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的静止轨道目标成像 被引量:9
1
作者 阮航 吴彦鸿 张书仙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1616,共6页
由于没有大气扰动的影响,利用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ISAL)对静止轨道目标成像成为可能。初步设计了对静止轨道目标成像的天基ISAL的运行轨道,分别分析了在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下,天基ISAL轨道高度对重访周期、成像分辨率和成像积累时... 由于没有大气扰动的影响,利用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ISAL)对静止轨道目标成像成为可能。初步设计了对静止轨道目标成像的天基ISAL的运行轨道,分别分析了在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下,天基ISAL轨道高度对重访周期、成像分辨率和成像积累时间的影响;给出了ISAL方位成像的最小无模糊脉冲重复频率(PRF),分析了回波信噪比与成像距离、收发孔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逆行轨道的天基ISAL对静止轨道目标成像是初步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静止轨道 目标监视 轨道高度
下载PDF
非均匀转动空间目标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 被引量:4
2
作者 阮航 张强 +1 位作者 杨雨昂 徐灿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3-221,共9页
由于没有大气的影响,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ISAL)可在远距离上获取空间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建立了空间目标天基ISAL成像的方位向回波信号模型,在目标非均匀转动二阶近似下,即匀加速转动时,ISAL方位向回波信... 由于没有大气的影响,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ISAL)可在远距离上获取空间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建立了空间目标天基ISAL成像的方位向回波信号模型,在目标非均匀转动二阶近似下,即匀加速转动时,ISAL方位向回波信号可近似为调频斜率和起始频率各异的多分量线性调频(MLFM)信号,采用传统的FFT方法难以实现方位图像聚焦。提出了一种基于Radon-Wigner变换的方位快速成像算法,利用Radon-Wigner变换并结合逐次消去法,在每个距离单元对回波中的MLFM信号由强至弱逐个进行估计,将估计获取的峰值点直接提取并线性叠加,即得到该距离单元的方位像。通过对所有距离单元进行上述处理,即可获得二维ISAL图像。由于该方法在估计出MLFM信号后无需再进行瞬时多普勒成像处理,因此减少了处理流程,算法效率大幅提高。仿真试验表明,相比传统的距离瞬时多普勒成像算法,该算法平均处理时间从222.66 s降低至23.51 s,在低信噪比情况下图像中目标轮廓更显著,更易于检测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基逆合成孔径激光雷达 空间目标 方位回波信号 RADON-WIGNER变换
下载PDF
An introductory review of swarm technology for spacecraft on-orbit servicing
3
作者 El Ghali Asri Zheng H.Zh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 EI 2024年第1期3-21,共19页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explored topic of servicing target objects using spacecraft swarms.Such targets can be known or unknown,cooperative or ... This review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underexplored topic of servicing target objects using spacecraft swarms.Such targets can be known or unknown,cooperative or uncooperative,and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modern space operations due to their inherent complexity and unpredictability.Successfully servicing space objects is vital for active debris removal and broader on-orbit servicing tasks such as satellite maintenance,repair,refueling,orbital assembly,and construction.Significant effort has been invested in the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servicing of targets using a single spacecraft.Given its advantages and benefits,this paper expands the discussion to encompass a swarm approach to the problem.This review covers various single-spacecraft approaches and present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xisting,although limited,body of work dedicated to servicing orbital objects using multiple spacecraft.The focus is also broadened to include some influential studies concerning the characterization,capture,and manipulation of physical objects by general multiagent systems,a subject with significant parallels to the core interest of this manuscript.Furthermore,this article also delves into the realm of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highlighting its application within close-proximity operations in space,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unknown uncooperative targets.