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登封地区寒武系第三统鲕粒和鲕粒灰岩演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齐永安 杨小伟 +3 位作者 代明月 李妲 王敏 刑智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5-64,共10页
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的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的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 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的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的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的同心鲕和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鲕粒灰岩 寒武系 第三统 张夏组 豫西
下载PDF
渝北巫溪鱼鳞剖面灯影组鲕粒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
作者 赵东方 胡广 +4 位作者 张文济 王利超 李飞 谭秀成 连承波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1-202,共12页
鲕粒是恢复古海水性质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巫溪鱼鳞剖面震旦系地层的实测,发现该剖面鲕粒发育于灯影组二段上部,且可以划分为两个鲕粒层。底部鲕粒层(鲕粒层A)厚约5.5 m,顶部鲕粒层(鲕粒层B)厚约1.4 m,两个鲕粒层之间为厚约2.4 ... 鲕粒是恢复古海水性质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巫溪鱼鳞剖面震旦系地层的实测,发现该剖面鲕粒发育于灯影组二段上部,且可以划分为两个鲕粒层。底部鲕粒层(鲕粒层A)厚约5.5 m,顶部鲕粒层(鲕粒层B)厚约1.4 m,两个鲕粒层之间为厚约2.4 m的泥—粉晶云岩。显微特征表明,鲕粒虽然完全白云石化,但纹层特征保存良好。鲕粒类型以泥—微晶鲕为主,同心鲕和同心—放射鲕次之,其余类型鲕粒发育较少。研究区灯二段鲕粒云岩为台地浅水鲕粒滩沉积,同心鲕和同心—放射鲕指示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泥—微晶鲕发育于水体相对较为安静的环境,而破碎再生鲕则可能与风暴事件相关。保存清晰的纹层可能表明鲕粒云岩是早期拟晶白云石化后的产物,因此灯影二段上部鲕粒白云岩是研究前寒武海水性质的良好载体。鲕粒纹层以同心状和同心—放射状主,指示灯影期海水性质可能为文石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古海水性质 拟晶白云石化 灯影组
下载PDF
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徐庄组鲕粒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邢延路 冯李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7-528,共12页
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徐庄组鲕粒灰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有核及无核同心—放射状鲕、单(或多)晶鲕、泥晶鲕和复合鲕,而且还发现了暗色颗粒包壳、凝聚颗粒和黄铁矿聚集体等特殊组构。暗色颗粒包壳的发现尚属首次,... 对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徐庄组鲕粒灰岩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其中不仅发现了有核及无核同心—放射状鲕、单(或多)晶鲕、泥晶鲕和复合鲕,而且还发现了暗色颗粒包壳、凝聚颗粒和黄铁矿聚集体等特殊组构。暗色颗粒包壳的发现尚属首次,其可能是丝状蓝细菌菌体的残留物。凝聚颗粒由方解石或白云石构成,可能代表了微生物席内的含氧气泡。生物碎屑上的附着体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的痕迹,在其内部发现有类似鲕粒的球状颗粒。复合鲕胶结松散,包壳不发育,表明其可能形成于相对稳定的水体环境。研究表明,徐庄组鲕粒可能形成于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浅海环境中,微生物在鲕粒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徐庄组 微生物 水动力 古环境 北京西山 下苇甸
下载PDF
Calcified Biofilms from Cambrian Oolitic Limestones in China 被引量:6
4
作者 LIU Wei ZHANG Xing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0-76,共7页
Calcified biofiims are preserved as thin micritic coatings in the Cambrian oolitic limestone of two sections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 Standard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biofilms were developed during... Calcified biofiims are preserved as thin micritic coatings in the Cambrian oolitic limestone of two sections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 Standard petr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 biofilms were developed during the early diagenetic stage immediately after the freshly deposited ooids, proceeding in the continuous sequence of depositional processes. The biofilm outlines are highly irregular, with steep sides, tower-like structures and overhanging projections; the internal fabric of the biofilms is composed of roughly laminated micrite aggregates with channel-like structures. Biofilms exhibit a strong fluorescent reaction. Detailed SEM examination suggests that the biofilms are biotically dominated by cyanobacteria.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microbial colonies, such as biofilms, can develop on ooid cortices and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microstructures of those o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BIOLOGY ooids MICRITE cyanobacteria CAMBRIAN Hu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下载PDF
