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不同翻压量下有机碳和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飞 林诚 +3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林新坚 李昱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4,共6页
在70%田间持水量以及近自然气温条件下,利用网袋法模拟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盛花期不同翻压量下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下紫云英干物质腐解速率均为前20d最高,至60d后进入缓慢腐解阶段。腐解至90d,低、中、高翻压量... 在70%田间持水量以及近自然气温条件下,利用网袋法模拟亚热带单季稻区紫云英盛花期不同翻压量下的腐解和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翻压量下紫云英干物质腐解速率均为前20d最高,至60d后进入缓慢腐解阶段。腐解至90d,低、中、高翻压量下的干物质累积腐解率分别达78.7%,76.0%,71.2%。紫云英碳、氮、磷、钾累积腐解率与腐解时间呈幂函数关系,拟合方程分别为Y=13.4246 X0.4391(P<0.01),Y=14.0314 X0.4208(P<0.01),Y=3.5458 X0.7037(P<0.01),Y=15.7784 X0.4213(P<0.01)。紫云英有机碳与养分前20d累积释放率与全腐解期累积释放率均表现为钾>碳>氮>磷,且随着翻压量增加,有机碳及养分累积释放率呈逐渐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腐解特征 有机碳 养分释放
下载PDF
土壤与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林滨 陶澍 刘晓航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13,共6页
模拟研究了沉积物与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从固相向水相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流速、温度和pH条件对土壤和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物释放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过程可以用滞膜模型(单膜)加以描述,释放为典型的一级... 模拟研究了沉积物与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天然有机物从固相向水相释放的动力学过程,探讨了流速、温度和pH条件对土壤和沉积物中水溶性有机物释放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过程可以用滞膜模型(单膜)加以描述,释放为典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且草甸沼泽土中水溶性有机物的释放较沉积物快.流速、温度、pH及固相的结构特征是影响水溶性有机物释放速率的重要因素.流速加快,pH上升均导致释放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物 释放动力学 沉积物 土壤
下载PDF
西藏原始暗针叶林凋落物有机碳释放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段斐 方江平 周晨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结合野外凋落物分解袋法和室内分析试验,对藏东南2种典型暗针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凋落物的分解和有机碳释放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2种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有... 结合野外凋落物分解袋法和室内分析试验,对藏东南2种典型暗针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凋落物的分解和有机碳释放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2种亚高山暗针叶林凋落物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藏东南2种原始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均呈现出雨季分解快(4—9月)、旱季分解慢(10—翌年3月),前期分解快(3—9月)、后期分解慢(10—翌年2月)的特征,且冷杉(PLLF)分解速率大于云杉(AGSF),Olson指数衰减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2种暗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冷杉(PLLF)和云杉(AGSF)凋落物半分解时间为2.11,2.52年;分解95%时间为8.96,10.84年;2种暗针叶林凋落物中有机碳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降低的趋势,而2种暗针叶林凋落物中有机碳释放速率表现出先短暂富集再释放的模式;2种暗针叶林土壤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MBC、POC、LOC)含量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p<0.01),且同一土壤层次内TOC、MBC、POC、LOC互相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种暗针叶林凋落物分解进程中有机碳的释放速率与表层土(0—10 cm)中TOC、MBC、POC、LOC含量、10—20 cm土层中的TOC、MBC含量以及2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有机碳释放 土壤有机碳 西藏
下载PDF
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碳存贮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晨华 李彦 +1 位作者 唐立松 刘燕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5-391,共7页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cm)增加了57%... 对盐化灰漠土开垦前后土壤有机碳贮量与碳释放的分层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荒漠土壤相比.农田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了27%,但20~25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贮量显著增加,使得总有机碳贮量(0~250cm)增加了57%。同时,在0—60cm土层农田土壤碳释放速率也显著高于荒漠,而在底层(60—250cm)两者则无明显差异。农田土壤有机碳在表层以消耗为主;中层(20—60cm)有机碳库受碳存贮与消耗作用的共同控制,但存贮作用更为强烈,该层土壤有机碳量有明显累积;底层(60~250cm)有机碳以存贮为主,较为稳定。此外,荒漠与农田底层土壤有机碳均在65%以上,碳释放比重达到71%,显示了盐化灰漠土底层土壤碳循环的重要性。开垦使得盐化灰漠土土壤碳库表层流失,但全剖面总碳库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化灰漠土 土壤分层 有机碳 碳释放 微生物活性 阜康 准噶尔盆地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消落带草本植物碳氮磷释放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5