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benefits that this field can receive from distributed multiagent architectures.Finally,an exploration of the promising field of swarm robotics is presented,with an emphasis on its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the servicing of orbital target objects.Concurrently,a survey of general research directly engaging swarms in the orbital context is conducted.This review aims to bridge the knowledge gap and stimulate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underexplored domain of servicing space targets with spacecraft swa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robotics on-orbit servicing close-proximity operations guidance and navigation swarm robotics multiagent systems object capture and manipulation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
原文传递
成像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兆魁 方青云 韩大鹏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59-270,共12页
从成像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星上计算资源受限、实时性要求高、缺少大规模数据集、空间环境特殊性等在轨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问题,系统总结了智能算法、硬件平台和优化技术三个... 从成像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总结了星上计算资源受限、实时性要求高、缺少大规模数据集、空间环境特殊性等在轨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问题,系统总结了智能算法、硬件平台和优化技术三个方面的相关技术,其中对于遥感目标智能检测算法,详细描述了数据集、模型架构、实时性等多个方面。最后,对成像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在轨实现 优化技术 目标检测
下载PDF
基于天基雷达探测的静止轨道目标监视 被引量:2
5
作者 傅雄军 方秋均 +1 位作者 鄢宏华 高梅国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41-546,共6页
针对静止轨道目标监视的需求,分析了静止轨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以此为基础,研究和设计了天基雷达的轨道高度、重访周期、天线形式以及天线尺寸,探讨了天基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分辨率与其他系统参数的关系,给出了顺行轨道和... 针对静止轨道目标监视的需求,分析了静止轨道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特性.以此为基础,研究和设计了天基雷达的轨道高度、重访周期、天线形式以及天线尺寸,探讨了天基逆合成孔径雷达的成像分辨率与其他系统参数的关系,给出了顺行轨道和逆行轨道情况下达到一定的横向分辨率所需要的积累时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天基宽带雷达实现对静止轨道目标的近距离监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轨道 空间目标 天基雷达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重访周期
下载PDF
台风作用下自由沉物周边海底冲刷过程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力搴 庞重光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7,共8页
在台风等极端天气状况下,强烈的波致底流速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使海底沉积泥沙冲刷严重。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台风作用下受海底自由沉物的影响造成的沉积泥沙被加速冲刷的过程。数值计算工具采用了SWAN海浪模式和DRAMBUIE冲刷模式。... 在台风等极端天气状况下,强烈的波致底流速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使海底沉积泥沙冲刷严重。采用数值试验的方法,探讨了台风作用下受海底自由沉物的影响造成的沉积泥沙被加速冲刷的过程。数值计算工具采用了SWAN海浪模式和DRAMBUIE冲刷模式。结果显示:波致底流速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但在高风速作用下,最大底流速并不发生在水深最小处;在相同水深条件下,背景风速作用下波致底流速与台风作用下的底流速之间存在数量级的差别。自由沉物周围的冲刷坑在无回填发生时,其深度随时间持续增加,增加的幅度与底流速的变化幅度一致;冲刷坑最终深度与底流速具有正相关关系。底质粒径对冲刷坑最终深度有显著影响;粗、细颗粒底质会随底流速增加而出现易冲刷性改变的现象,以某流速为界,小于该值细颗粒底质易被冲刷,大于该值则粗颗粒易被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底流速 海底冲刷 自由沉物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群在轨加注任务规划 被引量:24
7
作者 欧阳琦 姚雯 陈小前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29-2634,共6页