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鲕粒成因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朋威 周川闽 +1 位作者 金廷福 王果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6-403,共8页
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几乎分布于整个华北地区,其成因曾是一个古老的地质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并结合镜下鉴定与能谱分析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层中铁质鲕粒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几乎分布于整个华北地区,其成因曾是一个古老的地质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并结合镜下鉴定与能谱分析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本溪组铁质层中铁质鲕粒结构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大部分铁质鲕粒具有放射结构,并能隐约看到同心圈层,同时,在鲕粒内部及其周围发现了大量的似蓝细菌丝状体,以及铁质凝块和球粒,具有明显的微生物成因特征。因此,认为铁质鲕粒的形成与微生物密切相关,微生物参与了铁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式”铁矿 鲕粒 微生物成因
下载PDF
河北涉县巨鲕粒灰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新站 于维满 刘才云 《矿产与地质》 2018年第5期847-851,共5页
鲕粒,一直存在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的争论,其实这两种成因都客观存在,而且存在两种成因都有的混合成因。对涉县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中发现的巨型鲕粒,通过手标本和薄片观察,发现鲕粒形成前期属于化学成因,受水动力条件的限制,化学成因的鲕... 鲕粒,一直存在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的争论,其实这两种成因都客观存在,而且存在两种成因都有的混合成因。对涉县寒武系张夏组地层中发现的巨型鲕粒,通过手标本和薄片观察,发现鲕粒形成前期属于化学成因,受水动力条件的限制,化学成因的鲕层最大生长直径5mm左右。后期鲕粒圈层通过与核形石和藻叠层的微观对比,确定属于生物成因,且生物有一个从繁盛到消亡的过程。鲕粒的生长终止于一层泥质薄膜,被含骨屑和泥质的泥晶方解石所胶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高能鲕层 生物鲕层 化学成因 生物成因 涉县 河北
下载PDF
桂西二叠系沉积型铝土矿鲕粒成因机制探讨
7
作者 张启连 韦访 +8 位作者 邓军 李活松 陈文伦 宫研 覃洪锋 辛晓卫 黄尚恒 王学恒 苏可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6,共16页
已有研究表明铝土矿中鲕粒的Al含量普遍高于基质,但鲕粒富集Al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桂西地区铝土矿进行宏微观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EPMA)和X粉晶衍射分析,研究了矿石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试图分析铝土矿中鲕粒生长机制。含... 已有研究表明铝土矿中鲕粒的Al含量普遍高于基质,但鲕粒富集Al过程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对桂西地区铝土矿进行宏微观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测试(EPMA)和X粉晶衍射分析,研究了矿石构造和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试图分析铝土矿中鲕粒生长机制。含矿岩系层序多变特征表明桂西铝土矿为陆相成因;鲕粒内部圈层Al含量大于50%,而Si含量小于1%,Fe含量波动于1%左右,证明矿石中鲕粒Al的含量比基质的高,同时硬水铝石的结晶程度亦较高;与鲕粒生成有密切关系的构造主要为凝胶和裂隙,两者为正反馈关系;胶体在分离过程中出现分凝,主要形成富铝、富硅和富铁凝胶,分凝过程中Fe、Si亲和性强,两者的迁移能力均高于Al。分析认为鲕粒形成于浅埋阶段,是一种凝胶的反复分凝过程,受控于湿润-干热气候,成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充水阶段、湿润阶段和干热阶段,成核机制为脱水收缩,圈层增长机制为成胶-凝胶老化交替。铝土矿型风化壳的物质搬运过程使鲕粒的圈层停止生长,形成夭折鲕,若条件有利则形成再生鲕。首次引入磁场的概念解释了鲕粒保持浑圆形习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凝胶 鲕粒 干裂纹 电负性 老化 磁场 桂西
下载PDF
Origin of iron-rich minerals,ooids and pisoids in the Jurassic ooidal ironstones of the Labino-Malkin region(Caucasus)
8