作者 杜立刚 方芳 +3 位作者 郭劲松 高红涛 王春明 李哲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24-1031,共8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altissima)、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viridis)和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为试验植物,在室内进行了为期60 d的淹水模拟试验,并对消落...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牛鞭草(Hemarthriaaltissima)、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viridis)和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为试验植物,在室内进行了为期60 d的淹水模拟试验,并对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淹水后TOC、TN和TP的释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优势草本植物淹水后均可导致水中pH降低,TOC、TN和TP的Umax(最大单位累积释放量)分别为21.03~43.65、0.50~3.23和0.54~2.69 mgg,Umax出现在淹水第15~20天,并且TOC、TN和TP的R(释放速率)差异显著;水体中微生物、水体温度和上覆水中ρ(TOC)、ρ(TN)、ρ(TP)对植物淹水后TOC、TN和TP的释放均有一定影响.在对消落带植被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淹水试验植物的Umax,对蓄水后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TOC、TN、TP的释放量进行了估算,在蓄水后20 d内,消落带植被可向水体释放大量的TOC、TN和TP,蓄水初期可能会引起库区局部水域水质恶化,影响水库的水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草本植物 TOC TN TP 释放
下载PDF
煤矿复垦区不同有机物料的分解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兵 王小利 +5 位作者 徐明岗 李然 李建华 靳东升 段英华 孙楠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6-1134,共9页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为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黄土丘陵区矿区复垦长期试验点进行大田填埋分解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供试的4种有机物料小麦...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物料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特征,为合理利用有机资源培肥矿区复垦土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黄土丘陵区矿区复垦长期试验点进行大田填埋分解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将供试的4种有机物料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烘干后过2 mm筛,均按等有机碳量(8 g)称取后装入尼龙网袋埋入试验地15 cm深。在填埋后的第12、23、55、218、280、365天采样,分析4种有机物料的干物质残留量和氮、磷、钾及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C/N值和木质素(Lignin)/N值。【结果】秸秆和粪肥在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均在第12天达到最大,然后迅速下降,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和猪粪的质量残留率依次为49.8%、55.1%、79.2%和54.0%,有机碳残留率依次为48.8%、53.4%、63.9%和51.8%。供试有机物料的养分释放率存在差异,在最初分解的第23天,玉米秸秆的氮、磷养分出现了明显富集,氮、磷养分残留率分别达到了131.0%和152.7%,小麦秸秆、牛粪和猪粪的氮素残留率依次为93.0%、81.3%和67.8%,磷素的残留率依次为92.5%、98.8%和84.3%,分解第365天时,小麦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表现为钾>磷>氮,其他3个物料中养分释放速率大小均表现为钾>氮>磷。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玉米秸秆中氮素和磷素在矿区复垦土壤中表现出先富集再释放的模式,其他3个物料中氮素和磷素均表现为直接释放模式。采用地积温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有机物料的分解过程,由方程可知,秸秆和粪肥的分解速率常数(K)大小顺序为猪粪>小麦秸秆>玉米秸秆>牛粪。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与养分和木质素等成分的含量相关,全磷、半纤维素含量越高分解越快,木质素含量、C/N和Lignin/N越高分解越慢。【结论】秸秆和粪肥在山西矿区复垦土壤中的分解速率在填埋后第12天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分解残留率 养分释放 矿区复垦土壤
下载PDF
