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聚落形态及空间形制特征研究——以龙溪李家大院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伍沙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3期66-76,共11页
文章基于对湖南祁阳地区(即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普查性的田野调查,以国保单位龙溪李家大院为例,分析了其聚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方言中"祧屋"这一名称进行释义,并从聚落形态、院落形制、结构构架及装饰技... 文章基于对湖南祁阳地区(即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普查性的田野调查,以国保单位龙溪李家大院为例,分析了其聚落形态及建筑空间形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方言中"祧屋"这一名称进行释义,并从聚落形态、院落形制、结构构架及装饰技艺四个方面总结了湘江祁阳段风土建筑的基质特征。如以祧屋院为中心,居住院呈向心型两翼布置组成"祠居合一"的自生长组团,单个或多个组团形成集中式的聚落形态;"一明两暗"模式的单体建筑和"游亭"结合成"工"字或"王"字型宅院平面,及其内部虚实相生的建筑空间的院落形制;前檐廊施斗拱的穿斗或砖木混合承重结构体系;游亭作为重点装饰区域,有丰富的门窗式样以及梁架雕刻的装饰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土建筑 祧屋 游亭 自生长 谱系
下载PDF
川藏铁路某隧道不明气体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旭 赵其华 +1 位作者 邓庆 梁玉飞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71,共7页
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明气体问题,以川藏铁路某隧道出现不明气体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对该不明气体的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探索一种研究不明气体的新思路。基... 为解决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出现的不明气体问题,以川藏铁路某隧道出现不明气体为切入点,结合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与思路,对该不明气体的成因机制及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探索一种研究不明气体的新思路。基于现场采样测试与全天候监测,总结分析该不明气体成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得出该不明气体为混合成因气体;同时,从不明气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着眼于区域油气资源和煤系地层的分布及区域地质构造、岩石裂隙发育情况,排除不明气体由其他地区运移而来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岩石室内试验,通过对不明气体赋存环境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分别论证气体的有机成因及无机成因,得出该不明气体是原地产生的,经历了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2个阶段且储量有限,对工程后期影响不大,为隧道后期顺利施工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隧道 不明气体 有机成因 无机成因
下载PDF
油松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 被引量:20
3
作者 郑均宝 王进茂 +3 位作者 杜克久 李立国 陈正华 谷瑞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07-314,共8页
以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种胚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建立体细胞无性系。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芽的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中,附加植物激素,以6BA+KT和NAA效果最好,两者的配比为5-10:1,6B... 以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种胚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建立体细胞无性系。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芽的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中,附加植物激素,以6BA+KT和NAA效果最好,两者的配比为5-10:1,6BA和KT的浓度分别均不超过1mg/L。同时根据培养物的发育状态交替使用活性炭,则对芽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选择发育状态较幼嫩的刚抽茎的外植体,诱导生根,在1/2MS+KT0.1+IBA0.1+NAA0.1mg/L的培养基中,生根率达32.%。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建立细胞无性系也已取得成功,筛选出可继代培养的胚性胚柄团无性系,在胚轴和子叶上诱导出成熟的体细胞胚并获得完整小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细胞无性系
下载PDF
小麦地上部器官建成模拟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严美春 曹卫星 +1 位作者 罗卫红 王绍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229,共8页
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器官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模拟研究 ,建立了包括叶片、节间和分蘖的解释性动态模型。模型引入 3个品种参数 ,即最大叶热间距、伸长节间数和株高 ,分别反映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叶片和节间等方面的遗传差异性。利... 对小麦植株地上部器官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模拟研究 ,建立了包括叶片、节间和分蘖的解释性动态模型。模型引入 3个品种参数 ,即最大叶热间距、伸长节间数和株高 ,分别反映了不同小麦品种在叶片和节间等方面的遗传差异性。利用国内、外三组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检验 ,表明模型对主茎叶龄、单株叶面积、单株分蘖数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热间距等均有较好的预测性和解释性。模型尤其对主茎叶龄、单株分蘖数和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热间距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器官建成 模拟模型 植株 地上部器官
下载PDF
小麦阶段发育的生理生态特征评述 被引量:26
5
作者 李存东 曹卫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7-21,共5页
在综合小麦阶段发育生理生态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阶段发育与温光反应机理的关系,阐述了叶片发生的生态特征。
关键词 小麦 阶段发育 温光反应 叶片发生 器官形成
下载PDF
无外源激素条件下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杜勤 竺莉红 +1 位作者 梁海曼 钟华鑫 《生物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7-19,共3页