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群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对多"在轨加注任务规划问题研究。首先建立了任务规划的数学模型,该任务规划属于多目标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解决TSP问题。其次,给出了该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及流程,采用遗传算法进... 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群为研究对象,开展"多对多"在轨加注任务规划问题研究。首先建立了任务规划的数学模型,该任务规划属于多目标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解决TSP问题。其次,给出了该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及流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设计了相应的遗传算子。最后,选取了14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作为目标星进行求解,并在小角度近似条件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加注 多目标规划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月球探测器返回轨道快速搜索设计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玉东 郗晓宁 +1 位作者 白玉铸 刘磊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65-771,共7页
结合月球探测器返回地球的工程需求多约束背景,在双二体模型的假设下建立了一套理论解析模型,并采用二分法的搜索算法,快速实现了满足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月地返回轨道设计。文中给出的搜索算法及流程快速有效,其结果可为轨道的精确设计提... 结合月球探测器返回地球的工程需求多约束背景,在双二体模型的假设下建立了一套理论解析模型,并采用二分法的搜索算法,快速实现了满足多种约束条件下的月地返回轨道设计。文中给出的搜索算法及流程快速有效,其结果可为轨道的精确设计提供良好的初值,对于要求返回的月球探测器设计工程任务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器 月地转移轨道 轨道搜索设计 二分法 多目标约束条件
下载PDF
大型低轨星座部署对空间碎片环境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沈丹 刘静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41-2051,共11页
为分析大型低轨(low Earth orbit,LEO)星座部署对未来空间碎片环境的影响,本文利用空间碎片环境长期演化模型(space objects long-term evolution model,SOLEM)研究了大型星座卫星数量、质量、面积、部署高度及任务后处置(post mission ... 为分析大型低轨(low Earth orbit,LEO)星座部署对未来空间碎片环境的影响,本文利用空间碎片环境长期演化模型(space objects long-term evolution model,SOLEM)研究了大型星座卫星数量、质量、面积、部署高度及任务后处置(post mission disposal,PMD)策略等因素对碰撞次数和碎片数量的影响。分析可知,卫星数量和面积主要影响碰撞次数,而卫星质量主要影响由碰撞产生的新增碎片数量。在满足任务条件下,可综合考虑三者关系选取最合适方案。同时,星座部署在1100 km高度对空间碎片环境影响较大,在遵守25年规则的前提下应将PMD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环境 大型低轨星座 碰撞 空间碎片环境长期演化模型
下载PDF
天基光学监视的GEO空间目标短弧段定轨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冬 易东云 程洪玮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共7页
利用两个短弧段的天基测角资料实现对GEO空间目标的轨道确定是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将短弧段的主要测量信息表示为弧段属性,构造约束空间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的容许域,采用桁架平衡法对第一个短弧段的容许域三角... 利用两个短弧段的天基测角资料实现对GEO空间目标的轨道确定是天基空间目标监视系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将短弧段的主要测量信息表示为弧段属性,构造约束空间目标距离和径向速度的容许域,采用桁架平衡法对第一个短弧段的容许域三角剖分采样,以这些采样点的轨道预报第二个短弧段的弧段属性,通过分析预报值与实际值的差异,优先选取多个采样点的轨道作为初轨,分别对各初轨进行轨道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成功解算最小二乘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弧段 桁架平衡法 采样法 最小二乘轨道 轨道确定 空间目标 地球同步轨道
下载PDF
空间目标监视装备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海成 杨江平 王晗中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14,共4页
文中给出了空间目标监视装备的体系结构,概括介绍了美国空间监视网的组成与能力,总结分析了基于雷达探测的空间目标识别技术,最后从空间监视与导弹预警的关系、空间监视专职装备建设、装备协同运用与信息共享、监视识别手段等方面,给出... 文中给出了空间目标监视装备的体系结构,概括介绍了美国空间监视网的组成与能力,总结分析了基于雷达探测的空间目标识别技术,最后从空间监视与导弹预警的关系、空间监视专职装备建设、装备协同运用与信息共享、监视识别手段等方面,给出对我国空间目标监视雷达装备技术发展的6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目标识别 空间目标监视网 低轨目标 雷达探测
下载PDF
双线阵推扫成像光学遥感卫星在轨动目标检测方法
12
作者 杨灿坤 李小娟 +3 位作者 李韦 钟若飞 李清扬 杜鑫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0-1056,共17页