天然固态碳源糙米的释碳优化及其反硝化脱氮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孙盼 黄福珍 +2 位作者 余洋 郑平 张萌 《中国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选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糙米作为典型固态碳源(SCS),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模型研究了温度、pH、水力条件等关键参数对其有机物(以COD计)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复合因素对释碳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水力条件&... 选取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糙米作为典型固态碳源(SCS),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模型研究了温度、pH、水力条件等关键参数对其有机物(以COD计)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因素和复合因素对释碳性能的影响程度排序分别为水力条件>温度>pH、温度-水力条件>pH-水力条件>温度-pH。提出了“强势/联动”优化模式,据此获得糙米的最佳释碳条件,即温度为35℃、pH=7、水力条件(以转速计)为61 r/min,有机物释放性能(以单位释碳速率计)可达19.9 mg/(g·d)。验证试验表明模型结果准确可靠。固态碳源糙米有机物供给成本最低可达到2.3元/kg,经济性良好。将固态碳源糙米进一步用于反硝化脱氮,总氮去除率和去除速率分别可达到(77.6±7.4)%和24.1 mg/(L·d),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糙米等固态碳源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优化方案和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碳源 糙米 响应面法 有机物释放性能 释碳条件 反硝化脱氮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对关中水稻土有机碳矿化及CO_2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花莉 唐志刚 +2 位作者 洛晶晶 胡阳阳 彭香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5-190,共6页
通过模拟淹水土壤环境,向水稻土中施加质量分数为0、2%、5%、8%的生物质炭,分析生物质炭的输入及其不同施炭量对淹水土壤有机碳矿化和CO2释放的影响,以期为全面评价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和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 通过模拟淹水土壤环境,向水稻土中施加质量分数为0、2%、5%、8%的生物质炭,分析生物质炭的输入及其不同施炭量对淹水土壤有机碳矿化和CO2释放的影响,以期为全面评价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和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输入提高土壤的稳定性碳库,并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施炭量为5%、8%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相比对照分别降低10%和6%,不同施炭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抑制效果各异;淹水土壤CO2的释放明显受到生物质炭的抑制,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土壤CO2的释放量呈缓慢增长趋势,然而由于受土壤温度、有机质变化的影响,2%、5%、8%不同施炭量处理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淹水 关中水稻土 有机碳矿化 CO2释放
下载PDF
燃烧氧化-缓释-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生物降解材料中总有机碳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晓东 宋亮 +2 位作者 王琴 王岚 黄翔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169-171,共3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燃烧氧化-缓释-非分散红外吸收测定生物降解材料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方法:先将试样用稀磷酸溶液酸化曝气去除碳酸盐后,在高温燃烧管中将试样中有机碳催化燃烧氧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稀释后,再通过滴定稀... 本文介绍了一种燃烧氧化-缓释-非分散红外吸收测定生物降解材料中总有机碳含量的方法:先将试样用稀磷酸溶液酸化曝气去除碳酸盐后,在高温燃烧管中将试样中有机碳催化燃烧氧化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稀释后,再通过滴定稀磷酸溶液将二氧化碳缓释,缓释的二氧化碳进入总有机碳分析仪中非色散红外检测器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对于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具有更高的精密度,另外与校准样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加标回收在96%~102%,具有抗干扰小、适用范围广、精密度高、正确度和稳健性好等特点,同时测定结果可溯源至相关的国家标准物质,对于测定生物降解材料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总有机碳 缓释 燃烧催化氧化 非分散红外吸收
下载PDF
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0
作者 梁鑫宇 宋明丹 +1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2-1090,共9页
【目的】研究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农业大学试验站开展有机物料土壤埋袋试验。供试有机物料为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每种物料称取40.0 g于尼龙网袋中,于2021年3... 【目的】研究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农业大学试验站开展有机物料土壤埋袋试验。供试有机物料为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每种物料称取40.0 g于尼龙网袋中,于2021年3月30日埋入20 cm深土壤中自然腐解。埋入土壤后的第7、14、28、42、72、117、162天采样,测定尼龙袋内有机物料干重、碳、氮、磷含量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物料养分残留率和释放率。【结果】至腐解结束(埋后162天),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的碳残留率分别为35.5%、42.2%、53.4%、14.7%。腐解过程中,马铃薯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在埋后0~7天的碳矿化率最大,油菜秆在埋后7~14天的碳矿化率最大。