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nSAR监测老采空区残余变形的试验 被引量:45
1
作者 刘晓菲 邓喀中 +1 位作者 范洪冬 王江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67-472,共6页
D-InSAR技术在区域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相位梯度变化比较大的老采空区变形监测方面研究较少。在介绍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较高距离向分辨率的8景PAL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处... D-InSAR技术在区域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相位梯度变化比较大的老采空区变形监测方面研究较少。在介绍差分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有较高距离向分辨率的8景PAL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处理,获得了徐州某老采空区的地表形变场。同时,提取1993年老采空区上方的6个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稳健回归模型。监测结果显示该采空区残余沉降是缓慢、渐变的。试验研究表明,DInSAR技术可以应用于监测大面积的老采空区残余变形,同时稳健回归模型能降低预测计算的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老采空区 PALSAR 回归分析 残余变形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的老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邓喀中 王刘宇 范洪冬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8-922,共5页
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是废弃塌陷地再利用的关键,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而传统的监测方法虽然精度高,但难以获取历史及广域沉降数据。针对这一问题,以陕西某矿老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为研究对象,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 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是废弃塌陷地再利用的关键,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而传统的监测方法虽然精度高,但难以获取历史及广域沉降数据。针对这一问题,以陕西某矿老采空区地表沉降监测为研究对象,使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对该矿区19景Terra SAR影像进行处理与分析,获得了该矿老采空区地表沉降数据。分析了其变形规律,建立了地表残余下沉速度循环峰值与采厚、下沉速度循环周期与深厚比和工作面推进速度、工作面累积下沉与停采时间的经验关系式,为预测和评价老采空区残余形变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地表沉降 INSAR
原文传递
采空区上方建大型建筑物的地基沉降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郭广礼 邓喀中 常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4-57,共4页
分析了长壁采空区上方覆岩的基本性态,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了老采空区上方兴建建筑物后地基的沉降规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
关键词 采空区 长壁开采 地基沉降 建筑
下载PDF
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分析与建筑地基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正帅 邓喀中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3-137,102,共6页
为科学评价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了老采空区进入衰退期后概率积分参数的时变规律,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数据,建立了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综合关系式,以预计时刻、最终稳定时刻的沉降变形预测... 为科学评价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了老采空区进入衰退期后概率积分参数的时变规律,根据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数据,建立了老采空区地表残余变形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综合关系式,以预计时刻、最终稳定时刻的沉降变形预测值之差作为老采空区上方地表的残余沉降变形,并将其与建筑物临界变形值进行对比,进而评价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动程度越大,最大残余下沉系数和最大残余主要影响角正切越小;基岩采厚比越大,残余沉降变形过程持续时间越长;该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顾及了老采空区充分活化时的极限沉降变形,评价结果满足建筑物对安全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概率积分法 残余沉降变形 地表移动参数 稳定性评价 建筑物
下载PDF
老采空区地表残余沉降预计与应用 被引量:33
5
作者 王磊 郭广礼 +3 位作者 查剑锋 张鲜妮 栗帅 徐斗斗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287,共5页
为了对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活化"引起的地表残余沉降进行估计,从老采空区的覆岩形态结构出发,提出把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分成2个区进行预计:边界的欠压密区和中部的压密区,给出了欠压密区和压密区的尺寸.针对边界"... 为了对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活化"引起的地表残余沉降进行估计,从老采空区的覆岩形态结构出发,提出把长壁垮落法开采老采空区分成2个区进行预计:边界的欠压密区和中部的压密区,给出了欠压密区和压密区的尺寸.针对边界"活化"空间的分布特征和突发性"活化"特点,提出等价成变采高的小工作面开采来预计边界"活化"引起的地表残余沉降.针对中部破碎岩体缓慢蠕变的"活化"特点,采用剩余下沉系数进行预计.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预计模型,并编写了预计程序.工程实践表明,老采空区的边界蕴含着大量"活化"空间,若边界处结构失稳,将在其正上方地表产生较大的不均匀移动变形;在采宽不大的情况下,老采空区"活化"引起的最大残余沉降位置在开切眼和停采线附近上方地表,并非在采空区中部压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 老采空区 等价采高 残余沉降
原文传递
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离散灰色预测模型 被引量:31
6
作者 王正帅 邓喀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84-1088,共5页