作者 Natalia A.Kalinina Maxim A.Rudmin +2 位作者 Mikhail Sherstyukov Prokopiy Maximov Abdul-Gapur Kerimov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75-494,共20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ddle Jurassic rocks of the Labino-Malkin zone(Caucasus),represented by ooidal ironstones,biogenic limestones,and nodular phosphorites.All rocks contain ooids/pisoids.Based on the mineral ...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ddle Jurassic rocks of the Labino-Malkin zone(Caucasus),represented by ooidal ironstones,biogenic limestones,and nodular phosphorites.All rocks contain ooids/pisoids.Based on the mineral composition,nine types of ooids and three possible scenarios for their form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The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oids indicates the variable conditions of their deposition and repeate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including fluctuations in theredox regime.The access of oxygen in the bottom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increasing oxic condition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egression of the sea and/or the inflow of meteoric waters.The main sources of ooids are the drift of material from the continent and convecting metal-bearing meteoric and/or deep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oidal ironstones Mineral formation ooids Pisoids Mineral chemistry
原文传递
峡东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鲕粒灰岩微相分析及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伟 张兴亮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0年第1期49-54,共6页
通过对峡东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底部鲕粒灰岩进行微相分析,划分出放射鲕型鲕粒灰岩(SMF15-R)、同心鲕型鲕粒灰岩(SMF15-C)以及微晶鲕型鲕粒灰岩(SMF15-M)三种不同类型的鲕粒灰岩亚相。通过与标准微相类型中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和缓坡... 通过对峡东地区下寒武统天河板组底部鲕粒灰岩进行微相分析,划分出放射鲕型鲕粒灰岩(SMF15-R)、同心鲕型鲕粒灰岩(SMF15-C)以及微晶鲕型鲕粒灰岩(SMF15-M)三种不同类型的鲕粒灰岩亚相。通过与标准微相类型中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和缓坡模式相带对比,认为研究区鲕粒形成于镶边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局限环境至台地边缘鲕滩相的沉积环境。对鲕粒粒径大小和类型的分析,支持后期海侵事件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寒武统 鲕粒 微相 沉积相带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馒头组鲕粒中的泥晶方解石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百兵 齐永安 +1 位作者 郑伟 李小燕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3-612,共10页
依据鲕粒的形态、结构及方解石组成,将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馒头组鲕粒灰岩中的鲕粒分为4种类型:不规则放射状泥晶鲕粒、泥晶套亮晶表皮鲕粒、同心放射状泥晶鲕粒和规则放射状微亮晶鲕粒。这些鲕粒多由泥晶方解石组成,且泥晶方解石可出现... 依据鲕粒的形态、结构及方解石组成,将豫西宜阳地区寒武系馒头组鲕粒灰岩中的鲕粒分为4种类型:不规则放射状泥晶鲕粒、泥晶套亮晶表皮鲕粒、同心放射状泥晶鲕粒和规则放射状微亮晶鲕粒。这些鲕粒多由泥晶方解石组成,且泥晶方解石可出现在鲕粒的不同部位,从而与研究区张夏组的鲕粒明显不同,后者由亮晶方解石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鲕粒中的泥晶方解石表现为六边形蜂格和片状壁,而这种结构被认为是细菌或蓝细菌的细胞结构,是由附着的微小晶粒呈切向围绕细菌或蓝细菌排列所致。构成蜂格结构的矿物主要为碳酸钙,其被认为是蓝细菌死亡后灰泥化的结果。由此可见,鲕粒中泥晶方解石的形成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这对于阐明鲕粒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寒武系 鲕粒 泥晶方解石 丝状体 微生物成因
下载PDF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Micro-Meso and Macroscopic Structures on the Western Limb of the Hazara Kashmir Syntaxis, Pakistan
11
作者 Sohaib AHMAD Asghar ALI Khaista REHM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1573-1623,共51页