以双库指数积温模型拟合碳残留量随腐解时间的变化,R2均在0.90以上。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毛叶苕子的年腐殖化系数分别为41%、34%、58%、24%。在整个腐解过程中,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氮素、磷素表现为直接释放,马铃薯秆和油菜秆表现为淋溶—浓缩—释放。腐解至162天,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氮素释放率分别为28.0%、10.2%、31.8%、88.3%,磷素释放率分别为45.1%、33.9%、62.4%、71.4%;马铃薯秆、油菜秆和小麦秆磷释放率大于氮释放率,而毛叶苕子的氮释放率大于磷释放率。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有机物料初始碳含量、氮含量、C/P值可以解释氮、磷养分释放的82.5%~98.5%。【结论】有机物料初始碳、氮含量和碳/磷值显著影响着秸秆中氮素和磷素的总释放量。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的年腐殖化系数分别达41%、34%、58%、24%。毛叶苕子的氮、磷释放速率快,总释放量高且在腐解过程中持续释放,因而可以替代部分化肥。马铃薯和油菜秆氮、磷释放速率较低,且其释放在腐解过程中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碳残留率 养分释放 双库指数积温模型
下载PDF
固体缓释碳源强化废水脱氮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湖淳 杨辉 +5 位作者 于婷 张珺博 陈忠泰 王思亚 孙羽馨 徐光景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0,共11页
在废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匮乏常常成为限制氮去除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若不被妥善解决,会造成出水中总氮含量超出法定排放限值,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和利用新型固体缓释碳源作为一种有潜力的... 在废水生物脱氮过程中,碳源匮乏常常成为限制氮去除效率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若不被妥善解决,会造成出水中总氮含量超出法定排放限值,从而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和利用新型固体缓释碳源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替代传统溶解性碳源的方案。固体缓释碳源相较于传统碳源,在氮去除过程中表现出更优的碳供应特性,有助于提升硝酸盐的去除效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固体缓释碳源,探讨它们的特性和在脱氮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释放速率的控制、环境适应性、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等。通过克服这些障碍,推进废水处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不仅有助于保护环境,也符合我国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盐 碳源缺乏 脱氮 有机碳释放
下载PDF
压实作用下黏土弱透水层的有机碳释放量评估
12
作者 刘锐 陈娟 +2 位作者 邱文凯 彭子琪 马腾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00-2613,共14页
为定量评估压实过程中黏土弱透水层对相邻含水层的有机碳释放量,以沉湖湿地研究区钻孔沉积物的背景值为约束条件,采集表层原状淤泥开展了自然沉积和人为压实两种压实模式的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表征不同深度有机碳释放量差异性的数学模型... 为定量评估压实过程中黏土弱透水层对相邻含水层的有机碳释放量,以沉湖湿地研究区钻孔沉积物的背景值为约束条件,采集表层原状淤泥开展了自然沉积和人为压实两种压实模式的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表征不同深度有机碳释放量差异性的数学模型.自然沉积条件下,有机碳通过矿化和相结合矿物的还原溶解随孔隙水释放;黏土层(厚度约20 m)压实释放的有机碳对下伏含水层(厚度约50~80 m)地下水的浓度贡献为6.99~11.19 mg/L,约是对流和扩散作用的3.9倍.人为压实以地面沉降为例,有机碳的浓度贡献为0.19~2.02 mg/L,高于同一时期的对流和扩散作用.黏土弱透水层的压实释水是地下水中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天然劣质地下水的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弱透水层 孔隙水 有机碳 释放量评估 模拟实验 水文地质
原文传递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_2释放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栗方亮 王煌平 +3 位作者 张青 王利民 安梦鱼 罗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7-275,共9页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渣 稻田土壤 有机碳 全氮 分解过程 CO2释放
下载PDF
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二硫化碳释放量的同时测定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倩男 刘彤 +4 位作者 任敏华 齐丽华 郭中宝 关红艳 王明玉 《中国建材科技》 CAS 2023年第4期5-8,共4页
建立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二硫化碳释放量的方法。采用三合一吸附管,DB-5MS UI柱作为色谱柱,对热脱附解吸条件,程序升温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本实验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离良好... 建立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二硫化碳释放量的方法。采用三合一吸附管,DB-5MS UI柱作为色谱柱,对热脱附解吸条件,程序升温等参数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本实验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离良好,间(对)二甲苯在(0.2~2.0)μ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其它8种物质在(0.1~1.0)μg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均大于0.99,检出限均小于0.01[mg/(m^(2)·h)],满足GB 36246-2018标准的要求。本方法方便高效,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材料运动场地面层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二硫化碳 释放量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玉米带保护性耕作固碳效应研究进展
