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112
1
作者 李艳芳 邵德勇 +3 位作者 吕海刚 张瑜 张小龙 张同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70-1483,共14页
选择四川盆地长宁县双河镇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新鲜露头剖面,对24个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硫含量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盆古沉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控制四川盆地奥陶... 选择四川盆地长宁县双河镇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新鲜露头剖面,对24个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硫含量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了主、微量元素含量在剖面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海盆古沉积环境的关系,讨论了控制四川盆地奥陶纪—志留纪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约20 m的层段有机碳含量(TOC)较高,达2.2%7.76%,向上有机碳含量变低(0.81%1.83%)并趋于稳定。页岩的主要成分为SiO2(55.67%)、Al2O3(10.13%)和CaO(9.51%)。TiO2和Al2O3含量在剖面底部低,向上增大,指示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增加。富有机质页岩的SiO2和CaO含量明显高于贫有机质页岩的含量,而Al2O3、Fe2O3和TiO2含量较低;同时,在富有机质层段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U、V、Ni、Co、Cr和营养型元素Ba明显富集。Ni/Co、V/Cr、U/Th和黄铁矿矿化度(DOPT)指示五峰组沉积时期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变化较大,以贫氧—厌氧环境为主,龙马溪组底部水体还原性比五峰组强,为具有一定H2S含量的静海相环境,而中上部则为正常富氧环境。页岩中P和过剩钡(Baxs)含量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具有高生产力特征,且TOC与氧化还原指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Mo/TOC与DOPT图解表明控制龙马溪组页岩微量元素富集的主要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而控制五峰组的则是水体滞留。龙马溪组有机质的富集主要是由海平面升降造成的海水缺氧程度所控制,而五峰组主要是水体滞留造成的海底缺氧使有机质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沉积环境 五峰组—龙马溪组 有机质富集 微量元素
下载PDF
细粒沉积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3
2
作者 朱如凯 李梦莹 +4 位作者 杨静儒 张素荣 蔡毅 曹琰 康缘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1-264,共14页
细粒沉积岩在全球不同地质时代广泛分布,约占全球各类沉积岩分布的2/3以上。细粒沉积学是研究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成因、沉积过程与分布模式的基础学科。细粒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沉积背景、物源、气候变化、水... 细粒沉积岩在全球不同地质时代广泛分布,约占全球各类沉积岩分布的2/3以上。细粒沉积学是研究细粒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和成因、沉积过程与分布模式的基础学科。细粒沉积岩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沉积背景、物源、气候变化、水动力条件、火山活动、海底(湖底)热液活动等影响,时空变化大,有机质分布非均质性强,纹层结构及组合类型差异大,确定不同水体环境有机质形成和保存作用机理、纹层结构成因类型及沉积动力条件、沉积模式是其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在细粒沉积岩石学及分类系统、层序地层格架与时空分布、沉积古水深与古环境、纹层结构及组合类型、泥页岩实验沉积学与沉积动力条件、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将重点关注术语规范与分类、页岩层系旋回地层与层序地层格架、古气候与沉积模式、有机质富集机理、纹层类型及组合的微观观察与宏观分布的测井评价预测等方面研究。细粒沉积学的发展,对于盆地内富有机质页岩分布预测、页岩油气甜点段/区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推动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进入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有机质富集 层序地层 页岩 细粒沉积学
下载PDF
火山灰沉积与页岩有机质富集关系探讨——以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邱振 卢斌 +4 位作者 陈振宏 张蓉 董大忠 王红岩 邱军利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6-1308,共13页
现代火山活动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沉降到海水中能够提高海洋表层生产力、促进浮游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形成与富集沉积。而地质历史时期火山灰(斑脱岩)沉积与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着争议。以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 现代火山活动喷发形成的火山灰沉降到海水中能够提高海洋表层生产力、促进浮游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形成与富集沉积。而地质历史时期火山灰(斑脱岩)沉积与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相对较少,且存在着争议。以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纪志留纪转折期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含火山灰页岩层段与正常沉积的页岩层段的TOC含量、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等对比分析,以探讨两者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火山灰对高生产力背景的海洋区域影响相对较弱,对其有机质富集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富氧贫氧缺氧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是这一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由于火山活动对沉积环境影响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未来需要利用地质、地球化学等多种测试手段,开展更高分辨率(如厘米级、毫米级尺度)综合对比研究,精细解剖火山活动对有机质形成及富集作用的影响。火山活动相关的沉积事件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厘定它与页岩有机质富集关系,对我国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沉积学 有机质富集 斑脱岩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巫溪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沉积模式 被引量:26
