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及其稳定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0
1
作者 汪景宽 徐英德 +9 位作者 丁凡 高晓丹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裴久渤 李明 王阳 张维俊 葛壮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28-540,共13页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讨了微生物源和植物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概述了土壤有机质形成的微生物驱动机制,并综述了植物残体输入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能够为科学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腐殖质 碳循环 微生物 稳定性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4
2
作者 李江涛 张斌 +1 位作者 彭新华 赖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12-917,共6页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 ,各施肥处理为 :CK(不施肥 )、NPK(施氮磷钾肥 )、NPK(=) (施双倍氮磷钾肥 )和NPK +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 )。研究发现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 ;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 ,POM含量增加 ,NPK、NPK(=)和NPK +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 1 1~ 1 3倍、1 2~ 1 4倍和 1 5~ 1 9倍 ;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表现为NPK +OM >NPK(=) >NPK >CK ;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其C/N比为降低趋势 ;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 (r=0 98,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土壤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红壤性水稻土 氮磷钾肥 土壤碳库 土壤有机碳库 POM 颗粒 量比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养分环境及小麦增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3
作者 邢素丽 韩宝文 +1 位作者 刘孟朝 徐明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3期135-140,共6页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质和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对土壤养分环境的培肥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不施肥的对照,不同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小麦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一般施用量在化肥N210kg·hm^-2,P2O5 90kg·hm^-2,K2O 90kg·hm^-2,有机肥折合养分含量在N65k·hm^-2,P2O5 18kg·hm^-2,K2O5 6kg·hm^-2,有机C量1500—3000kg·hm^-2,可达到稳定增进土壤氮磷钾养分环境,改善土壤有机质状况,稳定增加小麦产量的积极培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环境 小麦 增产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动态变化及其与肥力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韩志卿 张电学 +1 位作者 王介元 陈洪斌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5,共5页
通过连续 8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 ,氧化稳定系... 通过连续 8年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作物产量和肥力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 ,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常量N、P、K化肥 ,使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 ,进而引起土壤有机质总量减少 ,氧化稳定系数 (Kos)升高 ,土壤供肥能力降低 ;连续施用增量N、P、K化肥 ,可使土壤有机质及Kos值保持稳定 ,但投入成本较高 ;长期施用有机肥 (物 )料配施常量N、P、K化肥 ,可明显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和有机质总量 ,降低其Kos值 ,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增强 ,肥力提高 ,同时其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增量N、P、K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主要影响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稳定系数 土壤有机质 施肥 土壤肥力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邢素丽 刘孟朝 徐明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212-216,共5页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 针对太行山山前平原生态类型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氮储量偏低,增产潜力下降和稳定性差等问题,在河北省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小麦培肥定位试验,研究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土壤培肥的影响。设5个处理:①对照(不施肥);②NPK化肥;③秸秆还田;④NPK化肥+秸秆还田;⑤NPK化肥+有机肥。结果表明,NPK化肥配合有机肥施用,其作用优于化肥配合等养分含量的秸秆直接还田。相对于对照,不同肥力地块产量增加75.64%~79.7%,增稳系数增加3.03~3.19,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14.59%~19.2%,5.7%~14.81%,10.38%~24.30%,8.63%~10.89%,93.19%~107.24%,17.69%~55.18%。因此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全P、土壤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其增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土壤有机质 土壤培肥 增产稳定性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 被引量:23