针对老采空区残余沉降序列波动性较大、传统灰色模型预测效果差的不足,建立了残余沉降的多变量离散灰色预测模型(DGM(2,2)),取阶次为2以适应残余沉降的波动变化,选择残余沉降值作为沉陷系统的主行为因子,而将空气、地下水等外界渐变因... 针对老采空区残余沉降序列波动性较大、传统灰色模型预测效果差的不足,建立了残余沉降的多变量离散灰色预测模型(DGM(2,2)),取阶次为2以适应残余沉降的波动变化,选择残余沉降值作为沉陷系统的主行为因子,而将空气、地下水等外界渐变因素对沉陷系统的综合影响作为相关因子,并按等时间影响原则进行量化。通过实例将DGM(2,2)模型的预测结果与6种传统灰色预测模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DGM(2,2)预测模型在拟合优度、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灰色预测模型,且建模过程避免了微分方程的解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残余沉降 离散灰色模型 预测
下载PDF
长壁开采老采空区带状注浆设计方法 被引量:29
7
作者 邓喀中 谭志祥 张宏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在分析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开采沉陷理论,对控制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注浆充填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控制老采空区残余移动变形的关键是控制垮落带和断裂带内岩体的变形.在一定开采深度下,老采空区注浆充填可... 在分析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开采沉陷理论,对控制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注浆充填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控制老采空区残余移动变形的关键是控制垮落带和断裂带内岩体的变形.在一定开采深度下,老采空区注浆充填可采用带状注浆充填.当开采深度小于导水断裂带高度和地面建筑载荷作用深度时,注浆孔间距为2倍的浆液扩散半径;当开采深度大于导水断裂带高度和地面建筑载荷作用深度时,给出了带状注浆充填注浆孔间距计算公式及注浆孔布设原则.注浆孔首先应布置在距离工作面边缘内20 m范围内、急倾斜煤层上山方向和断层发育区域,以充填采空区边缘的空洞和欠压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带状注浆 注浆孔设计 开采沉陷
下载PDF
长壁老采空区残余沉降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8
作者 邓喀中 谭志祥 +2 位作者 张宏贞 范洪冬 张立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01-1605,共5页
在深入分析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的基础上,认为采动破裂岩体空隙是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主要诱因,采用国内外得到的有关破裂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及采动破裂岩体高度计算方法,建立了老采空区残余下沉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残余下沉系数与覆岩岩... 在深入分析老采空区残余沉降机理的基础上,认为采动破裂岩体空隙是老采空区残余沉降的主要诱因,采用国内外得到的有关破裂岩体应力应变关系及采动破裂岩体高度计算方法,建立了老采空区残余下沉系数计算方法,分析了残余下沉系数与覆岩岩性、开采厚度、开采深度及建筑物载荷的关系。研究表明:①当开采厚度相同时,开采深度越小,残余下沉系数越大,说明后期可能产生的地表残余沉降越大;当开采深度相同时,开采厚度越大,残余下沉系数越小;②在建筑载荷与原岩应力比相同情况下,开采深度越小,下沉系数增加量越大,对老采空区的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壁开采 老采空区 残余沉降 残余下沉系数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FLAC在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8
9
作者 李培现 谭志祥 +1 位作者 王磊 邓喀中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14,共4页
以皖北某矿老采空区上方地基稳定性评价为例,研究了应用FLAC进行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研究表明,使用FLAC模拟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必须对岩层参数进行修正。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老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与一般开采条... 以皖北某矿老采空区上方地基稳定性评价为例,研究了应用FLAC进行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的过程与方法。研究表明,使用FLAC模拟老采空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必须对岩层参数进行修正。模拟计算结果显示,老采空区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与一般开采条件下主断面地表移动和变形具有相同的分布规律,在载荷作用下,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大小范围均增大,该区域地表残余移动变形不会影响新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 老采空区 地基稳定性 残余变形
原文传递
采空区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预测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徐光 许家林 +1 位作者 吕维赟 范德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4-730,共7页
以阳泉三矿老采空区水害防治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空区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进行了预测研究。提出了以水平变形量判别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的方法,基于K8101工作面相邻老采空区涌水工程实测数据得出的导水裂隙... 以阳泉三矿老采空区水害防治为工程背景,采用工程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采空区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进行了预测研究。提出了以水平变形量判别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的方法,基于K8101工作面相邻老采空区涌水工程实测数据得出的导水裂隙侧向边界值,确定了阳泉三矿顶板产生导水裂隙的临界水平变形判别指标εAB≥5 mm·m-1,利用此指标作为判据,预测了K8404工作面顶板导水裂隙侧向边界,据此制定了其相邻老采空区放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水害防治 导水裂隙侧向边界 导水裂隙判据 水平变形
下载PDF
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正帅 邓喀中 谭志祥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3-727,共5页