动目标检测是从时序图像中获取时间维度动态变化信息的有效手段,通过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中的现势信息,将遥感数据中时空域运动和变化信息表征为对象和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卫星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现势数据、即时传输”的... 动目标检测是从时序图像中获取时间维度动态变化信息的有效手段,通过快速获取、分析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中的现势信息,将遥感数据中时空域运动和变化信息表征为对象和知识,可以有效提升卫星数据的利用效率,实现“现势数据、即时传输”的应用要求。现有的卫星视频和多光谱遥感图像用于动目标检测领域,无法满足大范围动目标发现、运动速度适应性以及硬件加速兼容性等应用需求。本文以利用光学遥感卫星实现大范围动目标快速感知为目标,通过双线阵推扫光学遥感相机采集包含时域动目标信息的双条带图像,以船舶目标为例,经过在轨处理形成动目标关键信息。相机原理样机已经搭载“泰景四号01星”于2022年2月27日成功发射,验证了大范围动目标检测的技术路线。本文在提出双线阵推扫成像方法以及动目标时空特性数学模型基础上,构建基于显著性区域建议的动目标检测方法,利用时空域变化信息表征和提取动目标显著性区域,基于深度学习目标检测技术实现动目标判别,获取动目标检测结果。利用在轨拍摄的双条带图像,验证了算法精度,对比传统算法,本文方法在单体目标分割方面提升明显,动目标分割结果较为完整、清晰,有效提升了动目标两个时刻间的匹配精度。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双条带图像中的动目标检测,具有以下2个方面的优势:(1)提出双条带推扫成像模式和方法,扩展图像时域信息,解决卫星无机动条件下大范围动目标观测问题;(2)提出基于显著性区域建议的动目标检测模型,解决了大范围双条带图像中复杂背景下动目标检测问题。通过获取动目标关键信息,大幅度减少遥感信息的对地传输带宽需求,可以为大规模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在轨处理与地学应用提供新型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阵推扫 双条带影像 动目标检测 在轨智能处理 时空域变化信息 单体目标分割 深度学习目标检测 显著性区域建议
原文传递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MEO区域通信星座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郦苏丹 朱江 李广侠 《上海航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46,共5页
在分析星座轨道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了用改进非劣分层遗传算法(NSGA-Ⅱ)对中轨道(MEO)卫星的区域通信卫星近地点幅角、升交点赤经和平近点角等星座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并对有5颗椭圆中轨卫星的星座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星座... 在分析星座轨道要素的基础上,研究了用改进非劣分层遗传算法(NSGA-Ⅱ)对中轨道(MEO)卫星的区域通信卫星近地点幅角、升交点赤经和平近点角等星座参数进行优化的方法,并对有5颗椭圆中轨卫星的星座进行了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星座不仅能在我国领土范围内提供实时通信服务,而且具有一定的全球覆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星座 中轨道通信卫星 覆盖 多目标优化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利用稀疏角度数据改进空间目标TLE轨道预报精度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广宇 桑吉章 +1 位作者 陈俊宇 刘宏康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1年第S01期301-304,共4页
数量庞大的NORAD(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在轨编目目标轨道通过双行根数(two line elements,TLE)的形式向大众发布,然而由于采用SGP4模型等原因,TLE的轨道预报精度不高,有必要利用相关方法提高预报能力。本文利用长... 数量庞大的NORAD(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在轨编目目标轨道通过双行根数(two line elements,TLE)的形式向大众发布,然而由于采用SGP4模型等原因,TLE的轨道预报精度不高,有必要利用相关方法提高预报能力。本文利用长春站光电阵稀疏角度观测数据改进TLE的轨道预报精度,选择了4个NORAD编目目标作为对象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3 d定轨时段内含至少3个观测弧段时,利用改进后的TLE预报目标7 d后的轨道的精度可以较原始TLE预报精度提升近50%,表明利用稀疏光学测角数据改善目标TLE预报精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碎片 双行根数 轨道预报 目标编目
原文传递
中国近地天体防御国际合作路径探析
15
作者 杨逸雪 蒋圣力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针对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横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包括核爆、动能撞击等手段在内的近地天体防御技术作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方案已成为国际共识。纵使目前涌现了一系列协调近地天体威胁应对措施的机构与合作范例,由于这一领域的... 针对行星撞击地球这一横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包括核爆、动能撞击等手段在内的近地天体防御技术作为解决该问题的首选方案已成为国际共识。纵使目前涌现了一系列协调近地天体威胁应对措施的机构与合作范例,由于这一领域的国际法框架尚未发展成熟,目前中国在国际合作层面仍面临着监测预警受限、在轨处置透明度不足以及决策机制有失合理等困境。有鉴于此,当下中国在推进国际合作的同时应积极构建自身太空话语权框架,整合国际条约文件的相关规定和其他公域治理经验,针对近地天体防御提出行动草案,并围绕信息共享、决策以及监督评估分别建立起完整的前、中、后期国际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拓展到外空领域,也将进一步促进外空和平和长期可持续利用,维护全人类在外空领域的共同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预警 在轨处置 近地天体防御 国际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空间智能软体机械臂动力学建模与控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翔 刘红卫 +3 位作者 刘卓群 闫振国 陈小前 黄奕勇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报》 2019年第1期52-61,共10页