6
作者 刘兴华 章海波 +3 位作者 李远 代振飞 付传城 骆永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74-385,共12页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 土壤团聚体有机质是具有生物、化学活性的土壤有机质组分,在土壤碳库周转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黄河三角洲滨海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碳同位素,探讨研究区由潮滩到内陆依次分布的无植被荒地、盐生植被湿地和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分配特征、碳库稳定性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无植被荒地—湿地—旱地过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与大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可以分为大(微)团聚体表面游离颗粒态有机质(f POM)、大(微)团聚体内部结合的颗粒态有机质(i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 SOM)。无植被荒地fPOM、iPOM(250~2 000μm)和mSOM的有机碳含量较低;随着盐生植被的生长,湿地土壤中此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10.0 g·kg^(-1)、98.8g·kg^(-1)和18.8 g·kg^(-1);湿地过渡为旱地后,3种颗粒态有机质的含量逐渐趋于稳定。无植被荒地土壤颗粒态有机质(包含fPOM和iPOM)中有机碳的分配比均低于20%,盐生植被湿地中该组分分配比在41.8%~75.2%,而农业开垦后相同组分分配比均低于54%。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δ13C值呈fPOM<iPOM<mSOM,且具有盐生植被湿地<旱地<无植被荒地的趋势。综上,黄河三角洲无植被荒地土壤有机质总量较低,主要是以矿物结合态有机质为主的稳定碳库,且受海源有机碳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的生长增加了有机质总量,但同时增加了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对环境条件的改变更为敏感;玉米和小麦耕作降低活性碳库的相对比例,增加了土壤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土壤 土壤团聚体 颗粒态有机质 碳稳定性 碳源
下载PDF
草甸黑土团聚体稳定性对耕作与炭基肥施用的响应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迪 姜佰文 +2 位作者 梁世鹏 吕思琪 许欣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125-132,共8页
为了阐明东北草甸黑土典型区域短期耕作深度及炭基肥料施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2016-2018年连续3a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玉米地上,设置深耕(DCF)与旋耕(SCF),配施有机肥(M)和生物炭(C),共6个处理:DCF、DCF+M、DCF+B、SCF、SCF+M、SCF+B... 为了阐明东北草甸黑土典型区域短期耕作深度及炭基肥料施入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2016-2018年连续3a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玉米地上,设置深耕(DCF)与旋耕(SCF),配施有机肥(M)和生物炭(C),共6个处理:DCF、DCF+M、DCF+B、SCF、SCF+M、SCF+B。利用干湿筛法获得土壤团聚体6个粒级组,分析了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水稳性团聚体比例(water-stable aggregate,WSA)、团聚体破坏度(percentage of aggregate destruction,PAD)、水稳性团聚体几何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成和游离结晶态铁铝氧化物(Fe^DCB和Al^DCB)、无定性态铁铝氧化物(Fe^oxa和Al^oxa)。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施肥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组成,影响程度表现为旋耕>深耕,增施有机肥>常规施肥>增施生物炭。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质量分数在0.10~2.45g/kg之间,游离结晶态铁铝氧化物含量显著高于无定形态铁铝氧化物含量。除FeDCB外,DCF处理铁铝氧化物含量均高于DCF+B处理,SCF处理Aloxa含量显著高于SCF+M、SCF+B处理19.35%和12.12%;Fe^oxa和Al^oxa与>0.25mm团聚体、WSA相关性大于其他影响因素,Fe^oxa对变异解释贡献率为61.3%。土壤有机碳含量与<0.25 mm团聚体负相关,而与>0.25 mm团聚体成正相关,其贡献率为33.0%。Al^DCB、Al^oxa及>0.25mm团聚体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二者总贡献率为9.3%;铁铝氧化物及有机碳改变共同解释74.9%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粒级分布,铁铝氧化物单独贡献率为7.9%,有机碳组分单独贡献率为9.2%;综上所述,短期耕作与炭基肥料施入对土壤结构稳定性影响显著,SCF+M是比较理想的耕作模式,在草甸黑土改良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土壤 有机质 耕作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铁铝氧化物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山东滨海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珊 杨越超 +3 位作者 姚媛媛 刘燕 张淑刚 张衍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2-1024,共13页