针对传统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在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中存在着易受奇异值干扰而造成的泛化能力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异常样本探测、剔除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FS-VM)。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和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模糊ISO... 针对传统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在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中存在着易受奇异值干扰而造成的泛化能力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异常样本探测、剔除的模糊支持向量机模型(FS-VM)。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和加权支持向量机(WSVM)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根据模糊ISODATA算法求得导水裂缝带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最优分类矩阵,剔除分类结果不一致的观测样本,然后以模糊隶属度为样本权重,按照WSVM建模思想建立了导水裂缝带高度预测的FSVM模型。通过实例将FSVM和WSVM、SVM的预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FSVM避免了异常样本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顾及了建模样本的不同重要程度,其预测精度比WSVM和SVM有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缝带 支持向量机 模糊聚类分析 采空区
下载PDF
老采空区稳定性的模糊可拓评价模型 被引量:25
12
作者 王正帅 刘冰晶 邓喀中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3-559,共7页
针对老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将模糊数学与可拓学相结合,提出了老采空区稳定性的模糊可拓评价模型。在分析老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对定性、定量指标进行规... 针对老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将模糊数学与可拓学相结合,提出了老采空区稳定性的模糊可拓评价模型。在分析老采空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对定性、定量指标进行规格化处理,并制定老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准则;根据物元理论构建模糊物元及其经典域、节域,以模糊群决策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综合关联度,评判老采空区稳定性等级;最后,以一个老采空区为例进行稳定性评价,得出与实际情况相一致的结论。研究分析表明,模糊可拓评价模型用于老采空区稳定性评价是可行的,该模型较全面地反映了多种因素对老采空区稳定性的综合影响,可为老采空区上方兴建建筑物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评价 老采空区 模糊隶属度 可拓学 物元模型 模糊群决策
下载PDF
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21
13
作者 杨锋 郭广礼 +1 位作者 万战胜 郭庆彪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7-144,共8页
近年来,高速公路穿越煤矿老采空区的工程案例逐渐增多,如何保障车辆的运行安全是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此,以武云高速为例,首先选取6大因素、19个因子,构建了II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综合采用标度法和特征向量... 近年来,高速公路穿越煤矿老采空区的工程案例逐渐增多,如何保障车辆的运行安全是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问题。为此,以武云高速为例,首先选取6大因素、19个因子,构建了II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其次综合采用标度法和特征向量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而后结合德菲尔法和散点图法分析研究区域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最后对武云高速建设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判。评判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通过采取简易抗变形设计即可保证武云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研究成果丰富了煤矿老采空区上方高速公路建设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高速公路建设场地 模糊综合评判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老采空区对地表公路安全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张淑坤 杨逾 +1 位作者 李永靖 孙琦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7-62,共6页
通过深入研究下伏老采空区对地表公路安全稳定性影响,为老采空区治理提供依据。结合工程实例,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公路行车稳定性、老采空区应力、变形及其充填治理问题。提出以地表公路横坡度、纵坡度及合成坡度3... 通过深入研究下伏老采空区对地表公路安全稳定性影响,为老采空区治理提供依据。结合工程实例,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公路行车稳定性、老采空区应力、变形及其充填治理问题。提出以地表公路横坡度、纵坡度及合成坡度3因素作为公路容许变形控制指标,通过反演,确定老采空区治理标准,并提出具体治理控制流程。结果表明:该老采空区内部充填达到一定程度时(折减系数ψ=70%),可将地表公路残余变形控制在容许变形范围之内,逾此继续充填对于地表公路残余变形的控制效果改善不大,且会大大提高充填治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公路 容许变形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充填治理
下载PDF
老采空区残留空洞空隙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宏贞 邓喀中 顾伟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93-897,共5页
老采空区残留空洞空隙是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重复开采地表移动预测等的关键因素,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对前苏联岩体内部实测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覆岩移动变形与工作面位置的关系,通过不同高度、工作面不同... 老采空区残留空洞空隙是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评价、重复开采地表移动预测等的关键因素,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对前苏联岩体内部实测资料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覆岩移动变形与工作面位置的关系,通过不同高度、工作面不同位置覆岩下沉差异,得到采空区空洞空隙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竖直方向上,距工作面顶板越远,残留空洞空隙量越小,空洞空隙主要出现在顶板上方0.4倍开采深度的范围内;在水平方向上,距离工作面开采边界越远,残留空洞空隙量越小,空洞空隙量与采厚比和离工作面边界距离呈对数或线性分布。在假定空洞空隙随距工作面距离线性分布的基础上,给出了空洞空隙估算模型,为老采空区残余移动变形计算和重复采动分析老采空区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提供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洞空隙 老采空区 预测
