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 被引量:55
1
作者 张可 钱和 张添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5-86,共2页
从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了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具体内容涉及茶油、茶皂素、茶籽多糖、茶蛋白、糠醛、活性炭等产品,同时还探讨这些产品特性及加工工艺。
关键词 油茶籽 综合开发 产品特性 加工工艺
原文传递
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9
2
作者 龙正海 王道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研究油茶籽油和橄榄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出油茶籽油的9个化合物和橄榄油的10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 研究油茶籽油和橄榄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出油茶籽油的9个化合物和橄榄油的10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油茶籽油中的十六烷酰胺和橄榄油中的α-法呢烯、硬脂酰胺、2-甘油单油酸酯均为首次分离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橄榄油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茶籽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60
3
作者 王艾平 周丽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为建立高效、快速测定茶籽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茶籽多糖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试验条件(考马斯亮蓝G-250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法... 为建立高效、快速测定茶籽多糖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以吸光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茶籽多糖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试验条件(考马斯亮蓝G-250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法为:精确吸取茶籽多糖溶液1.0mL,加入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0.01%)4.0mL,以蒸馏水补至总体积为10.0mL,混匀,25℃条件下放置35min,于595nm处测定其吸光度。该方法的精密度RSD为0.506%;稳定性RSD为0.836%;重现性RSD为1.57%;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19%,RSD为0.86%,表明该方法是测定茶籽多糖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多糖 蛋白质 考马斯亮蓝法 优化
下载PDF
山茶油的功能特性 被引量:55
4
作者 毛方华 王鸿飞 周明亮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1-185,共5页
山茶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还含有角鲨烯、山茶甙、山茶皂甙等生理活性成分。山茶油烟点高,不皂化物含量少,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其品质可与橄榄油相媲美。而且山茶油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 山茶油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还含有角鲨烯、山茶甙、山茶皂甙等生理活性成分。山茶油烟点高,不皂化物含量少,具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其品质可与橄榄油相媲美。而且山茶油具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性,如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肥胖、降低血脂和血糖水平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综述了山茶油的功能特性,以便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山茶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油 理化特性 功能特性
原文传递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42
5
作者 钟旭美 张百刚 朱杰 《粮油食品科技》 2007年第2期34-36,共3页
对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为油茶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有利于我国油茶资源的合理化充分利用。
关键词 油茶籽 综合利用 对策 前景
下载PDF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被引量:41
6
作者 恽卓婷 廖鲜艳 翁新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6-138,共3页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油茶籽油 理化性质 脂肪酸
下载PDF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 被引量:37
7
作者 马力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7年第3期10-12,16,共4页
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茶油的实际应用,并详细地介绍了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
关键词 油茶籽 茶饼粕 茶壳
下载PDF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被引量:37
8
作者 邢朝宏 李进伟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2011年第4期13-16,共4页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有关油茶籽仁、油茶籽壳和油茶籽粕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油 综合利用
下载PDF
油茶资源利用及产业发展现状 被引量:38
9
作者 赖鹏英 肖志红 +2 位作者 李培旺 邱静 张爱华 《生物质化学工程》 CAS 2021年第1期23-30,共8页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资源。油茶籽油是一种高档植物油,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保健功效成分。为了促进油茶资源的合理配置,延伸油茶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本文对油茶资源的分布和总量进行概述;对油...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资源。油茶籽油是一种高档植物油,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保健功效成分。为了促进油茶资源的合理配置,延伸油茶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本文对油茶资源的分布和总量进行概述;对油茶籽油、油茶果壳、油茶饼粕的功能成分及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纵观油茶产业发展历程总结出油茶产业可推广经验,指出产业在良种培育、原料采收及储存、产品研发、企业生产经营及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油茶籽油 资源利用 产业发展 对策建议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龙伶俐 薛雅琳 +2 位作者 张东 朱琳 张蕊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1,共4页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I)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97.3 g/100 g,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181.0~188.0 mg/g和82.0~86.0 g/100 g。提取油茶籽油和成品油茶籽油中占主要组分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几乎一致,提取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7.1%~9.6%,硬脂酸含量为1.6%~3.3%,油酸含量为77.2%~83.6%,亚油酸含量为5.4%~9.8%;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3.9%~9.1%,1.0%~4.6%,74.3%~83.6%和7.0%~15.0%。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和限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纯仁率 含油量 脂肪酸组成 特征成分
下载PDF
油茶籽低温冷榨制油工艺实践 被引量:36
11
作者 姜建国 吴群 +1 位作者 山长柱 周人楷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08年第4期17-18,23,共3页
介绍了油茶籽的组织结构及茶籽油的特点,阐述了油茶籽低温冷榨制油新工艺,并对各工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 油茶籽 茶籽油 低温冷榨
下载PDF
油茶籽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李文林 黄凤洪 王利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5-57,共3页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油料资源。对油茶籽的生化性质及其加工和综合利用的进展进行了介绍,并针对我国油茶籽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籽 加工 油茶籽油 茶皂素
下载PDF
油茶籽粕蛋白质提取工艺及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熊拯 陈敏娥 张炳亮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0,共4页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油茶籽粕中的蛋白质,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1∶20,pH值8.0,浸提时间130 min,浸提温度60℃时提取效果最好,蛋白提取率可达... 以油茶籽粕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油茶籽粕中的蛋白质,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与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1∶20,pH值8.0,浸提时间130 min,浸提温度60℃时提取效果最好,蛋白提取率可达48.59%;油茶籽蛋白的吸油性、乳化稳定性和起泡性优于大豆分离蛋白;而大豆分离蛋白的吸水性、乳化能力和泡沫稳定性优于油茶籽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粕 蛋白质 提取工艺 功能性