在固体MS基本培养基上,黄瓜子叶能形成约0.8%的直接花芽,其分化高峰约为45天左右,而在液体MS基本培养基上,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率为8%,其分化高峰期约在30天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花芽及根的分化效... 在固体MS基本培养基上,黄瓜子叶能形成约0.8%的直接花芽,其分化高峰约为45天左右,而在液体MS基本培养基上,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率为8%,其分化高峰期约在30天左右.实验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花芽及根的分化效果明显好于固体培养基,而对于营养芽的分化固体培养基好于液培养基,花芽分化与子叶衰老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子叶 器官分化 培养基
下载PDF
茄子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索长江 《长江蔬菜》 1997年第9期1-4,共4页
综述了茄子不同组织、器官产生愈伤组织,胚胎发生,根芽分化以及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和诱导条件。对茄子组织培养中器官发生规律、种质资源利用及技术实用化提出看法。
关键词 茄子 组织培养 器官发生 胚胎发生 植株再生
下载PDF
中国大鲵胚胎发育形态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姚一彬 周伟 +3 位作者 肖调义 刘巧玲 刘敏 刘宇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33-39,56,共8页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q...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人工繁育 胚胎发育 器官形成
下载PDF
植物发育程序:基于有性生殖周期的“双环” 被引量:1
9
作者 白书农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9,共9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具有"无限生长"的特点.可是,如果植物是"无限生长"的,那么被用于进行遗传研究的材料该如何划分上下代?因为遗传学研究是根据后代表型的变化来寻找决定表型的基因并研究其作用方式的;如果...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具有"无限生长"的特点.可是,如果植物是"无限生长"的,那么被用于进行遗传研究的材料该如何划分上下代?因为遗传学研究是根据后代表型的变化来寻找决定表型的基因并研究其作用方式的;如果不是"无限生长",植物生活周期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而且,对很多被子植物而言,不同器官类型的发生存在先后顺序.这种顺序是如何决定的?本文基于作者近年以植物雄蕊早期发育为对象的研究,在"植物发育单位"、"有性生殖周期"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植物发育程序"的内涵进行了概要的探讨.为上述两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发育单位 器官形成 有性生殖周期 水稻雄蕊基因表 达谱 植物发育程序
原文传递
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的影响:以拉布达林盆地上库力组为例 被引量:36
10
作者 高福红 高红梅 赵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671-2678,共8页
本文以拉布达林盆地下白垩统上库力组火山岩系中发育的一套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抽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以及全岩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探讨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中有... 本文以拉布达林盆地下白垩统上库力组火山岩系中发育的一套优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抽提、镜质体反射率分析、饱和烃气相色谱分析和色谱-质谱分析以及全岩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探讨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烃源岩生烃特征及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的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_0)在0.56%~0.62%之间,最大热解温度(T_(max))在429~442℃之间,部分样品的氯仿沥青"A"转化率(A/TOC)和烃转化率(HC/TOC)分别>5%和>3%。上述各种参数均指示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说明火山喷发活动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影响不明显。在火山喷发活动和烃源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火山岩中过渡金属元素发生迁移,致使烃源岩中过渡金属元素含量增加。由于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生烃有催化作用,因此,火山喷发活动可以促进烃源岩早生烃,有利于低熟油的形成。火山喷发活动带来的热液一方面给湖盆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水生生物繁殖,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火山热液使水体含盐度增加,形成还原环境,为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喷发 喷发活动 优质烃源岩 盆地 上库力组 source ROCKS 过渡金属元素 有机质 镜质体反射率 成熟度 源岩生烃 氯仿沥青 气相色谱分析 烃转化率 相互作用过程 火山岩 质谱分析 营养物质 研究对象 岩石热解
下载PDF
晋城市冬季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杨帆 闫雨龙 +4 位作者 戈云飞 李如梅 李颖慧 余化龙 彭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042-4050,共9页
采集晋城市冬季环境空气样品,利用色谱-质谱仪分析了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份特征,运用PMF、特征比值、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来源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探讨了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晋城市VOCs平... 采集晋城市冬季环境空气样品,利用色谱-质谱仪分析了其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份特征,运用PMF、特征比值、后向轨迹模型对其来源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探讨了其环境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晋城市VOCs平均浓度为93.35μg·m^(-3),其中烷烃类化合物浓度为52.91μg·m^(-3),在VOCs中占比较高为56.68%;PMF分析VOCs排放源有工业排放源、燃烧源、机动车源、溶剂使用源和植物源,贡献率分别为33.71%、30.27%、26.28%、9.00%和0.74%;特征比值法分析中,苯/甲苯和异戊烷/正戊烷比值分别为1.58±0.68和2.07±0.43,介于道路来源与燃煤源之间,为两者混合来源.后向轨迹聚类3个代表性气团均来自西北方向,分别占比50%、25%和25%,西北方向的工业污染可能会对晋城市VOCs造成影响;观测期间,晋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总VOCs浓度和机动车源贡献率在风速较小时(<3 m·s-1)分别为143、162.48μg·m^(-3)和46.16%,各数值均高于风速较大(3~6.9 m·s-1)时(60、35.72μg·m^(-3)和16.15%);芳香烃类化合物的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分别为98.89μg·m^(-3)和1.21μg·m^(-3),占总生成潜势的37.28%和97.01%,是两种生成潜势最高的VOCs化合物种类.因此,控制工业、机动车和燃烧排放是控制晋城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城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产潜势