空间智能软体机械臂因其结构轻巧、灵活可变、可折叠收缩等特性,在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提出了一种全向驱动的模块化软体机械臂设计方案,利用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气控驱动的软体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基于... 空间智能软体机械臂因其结构轻巧、灵活可变、可折叠收缩等特性,在航天器在轨服务任务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提出了一种全向驱动的模块化软体机械臂设计方案,利用刚柔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气控驱动的软体机械臂动力学模型,基于深度回归卷积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空间非合作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为空间软体机械臂智能控制奠定了技术基础。进一步地,设计并研制了软体机械臂地面原理样机及其试验系统,通过地面试验,对软体机械臂的自主运动控制和识别算法进行了初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体机械臂 在轨服务 动力学建模 目标检测与识别 智能控制
下载PDF
采用混合遗传算法的有限推力轨道拦截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新三 王明建 +1 位作者 赵旭阳 方存忠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23,共4页
在轨道拦截问题中,研究了天基动能拦截器(KKV)的有限推力轨道拦截优化问题。针对在有限推力条件下,确定速度增益变轨方案,提出建立了轨道拦截优化数学模型,并将复形调优算法加入到遗传算法中,利用该混合遗传算法,以发动机燃料消耗质量... 在轨道拦截问题中,研究了天基动能拦截器(KKV)的有限推力轨道拦截优化问题。针对在有限推力条件下,确定速度增益变轨方案,提出建立了轨道拦截优化数学模型,并将复形调优算法加入到遗传算法中,利用该混合遗传算法,以发动机燃料消耗质量最小、拦截时间最短和拦截脱靶量最小为综合优化指标,对轨道拦截进行了优化。以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天基KKV拦截GPS卫星轨道上的目标点为例,分析了混合遗传算法用于轨道拦截优化的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混合遗传算法能有效解决轨道拦截这一复杂非线性多目标优化问题,同时增强了局部搜索能力,提高了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推力 轨道拦截 混合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
下载PDF
空间大质量目标转位操作双臂协调控制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磊 张涛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9-1637,共9页
针对空间中双臂协调转位过程中面临的双臂异构、刚度不同、负载较大、测量/执行误差影响大、抓捕位置随机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空间大质量目标转位操作双臂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双臂转位的几何约束,进行协调转位运动规划。然后,将双... 针对空间中双臂协调转位过程中面临的双臂异构、刚度不同、负载较大、测量/执行误差影响大、抓捕位置随机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空间大质量目标转位操作双臂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双臂转位的几何约束,进行协调转位运动规划。然后,将双机械臂关节划分为主动关节和从动关节,并对主动关节设计关节位置控制器,对从动关节设计零力控制器,从动关节在转位目标的拖动力下进行跟随运动。最后,数学仿真表明了所提出的双臂协调转位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轨服务 双机械臂 大质量目标 协调转位 协调控制
下载PDF
面向高轨目标的强度相干成像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希宇 高昕 +1 位作者 唐嘉 陆长明 《飞行器测控学报》 CSCD 2014年第4期348-353,共6页
强度相干成像技术是指利用地基强度相干阵列测量空间目标光强随机涨落的相干性,可获得目标的空间频谱模值,结合目标先验信息即可恢复目标光强分布图像。这种成像方法具有成像分辨力高、设备精度要求低、受大气湍流影响小等优点,目前已... 强度相干成像技术是指利用地基强度相干阵列测量空间目标光强随机涨落的相干性,可获得目标的空间频谱模值,结合目标先验信息即可恢复目标光强分布图像。这种成像方法具有成像分辨力高、设备精度要求低、受大气湍流影响小等优点,目前已应用于恒星目标的成像观测领域,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地基光学成像手段。在综述强度相干技术原理与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强度相干阵列对高轨目标成像的可行性,认为在利用强度相干阵列对高轨目标成像过程中,主要存在空间频谱探测信噪比低和相位恢复复杂2大难题,提出利用激光主动照明对目标进行探测,同时采用符合计数方法和正则化优化方法可提高探测信噪比与相位恢复质量,对实现高轨目标成像有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相干成像 高轨目标 相位恢复 符合计数 正则化优化
下载PDF
基于汇聚点观测的天基光学监视星座设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宇昊 吴京 +1 位作者 王雪莹 盛卫东 《飞行器测控学报》 CSCD 2014年第5期410-415,共6页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目标监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汇聚点观测的天基光学监视星座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地球静止轨道目标分布特性,针对静止轨道目标在特定位置分布密度较大的特点,设计了监视星座对汇聚点区域进行重点观测的策略。分析了监... 针对地球静止轨道目标监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汇聚点观测的天基光学监视星座设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地球静止轨道目标分布特性,针对静止轨道目标在特定位置分布密度较大的特点,设计了监视星座对汇聚点区域进行重点观测的策略。分析了监视星座的轨道类型和传感器观测策略,提出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设计监视星座和相应的汇聚点区域观测的方法。在满足对汇聚点观测要求及同步带重访周期为1d的条件下,对星座进行了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4颗卫星组成的观测星座,对同步带目标的重访周期小于1d,24h内的平均观测时间约为900s,且能观测到更多的同步带目标。该方法可供工程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静止轨道 汇聚点 天基光学监视星座 空间目标监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