Detailed micro-meso to macroscopic structural analyses reveal two deformation phases in the western limb of the Hazara-Kashmir Syntaxis(HKS). Bulk top to NW shearing transformed initially symmetrical NNE-SSW trendin... Detailed micro-meso to macroscopic structural analyses reveal two deformation phases in the western limb of the Hazara-Kashmir Syntaxis(HKS). Bulk top to NW shearing transformed initially symmetrical NNE-SSW trending meso to macroscopic folds from asymmetric to overturned one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trend. Sigmoidal en-echelon tension gashes developed during this deformation,that were oblique to bedding parallel worm burrows and bedding planes themselves. Strain analyses of deformed elliptical ooids using the Rf/Ф method constrain the internal strain patterns of the NNE-SSW structures. The principal stretching axis(S3) defined by deformed elliptical ooids is oriented N27°E at right angles to WNW-ESE shortening. The deformed elliptical ooids in sub-vertical bedding vertical planes contain ooids that plunge -70° SE due to NW-directed tectonic transport. Finite strain ratios are1.45(Rxy) parallel to bedding plane and 1.46(Ryz) for the vertical plane. From these 2D strain values, we derive an oblate strain ellipsoidal in 3D using the Flinn and Hsu/Nadai techniques. Strains calculated from deformed elliptical ooids average-18.10% parallel to bedding and-18.47% in the vertical plane.However, a balanced cross-section through the study area indicates a minimum of--28% shortening.Consequently, regional shortening was only partially accommodated by internal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zara-Kashmir Syntaxis meso to macroscopic folds sigmoidal en-echelon gash fractures deformed elliptical ooids Rf/Ф method
下载PDF
歧口凹陷滨海地区沙一下鲕粒发育特征与重力流沉积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伟 柳飒 韩文中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599-607,共9页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 沙一下沉积时期,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滨海斜坡和歧北低斜坡滨海地区主要沉积类型为重力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沧县隆起。同时在滨海地区CT16×1等井沙一下部分取样薄片中发现鲕粒的存在。通过对歧口凹陷300余口井沙一下亚段薄片等资料的统计分析,认为滨海地区沙一下层段中的鲕粒为异地鲕粒,其来源主要为板桥斜坡及滨海斜坡,以上地区在沙一下沉积时期虽然仍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但在某些短时段内,存在"暖、清、浅"的区域性欠补偿的高钙清水沉积,发育含鲕粒的碳酸盐岩,形成的原地鲕粒在后期重力流滑塌等事件活动的作用下,沿着滨海、港东断层等输送通道被搬运至滨海地区。通过此次鲕粒来源分析,一方面重新梳理了歧口凹陷两大盆外物源(北部燕山、西部沧县隆起)的波及范围,深化了对歧口凹陷沙一下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的认识;另一方面发展形成了利用地震相、测井相、岩芯相和薄片相"四相合一"的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鲕粒 四相合一 沙一下 滨海地区 歧口凹陷 天津
下载PDF
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李飞 王夏 +1 位作者 薛武强 颜佳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5-595,共11页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 华南下三叠统缓坡背景的地层中广泛发育高能滩相鲕粒灰岩,其中含相当数量的巨鲕,粒径大部分在2~6mm之间,最大可达12 mm。巨鲕的核心类型以多晶粒状方解石和球粒为主,具明暗相间的同心纹层,沿切线方向定向排列的晶体结构表明其原生矿物可能为文石。含巨鲕灰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交互沉积,指示了当时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巨鲕在新元古代地层中广泛发育,但在显生宙和现代海洋环镜中超过5 mm的鲕粒相当少见。巨鲕在二叠纪末灭绝事件后大量出现,随着中三叠世生态的复苏、海洋环境趋于正常而又消失。这些特征说明巨鲕可以作为一种错时相沉积物,它的形成无疑与当时的生态和海水环境有关,代表着一类特殊的沉积学现象。分析了巨鲕产出背景、微观结构和沉积特征,对于了解其成因、探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突变期异常的生态状况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鲕 错时相 早三叠世 华南
下载PDF
鲕粒原生矿物识别及对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飞 武思琴 刘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0-511,共12页