山东滨海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该地区土地对其农业增产增收至关重要。以东营市垦利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 山东滨海盐碱土壤盐分高、养分低、结构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该地区土地对其农业增产增收至关重要。以东营市垦利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草地、耕地、林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碱土基本理化性质、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的电导率(EC)和水溶性K^(+)、Na^(+)含量均表现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且荒地的EC和N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样地;(2)土壤的全氮(N)和总有机碳含量(SOC)表现为林地>草地>耕地>荒地,各土壤0.25~2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的SOC最高;(3)林地的机械稳定性平均质量直径(MWD)和>0.25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R_(0.25))显著低于其他样地;(4)荒地的水稳性平均质量直径(WMWD)和>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_(0.25))显著低于其他样地;(5)团聚体破坏率(PAD)依次表现为荒地>耕地>草地>林地。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草地、耕地和林地中>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表面和内部有较明显的颗粒、孔隙及黏结物质。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机械组成与MWD、R_(0.25)存在显著相关性;PAD与水溶性Na^(+)含量、0.25~2 mm组分水稳性团聚体SOC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有不同的影响。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碱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均显著,林地具有更高的碳储量及团聚体水稳性,但机械稳定性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碱地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土 土地利用类型 有机质 团聚体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常汉达 王晶 张凤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33-340,共8页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案例,人为开垦(5年)后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样为对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开垦对不同土层...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案例,人为开垦(5年)后不同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样为对照,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弃耕地开垦前后土壤有机质红外光谱特征,探明开垦对不同土层有机质结构变化的影响,明确有机质结构稳定性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开垦前后土壤红外光谱的特征峰相似,特征峰所代表的官能团主要来源于脂肪族(2925和2854 cm^-1)、芳香族(1623和1432 cm^-1)、糖类(1163、1073、1033和1007 cm^-1)和游离羟基(3620和3421 cm^-1);开垦后农田土壤有机质中脂肪族、芳香族、糖类和游离羟基官能团的峰面积在10~20 cm土层中较弃耕地分别提高1.24、37.64、77.44和27.39;芳香族的相对峰强度增长15.93%,脂肪族的相对峰强度下降9.09%;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弃耕地土壤中来源于糖类和芳香族的峰面积逐渐降低,而开垦后棉田芳香族的官能团峰面积逐渐升高。农田开垦种植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稳定性,尤其在20~4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综上所述,弃耕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结构更为复杂,土壤有机质中芳香族官能团所占比例的提高是土壤有机质结构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地开垦 有机质 官能团 红外光谱 稳定性
原文传递
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杨博 屈忠义 +5 位作者 孙慧慧 杨威 王丽萍 刘霞 张如鑫 王麒源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2-59,共8页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 【目的】探究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原位小区试验,设置粉垄耕作处理,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质量、全氮量、微生物菌落数等指标,分析粉垄处理和对照各指标在同一土壤深度下的差异性。【结果】与常规耕作相比,粉垄耕作0~40 cm深度土壤可溶性全盐量及pH值显著降低;粉垄耕作可使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降低、增大土壤孔隙度并降低土壤三相比,尤其在20~30 cm深度的表现更为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量、全氮量及水稳性团聚体量,且粒径在0.25~1.00 mm的团聚体量增加明显;粉垄耕作增加了0~40 cm深度土壤微生物菌落数,相比而言20~4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菌落数增加更显著。【结论】粉垄耕作可显著改善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理化生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土壤体积质量 土壤孔隙度 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黑土各组分有机质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龙杰琦 苗淑杰 +2 位作者 李娜 郝翔翔 乔云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5-785,共11页
【目的】生物炭还田已经成为培肥土壤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研究生物炭还田对黑土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以及对不同密度组分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以深化认识施用生物炭增加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机理。【方法】选取中国科学院... 【目的】生物炭还田已经成为培肥土壤的重要农艺措施之一,研究生物炭还田对黑土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以及对不同密度组分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以深化认识施用生物炭增加农田土壤固碳潜力的机理。【方法】选取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内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化肥(-BC)和化肥配施生物炭(+BC)的两个处理,采集土壤样品以常规方法分析了有机质总量,并将土壤样品分离为>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 4个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测定其中的有机碳含量。