下载PDF
油茶籽的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描述 被引量:32
14
作者 张喜梅 吴雪辉 +2 位作者 李昌宝 寇巧花 李丽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6-120,共5页
干燥对油茶籽贮藏、加工和茶油质量极其重要.为了优化干燥工艺,降低干燥能耗,研究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自然干燥3种方法对油茶籽中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和堆积密度对油茶籽干燥特性的作用规律,采用3种不同模型对油茶籽干燥过... 干燥对油茶籽贮藏、加工和茶油质量极其重要.为了优化干燥工艺,降低干燥能耗,研究了热风干燥、微波干燥和自然干燥3种方法对油茶籽中油脂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温度和堆积密度对油茶籽干燥特性的作用规律,采用3种不同模型对油茶籽干燥过程进行拟合,建立了干燥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油茶籽适宜采用热风干燥,干燥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堆积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40、55、70℃下,油茶籽干燥至相对安全储藏水分所需时间分别为20、15、13 h;堆积密度为322、354、430、442 kg/m3时,对应的干燥时间约为15、20、22、25 h.常用的3种指数干燥模型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Page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油茶籽的热风干燥过程,所得理论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5.72%,说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油茶籽干燥过程中的干燥速率及水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干燥特性 数学模型
下载PDF
辣木籽油食用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被引量:32
15
作者 段琼芬 马李一 +2 位作者 王有琼 张重权 赵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2,共5页
以SD大鼠和昆明系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30 d喂养试验,研究辣木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动物有明显中毒症状与死亡;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发现当喂食含有6%、12%辣木籽油饲料... 以SD大鼠和昆明系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30 d喂养试验,研究辣木籽油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未发现动物有明显中毒症状与死亡;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30 d喂养试验发现当喂食含有6%、12%辣木籽油饲料的雌、雄大鼠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喂食含有12%辣木籽油饲料的雄性大鼠的总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其他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因此,辣木籽油是安全无毒的可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籽油 毒理学 食用安全性
下载PDF
油茶籽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周金沙 刘红梅 《农产品加工(下)》 2006年第7期58-60,78,共4页
综述了用油茶籽综合开发的茶油、茶皂素、茶籽多糖、茶蛋白、糠醛、活性炭等产品的特性,及其加工工艺和应用。
关键词 油茶籽 综合利用 产品特性 加工工艺
下载PDF
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毛方华 王鸿飞 +1 位作者 林燕 刘飞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4-68,共5页
油茶籽油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功能。通过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不同种自由基清除的活性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加入多酚样品的质量浓度在0.53—7.29... 油茶籽油具有重要的保健功能和药效功能。通过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不同种自由基清除的活性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多酚类物质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加入多酚样品的质量浓度在0.53—7.29μg/mL范围内,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65.21%以上;不同极性的多酚类物质清除效果不同,极性大的多酚类物质其总抗氧化能力较弱,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为开发功能性油脂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多酚类物质 自由基 清除作用
下载PDF
油茶籽糖蛋白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性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婷婷 张晖 +1 位作者 吴彩娥 范龚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8-155,共8页
为探讨油茶籽糖蛋白的最优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油茶糖蛋白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以维生素C作为对照,采用4种不同方法考察了油茶籽糖蛋白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油茶籽糖蛋白的最佳提取工... 为探讨油茶籽糖蛋白的最优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油茶糖蛋白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以维生素C作为对照,采用4种不同方法考察了油茶籽糖蛋白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油茶籽糖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8.81 h、提取盐浓度0.12 mol/L、pH值8.77和液料比11.62 mL/g,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8.76%,糖得率为10.14%。抗氧化试验表明,油茶籽糖蛋白能显著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备一定的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糖蛋白 提取 抗氧化
下载PDF
从油茶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王元凤 俞兰 魏新林 《食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9-32,共4页
研究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最佳工艺。首先比较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得率和纯度,然后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茶皂素的纯化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油茶籽多糖、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2... 研究从油茶籽饼粕中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最佳工艺。首先比较水提法、醇提法提取油茶籽多糖和茶皂素的得率和纯度,然后结合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对茶皂素的纯化进行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油茶籽多糖、茶皂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2次浸提,油茶饼粕和水的比例两次分别为1:9和1:5,浸提时间每次各1.5h,油茶籽多糖得率9.09%,质量分数20.67%;茶皂素得率18.19%,其质量分数为62.35%。采用大孔树脂纯化茶皂素,收集体积分数70%醇洗脱溶液,得到90%以上的高纯度茶皂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饼粕 茶皂素 油茶籽多糖 提取
原文传递
不同种类油茶籽油的品质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27
20
作者 仲山民 杨凯 +6 位作者 王超 常银子 郑剑 姚小华 费学谦 许伟 张飞飞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 为了了解不同加工工艺、不同贮藏时间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进而为日后生产上合理选择与控制加工工艺、消费时有效选择与使用油茶籽油提供理论与技术方面的依据,以3种油茶籽油——压榨毛油、浸出毛油、精炼成品油为原料,对其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与含量以及不同年份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这3种油在酸价、碘值、皂化值、过氧化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折光指数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3种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均以油酸为主,含量都在74%以上;其次是棕榈酸,含量在13%~14%之间;再者就是亚油酸,含量约在7%~9%之间。三者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4%,其中精炼成品油最高,压榨毛油次之,浸出毛油最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压榨毛油最高,达76.967%,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76.646%,浸出毛油最低,为75.06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浸出毛油最高,达9.300%,其次是精炼成品油,含8.000%,最低的是压榨毛油,为7.433%。不同年份生产的油茶籽压榨毛油,在脂肪酸相对含量上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对油的品质与贮藏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种类 理化指标 脂肪酸 分析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