鲕粒是碳酸盐沉积过程中一类非常特殊的颗粒类型,为研究当时的沉积背景、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甚至储层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鲕粒的矿物组成及控制因素问题,长期受到忽视。组成鲕粒的原生矿物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在... 鲕粒是碳酸盐沉积过程中一类非常特殊的颗粒类型,为研究当时的沉积背景、水动力条件、气候环境,甚至储层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然而,鲕粒的矿物组成及控制因素问题,长期受到忽视。组成鲕粒的原生矿物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在显生宙表现为三个以文石和高镁方解石占主导的时期以及两个以低镁方解石占主导的时期,这也被称作"文石海"和"方解石海"时期。原生矿物的组成,制约着鲕粒的纹层结构、保存程度以及成岩特征,还蕴含着海水化学成分变化的线索。鲕粒原生矿物识别主要依据:1原生纹层结构;2保存程度;3微量元素浓度,尤其是Sr-Mg的浓度。文石质鲕粒受文石不稳定性的影响,原生结构保存程度较差;一般保存有典型的文石残余纹层结构(例如砖砌结构、溶解变形结构以及偏心结构等);在封闭成岩环境下原生矿物为文石质的鲕粒Sr浓度往往大于2 000ppm;纹层结构主要为切线状(占主导)和放射状。方解石质鲕粒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高镁方解石两种类型:低镁方解石为稳定矿物,原生结构一般保存良好。尽管高镁方解石也为亚稳定矿物,但成岩转换后的保存程度好于文石。两者Sr含量一般均低于1 000 ppm,Mg含量一般在0~20 mol%Mg CO3(两者以4 mol%Mg CO3为界)。高镁方解石受成岩作用影响,在纹层中往往保留有微粒白云石包裹体;海相地层中保存的方解石质鲕粒为放射状或同心—放射状结构。另外还存在一类由两种矿物共同构成的双矿物鲕粒,可以通过分析两类纹层在结构和保存特征上的差异进行区分。鲕粒原生矿物成分随时间的波动变化受到海水化学条件,尤其是Mg/Ca比值,大气二氧化碳分压以及碳酸盐饱和度的控制。Mg/Ca比值的波动决定着鲕粒原生矿物类型的长期变化规律。一些突发性事件可能会扰动(区域)短时间尺度下鲕粒原生矿物的组成,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鲕粒 鲕粒原生矿物 MG/CA 碳酸盐饱和度
下载PDF
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叠层石中的底栖鲕粒:基本特征和重要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倪胜利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491,共7页
鲕粒是碳酸盐岩中最普遍的包覆颗粒之一,其成因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对解释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发育多期叠层石生物丘(层),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在崮山组上部和凤山组下部叠层石生物丘(层... 鲕粒是碳酸盐岩中最普遍的包覆颗粒之一,其成因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对解释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西郊下苇甸剖面寒武系发育多期叠层石生物丘(层),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在崮山组上部和凤山组下部叠层石生物丘(层)中发育有大量的底栖鲕粒。分析其产出特征及微观组构形态,认为底栖鲕粒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更多地支持了鲕粒微生物成因的观点,同时也增加了碳酸盐颗粒的多样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追索该发现的科学含义,为深入了解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形成与微生物席沉积学提供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鲕粒 叠层石 崮山组 凤山组 寒武系
下载PDF
寒武纪芙蓉统均一石沉积组构及环境特征——以河北涞源长山组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肖恩照 王皓 +2 位作者 覃英伦 Khalid Latif Muhammad Riaz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90,共15页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均一石沉积组构与形成环境特征,系统性地针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芙蓉统长山组均一石生物丘进行研究。芙蓉统长山组从下部陆棚相钙质泥岩向上变浅至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组成了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三级层序顶部的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层,代表强迫型海退过程沉积,其内部发育一系列米级均一石生物丘。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丘主体为致密泥晶及少量微量晶组成,其中可见到附枝菌(Ep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微生物化石。这些钙化微生物(蓝细菌)化石的出现,代表了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证据,同时间接的说明均一石生物丘形成于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过程之中。同时,生物丘内还局部集中发育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机制。因此,河北涞源长山组顶部的均一石生物丘,尽管泥晶和微亮晶是其基本构成,但是各种钙化蓝细菌化石以及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局部出现表明了在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中复杂的微生物活动信号,成为了解生物丘形成机制、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一石生物丘 钙化微生物 底栖鲕粒 草莓状黄铁矿 寒武系芙蓉统
下载PDF
四川秀山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的骨骼葛万藻藻鲕及岩石学意义 被引量:9
17
作者 侯奎 陈延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5-91,T002,共8页