4
作者 邱振 江增光 +7 位作者 董大忠 施振生 卢斌 谈昕 周杰 雷丹凤 梁萍萍 韦恒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34-1143,共10页
对巫溪地区田坝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30件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不同层段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海平面升降控制着水体缺氧程度,从而影响该区有机质沉积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 对巫溪地区田坝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30件页岩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含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不同层段有机质富集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认为海平面升降控制着水体缺氧程度,从而影响该区有机质沉积富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组—龙马溪组底部页岩中共识别出4个有机质沉积阶段,总有机碳(TOC)含量整体较高,TOC平均达到3.7%,但与古生产力(生源钡Babio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指示着古生产力总体上不是该时期有机质沉积的主控因素;2)尽管不同有机质沉积阶段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具有一定差异性,但与TOC变化总体上具有相关性,这表明这些时期有机质沉积主要受控于缺氧程度,其富集机理属于"保存模式";3)五峰组—龙马溪组早期有机质沉积模式为:海平面的升降控制着沉积水体的缺氧程度,海平面下降造成底水富氧,上升形成底水缺氧,从而控制着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氧化还原条件 古生产力 四川盆地
原文传递
污染土壤中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章明奎 方利平 周翠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0-653,共4页
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个污染土壤剖面中有机质结合重金属(Cd、Cu、Pb和Zn)的分布,把有机质相结合态重金属分为颗粒状有机质(POM)结合的重金属和与细土腐殖质结合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土壤POM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中>... 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个污染土壤剖面中有机质结合重金属(Cd、Cu、Pb和Zn)的分布,把有机质相结合态重金属分为颗粒状有机质(POM)结合的重金属和与细土腐殖质结合的重金属.结果表明,土壤POM对重金属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其中>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1.4~3.2、2.5~2.6、2.8~3.9和3.0~3.9之间;而0.05~2 mm POM重金属Cd、Cu、Pb和Zn的富集系数分别在2.7~7.8、3.2~6.4、3.2~9.3和3.2~5.6之间,0.05~2 mm POM组分中重金属的平均富集高于>2 mm POM组分.POM中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与土壤重金属的积累呈正相关.有机质结合态重金属占土壤重金属总量的比例随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增高,表土层约40%以上的重金属以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状有机质 重金属 富集
下载PDF
黑色页岩氧化还原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A井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鹏万 张磊 +5 位作者 李昌 李娴静 邹辰 张朝 李君军 李庆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3-943,共11页
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昭通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基于A井样品有机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系统测试,结合岩石学及测井资料,系统分析A井黑色页岩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揭示黑色页岩形成的氧化还原条件,探讨有... 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为昭通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的层段,基于A井样品有机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系统测试,结合岩石学及测井资料,系统分析A井黑色页岩相关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特征,揭示黑色页岩形成的氧化还原条件,探讨有机质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昭通页岩气示范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Ⅰ亚段TOC含量最高,平均为3.13%,向上含量逐渐降低,且相关元素富集程度与TOC含量相关。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等氧化还原参数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纵向上水体整体由厌氧还原环境向次氧化环境过渡,Ⅰ亚段为贫氧-厌氧环境,Ⅱ亚段为贫氧环境,Ⅲ亚段为贫氧-富氧环境。其中,Ⅰ-1小层、Ⅰ-3及Ⅰ-4小层水体还原性强于Ⅰ-2小层与I-5小层。在高古生产力背景下,五峰组与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氧化还原环境形成机制存在差异。五峰组为水体滞留形成厌氧-贫氧环境使有机质有效保存,龙马溪组底部则主要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厌氧环境而使有机质有效保存富集。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I亚段有机质最为富集,为页岩气开发的最优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条件 有机质富集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页岩气 黑色页岩
下载PDF
皖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江辉 张金川 +5 位作者 石刚 申宝剑 唐玄 杨振恒 李兴起 李楚雄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8-172,共15页