原文传递
不同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有机氮形态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6
12
作者 鲍艳宇 周启星 +1 位作者 颜丽 关连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0-936,共7页
利用室内模拟堆肥试验,对不同畜禽粪便在堆肥过程中酸水解态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酸水解态氮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且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处理后酸水解态氮占全氮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粪、鸡粪... 利用室内模拟堆肥试验,对不同畜禽粪便在堆肥过程中酸水解态氮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酸水解态氮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且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处理后酸水解态氮占全氮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粪、鸡粪等家禽粪便更为明显,表明畜禽粪便经过堆肥处理后有利于氮素的保蓄;非酸解性氮占全氮比例的变化趋势与酸水解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占全氮的比值在堆肥过程中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未鉴别态氮占全氮比例在整个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与上述3种可鉴别态的酸水解态氮的变化趋势相反.温度、pH值与氨基糖态氮变化趋势相同,这可能是影响氨基糖态氮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温度与酸解铵态氮、未鉴别态氮变化的趋势相同,可能是影响酸解变化的主要因素,pH值与酸水解态氮、非酸解性氮变化趋势相同,可能是影响它们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禽粪便 堆肥 有机氮形态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过程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徐路魏 王旭东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0-1166,共7页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分析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及损失规律,用西红柿茎蔓、玉米秸秆和猪粪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进行了为期30 d的堆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 为了研究添加生物质炭对蔬菜废弃物堆肥化处理过程中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分析堆肥过程中氮素的转化及损失规律,用西红柿茎蔓、玉米秸秆和猪粪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不同比例的生物质炭,进行了为期30 d的堆肥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提高堆体温度,使堆体快速进入高温期,延长高温持续时间,可降低挥发性氨的累积释放量,减少堆肥过程中的氮素损失,从而提高堆肥产品全氮的含量,并可促进堆肥后期NH_4^+-N向NO_3^--N转化,提高非酸水解态氮的含量。添加生物质炭有利于堆肥的腐熟,在堆肥第18 d添加较高比例的生物质炭的处理其NH_4^+-N/NO_3^--N≤0.5,堆肥产品达到腐熟。综合保氮和腐熟效果,蔬菜废弃物在堆肥化过程中以添加10%的生物质炭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废弃物 生物质炭 堆腐 氮素转化 有机态氮
下载PDF
阳泉市区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来源解析及其环境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牛月圆 刘倬诚 +6 位作者 李如梅 高千卓 邓萌杰 闫雨龙 胡冬梅 吴婧 彭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066-3075,共10页
采集阳泉市区夏季3个监测点的环境空气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D/FID)测定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研究了其浓度特征,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了VOCs来源,评估了VOCs对O3和二次有机... 采集阳泉市区夏季3个监测点的环境空气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D/FID)测定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研究了其浓度特征,运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了VOCs来源,评估了VOCs对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阳泉市区VOCs平均总浓度为(82.1±22.7)μg·m-3,其中烷烃浓度占比最大(51.8%),其次是芳香烃(17.8%)和烯烃(8.0%),炔烃浓度占比最小(3.8%). VOCs呈现双峰的变化特征,分别于08:00~10:00和18:00~20:00出现峰值,在12:00~14:00出现谷值.苯/甲苯和异戊烷/正戊烷的均值分别为2.1±1.3和1.7±0.6,表明环境空气VOCs可能受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双重影响. PMF解析出VOCs来源分别为燃煤源(34.9%)、机动车排放源(18.2%)、汽油挥发源(15.2%)、工业排放源(13.6%)、植物排放源(9.2%)和溶剂使用源(9.0%). VOCs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56.6μg·m-3,烯烃贡献最大,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均值为68.7μg·m-3,芳香烃的贡献达到93.4%.总之,燃煤排放对VOCs的贡献较高,因此,控制燃煤源排放是阳泉市区VOCs管控重点,需加快矸石山治理和能源结构调整,同时机动车排放源、汽油挥发源和工业排放源的管控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泉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来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
原文传递
Role of secondary aerosols in haze formation in summer in the Megacity Beijing 被引量:22
15
作者 Tingting Han Xingang Liu +4 位作者 Yuanhang Zhang Yu Qu Limin Zeng Min Hu Tong Zh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51-60,共10页