将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分为游离态轻组(free light fraction, LF)、闭蓄态轻组(occluded light fraction, OF)和矿物结合态组(mineral-associated fraction, MF) 3个密度组分,利用元素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有机碳含量和化学结构。【结果】与-BC处理相比,+BC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9.72%,密度组分中LF和OF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73.50%和192.66%,团聚体>2 mm和2~0.25 mm两个粒级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2.54%和21.35%。土壤中除芳香族C=C和羰基C=O相对丰度分别减少了18.18%和21.95%以外,其他官能团均增加,-CH/C=C和-CH/C=O值分别增加66.67%和62.11%;在>2 mm团聚体中,脂肪族-CH的相对丰度增加了55.11%,芳香族C=C减少17.06%,致使>2 mm团聚体中的-CH/C=C和-CH/C=O值增加;在<0.25 mm粒级中,芳香族C=C相对丰度增加27.63%~49.83%,脂肪族-CH减少了16.58%~20.80%,致使-CH/C=C和-CH/C=O值下降。在>2 mm的团聚体中—CH/C=C和CH/C=O值的增幅最大。此外,与-BC相比,+BC处理各密度组分中脂肪族-CH和芳香族C=C相对丰度均增加,其中OF组分中增幅分别达125.74%和29.06%,-CH/C=C值增加了74.19%。【结论】施用生物炭增加了黑土有机质含量,促使土壤特别是大团聚体中的有机质结构趋于脂肪化,促进了微团聚体中有机质的稳定性。闭蓄态轻组中脂肪族-CH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黑土 团聚体 有机质 官能团丰度 有机质稳定性 有机质活性
下载PDF
基于热分析技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龙华 刘小粉 +1 位作者 王雅婧 任图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114,共10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化学氧化技术测定SOM时可能氧化不完全,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实验室环境;干烧法(例如,元素分析法)分析成本高,而且化学氧化法和干烧法都难以提供SO...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的化学氧化技术测定SOM时可能氧化不完全,费时费力,容易污染实验室环境;干烧法(例如,元素分析法)分析成本高,而且化学氧化法和干烧法都难以提供SOM稳定性的信息。该文探讨应用热分析技术测定SOM含量及热稳定性的可行性。土壤样品采自位于湖南省宁乡县的稻田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湿筛法将耕层土壤样品分为〉2、〉0.25-2、〉0.05-0.25以及≤0.05 mm 4个粒级团聚体,利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技术测定土体及团聚体中SOM含量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土壤中存在2类热稳定性不同的SOM:一类为热易分解型,分解温度为200-350℃;另一类为热稳定性型,分解温度为350-550℃;2)热分析技术测定的土体和团聚体中SOM质量分数范围为4%-8%,而元素分析仪得到的SOM质量分数范围约为3%-6%,热分析法结果比元素分析法的结果平均高估2.10百分点,但二者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88,P=0)。因此,可以利用该系数(2.10%)将热分析技术测定的SOM含量校正为元素分析法测定的结果;3)SOM的热稳定性可以用热易分解SOM占总SOM的比例(Exo1/Exot)和SOM分解一半时的温度(TG-T50)来表征,Exo1/Exot和TGT50呈良好的负相关(r=-0.95,P=0),但Exo1/Exot对SOM的热稳定性更加敏感,因此用Exo1/Exot表征SOM的热稳定性可能更为合理;4)Exo1/Exot与碳水化合物、烷烃类、芳香族的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吸光度以及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代谢熵q CO2呈显著正相关,说明SOM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生物稳定性存在良好的一致性;5)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体及各粒级团聚体的SOM含量,秸秆还田也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单施化肥无明显效果;〉0.25-2 mm粒级的团聚体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热分析技术 团聚体 有机质 含量 热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田秀平 姬景红 韩晓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2-14,共3页
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料和秸秆还田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机质和易氧化有机质的积累,而难氧化有机质和KOS值降低。长期氮磷化肥单施或不施肥,土壤有机质、易氧化和难氧化有机质均处于下降状态,KOS值增大。
关键词 施肥 白浆土 有机质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有机质对三峡库区水体中土壤胶体颗粒凝聚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丁武泉 何家洪 +4 位作者 刘新敏 胡斐南 田锐 李航 朱华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6-171,共6页
采用联合测定法和光散射技术分别研究了有机质对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性质和水体中胶体颗粒凝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质能显著改变土壤表面电荷性质,使得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数量降低6.8%,比表面积增加12.3%,使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减小,... 采用联合测定法和光散射技术分别研究了有机质对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性质和水体中胶体颗粒凝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质能显著改变土壤表面电荷性质,使得土壤颗粒表面电荷数量降低6.8%,比表面积增加12.3%,使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减小,表面电位降低;进一步理论计算表明添加有机质降低了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排斥力,使得净引力增大,胶体颗粒更易发生凝聚。通过动态光散射分析水体中土壤胶体颗粒的凝聚特征,发现有机质去除前后的临界聚沉浓度(CCC)分别为91.6 mmol/L和139.3mmol/L,去除有机质土壤显著大于未去除有机质的土壤,相应浓度下的临界电位值计算结果均为-150mV左右,与颗粒间出现净引力的临界浓度值基本一致。有机质对水体中胶体颗粒凝聚特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颗粒表面性质使得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有机质 净作用力 稳定性 临界聚沉浓度