皖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不仅是中国下扬子区重要的烃源岩,也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为研究其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港地1井进行系统取样,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 皖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不仅是中国下扬子区重要的烃源岩,也是目前中国页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之一。为研究其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理,对港地1井进行系统取样,开展了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皖南地区大隆组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暖湿型气候,具有高的生物生产力和沉积速率,早-中期伴随着区域性海平面上升,沉积水体加深且滞留程度增强,整体处于贫氧-厌氧环境;到了晚期区域性海平面下降,水体变浅且滞留程度减弱,整体处于氧化环境,且在二叠纪末期伴随有明显的火山热液活动。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而是由古气候、水体氧化还原性质、生物生产力、沉积速率等多个要素相互配置与耦合的结果。皖南地区大隆组早-中期区域性海平面上升把深水的营养物质带到浅海的透光带,促进表层水体微生物大量繁殖,产生了高的生物生产力,且贫氧-厌氧的水体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形成了偏还原条件下的有机质富集模式;大隆组晚期沉积水体整体处于氧化状态,虽然含氧水体不利于有机质保存,但二叠纪末期大规模的火山热液活动蕴含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促进生物大量繁殖,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高的生物生产力,另一方面生物的呼吸也可以加剧水体中氧的消耗,而且高的沉积速率也可以缩短有机质在水体中被氧化分解的时间,使得有机质快速埋藏和保存,形成了偏氧化条件下的有机质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富集机理 沉积环境 黑色页岩 大隆组 二叠系 皖南地区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滩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与有机质富集的关系 被引量:22
8
作者 尹锦涛 俞雨溪 +3 位作者 姜呈馥 刘建 赵谦平 史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44-1556,共13页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张家滩页岩的64块岩芯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工作。在分析其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张家滩页岩的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控制... 选择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张家滩页岩的64块岩芯样品,开展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测试工作。在分析其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张家滩页岩的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等古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讨论了控制鄂尔多斯盆地张家滩页岩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张家滩页岩有机碳含量(TOC)较高,达2.14%~11.44%。与贫有机质页岩段相比,富有机质页岩段的Na_2O,CaO,U,V,Ba,Cu富集而Al_2O_3,TiO_2,K_2O,MgO含量低。古沉积环境指标表明张家滩页岩沉积时位温暖潮湿-半干旱的古气候,沉积底水氧化还原环境为贫氧-厌氧环境,表层水具有中—高的古生产力。有机质含量与氧化还原指标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含量主要受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的控制,有机质富集属于"保存条件"模式。进一步研究显示,张家滩页岩有机质的富集主要是由古气候变化所造成湖水缺氧程度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主微量元素 沉积环境 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白果园黑色岩系型银(钒)矿床沉积古环境与银(钒)初始富集 被引量:18
9
作者 庄汉平 卢家烂 +1 位作者 傅家谟 刘金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73-380,共8页
白果园银(钒)矿床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岩系中。矿床的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色页岩含丰富以低等海生生物为主的腐泥型有机质,黑色页岩形成于局限的滞留海盆。陡山沱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盆发育O-A-E三层结构的水柱,在E层水... 白果园银(钒)矿床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黑色岩系中。矿床的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黑色页岩含丰富以低等海生生物为主的腐泥型有机质,黑色页岩形成于局限的滞留海盆。陡山沱期海平面上升导致海盆发育O-A-E三层结构的水柱,在E层水富H_2S的还原环境下,死亡生物有机体被还原细菌快速分解,而银、钒在富还原硫环境中活动性降低,滞留在沉积物中而发生初始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岩系 银矿床 钒矿床 沉积环境 古环境
下载PDF
古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7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森 朱如凯 +1 位作者 崔景伟 柳涵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5,共9页
长7油层组富有机质页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但其形成古环境和控制因素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瑶页1井长7油层组开展高密度元素扫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长7页岩沉积期古环境,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 长7油层组富有机质页岩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广泛分布,但其形成古环境和控制因素存在争议。对鄂尔多斯盆地铜川地区瑶页1井长7油层组开展高密度元素扫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长7页岩沉积期古环境,揭示富有机质页岩形成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古生产力由下而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长7沉积期水体微咸并逐渐淡化;水体有由富氧到贫氧再到富氧的变化规律。富有机质页岩热解、有机碳的测试显示干酪根类型包括Ⅱ_1,Ⅱ_2,Ⅲ,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为0.44%~26.90%,纵向上有机质特征差异性较大。综合页岩的有机质特征和各项古环境参数,精细分油层组研究认为有机质丰度主要受到水体还原程度的控制,而有机质类型则与古生产力相关,火山灰对古生产力提高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长7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7