A field experiment from 18 August to 8 September 2006 in Beijing, China, was carried out. A hazy day was defined as visibility 〈 10 km and RH(relative humidity) 〈 90%. Four haze episodes, which accounted for ~ 60... A field experiment from 18 August to 8 September 2006 in Beijing, China, was carried out. A hazy day was defined as visibility 〈 10 km and RH(relative humidity) 〈 90%. Four haze episodes, which accounted for ~ 60% of the time during the whole campaign,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creases of SNA(sulfate, nitrate, and ammonium) and SOA(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 concentrations. The average values with standard deviation of SO2-+4, NO-3, NH4 and SOA were 49.8(± 31.6), 31.4(±22.3), 25.8(±16.6) and 8.9(±4.1) μg/m3,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haze episodes, which were 4.3, 3.4, 4.1, and 1.7 times those in the non-haze days. The SO2-4,NO-3, NH+4, and SOA accounted for 15.8%, 8.8%, 7.3%, and 6.0% of the tot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PM10 during the non-haze days.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SNA species to PM10 rose to about27.2%, 15.9%, and 13.9% during the haze days, while the contributions of SOA maintained the same level with a slight decrease to about 4.9%. The observed mass concentrations of SNA and SOA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M10 mass concentration, however,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SNA was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SOA. The SOR(sulfur oxidation ratio) and NOR(nitrogen oxidation ratio) increased from non-haze days to hazy days, and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H.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erosols and water vapor favored the conversion of SO2 to SO2-4and NO2 to NO-3, which accelerated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aerosols and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haze in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inorganic aerosols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Haze formation Sulfur oxidation ratio Nitrogen oxidation ratio
原文传递
湘川地区震旦-寒武系硅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唐世荣 王东安 李任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4-59,共6页
湘川地区包括四川秀山、相西和湘中地区。该地区震-寒武系层状硅岩发育。硅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变化于0.06~9.00%,平均1.57%。有机碳与某些微量元素(Ba、Zn、Rb、Co、As、U、Th)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油浸... 湘川地区包括四川秀山、相西和湘中地区。该地区震-寒武系层状硅岩发育。硅岩有机碳含量较高,变化于0.06~9.00%,平均1.57%。有机碳与某些微量元素(Ba、Zn、Rb、Co、As、U、Th)的线性关系不明显;油浸显微镜下鉴定硅岩中的干酪根组成多为有机质碎片和微粒体,并显示微弱的各向异性。原始母质类型经恢复后基本为腐泥型,属于Ⅰ型无定型干酪根;在干酪根化学元素组成图上(VanKrevelan图),均位于变生作用阶段区,表明有机质成熟度高;干酪酪根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于-29.30~-35.84%。上述有机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生物及其降解产物-有机质对硅岩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贡献;硅岩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过“去杂质”作用;硅岩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岩 有机岩石学 形成环境 湘川地区 震旦纪
下载PDF
兰州市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VOCs的臭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镇 朱玉凡 +2 位作者 郭文凯 刘晓 陈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069-2077,共9页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二氧化硫、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大气污染.目前,对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计算了兰州市...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二氧化硫、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等大气污染.目前,对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挥发性有机物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计算了兰州市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VOCs及其相应的臭氧生成潜势(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formation potential,SOAFP),其中水泥制造业的OFP和SOAFP占比最大,分别为45. 3%、50. 9%;其次为砖瓦制造业,但其吨标煤燃烧排放VOCs的OFP和SOAFP值最高,折为吨标煤后天然气燃烧产生VOCs的O_3和SOA最小.兰州市主城区化石燃料燃烧源OFP和SOAFP主要为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供应以及西固区工业企业排放VOCs的贡献,其它地区为水泥制造业、砖瓦制造业、钢铁冶炼业等高能耗的行业的贡献为主.芳香烃是化石燃料燃烧源排放VOCs中对OFP和SOAFP均贡献最大的一类物质,占比分别为40. 0%和67. 2%,并且在生成潜势贡献前10的物种中芳香烃为主要物种.与生物质燃烧源相比,化石燃料燃烧源具有较强的O_3和SOA生成能力(2. 58 t·t^(-1)和3. 16 kg·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燃料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空间分布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原文传递