叠层石有正常叠层石和骨骼叠层石之分。与葛万藻有关的骨骼叠层石分为骨骼葛万藻叠层石、骨骼葛万藻核形石、骨骼葛万藻藻鲕和骨骼葛万藻凝块石等四类。骨骼葛万藻藻鲕是由葛万藻藻球经过重结晶作用而变成的。镜下观察,这种鲕由葛万藻... 叠层石有正常叠层石和骨骼叠层石之分。与葛万藻有关的骨骼叠层石分为骨骼葛万藻叠层石、骨骼葛万藻核形石、骨骼葛万藻藻鲕和骨骼葛万藻凝块石等四类。骨骼葛万藻藻鲕是由葛万藻藻球经过重结晶作用而变成的。镜下观察,这种鲕由葛万藻及其捕获粘结的碎屑颗粒、葛万藻重结晶残余结构和重结晶方解石晶体三部分构成。骨骼葛万藻藻球是潮间和潮下低能环境中形成的,它为鲕的生物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葛万藻 藻鲕 下寒武纪 重结晶
下载PDF
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豆鲕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18
作者 程顺波 刘阿睢 +3 位作者 李荣志 韦义师 刘君豪 胥明 《华南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232-239,共8页
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中发育丰富的豆鲕粒,早期被认为是胶体化学成因。但是鲕粒类型复杂、含丰富砂屑和泥屑与胶体化学成因相悖。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桂西平果矿田布绒、太平矿床和都结矿点的豆鲕分布规律、内部结构... 桂西二叠纪喀斯特型铝土矿中发育丰富的豆鲕粒,早期被认为是胶体化学成因。但是鲕粒类型复杂、含丰富砂屑和泥屑与胶体化学成因相悖。本文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桂西平果矿田布绒、太平矿床和都结矿点的豆鲕分布规律、内部结构和矿物成分进行研究,并通过与国内外红土型铝土矿的豆鲕粒(或结核)对比,详细探讨该地区喀斯特型铝土矿中豆鲕在红土期形成机制及后期地质改造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古地貌对豆鲕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布绒、太平矿床发育在古碳酸盐岩海岛平原,铝土化过程强烈,弱机械搬运形成的豆鲕类型复杂,圈层较少,成分为三水铝石+高岭石。后期压实作用将豆鲕垂向压缩,成岩作用将大部分豆鲕成分改造为硬水铝石+绿泥石。都结矿点发育在古碳酸盐岩半岛滨岸喀斯特低山丘陵区,铝土化过程微弱,强机械搬运形成豆鲕类型简单,圈层较多,核心为铁质,外圈为三水铝石+高岭石。后期压实作用对豆鲕形态没有影响,成岩作用仅将豆鲕中三水铝石改造成硬水铝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豆鲕 成因 喀斯特型 二叠纪 桂西
下载PDF
塔北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多类型共生鲕粒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一雄 何治亮 +3 位作者 陈代钊 储呈林 董少峰 张庆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74,共19页
碳酸盐岩中的鲕粒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剖面、星火1井区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潟湖相及浅滩相沉积中发现了多种类型鲕粒及其共生现象。文中通过剖面详勘、岩心观察以及薄铸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 碳酸盐岩中的鲕粒是古沉积环境重建的重要载体之一。塔里木盆地北部露头剖面、星火1井区埃迪卡拉系奇格布拉克组潟湖相及浅滩相沉积中发现了多种类型鲕粒及其共生现象。文中通过剖面详勘、岩心观察以及薄铸片、阴极发光、环境扫描电镜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不同类型鲕粒的基本特征及分布,探讨了鲕粒成核、生长的特殊沉积环境和成岩改造等过程。按显微结构、特殊形态、组合以及成岩改造,依次将研究区奇格布拉克组鲕粒划分出12种类型,其中大气淡水、快速拟晶白云岩化、重结晶、交代白云岩化等成岩作用主要发现于中等水动力条件形成的同心(圈)鲕、同心—放射状鲕等。近源风暴引起的底流和涡流产生的撕裂、磨损及搬运作用为泥晶(大)鲕、薄皮鲕、放射状泥晶(正常或大)鲕、脑状鲕以及部分球(或细菌)鲕、复鲕的成核和微生物作用提供了基本条件,而文石—白云石海中低能环境下的黏性软底质中广泛发育的文石—高镁方解石胶结促进鲕粒的形成;前者发育于潮道或浅滩环境,后者发育于潮坪—潟湖环境,短暂风暴潮或底流是两者共生的可能原因。微生物参与泥晶成核、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台阶状生长、差异性成岩改造是前寒武纪多种类型鲕粒发育的主控因素。鲕模孔、粒间(内)溶孔、晶间孔、有机微孔等孔隙具有一定储集意义。对奇格布拉克组鲕粒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前寒武纪古海洋和大气组分、黏性软底质中成核与生长中的水动力及微生物作用、早期成岩改造及孔隙形成与保存机理等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类型鲕粒 成核 鲕粒生长 风暴作用 沉积环境 奇格布拉克组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龙门山马角坝组铁质鲕粒成因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7
20
作者 武向峰 伊海生 +2 位作者 惠博 杨伟 杜秋定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下石炭统马角坝组顶部的铁质鲕粒的研究发现:铁质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圈层组成,核心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碎屑和石英颗粒,圈层厚度较小,整体呈胶状形态,由赤铁矿围绕核心呈致密板状平行排列,整体上结构一致;铁质鲕... 本文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下石炭统马角坝组顶部的铁质鲕粒的研究发现:铁质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圈层组成,核心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碎屑和石英颗粒,圈层厚度较小,整体呈胶状形态,由赤铁矿围绕核心呈致密板状平行排列,整体上结构一致;铁质鲕粒是在适合的pH、Eh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矿物碎屑转动时胶体沉积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潮间-潮下的浅水动荡环境,是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初始上升期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角坝组 铁质鲕粒 扫描电镜 胶体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