11
作者 何利 宋春彦 刘建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65,126,共15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资料、X线衍射及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研究川南马边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五峰—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段SiO_2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减少而减少,Al_2O_3、TiO_2、Fe_2O_3和K_2O的质量分数随有机碳质量分数减少而逐渐增加,Ba、U、Nd和Sm等微量元素具有显著正异常,而Th、Nb、Sr、P和Ti表现为相对亏损;贫有机质页岩段SiO_2、Al_2O_3、TiO_2、Fe_2O_3、K_2O和MgO的质量分数较稳定,其微量元素与富有机质页岩段的相似,但元素波动小;所有页岩的轻稀土较富集,δCe亏损,δEu富集。五峰—龙马溪组自下而上由还原环境缓慢过渡到氧化环境,同时由深水陆棚缓慢过渡到浅水陆棚环境;生物钡总体向上逐渐减少,古生产力逐渐降低;有机质富集且受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川南马边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龙马溪组 地球化学特征 黑色页岩 有机质富集 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马边地区
下载PDF
川东二叠系龙潭组页岩岩相特征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15
12
作者 肖威 张兵 +3 位作者 姚永君 王艳 杨洪宇 杨凯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2-162,共11页
川东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属于过渡相—海相地层,页岩气勘探前景广阔。根据研究区页岩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利用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古沉积环境,并探讨了其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相、有机质富集与沉积环境的... 川东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属于过渡相—海相地层,页岩气勘探前景广阔。根据研究区页岩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利用地球化学数据重建了古沉积环境,并探讨了其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岩相、有机质富集与沉积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龙潭组页岩主要发育硅质页岩、黏土质硅质混合页岩、黏土质钙质混合页岩和钙质硅质混合页岩等4种岩相,垂向上岩相分布可划分为早期相对富黏土阶段和晚期硅质含量相对较高阶段。(2)沉积环境分析表明,龙潭组沉积早期海平面低,主要处于氧化—次氧化环境,其U/Th平均为0.42,EF_(Mo)平均为6.66,V/(V+Ni)平均为0.77,古生产力较低,陆源输入大,硅质来源为陆源搬运;晚期海平面持续上升,主要处于还原环境,其U/Th平均为5.96,EF_(Mo)平均为148.01,V/(V+Ni)平均为0.79,古生产力高,陆源输入低,有大量生物成因硅富集。(3)龙潭组沉积时期有机质的富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沉积早期受陆源输入强度和古生产力共同控制,大量陆源高等植物碎屑等被带入,造成其有机碳含量较高;沉积晚期仅受古生产力控制,陆源碎屑供给相对前期减弱,有机质多来源于海洋藻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陆源碎屑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龙潭组 二叠系 川东
下载PDF
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对页岩气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甘玉青 王超 +3 位作者 方栋梁 杨兰芳 周新科 张萍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选择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JYA、JYD两口井的85块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在剖面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对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的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状况进行了研究,讨论了... 选择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JYA、JYD两口井的85块页岩岩心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通过分析主、微量元素在剖面上的纵向变化特征,对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的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状况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探讨了地球化学元素对页岩可压性的影响和含气性的指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下部优质气层段有机质含量高,平均值为3.07%。与含气页岩段相比,优质气层段页岩中的Si O2和Ca O含量较高,Mo、Cr、V、Ni、Th和U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富集。V/Cr、V/Sc、U/Th和Ni/Co等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表明,五峰组沉积期以缺氧—贫氧环境为主,龙马溪组沉积期下部以缺氧环境为主,往上则主要为含氧环境。古生产力指标Ba(xs)指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期具有高等生产力背景。优质气层段有机碳含量与Mo/Al、U/Th、Ni/Co、V/Sc值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说明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控制。另外,优质气层段页岩生物成因的硅质含量高,且有机碳含量与Si O2含量呈正相关,有利于形成天然裂缝和后期人工压裂改造。