下载PDF
吉林玉米带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继红 王洋 于洪波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7-664,共8页
吉林玉米带黑土是宝贵的资源,吉林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田土壤的酸化伴随着有机质数量减少、稳定性下降、土壤肥力的退化和有毒金属的活化,对黑土区粮食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造成严重威胁,土壤酸度变化与土... 吉林玉米带黑土是宝贵的资源,吉林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田土壤的酸化伴随着有机质数量减少、稳定性下降、土壤肥力的退化和有毒金属的活化,对黑土区粮食生产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造成严重威胁,土壤酸度变化与土壤有机质稳定性间存在相关关系,需要协同调控。截至目前,有关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的关系尚不清楚,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协同调控的主控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论述了酸化对有机质物理化学保护和矿化淋溶作用、用不同稳定性有机质对土壤酸化的缓冲机制研究玉米带黑土酸化与有机质稳定性的关系、解析钙铝在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列举了黑土酸化现状及土壤有机质数量及有机质稳定性下降的现状和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对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为防止玉米带黑土酸化和退化、玉米带黑土的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酸化 团聚体 有机质 稳定性 吉林省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哲 曹石榴 +5 位作者 王娜 王欢元 孙增慧 罗玉虎 卢楠 李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6,共8页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 【目的】探明耕作实践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改善新增耕地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在陕西省眉县上王村开展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评估传统连续翻耕(MT)、深松—翻耕—深松(ST)及免耕—深松—免耕(NT)的耕作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大小分布及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传统连续翻耕处理降低了新增耕地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和土壤持水特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3.68 g/kg),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差。与传统长期翻耕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方式下的NT处理显著增加了新增耕地大团聚体的数量(P<0.05),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团聚体结构稳定性。NT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最大为20.42%,有机质含量最大值达到6.48 g/kg,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水稳性大团聚体(R 0.25)、分形维数(D)值明显得到改善。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持水特性、水稳性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及有机质含量也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NT和ST处理对新增耕地土壤团聚体数量、结构稳定性及养分含量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新增耕地土壤质量的不断改善,因此,NT处理为陕西省眉县上王村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处理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稳定性 新增耕地
下载PDF
浙西3类石灰岩发育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邬奇峰 谢国雄 +1 位作者 王京文 章明奎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7-574,共8页
选择浙西地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3类石灰岩土壤,通过物理和化学性状的鉴定,研究了它们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与当地质地同为黏土的典型红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的这些土壤因同时含有较高的黏粒(3... 选择浙西地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3类石灰岩土壤,通过物理和化学性状的鉴定,研究了它们的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并与当地质地同为黏土的典型红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的这些土壤因同时含有较高的黏粒(350~450 g kg^(-1))、游离氧化铁(27.46~51.26 g kg^(-1))、交换性钙(8.55~25.77 cmol(+)kg^(-1)),其水稳定性团聚体(特别是大粒径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和水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明显高于红壤。由黑色石灰土至棕色石灰土到红色石灰土,随着土壤脱钙与风化程度的增强,矿物类型由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的组合向高岭石、伊利石、蛭石的组合转变,碳酸钙、交换性钙、p H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趋向下降。同时,石灰岩发育土壤因风化较弱,p H较高,并含有高量的交换性钙和阳离子交换量,有利于有机胶体与无机胶体发生作用,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高。水提取态有机碳占全有机碳的比例及易氧化态有机碳占全有机碳的比例均是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而稳定性有机碳的比例及H/F比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模拟试验表明,由自然风化和施肥等引起的土壤酸化可引起石灰岩发育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的下降,但酸化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石灰岩土壤因含有丰富的无机胶体和交换性钙,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但土壤酸化可明显降低石灰岩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土 有机质 团聚体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8