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有机态氮形态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4
18
作者 魏自民 王世平 +1 位作者 魏丹 许景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利用接种不同外源微生物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试验,研究在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有机态氮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能加速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的降低,但至堆肥... 利用接种不同外源微生物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试验,研究在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有机态氮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能加速全氮与酸水解性氮含量的降低,但至堆肥结束时,与不加外源微生物处理相比,并没有引起氮素的损失。氨基酸态氮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堆肥结束时,外源微生物处理氨基酸态氮含量明显高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表明外源微生物处理可促进氨基酸态的形成;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各处理都是在堆肥的升温期、高温期增加,随着堆肥温度的下降而降低,在堆肥的腐熟阶段,则呈现较为平稳的走势。但相对于堆肥的不同时期,由于处理不同,酰胺态氮与氨基糖态氮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其中外源微生物处理酰胺态氮含量明显低于不加微生物处理,而氨基糖态氮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 外源微生物 堆肥 有机态氮形态
下载PDF
运城市区夏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温肖宇 赵文婷 +4 位作者 罗淑贞 张强 王妘涛 马俊杰 刘新罡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79-2986,共8页
基于2020年6~8月运城市区VOCs、O_(3)和NO_(2)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同时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确定了其主要排放源,并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对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 基于2020年6~8月运城市区VOCs、O_(3)和NO_(2)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区夏季VOCs的污染特征,同时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确定了其主要排放源,并通过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对VOCs的化学反应活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运城市区夏季凌晨和傍晚时段受VOCs和NO_(2)污染较为严重,VOCs日变化峰值分别出现在08:00和20:00,峰值的出现主要受交通早晚高峰的影响;6~8月的ρ(VOCs)为50.52μg·m^(-3),质量分数最高的物种为烷烃(39.39%)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34.63%).利用PMF模型共确定了5个VOCs排放源,其中贡献率最大的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源(33.10%),其次为工业排放源(29.46%)、天然气及煤燃烧源(17.31%)、溶剂使用源(11.94%)和植物排放源(8.19%),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缓解运城市夏季VOCs污染的关键.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均值为162.88μg·m^(-3),其中OVOCs的贡献率(45.37%)最高,乙醛、丙醛、乙烯、异戊二烯和甲苯等是关键的活性组分,工业排放源是贡献率最高的排放源;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_(p))均值为0.40μg·m^(-3),其中芳香烃的贡献率最高(88.00%),溶剂使用源是贡献率最高的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污染特征 源解析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_(p))
原文传递
西安人为源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O_3和SOA生成潜势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琦 桂丽 +4 位作者 刘明 宋进喜 李双江 王玮婕 张逸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为研究西安市人为源VOCs(挥发性有机物)对OFP(O_3生成潜势)和SOA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影响,基于西安市环境统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结合排放因子法和已有的源成分谱,建立西安市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 为研究西安市人为源VOCs(挥发性有机物)对OFP(O_3生成潜势)和SOA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影响,基于西安市环境统计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结合排放因子法和已有的源成分谱,建立西安市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各类人为源排放VOCs对O_3和SOA(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贡献.结果表明:(1)2016年西安市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为119.187×10~3t,其中,溶剂使用源、移动源和工艺过程源是主要的排放源,排放量分别为50.676×10~3、29.414×10~3、24.430×10~3t.(2)2016年西安市各区县VOCs排放总量较大的依次为长安区、雁塔区、未央区和碑林区,排放量分别为15.28×10~3、12.34×10~3、11.81×10~3和10.14×10~3t,莲湖区、新城区和灞桥区VOCs排放量大于5×10~3t,而阎良区排放量最小.(3)2016年西安市总OFP为222.087×10~3t,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等对总OFP的贡献率为72.40%;溶剂使用源对总OFP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并且生物质燃烧源单位质量VOCs的OFP最强.(4)2016年西安市总SOAFP为318.347 t,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乙苯等对总SOAFP的贡献率为88.65%;溶剂使用源对总SOAFP的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而且溶剂使用源单位质量VOCs的SOAFP强于其他排放源.研究显示,与其他地区VOCs单位面积排放清单相比,西安市VOCs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处于中等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清单 OFP(O3生成潜势) SOAFP(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