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酸奶发酵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姚淑渠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9期369-369,371,共2页
为了解决老酸奶在发酵过程中易产生乳清的问题,进行了调整总干物质比例和选择最佳发酵温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脱脂奶粉,总干物质比例为23%时,在40.5℃发酵至酸度75°T时,乳清析出率仅为1.33%,口感得分92.47分,其效果最好,能很好... 为了解决老酸奶在发酵过程中易产生乳清的问题,进行了调整总干物质比例和选择最佳发酵温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脱脂奶粉,总干物质比例为23%时,在40.5℃发酵至酸度75°T时,乳清析出率仅为1.33%,口感得分92.47分,其效果最好,能很好解决乳清析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酸奶 发酵工艺 优化 乳清 总干物质 温度
下载PDF
胎菊风味老酸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会凤 李源馨 《食品工业》 CAS 2021年第11期157-161,共5页
以胎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胎菊风味老酸奶的最佳配方。利用Fenton反应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DPPH比色法分析胎菊风味老酸奶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DPPH... 以胎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感官评分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胎菊风味老酸奶的最佳配方。利用Fenton反应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以及DPPH比色法分析胎菊风味老酸奶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胎菊风味老酸奶的最佳配方为胎菊浆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8%、发酵剂接种量2.5%、复合稳定剂添加量0.4%。抗氧化试验表明, 5 g的胎菊风味老酸奶对·OH、O_(2)^(-)、和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62.72%, 33.62%和25.29%,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胎菊的添加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菊 全脂乳粉 老酸奶 抗氧化活性
原文传递
自媒体对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影响——以“微博曝光老酸奶”事件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杰 李存娜 +2 位作者 郑策 黎桂宏 彭亚拉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4年第10期5-9,共5页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使得各种信息快速、广泛地传播。本文基于419份关于"微博曝光老酸奶"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59%的被调查者相信老酸奶含有工业明胶这一微博言论,近70%的被调查者在微博曝光老酸奶含有工业明...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使得各种信息快速、广泛地传播。本文基于419份关于"微博曝光老酸奶"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59%的被调查者相信老酸奶含有工业明胶这一微博言论,近70%的被调查者在微博曝光老酸奶含有工业明胶之后不再购买老酸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现,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和微博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是其显著影响因素,自由度较高的自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中作用重大。因此,政府、企业应有效利用自媒体,与公众搭建互动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名人的影响力,给予社会公共问题更多的关注,实现食品安全的全民参与和社会共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老酸奶 食品安全认知 社会共治
下载PDF
液质联用检测老酸奶和牛轧糖中三聚氰胺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超 吕雪梅 景赞 《食品工业》 CAS 2023年第9期278-281,共4页
检测老酸奶、牛轧糖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消除其中的基质效应以提高准确度。通过GB/T 22388—2008《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第二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法)对老酸奶和牛轧糖进行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液质联用技术检... 检测老酸奶、牛轧糖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消除其中的基质效应以提高准确度。通过GB/T 22388—2008《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第二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法)对老酸奶和牛轧糖进行样品前处理过程。对液质联用技术检测过程所产生的基质效应进行评价,并采用外标法和内标法消除基质效应。结果表明:试验测得基质效应小于50%,基质效应的干扰强烈;外标法测得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小于90%;内标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20 ng/mL呈线性相关, r=0.999 5;在加标浓度2、5和10μg/kg水平下,加标回收率分别为老酸奶100.7%~102.4%、牛轧糖102.6%~104.5%;方法精密度分别为老酸奶1.7%~2.9%、牛轧糖0.3%~2.6%。内标法消除液质联用产生的基质效应的效果比外标法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LC-MS/MS) 三聚氰胺 老酸奶 牛轧糖 基质效应
原文传递
食品安全报道的传媒责任——“老酸奶”事件中的媒体呈现及其反思
5
作者 马一杏 柳昭君 田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8-102,共5页
由名人微博爆料引发的"老酸奶"事件,由于涉及整个社会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话题,经过作为新媒体典型代表的微博的广泛传播和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时间引发公众广泛议论,几近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然而,由于始终未得到证实或证伪,... 由名人微博爆料引发的"老酸奶"事件,由于涉及整个社会极为关注的食品安全话题,经过作为新媒体典型代表的微博的广泛传播和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时间引发公众广泛议论,几近酿成公共危机事件。然而,由于始终未得到证实或证伪,成为一起少见的有始无终的传播事件。媒体应该反思在这起事件中的呈现,提升食品安全报道的"净化力",强化食品安全报道能力,实现食品安全报道的日常化,以提升公众对于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感知与辨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老酸奶”事件 谣言 新媒体 传统媒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