优质气层段的地化元素比值明显高于含气页岩段,说明化学元素比值与页岩含气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有机质富集 可压性 含气性 页岩 五峰组-龙马溪组 焦石坝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地球化学及有机质富集模式——以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郑宇龙 牟传龙 王秀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1-560,共20页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 晚奥陶—早志留世转折期是一个重要的地质历史时期,在这一相对短暂时间内(440~453 Ma),全球板块构造形态、古气候条件、古海洋环境、生物群类型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扬子地区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之下沉积了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有机质丰度决定着页岩生烃能力的强弱,同时还影响着储层吸附能力及储集空间的大小,是储层含气性的决定因素。有机质富集所涉及的因素较多,过程复杂,古海洋初级生产力、古氧相及沉积速率、成岩降解等对其都有影响,其中古生产力决定有机质数量,古氧相是有机质保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两者是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影响因素。然而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有机质丰度差异较大,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因此,为厘清五峰组—龙马溪组垂向沉积环境演化及有机质丰度差异原因,对四川盆地南缘叙永地区田林剖面上奥陶统临湘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剖面进行实测及连续采样,并开展了岩石矿物学及详细沉积地球化学(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研究。结果表明:田林剖面五峰组—龙马溪组Al/(Al+Fe+Mn)值、Ce异常、Eu异常指示非陆源硅主要为生物成因,SiO2、Si xs与CaO、TiO2含量的强负相关性表明硅质含量受陆源输入量及古水深控制;Mo/TOC值与Mo/U值指示五峰组沉积初期具有强滞留环境,而有机质富集层段主要在半滞留环境下沉积形成;斑脱岩密集层段较高古生产力表明火山活动对古生产力有提升作用;总有机碳与古氧相代替系数的高相关性表明有机质富集整体主要受古氧相控制;而古生产力代替系数整体与总有机碳相关性不高是由于生境类型的差异及陆源输入量与古生产力、古氧相的利弊关系导致对古生产力有利的沉积环境往往对应较差的还原条件。综合分析认为,五峰组—龙马溪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地球化学 五峰组 龙马溪组 古生产力 古氧相 灭绝事件 有机质富集 四川盆地
下载PDF
中扬子宜昌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涛利 郝爱胜 +4 位作者 陈清 李超 王庆涛 卢鸿 刘大永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6-631,共16页
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页岩发育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取宜昌地区临湘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25个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TOC)和主、微量元素测试,重点调查古生产力、沉积环境和陆源输入等指标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关系。研究发现:... 中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潜力巨大,但页岩发育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取宜昌地区临湘组、五峰组和龙马溪组25个样品开展了总有机碳(TOC)和主、微量元素测试,重点调查古生产力、沉积环境和陆源输入等指标与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关系。研究发现: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为富有机质层段,过量硅为生物来源;微量元素中P/Ti、Ba/Al和过量钡等古生产力指标与TOC无关,这可能与P、Ba沉积后期的损耗有关;过量铜、过量镍和过量锌构建的古生产力替代系数与TOC呈正相关性,表明高生产力与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密不可分,这与前人的认识有很大不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和Mo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下段相对富集,且V、Mo与TOC有良好正相关性,表明还原沉积环境是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必要条件;陆源输入指标Al_2O_3在龙马溪组上段最高,且TOC与Al、Ti和Th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输入增加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综上所述,高古生产力、还原沉积环境和较低的陆源输入有利于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和龙马溪组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有机质富集 主、微量元素 中扬子地区
原文传递
重庆焦页143-5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郭伟 冯庆来 Maliha Zareen Khan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72-582,共11页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相烃源岩,也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之一,前人对其有机质富集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富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以渝东南武隆地区焦页143-5井为例,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 上扬子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相烃源岩,也是目前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之一,前人对其有机质富集因素的综合分析和富集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以渝东南武隆地区焦页143-5井为例,对五峰组-龙马溪组下段黑色岩系进行了地层学及古海洋环境的研究,探讨了古气候、火山活动、古海洋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特征及其在有机质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TOC与强烈火山活动、缺氧古海洋环境、高古生产力和温暖古气候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这是由于强烈火山作用和陆源化学风化,大大提高了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促使生物繁盛、生产力增高,并形成了缺氧硫化、富硅的海洋环境,从而为有机质富集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富集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五峰组-龙马溪组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湖相混合沉积中缝合线发育与有机质富集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高岗 向宝力 +5 位作者 王轩 王熠 周然然 马万云 任江铃 赵克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63-1969,共7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湖相混合沉积中有机质富集并且有缝合线分布。