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女性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骚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袁翠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7-20,共4页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侵权行为。应从加强正确性观念的宣传、加强对女性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性骚扰的司法规制等方面,确保实现法律有效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性权益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
女性未成年人
性权益
法律规制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性骚扰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叶佳惠
李梦玲
江剑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期18-25,36,共9页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受到网络性骚扰的现状,为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自制问卷于2017年10-11月对1 277人进行关于网络性骚扰相关问题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33.2%(...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受到网络性骚扰的现状,为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自制问卷于2017年10-11月对1 277人进行关于网络性骚扰相关问题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33.2%(424/1 277)的调查对象受过网络性骚扰。调查对象选择"聊天平台上发出挑逗性的信息""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等性骚扰内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1.0%(677/1 109),56.9%(631/1 109)及51.6%(572/1 109)。在网络性骚扰的途径中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聊天软件[85.3%(946/1 109)]""直播视频[44.5%(494/1 109)]"及"社交网站[38.9%(431/1 109)]"。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受到网络性骚扰后选择"屏蔽骚扰者""保留证据,向警方报案""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及"其他"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产生的影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没安全感,变得更敏感[47.3%(525/1 109)]""影响学习和生活[42.5%(471/1 109)]"及"心理压力巨大[38.1%(423/1 109)]"。调查对象认为"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及"在直播视频中发出挑逗性的语言、文字或手势"属于网络性骚扰的比例分别为70.2%(897/1 277),65.2%(833/1 277)及62.6%(800/1 277)。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网络监管不力[67.9%(753/1 109)]""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67.0%(743/1 109)]""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62.6%(694/1 109)]";在受过网络性骚扰的调查对象中,女性认为"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施害者公民素质降低""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家庭缺乏相关教育""行为比较隐蔽,难以取证"是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性骚扰的内容及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负面影响也逐渐扩大,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女性青少年网络性骚扰被害的实证归因——基于多元犯罪学理论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许博洋
周由
+1 位作者
魏帅
张彦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2年第3期133-147,共15页
网络性骚扰作为一项影响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良性社会化的有害行为,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亟待犯罪学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通常来讲,自我控制、社会纽带、社会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理论是解释网络被害现象的主流观点。本研究基于对本...
网络性骚扰作为一项影响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良性社会化的有害行为,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亟待犯罪学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通常来讲,自我控制、社会纽带、社会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理论是解释网络被害现象的主流观点。本研究基于对本土女性青少年样本的问卷调查,来解释哪些因素会增加和减少女性青少年成为网络性骚扰被害人的风险。结果显示:低自我控制、社会纽带弱化、社会学习、网络风险生活方式均会显著提升女性青少年成为网络性骚扰被害人的风险;个体收到涉“性”信息也同样会显著提升其遭到明确网络性骚扰的概率。研究结论表明,降低女性青少年的各类被害诱发性及易感性指标可有效减少网络性骚扰被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被害
社会纽带
低自我控制
社会学习
生活方式—日常行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女性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骚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
3
1
作者
袁翠清
机构
山西大同大学
出处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7-20,共4页
文摘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性骚扰是困扰女性网络用户尤其是女性未成年人网络用户的突显性问题。网络性骚扰是对这些网络用户合法的性权益的侵害。网络性骚扰是社会性观念扭曲、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网络监管不力、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侵权行为。应从加强正确性观念的宣传、加强对女性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和对网络性骚扰的司法规制等方面,确保实现法律有效保护女性未成年人性权益的目标。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
女性未成年人
性权益
法律规制
Keywords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underage
female
sexual
right
legal
regulation
分类号
DF792.6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性骚扰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
3
2
作者
叶佳惠
李梦玲
江剑平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期18-25,36,共9页
基金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176130050)
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bJG20170028)
+1 种基金
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I201703025)
文摘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受到网络性骚扰的现状,为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星"平台自制问卷于2017年10-11月对1 277人进行关于网络性骚扰相关问题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33.2%(424/1 277)的调查对象受过网络性骚扰。调查对象选择"聊天平台上发出挑逗性的信息""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等性骚扰内容的比例较高,分别为61.0%(677/1 109),56.9%(631/1 109)及51.6%(572/1 109)。在网络性骚扰的途径中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聊天软件[85.3%(946/1 109)]""直播视频[44.5%(494/1 109)]"及"社交网站[38.9%(431/1 109)]"。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受到网络性骚扰后选择"屏蔽骚扰者""保留证据,向警方报案""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权益"及"其他"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产生的影响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没安全感,变得更敏感[47.3%(525/1 109)]""影响学习和生活[42.5%(471/1 109)]"及"心理压力巨大[38.1%(423/1 109)]"。调查对象认为"聊天平台上的约炮""网页上弹出挑逗性的信息"及"在直播视频中发出挑逗性的语言、文字或手势"属于网络性骚扰的比例分别为70.2%(897/1 277),65.2%(833/1 277)及62.6%(800/1 277)。调查对象认为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排名前3位的依次是"网络监管不力[67.9%(753/1 109)]""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67.0%(743/1 109)]""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62.6%(694/1 109)]";在受过网络性骚扰的调查对象中,女性认为"受害者维权意识淡薄""施害者公民素质降低""施害者缺乏网络道德""家庭缺乏相关教育""行为比较隐蔽,难以取证"是网络性骚扰频发原因的比例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性骚扰的内容及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负面影响也逐渐扩大,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
现状
对策
Keywords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分类号
R193 [医药卫生—卫生事业管理]
G448 [医药卫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女性青少年网络性骚扰被害的实证归因——基于多元犯罪学理论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许博洋
周由
魏帅
张彦
机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莫纳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
澳洲国立大学规制与全球治理学院
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2年第3期133-147,共15页
基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支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犯罪学理论视域下网络越轨行为与被害事件的重叠研究”(课题编号:2021yjsky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网络性骚扰作为一项影响女性青少年身心健康与良性社会化的有害行为,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亟待犯罪学学者进行深入研究。通常来讲,自我控制、社会纽带、社会学习以及生活方式—日常行为理论是解释网络被害现象的主流观点。本研究基于对本土女性青少年样本的问卷调查,来解释哪些因素会增加和减少女性青少年成为网络性骚扰被害人的风险。结果显示:低自我控制、社会纽带弱化、社会学习、网络风险生活方式均会显著提升女性青少年成为网络性骚扰被害人的风险;个体收到涉“性”信息也同样会显著提升其遭到明确网络性骚扰的概率。研究结论表明,降低女性青少年的各类被害诱发性及易感性指标可有效减少网络性骚扰被害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性骚扰被害
社会纽带
低自我控制
社会学习
生活方式—日常行为
Keywords
online
sexual
harassment
victimization
social
bond
low
self-control
social
learning
lifestyle-routine
activities
分类号
D917 [政治法律—法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女性未成年人遭受网络性骚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袁翠清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网络性骚扰现状调查与分析
叶佳惠
李梦玲
江剑平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女性青少年网络性骚扰被害的实证归因——基于多元犯罪学理论的量化分析
许博洋
周由
魏帅
张彦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