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女褂戏曲主题服饰纹样的叙事研究——以“白纱地洒线绣戏曲人物女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卞向阳 言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57-64,共8页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清代女装的戏曲主题纹样中,其叙事功能体现得尤为突出且具有独到的特色。本文以“白纱地洒线绣戏曲人物女褂”为例,引入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等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一方面探究主体纹样的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将叙...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清代女装的戏曲主题纹样中,其叙事功能体现得尤为突出且具有独到的特色。本文以“白纱地洒线绣戏曲人物女褂”为例,引入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等叙事学的原理和方法,一方面探究主体纹样的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将叙事方法归为单一场景、组合场景和相似场景叙事三类加以分析,另一方面就辅助纹样的叙事形式和功能展开讨论,认为创作者通过有意识的叙事方式呈现出递进式的故事脉络,并引导观者对叙事内容进行自我建构。研究同时表明,戏曲主题服饰纹样叙事受服饰材质、建构空间和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是展示社会生活与文化情趣的有效载体,为深入了解清代女子服饰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样 叙事 女装 清代 戏曲主题
下载PDF
论中国戏曲元素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
2
作者 苏颖 王智鸿 《陶瓷研究》 2024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与陶瓷艺术都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它们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了中国戏曲元素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通过分析戏曲元素的主要内容,及其与陶瓷绘画的渊源、文化意义和相互融合发展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 中国传统戏曲与陶瓷艺术都是中国艺术中的瑰宝,它们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探讨了中国戏曲元素在陶瓷绘画中的表现,通过分析戏曲元素的主要内容,及其与陶瓷绘画的渊源、文化意义和相互融合发展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戏曲元素如何为陶瓷绘画增添生动与活力。同时,将戏曲元素融入陶瓷绘画中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丰富了陶瓷绘画的艺术形式,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题材元素 绘画艺术 运用
下载PDF
四川阆中市邵家湾清代邵万全夫妇墓坊调查简报
3
作者 王彦玉 于睿婷(执笔/绘图)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38,共21页
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四川阆中市邵家湾清代邵万全夫妇墓坊开展调查,对其进行测绘和拓片。墓坊为仿木结构,八字形,整体面阔五开间,七楼,庑殿顶,筒瓦屋面,上有宝顶,下有须弥座。正面刻满雕刻,有墓主夫妇坐像,八仙,福禄寿... 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四川阆中市邵家湾清代邵万全夫妇墓坊开展调查,对其进行测绘和拓片。墓坊为仿木结构,八字形,整体面阔五开间,七楼,庑殿顶,筒瓦屋面,上有宝顶,下有须弥座。正面刻满雕刻,有墓主夫妇坐像,八仙,福禄寿、花卉等吉祥图案以及戏曲雕刻等。一层各间都刻有文字,内容包括墓志、世系、诗词、对联等,由墓志可知,墓葬修建时间为咸丰九年(1859年),该墓为邵万全夫妇生前所建,为二位之“寿藏”。邵万全夫妇墓坊的调查为研究清代川东北地区墓坊结构、雕刻以及葬俗、文学、书法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坊 仿木构 八仙 戏曲雕刻 清代
原文传递
简论《赵氏孤儿》题材剧的演变及文化差异
4
作者 吴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59-63,共5页
元杂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其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蕴含,后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对其改编的题材剧以偏离其真实的面貌出现,使其在文化蕴含上的差异性不断扩大。
关键词 赵氏孤儿 题材剧 文化差异 视界融合
下载PDF
卢胜奎《襄阳宴》的前世今生及其与《鼎峙春秋》的优劣异同
5
作者 李小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1期70-79,共10页
刘备依附刘表期间,襄阳宴遇险一事史书并无记载,但后代文学作品精彩的演绎让此故事深入人心。弄清此事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达,期待可以对当下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有所启示。卢胜奎编剧的京剧《襄阳宴》故事内容、节奏快慢、场面... 刘备依附刘表期间,襄阳宴遇险一事史书并无记载,但后代文学作品精彩的演绎让此故事深入人心。弄清此事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达,期待可以对当下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有所启示。卢胜奎编剧的京剧《襄阳宴》故事内容、节奏快慢、场面冷热、详略安排、细节处理等诸多方面均与《鼎峙春秋》不同,体现了民间与宫廷、小传统与大传统的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宴》 《鼎峙春秋》 卢胜奎 京剧三国戏
下载PDF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的多元文化杂糅特征分析
6
作者 赵娜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0-208,共9页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既符合歌剧艺术一般的体裁形式、本体特征、表现语言,又结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极具蒙古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民俗文化等,因而相关作品呈现出多元文化杂糅的特征。本文聚焦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 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既符合歌剧艺术一般的体裁形式、本体特征、表现语言,又结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极具蒙古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民俗文化等,因而相关作品呈现出多元文化杂糅的特征。本文聚焦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创作,特别是1978年后创作的四部歌剧作品(《萨布素将军》《沙格德尔》《也兰公主》《舍楞将军》),视其为具有独特意义的民族歌剧类型之一。进而运用文化杂糅、多元一体的理论,通过对这类歌剧音乐创作中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的音乐布局、唱腔及器乐的本体分析,阐述其多元文化杂糅特征,以此揭示汉语演唱少数民族题材歌剧的典型形态。关注内蒙古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的基本构成特点与文化特征,这对于认识多民族国家文化艺术的特殊性与内在统一性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少数民族题材汉语歌剧 多元文化 杂糅 统一
原文传递
“清宫演剧热”背景下试析黄山八面厅建筑雕刻与戏曲艺术之合璧
7
作者 黄美燕 《故宫学刊》 2020年第1期-,共24页
明代宫廷的戏曲演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清代宫廷演剧活动继承了明代体制,并在戏曲管理机构、演员的构成、演出形式和剧目等方面有新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既和统治者的喜好分不开,同时也是由民间戏曲演出的影响所致1。康、乾二帝六... 明代宫廷的戏曲演出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清代宫廷演剧活动继承了明代体制,并在戏曲管理机构、演员的构成、演出形式和剧目等方面有新的发展。这样的变化既和统治者的喜好分不开,同时也是由民间戏曲演出的影响所致1。康、乾二帝六次巡幸江南,把大量的江南优伶选入宫中教习民间戏曲,引进当时广为流行的民间戏曲剧目,乾隆时期,内、外学人数多达千人,是清代演剧的高峰。清代宫廷对待民间戏曲的开放态度,把宫廷对民间戏曲的崇尚推向极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戏曲热潮;而金华地区又是婺剧的发源地,义乌自明万历始就有义乌高腔崛起,民间戏曲文化极为兴盛,从而在民间建筑和戏曲文化等方面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黄山八面厅建筑木雕与戏曲艺术的合璧,正好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宫廷和民间戏曲文化热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宫廷 戏剧演出 黄山八面厅 东阳木雕 戏曲雕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