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7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6
1
作者 徐文停 倪诚 +2 位作者 喻任 顾国庆 陆纯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01—2013—06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264例268侧,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168例171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97侧(含因手法复位再移位者8...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01—2013—06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264例268侧,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168例171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97侧(含因手法复位再移位者8例8侧)。结果264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根据Cooney标准进行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84.8%,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优良率为95.9%。结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患者痛苦较小,故仍可作为稳定或相对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外固定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跟骨严重压缩型骨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62
2
作者 屠重琪 饶书城 +1 位作者 宋跃明 刘浩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年第3期156-158,共3页
报道11例(12个跟骨)跟骨压缩型骨折.按Essex—Lopresti分类;Ⅱ°7个、Ⅲ°5个,均采用海绵加压螺钉固定及或骨折塌陷区植骨治疗.经平均19个月的随访,优良率达81.8%.作者认为:(1)跟骨骨折后影响足部功能的内在因素是早期对B(?)hle... 报道11例(12个跟骨)跟骨压缩型骨折.按Essex—Lopresti分类;Ⅱ°7个、Ⅲ°5个,均采用海绵加压螺钉固定及或骨折塌陷区植骨治疗.经平均19个月的随访,优良率达81.8%.作者认为:(1)跟骨骨折后影响足部功能的内在因素是早期对B(?)hler角、跟骨体的高度和宽度、距下关节面及跟骨轴的复位程度;(2)骨折塌陷区复位后大量植骨是防止骨折不愈合或跟骨体再度塌陷的关键;(3)术后早期非负重性功能锻炼有助于足部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折 切开 骨折内固定
下载PDF
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扩髓对局部血供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56
3
作者 范卫民 王道新 李翔 《中华创伤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胫骨血流量和骨折愈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用杂种犬 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所有动物模拟右侧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一组扩髓后行交锁髓内钉固定 ,另一组髓内钉... 目的 探讨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胫骨血流量和骨折愈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用杂种犬 2 0只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10只。所有动物模拟右侧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一组扩髓后行交锁髓内钉固定 ,另一组髓内钉固定前不扩髓。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 ,测量髓内钉固定前后骨折端血供情况 ,术后 2 ,6 ,12周再次测量骨折端血供情况。每次测量后摄片检查。第 12周处死动物 ,取出髓内钉 ,以胫腓骨标本做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1)髓内钉固定后 ,非扩髓组骨折端平均血流量为 (4 6± 9)mV ,扩髓组为 (2 3± 6 )mV ,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此后扩髓组血供恢复缓慢 ,至第 12周血供仍未恢复到骨折前水平。 (2 )X线片显示 ,扩髓组骨折均愈合不良或不愈合 ;而非扩髓组除 1只外 ,均愈合良好。 (3)生物力学测试显示 ,扩髓组骨折愈合强度较非扩髓组差。 结论 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时 ,扩髓对骨折端的血供和骨折愈合强度有明显影响。建议临床上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腓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钉 骨折愈合
原文传递
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8
4
作者 付备刚 王秀会 +1 位作者 蔡攀 夏胜利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1,对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10例股骨干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例采用闭合复位,50例采用切开复位。比较...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01,对采用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10例股骨干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0例采用闭合复位,50例采用切开复位。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闭合复位组获得平均14(6~20)个月随访,切开复位组获得平均16(8~22)个月随访。闭合复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SS评分分别为(84.170±15.228)min、(149.250±33.659)ml、(5.290±1.113)个月、(86.980±6.736)分,切开复位组分别为(84.940±15.745)min、(441.800±76.277)ml、(8.170±2.123)个月、(82.100±9.351)分;闭合复位组与切开复位组比较,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较切开复位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复位组术后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出现股骨外旋畸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8.333%。切开复位组术后6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浅表感染,1例深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0%。闭合复位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时,闭合复位疗效优于开放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交锁髓内钉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被引量:47
5
作者 巫伟东 詹伟彦 +2 位作者 何开正 邱华文 黄醒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2期1526-1528,共3页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2月~2002年11月,14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按AO分类:11A3型2例,11B1型1例,B2型5例,B3型4例,11C1型1例,C2型1例,经切开复位AO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6~15个月随访,无...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2月~2002年11月,14例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按AO分类:11A3型2例,11B1型1例,B2型5例,B3型4例,11C1型1例,C2型1例,经切开复位AO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经6~15个月随访,无1例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全部骨折均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8%。结论:锁定钢板具有高度稳定性,是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特别是粉碎骨折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切开复位 锁定钢板 内固定 手术治疗
下载PDF
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5
6
作者 赵志 吴敏 +3 位作者 肖玉周 周新社 周建生 官建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5-499,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组(经皮... [目的]比较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研究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5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组(经皮组)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软组织缺损或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排除在外,32例采用经皮撬拔复位空心螺钉固定,男25例,女7例;平均40.3岁;SandersⅡ型17例,Ⅲ型15例。33例手术内固定治疗,男24例,女9例;平均38.5岁;SandersⅡ型16例,Ⅲ型17例。术后随访按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评分,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宽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5例患者均骨性愈合并获得16~2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25个月,经皮撬拔复位空心螺钉固定和手术内固定治疗组术前与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结节高度、宽度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OFAS评分结果比较显示,SandersⅡ型经皮组优于切开组(P〈0.05),SandersⅢ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优2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3.8%,切开组优21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经皮组无1例发生空心螺钉脱出、骨折不愈合、感染及皮肤坏死、关节面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切开组出现1例皮肤浅表感染,2例伤口不愈合、皮肤边缘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撬拔空心钉固定与“L”型外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均佳,但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软组织风险更低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拔 切开手术 固定术
