氨基酸平均增加82.6 mgN·kg-1,碱性氨基酸平均增加 48.2 mgN·kg-1,酸性氨基酸平均增加 16.4 mgN·kg-1。不施肥处理微生物体氮为 102.1 mgN·kg-1,施用化肥为 107.4 mgN·kg-1。在施化肥的基础上,配施有机物料,微生物体氮显著增加:在每年每公顷施 9 375、18 750、37 500 kg 新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 施肥 土壤有机氮组分 微生物体氮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夏闲期种植不同豆科绿肥对还田养分和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璐 李廷亮 +2 位作者 李顺 吕卓呈 王嘉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35-2343,共9页
探究适合晋南旱塬冬小麦填闲种植的绿肥作物,为冬小麦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塬冬小麦夏闲期种植翻压草木樨、柽麻、大豆、黑豆、绿豆、乌豇豆等6种绿肥作物的养分归还效应,以及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 探究适合晋南旱塬冬小麦填闲种植的绿肥作物,为冬小麦绿色生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旱塬冬小麦夏闲期种植翻压草木樨、柽麻、大豆、黑豆、绿豆、乌豇豆等6种绿肥作物的养分归还效应,以及对麦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颗粒态有机碳(POC)、颗粒态有机氮(PON)和轻重组有机碳(LFOC、HFOC)、轻重组有机氮(LFON、HFON)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绿肥作物的总养分归还量(N+P_(2)O_(5)+K_(2)O)以绿豆、黑豆、乌豇豆最高,为104.77~121.82 kg·hm^(-2)。与传统农户模式相比,种植翻压不同绿肥作物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幅度为27%~57%,但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重组有机碳、轻组有机氮和重组有机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传统农户模式相比,种植翻压黑豆、绿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提高幅度为27%~55%,种植翻压大豆显著提高了土壤颗粒态有机氮和轻组有机碳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31%和162%。研究表明,黄土旱塬冬小麦夏闲期种植翻压大豆、绿豆、黑豆具有相对较高的养分归还效应,且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库的影响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绿肥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有机氮组分
原文传递
上海PM_(2.5)中水溶性有机氮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玢花 杜艳 +2 位作者 胡俊超 孙文文 冯加良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198,共9页
使用大流量采样器于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采集了上海宝山的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水溶性离子(Cl–、2NO?、3NO?、4SO??、Na+、4NH?、K+、Ca2+、Mg2+)和水溶性总氮(WSTN)的浓度,探讨了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浓度水平、季节分布及其来... 使用大流量采样器于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采集了上海宝山的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水溶性离子(Cl–、2NO?、3NO?、4SO??、Na+、4NH?、K+、Ca2+、Mg2+)和水溶性总氮(WSTN)的浓度,探讨了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浓度水平、季节分布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大气PM2.5中WSON的平均浓度为1.29μg/m3,占WSTN的18%。WSON的浓度冬、春季较高,夏、秋季浓度较低,而WSON对WSTN的贡献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上海PM2.5中的WSON主要来源于人为来源污染物的二次转化。潜在源分析(PSCF)的计算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时上海PM2.5中的WSON主要来自浙江、安徽等地陆源污染物的输送以及上海本地的污染排放;春季和秋季时华北地区陆源污染物经由黄海的污染输送对上海PM2.5中的WSON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有机氮(WSON) 主成分分析(PCA) 潜在源分析(PSCF) 上海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溶解性有机氮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冯伟莹 张生 +5 位作者 焦立新 王圣瑞 李畅游 崔凤丽 付绪金 甄志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76-2183,共8页
选择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样品,利用XAD-8树脂分离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氮(DON)不同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结果表明:①DON分组后,所研究湖泊沉积物DON及DOC平均损失低于5%,即XAD-8树脂分离技术可以用... 选择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样品,利用XAD-8树脂分离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氮(DON)不同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结果表明:①DON分组后,所研究湖泊沉积物DON及DOC平均损失低于5%,即XAD-8树脂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湖泊沉积物DON的分组研究.②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湖泊沉积物DON亲水组分以类蛋白质为主,疏水组分以类腐殖质为主.③亲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分别呈"S"型曲线和直线上升趋势,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535.5×104个·mL-1和709.5×104个·mL-1;其ρ(DON)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培养后ρ(DON)分别降低了2.46 mg·L-1和2.98 mg·L-1,表明湖泊沉积物亲水DON组分是藻类可利用的有机氮形态.④疏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113.5×104个·mL-1和275.5×104个·mL-1;ρ(DON)均在培养初期迅速下降,培养后期几乎不变,表明湖泊沉积物疏水DON组分在短时间内藻类可利用性较低,对藻类生长几乎无贡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氮 亲水组分 疏水组分 荧光特征 藻类
原文传递
减氮及有机替代对新疆棉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17