15
作者 滕泽宇 李明嵘 +2 位作者 马丽娜 王柏 陈智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6期11-13,24,共4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黑土地保护和利用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在东北黑土区实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缓解气候变化的一项重要策略,但不同研究中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固碳、释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阐明黑土固碳与释碳的影响机制。围绕东北黑土区玉米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以及保护性耕作方式,系统地梳理了黑土固碳与释碳理论的演变及最新试验证据,明确黑土区环境特征、施肥及耕作方式对黑土碳固存与释放的影响机制、途径及效果。提出未来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内容,建议后续进行长期性、针对性与定量性的研究,以推动黑土固碳与释碳研究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保护性耕作 土壤有机碳 固碳 释碳
下载PDF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本体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威 胡学玉 陆海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00-2305,共6页
近年来,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其碳汇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碳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生物炭与土壤本体有机碳之间的作用关系还有待探明.研究以水稻土(C3土壤)为供试土壤,向其中添加以水洗(CS)和未水洗(CN)方式... 近年来,生物炭应用于土壤后其碳汇能力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其碳汇功能仍然存在争议,生物炭与土壤本体有机碳之间的作用关系还有待探明.研究以水稻土(C3土壤)为供试土壤,向其中添加以水洗(CS)和未水洗(CN)方式处理的玉米(C4作物)秸秆生物炭,生物炭分别按1%和3%(CS1%、CS3%和CN1%、CN3%)的质量比与C3土壤均匀混合,以不添加生物炭(CK)为对照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开展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生物炭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180 d的培养期内,CS1%、CS3%、CN1%这3种处理的土壤CO2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 865.7、1 864.4和1 856.2 m L·kg-1,均高于对照土壤CK的1 779.0 m L·kg-1,但未形成显著差异.处理CN3%的CO2累计释放量最大,为2 289.1m L·kg-1,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及对照土壤.说明较高添加量下,水洗生物炭CS处理减排效果明显;2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CK处理土壤的本体有机碳的CO2累计释放量最高,达到1 534.2 m L·kg-1,CS3%与CN3%处理土壤本体有机碳的CO2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 000.4 m L·kg-1和1 153.7 m L·kg-1,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说明2种生物炭的添加均能抑制土壤本体有机碳的矿化.激发效应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CS3%处理土壤的激发效应PE值为-34.8%,处理CN3%的PE值为-24.8%,CS生物炭的负激发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洗处理 土壤有机碳 CO2释放 δ13C
原文传递
新型缓释碳源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润众 郝瑞霞 赵文莉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了提高淀粉/聚乙烯醇(PVA)缓释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并有效控制碳源的释放速率,采用添加醋酸酯淀粉、疏水性乳化剂(SPAN80)以及二次包裹、表层交联等方法,制备了新型缓释碳源,通过释碳和脱氮实验考察了缓释碳源的最佳材料配比、脱氮效率... 为了提高淀粉/聚乙烯醇(PVA)缓释碳源的反硝化速率,并有效控制碳源的释放速率,采用添加醋酸酯淀粉、疏水性乳化剂(SPAN80)以及二次包裹、表层交联等方法,制备了新型缓释碳源,通过释碳和脱氮实验考察了缓释碳源的最佳材料配比、脱氮效率以及碳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缓释碳源中淀粉比例越高,反硝化效率越高,但释碳速率过快,容易造成出水COD偏高;当淀粉含量为58.2%时,能够获得适宜的脱氮效率和释碳速率,其反硝化滤柱的硝态氮去除率达100%,平均反硝化速率和出水COD分别为11.67 mg/(L·h)和27.65 mg/L,碳源释放与利用基本达到平衡。制备的新型缓释碳源其脱氮效率高、使用周期长、碳源释放得到有效控制,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酯淀粉 聚乙烯醇 新型缓释碳源 释碳速率 反硝化脱氮
原文传递