原文传递
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43
7
作者 卢旭 侯念宗 +2 位作者 李晔 孙仁义 李庆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LORIF+E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8例,筛选年龄、性别、骨折严...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行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LORIF+E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间本院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8例,筛选年龄、性别、骨折严重程度等相似的38例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ORIF)治疗的患者与其对照,评估两组患者在手术和住院时间、医疗花费、骨折复位、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两组患者在Sarmiento评分、Dienst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RIF+EF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显著低于ORIF组。[结论]对于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支架操作简单、固定确实、费用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原文传递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42
8
作者 张秋林 王秋根 +7 位作者 纪方 王万宗 汤旭日 禹宝庆 陆晴友 唐昊 吴剑宏 张春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22-1126,共5页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 外固定器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内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43
9
作者 廖文利 何久盛 曹立峰 《临床骨科杂志》 2019年第4期492-495,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分为撬拨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解剖学相关指标和疗效(...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入院单双日分为撬拨复位组、切开复位组,每组55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解剖学相关指标和疗效(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结果患者术后1、3、6个月均成功进行了返院复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撬拨复位组均少于切开复位组(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B hler角与Gissane角显著上升、跟骨宽度显著下降(P<0.05)。术后6个月Gissane角撬拨复位组高于切开复位组(P<0.05)。末次随访按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撬拨复位组优良率为81.82%,切开复位组优良率为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螺钉脱出、皮肤浅表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发生情况撬拨复位组显著少于切开复位组(P<0.05)。结论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均佳,但是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40
10
作者 于晓雯 施忠民 曾炳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68例8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在C臂机透视下利用Y形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术后进行放射学评估。术后一年临床评估采用Ma... 目的观察和分析切开复位Y形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68例8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经跟骨外侧L形切口在C臂机透视下利用Y形钢板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术后进行放射学评估。术后一年临床评估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和Morrey方法。结果68例82侧平均随访26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58侧,良16侧,可6侧,优良率达90.24%。距下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影响为64侧,轻度受限12侧,中度为4侧,显著受限2侧。术后跟骨长度、高度、宽度、距下后关节面复位及Bhler角和Gissane角均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熟悉跟骨解剖结构、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早期功能锻炼,利用Y形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形钢板 跟骨关节内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98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3
11
作者 冯青 许效坤 +3 位作者 曹希武 苏海涛 丁光宁 徐国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2期168-170,174,共4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型内外踝双骨折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98例非粉碎型内外踝双骨折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后外踝有无疼痛及术后1年AOFAS足踝评分。结果闭合复位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骨折愈合后外踝出现疼痛发生率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P<0.05)。闭合复位组51例术后随访16~81个月,平均29.7月,骨折全部愈合;切开复位组42例随访17~80个月,平均28.3月,4例出现切口红肿、皮缘坏死,经换药后切口愈合,无深部感染发生,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具有出血少、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后外踝疼痛发生率低的优点,并能获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同的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空心螺钉 闭合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韧带修复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吴健波 朱敏华 余小冬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韧带修复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及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中山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5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接受ORIF治疗,对照组术中不修补三角韧带,观察组术中使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VAS评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骨代谢指标、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110.84±13.61)min vs.(99.16±9.59)min,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15.64±2.07)d vs.(18.69±2.42)d,(11.36±1.88)周vs.(13.52±2.04)周,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03±0.56)分vs.(3.62±0.71)分,(1.16±0.20)分vs.(2.23±0.28)分,P<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AOF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6.73±8.60)分vs.(77.50±7.94)分(P<0.05),且观察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明显高于对照组(139.34±16.70)U/L vs.(110.45±12.36)U/L,(7.45±1.05)μg/L vs.(5.98±0.78)μg/L,(131.46±12.76)μg/L vs.(114.74±10.01)μg/L,血清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明显低于对照组(0.33±0.05)μg/L vs.(0.49±0.06)μg/L,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9.29%vs.77.78%,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7%vs.3.70%,P>0.05)。结论联合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改善骨代谢,有助于促进骨质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好,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损伤 切开复位 修复 内固定 骨代谢
下载PDF
切开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1
13
作者 张铁山 赵刚 +1 位作者 陈杰 张文龙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1诊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51例,32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1诊治的移位股骨颈骨折51例,32例采用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闭合复位组),19例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切开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情况(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12~90个月,平均39个月。闭合复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中透视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移位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低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位股骨颈骨折 切开复位 闭合复位 空心钉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14