通过Jy74等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沉积岩中有较多的微裂缝与缝合线,缝合线发育程度低,其中的锯齿状缝合线变化幅度较大,主要与单纯的压溶作用有关,往往延伸范围大...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湖相混合沉积中有机质富集并且有缝合线分布。通过Jy74等井的岩心观察发现,沉积岩中有较多的微裂缝与缝合线,缝合线发育程度低,其中的锯齿状缝合线变化幅度较大,主要与单纯的压溶作用有关,往往延伸范围大,可以切穿层理;波状缝合线一般变化幅度小,主要在层面基础上通过压溶作用形成,延伸范围可大可小。缝合线有利于有机质富集,并与微裂缝组合利于油气运移。通过Jy74井有缝合线与无缝合线发育的岩石有机质丰度对比认为,缝合线的形成与有机质丰度和碳酸盐含量的关系不明显。通过不同岩性有机质丰度与矿物成分的相关分析可见,芦草沟组混合沉积的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控制,砂岩、云岩与灰岩以运移烃为主,泥岩主要为残留烃,但部分云岩、砂岩与灰岩不同程度地含有原始固体有机质,具有生烃潜力,以泥岩类的生烃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合沉积 缝合线 有机质富集
原文传递
吉木萨尔凹陷吉页1井区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富集机理 被引量:12
18
作者 罗锦昌 田继军 +3 位作者 马静辉 闫嘉启 梁雅菲 胡卓浩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3-85,共13页
通过X射线衍射、有机碳测试、主微量元素测试和饱和烃色谱等分析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的古环境、古生产力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吉页1井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为长英质混合细... 通过X射线衍射、有机碳测试、主微量元素测试和饱和烃色谱等分析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的古环境、古生产力及其有机质富集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吉页1井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主要为长英质混合细粒沉积岩和黏土质混合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包括陆源有机质和海相藻类,其中海相藻类贡献较大;芦一段TOC值平均为5.93%,芦二段TOC值平均为5.69%。②研究区岩样中Ba元素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12052.89×10^(-6);烃源岩正构烷烃多呈单峰型,芦一段主峰碳为C_(17)和C_(19),具有较弱的奇碳优势,芦二段主峰为主峰碳为C_(19),具有奇碳优势,整体类异戊二烯烃中Pr和Ph含量丰富。③研究区整体为干旱-咸化还原沉积背景,芦一段沉积期为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浅,古盐度较高,水体分层形成稳定的还原环境,古生产力比芦二段强;芦二段沉积期为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古水体较深,古盐度较低,还原环境好。④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受控于陆源碎屑供给、古生产力和古气候等因素,还原环境稳定,是典型的“生产力富集模式”,古气候、古盐度和陆源碎屑的影响导致芦二段TOC含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页1井区 吉木萨尔凹陷
下载PDF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高乔 王兴志 +3 位作者 朱逸青 赵圣贤 张芮 肖哲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84,共13页
为了研究川南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古氧化还原条件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对 4 口取心井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整体富集V、Ni、Ba、Th和U等元素,亏损Cr元素;龙一2亚段整体富集V、Ba、Th和U... 为了研究川南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古氧化还原条件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对 4 口取心井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整体富集V、Ni、Ba、Th和U等元素,亏损Cr元素;龙一2亚段整体富集V、Ba、Th和U等元素,亏损Co和Cr元素。②龙一1亚段沉积初期,研究区为缺氧环境,至中晚期,威远地区演变为贫氧或含氧环境,长宁地区演变为含氧环境。③龙一2 亚段沉积时期,威远地区 WD204 H 井区为稳定的含氧环境,WD201 井区仍为贫氧或偶含氧环境,而长宁地区整体处于稳定的含氧环境。④龙一1 亚段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龙一2 亚段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强弱控制。该研究成果对川南地区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条件 沉积环境 微量元素 有机质富集 古生产力 龙马溪组 川南地区
下载PDF
页岩纹层结构分类与储集性能差异——以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华柑霖 吴松涛 +3 位作者 邱振 荆振华 徐加乐 管墨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1-296,共16页
纹层结构研究对页岩系统储层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孔隙度测定、氮气吸附及含气量测试等方法,明确了龙马溪组不同尺度纹层结构特征,评价了不... 纹层结构研究对页岩系统储层有效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海相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综合利用成像测井、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孔隙度测定、氮气吸附及含气量测试等方法,明确了龙马溪组不同尺度纹层结构特征,评价了不同纹层结构储集性能的差异。龙马溪组发育水平等厚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小型波状纹层结构—中粗纹层组合、水平不等厚纹层结构—薄纹层组合及块状无纹层组合;纹层成分主要为包括石英、碳酸盐、有机质与黏土矿物的三类组合,碳酸盐纹层的有机质孔隙和无机质孔隙相对发育;纹层状页岩与块状泥岩在孔隙类型、孔隙体积、有机质丰度及含气量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总体来看,中粗纹层组合页岩储层性质优于薄纹层组合页岩优于块状泥岩,是龙马溪组优先勘探的目标。下一步研究应重点加强纹层结构形成的水动力学背景、对有机质富集及储层可改造性等方面的影响。相关认识可为深化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有利储层优选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非常规 纳米孔 有机质富集 细粒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