18
作者 唐千 盛明 +3 位作者 王国祥 吴馨婷 袁婧雯 刘波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9-496,共8页
为了研究城市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以氧化稳定系数(Kos)和腐殖化程度(HA/FA)作为评价指标,在用H2O2处理沉积物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污染河道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组成等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明显... 为了研究城市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以氧化稳定系数(Kos)和腐殖化程度(HA/FA)作为评价指标,在用H2O2处理沉积物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污染河道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组成等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水生态系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富里酸(FA)、胡敏酸(HA)、胡敏素(HM)是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主要赋存形式,其中胡敏素是主体,占全部有机质的65%以上;易氧化有机质(OMr)和难氧化有机质(OMd)与总有机质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OMd的含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河道污染程度;重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去除量较高;随着有机质的去除,沉积物Kos在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形态有机组分其Kos差异性明显(P<0.05),以HM为主的紧结态腐殖质的Kos值最高;用HA/FA和OMr可从大体上表征沉积物的氧化稳定性;HA、FA是影响城市河道沉积物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氧化稳定性 城市污染河道
下载PDF
发电机组水汽系统有机物热分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钟杰 曹顺安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59,共5页
电厂补给水中残余的有机物进入热力系统后,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生成甲酸、乙酸等低分子有机酸,这会引起水汽氢电导率异常升高,pH值降低,造成热力设备腐蚀。本文使用高压釜作为反应器,用腐植酸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有机物溶液,从温度... 电厂补给水中残余的有机物进入热力系统后,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分解,生成甲酸、乙酸等低分子有机酸,这会引起水汽氢电导率异常升高,pH值降低,造成热力设备腐蚀。本文使用高压釜作为反应器,用腐植酸配制不同质量浓度的有机物溶液,从温度、分解时间、有机物质量浓度等方面实验研究高温高压条件下有机物热分解产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有机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分解产物主要为甲酸和乙酸,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分解时间的延长,乙酸质量浓度增大,但由于甲酸的热稳定性较低,会发生分解导致质量浓度逐渐降低;氧对有机物的热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氧的存在会降低有机物和甲酸的热稳定性,促进有机物和甲酸的分解,降低水中有机酸的质量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电机组 水汽系统 有机物 腐植酸 有机酸 热分解 热稳定性
下载PDF
绿洲棉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彭陶 吕新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3-567,共5页
以新疆农八师148团农田绿洲棉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997、2002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时间稳定性变化,为该地区棉田土壤培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三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 以新疆农八师148团农田绿洲棉区为研究区,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1997、2002和2007年三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时空变异特征及时间稳定性变化,为该地区棉田土壤培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三个时期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范围为16%~20%,属中等变异强度,随时间的增加,它们的空间相关性由强变弱,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格局的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在空间分布的时间稳定性上,有机质的平均变异系数是17.22%,其中有机质的稳定区域占其全部面积的24.1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不稳定区域大约占23.4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及西部边缘区。这种空间分布在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可能与近年来研究区测土施肥工作的展开、耕作措施的不断改进及研究区土质分布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绿洲棉田 时空变异 时间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