作者 罗雪梅 陈明媛 +2 位作者 王宁宁 郭睿 刘建国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9-306,共18页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 【目的】“连作+棉秆全量还田+高氮肥投入”是新疆绿洲棉花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研究该体系下减少化肥用量对棉田土壤氮素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以及等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效果,为优化施肥方案,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21和2022年在新疆石河子市二连农试场开展棉花连续定位施肥试验,设置常规施氮量(CF),减施常规氮量的8%(CF-8%)、16%(CF-16%)和24%(CF-24%),在常规氮量下以有机肥替代其中8%(8%OF)、16%(16%OF)和24%(24%OF)的化肥,以及不施氮肥对照(CK),共8个处理。分析不同土层p H、电导率(EC)值、有机质、无机氮和活性有机氮含量、氮转化相关酶活性变化,计算氮肥利用率,并测定棉花产量。【结果】2021和2022年在CF处理基础上减少化肥施氮量,0—20、20—40 cm土层颗粒有机氮(PON)、轻组有机氮(LFON)含量无明显变化,而CF-16%处理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量氮(MBN)占全氮(TN)的比例较CF处理分别提升14.79%和19.88%,0—2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活性也得到显著增强。CF-24%处理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土壤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较CF处理分别下降了10.78%、16.88%、6.25%。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减少,深层土壤中累积的NH_(4)^(+)-N与NO_(3)^(-)-N含量降低,减氮处理中CF-16%处理较CF处理的增产率最高,达6.59%。与CF处理相比,16%OF、24%OF处理显著提高了20—40 cm土层土壤p H,0—20和20—4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了23.44%和12.99%、31.74%和20.14%,土壤EC值分别下降了7.74%和4.72%、5.64%和7.02%,能够改善棉田土壤环境。16%OF处理0—40 cm各土层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两年平均较CF处理分别增加了24.01%和29.15%、18.95%和55.32%,颗粒有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在全氮中的占比分别增加了16.32%和32.42%,而24%OF处理的轻组有机氮含量、LFON/TN、MBN/TN、C/N在3个有机替代处理中均为最高。16%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氮肥减施 有机肥替代 活性有机氮组分 无机氮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广州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有机氮的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鲁慧莹 彭龙 +4 位作者 张国华 毕新慧 王新明 彭平安 盛国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6,共10页
水溶性有机氮(WSON)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鲜有针对WSON粒径分布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在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集了广州市各个季节PM_(10)中不同粒径段(<0.49μm、0.49~0.95μm、0.95~1.5μm、1.... 水溶性有机氮(WSON)在大气化学和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鲜有针对WSON粒径分布的研究。本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在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采集了广州市各个季节PM_(10)中不同粒径段(<0.49μm、0.49~0.95μm、0.95~1.5μm、1.5~3.0μm、3.0~7.2μm、7.2~10μm)大气颗粒物样品共100个,分析了其中的水溶性总氮(WSTN)、WSON以及水溶性无机氮(WSIN)含量。结果表明,各个粒径段中WSON的浓度呈现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WSON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上,PM_3中WSON的季节平均浓度在1.15~2.62μg/m^3范围内,占PM_(10)中WSON总量的63%~71%。WSON的粒径分布呈现单峰分布,主要富集在0.49~1.5μm粒径段。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得分(PCA/APCS)分析表明,<0.49μm颗粒物上的WSON主要来源于本地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0.49~0.95μm颗粒物的WSON主要来源于建筑扬尘和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过程;0.95~1.5μm颗粒物的WSON主要来源于光化学氧化二次生成过程。研究结果增加了目前对于WSON粒径分布特征和来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水溶性有机氮 主成分分析 粒径分布 广州
下载PDF
一种鸡粪来源溶解有机氮在天然海水中不同降解阶段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组分结构特征
19
作者 曾翠 李克强 +3 位作者 张现盛 赵婧 所芳屹 王修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5-690,共16页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 陆源溶解有机氮(DON)是近海环境中的重要氮来源,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与自身生物可利用性、组分和结构有关。如何表征DON在天然海水老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结构特征是难点。以畜禽养殖鸡粪作为DON来源,通过1年的天然海水自然降解实验,测定和表征了不同降解阶段DON的理化参数和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按培养时间划分的生物可利用组分(BDON)中,易利用组分(LBDON,0~12 d)、半易利用组分(HLBDON,12~80 d)和难利用组分(RBDON,80~365 d)占比分别为51.41%、31.79%和2.63%。其中,LBDON和HLBDON主要是三维荧光色氨酸T组分和土壤富里酸D组分,结构上主要是胺基官能团;RBDON主要是可见光富里酸C1组分,主要包括胺基、羟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官能团;而惰性组分(RDON)主要是三维荧光紫外区富里酸A组分和类腐殖酸E组分,结构上主要包括炔基、芳基和羧基/酯基等。RDON较BDON在芳香性、疏水性和腐殖化指数上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89.8%、86.5%和39.2%。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海洋中陆源DON的生物可利用性及其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有机氮(DON) 生物可利用性 组分结构特征 陆源 莱州湾
下载PDF
新疆绿洲连作棉田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子玉 张小均 +1 位作者 刘慧 刘建国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1-297,共7页
为了研究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变化,探讨棉田土壤活性氮库对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秸秆还田下连作8、13、18、23、28年和秸秆不还田下连作8、18年共计7个... 为了研究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变化,探讨棉田土壤活性氮库对长期连作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秸秆还田下连作8、13、18、23、28年和秸秆不还田下连作8、18年共计7个处理土壤中的全氮及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中全氮、POM-N(颗粒有机氮)、SMBN(微生物量氮)、DON(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LFOM-N(轻组有机氮)的含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在无秸秆还田的处理中,连作8~18年,土壤中全氮和活性有机氮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与无秸秆还田连作8年和18年相比,在0~20 cm土层,秸秆还田下连作8年和18年的全氮、POM-N、DON、SMBN、LFOM-N含量分别增加了55.75%、84.53%,24.31%、124.40%,16.27%、131.67%,34.72%、93.39%和48.36%、104.09%。活性有机氮各组分在连作28年时含量达到最高,其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在耕层中活性有机氮组分的分布趋势为LFOM-N>POM-N>SMBN>DON。连作棉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受到秸秆还田的影响,长期的秸秆还田可以增加连作棉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各组分和全氮的含量,增强了土壤的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连作 秸秆还田 有机氮活性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