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底泥TOC的释放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雪英 骆敏聪 孙省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4-37,共4页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 以湛江特呈岛红树林区为考察对象,通过底泥TOC向上覆海水释放的模拟对比实验,研究了红树林区底泥中TOC的释放规律和泥水比、温度、pH值三个环境因子对TOC释放的影响,同时对静态和动态体系底泥TOC的释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静态下,不同条件释放规律一致,上覆海水TOC的变化呈近似"W"的趋势;泥水比增大会使底泥向上覆海水的TOC释放量增加;温度对底泥TOC释放的影响较为复杂,上覆海水温度较高或较低都有利于底泥TOC的释放;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中TOC的释放;海水的运动对沉积物TOC的释放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呈岛 红树林 底泥 TOC 释放
下载PDF
丝栗栲林下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时空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戴奥娜 刘肖肖 +1 位作者 王兵 戴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5-411,共7页
以江西大岗山天然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丝栗栲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评价与林业持续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及室内2... 以江西大岗山天然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丝栗栲林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评价与林业持续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重铬酸钾容量法及室内28℃恒温条件下矿化培养和双指数方程拟合方法分别获取不同时期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土壤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数据间的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LDS)法。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土壤缓效碳和活性碳质量分数具有相同的剖面特点,0~20 cm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和其他时期相比,8月层间质量分数变化最强烈(P<0.05)。0~10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活性碳和缓效碳质量分数都表现出4-6月增加、8月最大,其后降低的时间变化特征。4-6月和8-10月0~20 cm土壤缓效碳—活性碳转化强烈,土壤缓效碳质量分数变化显著(P<0.05),成为影响该阶段土壤有机碳总量显著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没有明显的时间差异变化;4-6月是0~20 cm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增速最快的阶段,增加速率达1.30 g·kg^(-1)·月^(-1),但由于受到活性碳—缓效碳强转化和梅雨淋洗的影响,土壤活性碳质量分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加。土壤有机碳总量和缓效碳质量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更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丝栗栲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碳 土壤缓效碳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凋落物C/N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20
作者 李天 苗淑杰 +2 位作者 余洁 赵玉蝶 乔云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6-1695,共10页
凋落物输入会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过程,其影响程度主要受凋落物C/N、土壤肥力和温度条件的影响,然而,这三因素的综合影响仍不清楚。以低肥力土壤(LF)和高肥力土壤(HF)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7种不同C/N的凋落物,并设置培养温度为23℃... 凋落物输入会影响土壤有机碳(SOC)矿化过程,其影响程度主要受凋落物C/N、土壤肥力和温度条件的影响,然而,这三因素的综合影响仍不清楚。以低肥力土壤(LF)和高肥力土壤(HF)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7种不同C/N的凋落物,并设置培养温度为23℃和33℃,进行恒温避光培养,期间动态监测CO_(2)排放的变化,以揭示SOC矿化过程应对三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CO_(2)峰值排放速率,且与C/N>30的凋落物相比,添加C/N<30的凋落物对CO_(2)的峰值排放速率的促进作用更显著。CO_(2)峰值排放速率同时受土壤肥力和培养温度影响,HF-33℃条件下的CO_(2)峰值排放速率最高。添加C/N<30的凋落物显著增加了CO_(2)累积排放量,在LF-23℃、LF-33℃、HF-23℃和HF-33℃条件下,最大增幅分别为407%、304%、345%和160%。相关分析显示,SOC矿化率与凋落物C/N间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低质量凋落物会抑制SOC矿化。在LF-23℃、LF-33℃、HF-23℃和HF-33℃处理下,与凋落物C/N最低的CN1相比,添加C/N最高的CN7后,SOC矿化率的降幅分别达3.53、3.04、1.71和2.06倍。土壤肥力影响SOC矿化,HF的SOC矿化率较LF高1.29-2.66倍。培养温度对SOC矿化的影响在HF中表现出显著差异,与CK相比,在HF中添加凋落物显著降低了SOC矿化温度敏感性(Q10)。综合PLS-PM模型可知,SOC矿化是凋落物C/N、土壤肥力和培养温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凋落物的C/N比对SOC矿化产生显著的负效应,土壤肥力则对SOC矿化产生主要的正效应,而温度的正效应则相对较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不同土壤肥力和温度背景下,C/N不同的外源有机物输入对SOC矿化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综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输入 凋落物碳氮比 有机碳矿化 CO_(2)释放速率 室内培养 温度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