作者 王伟 张里程 +2 位作者 杨占辉 石明国 张金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15例患者采用钢板固定,19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1例,良17例,中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其显露清晰,可对后踝骨块精确复位并牢固固定,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后外侧入路 疗效
下载PDF
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6
15
作者 邓磊 肖京 刘沂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对 6 2例共 70个跟骨骨折治疗做回顾性分析 ,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手术包括撬拔法、单纯切开复位骨胶填充和外固定、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和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 (ModifiedHerbertscrew)内固定。 1 1例复位... 目的 对 6 2例共 70个跟骨骨折治疗做回顾性分析 ,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手术包括撬拔法、单纯切开复位骨胶填充和外固定、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和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 (ModifiedHerbertscrew)内固定。 1 1例复位后植骨。平均随访时间 3年 (2 4~ 6 0个月 )。结果 按MarylandFootScore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手术组优良率为86 1 % ,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 70 % (P <0 0 5 )。结论 对跟骨骨折Essex LoprestiⅡ型和Ⅲ型 ,应积极采用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多用于Ⅱ型 ,而跟骨钢板多用于Ⅲ型。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相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治疗 开放复位 撬拔 内固定 植骨
下载PDF
微创经皮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8
16
作者 李德胜 杨明贵 +1 位作者 马健 李光旭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164-2165,共2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微创组),28例行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2例胫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4例行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微创组),28例行传统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传统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过程及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创组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痂形成时间和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微创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符合生物及力学原则,术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经皮微创 切开复位 内固定 比较
下载PDF
两种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36
17
作者 张青山 张蜀华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6期515-519,共5页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 目的比较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拓展临床医师对于跟骨骨折治疗的临床思路,为科学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一定的经验和参考。方法将纳入研究的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56例跟骨新鲜骨折分为A、B两组:A组即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组(撬拨组,28例),B组即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切开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及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标准),而后对各项观察指标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6例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影像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撬拨组足部功能评分及优良率稍高于切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SandersⅡ型、Ⅲ型)同样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而且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是治疗跟骨骨折可靠、有效、实用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下载PDF
踝关节截骨器在踝关节融合术的应用 被引量:36
18
作者 沙良宽 田家祥 +2 位作者 李敬祥 田振兴 李利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8-562,共5页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闭合组(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1... 目的比较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2年5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22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闭合组(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1例)和切开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6l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骨折分型、Bohler角、Gissane角及伤后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及术后影像学结果。结果闭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切开组(P〈0.05)。两组均无深部感染,但切口组发生切口裂开3例、皮缘坏死2例及切口感染l例,闭合组未发生切口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闭合组随访时间24~68个月,平均38.7个月;开放组随访时间26~66个月,平均38-7个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2,P=0.121)。末次随访时,闭合组和切开组患者术后Bohler角(t=-27.929,P=0.000;t=-32.565,P=0.000)和Gissane角(t=-26.351,P=0.000;t=-25.561,P=0.000)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2,P=0.624)。结论对于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切口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微创 经皮撬拨复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谦 路遥 +4 位作者 马腾 任程 李明 张堃 李忠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35例)和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的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的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的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开放性 下肢骨 外固定器 分期治疗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重度开放性Pilon骨折的治疗 被引量:32
20
作者 曾宪铁 庞贵根 +4 位作者 马宝通 梅晓龙 孙翔 王佳 贾鹏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度开放性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4月至2008年7月收治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21例,骨折按AO/OTA分类,均为C型,C2型17例,C3型4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照Gustilo标准,Ⅱ度18例,ⅢA... 目的探讨重度开放性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选择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4月至2008年7月收治开放性Pilon骨折患者21例,骨折按AO/OTA分类,均为C型,C2型17例,C3型4例;软组织损伤程度按照Gustilo标准,Ⅱ度18例,ⅢA度2例,ⅢB度1例。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受伤时间的不同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GustiloⅡ度C2型16例,GustiloⅡ度C3型2例,GustilomA度C2型1例,采用创面清创胫骨有限内固定结合支架外固定术;GustilomA度C3型1例,GustiloⅢB度C3型1例,采用创面清创跟骨牵引、延期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48个月的随访,平均2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评估结果(Burwell—Charnley标准):解剖复位6例,复位~般14例,复位差1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2.5-11个月,平均4.7个月,其中骨折延迟愈合2例,延迟愈合率9.5%。创面皮肤浅表坏死2例,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感染率14.3%。早期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发生率38.1%。按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评分为66-94分,平均8512分。主要并发症包括皮肤、软组织坏死、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等。结论治疗开放性Pilon骨折要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及受伤时间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正确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骨与软组织血运的保护是治疗关键。严格的清创、合理应用抗生素、酌情植骨、适时的功能锻炼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性研究Ⅳ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