原文传递
多源数据下老采空区上方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徐良骥 刘哲 +1 位作者 庞会 王振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48,69,共5页
为动态分析老采空区上方地表残余变形规律,本文以淮南矿区新庄孜矿新淮工厂为例,综合运用D-InSAR遥感解译反演与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两种方法分析其残余变形规律,并以遥感解译数据与实测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GM(1,1)模型进行地表残余变形规... 为动态分析老采空区上方地表残余变形规律,本文以淮南矿区新庄孜矿新淮工厂为例,综合运用D-InSAR遥感解译反演与地表移动变形监测两种方法分析其残余变形规律,并以遥感解译数据与实测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GM(1,1)模型进行地表残余变形规律的动态预测。D-InSAR存档数据反演结果显示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地表最大下沉量为100 mm,最大下沉速率为2.5 mm/d;地表移动变形监测结果显示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地表最大下沉量为55 mm,最大下沉速率为0.45 mm/d;GM(1,1)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地表监测点下沉速度小于1.67 mm/d,地表处于残余衰退阶段;同时模型相关系数R2>0.95,预测结果和曲线拟合精度可靠。研究成果可为煤矿老采空区上方建筑地基残余变形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地表残余变形 D-INSAR 移动变形监测 GM(1 1)
下载PDF
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灾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文 李健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79-181,185,共4页
基于对我国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灾害事故分析和采空区灾害类型分析,研究了采空区灾害的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结果表明:按致灾形式划分,我国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分为废弃老采空区(井筒)透水、采空区火灾(含自燃、瓦斯爆炸等)、采空... 基于对我国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灾害事故分析和采空区灾害类型分析,研究了采空区灾害的特点,提出了防治对策及建议。结果表明:按致灾形式划分,我国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分为废弃老采空区(井筒)透水、采空区火灾(含自燃、瓦斯爆炸等)、采空区有毒有害气体(含瓦斯)涌出、采空区诱发的不良地质异常灾害等4种类型;老采空区具有分布情况不明、灾害种类多样、隐蔽性和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的特点;总结提出了资源整合煤矿采空区灾害防治的36字方针,即"地面普查先行、井下勘查跟进、评价评估及时、综合治理减灾、监测监控到位、安全措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整合煤矿 老采空区 地面普查 井下勘查 监测 灾害防治
原文传递
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附加应力-概率积分法评价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亚军 贺江洪 闫鹏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39,共5页
提出运用附加应力-概率积分法对半无限开采缓倾斜煤层的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老采空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石家庄钢铁公司拟建原料基地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煤矿老采空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认为拟建工程荷载不... 提出运用附加应力-概率积分法对半无限开采缓倾斜煤层的老采空区地基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为老采空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石家庄钢铁公司拟建原料基地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煤矿老采空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分析认为拟建工程荷载不会使煤矿老采空区活化,采空区残余变形对拟建工程的影响在允许范围以内,对工程建设影响不大,在拟建场地进行工程建设基本可行,为采空区上方兴建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地基稳定性 附加应力 概率积分法
下载PDF
山东某煤矿老采空区上方大型工程建设案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绍杰 张立波 +4 位作者 江宁 尹大伟 高志友 郭惟嘉 ХОРЕШОКАлексейАлексееви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7-1030,共14页
以山东某采煤塌陷地为例,开展了煤矿采空区上方大型工程建设研究和实践。通过调查与测绘,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等多种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对老采空区进行了精细勘查,获得了4,9,10-2煤3层采空区分布位置、... 以山东某采煤塌陷地为例,开展了煤矿采空区上方大型工程建设研究和实践。通过调查与测绘,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等多种地球物理勘查方法和钻探相结合的方法对老采空区进行了精细勘查,获得了4,9,10-2煤3层采空区分布位置、重叠关系、采出率、积水性等参数,揭示了老采空区赋存特征。从地表残余变形对建筑物稳定性影响以及建筑荷载对采空地层稳定性影响2个方面分析了拟建大跨度数据处理中心、4栋高层等建筑物场地稳定性,研究范围内地表因老采空区活化导致的附加变形中附加下沉值为260 mm,超过了拟建建筑修建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要求;9煤层采空区裂缝带与上方高层建筑荷载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在研究区西部存在重叠区域,部分区域的建筑物地基稳定性差,需要进行采空地层加固治理。采用垂直剖面法确定治理水平治理范围、根据采空覆岩运动特征确定垂直治理范围,依据各煤层采空区间距划分2个注浆层位,注浆钻孔在地面东西走向间距为25 m,南北走向间距为20 m,帷幕孔间距均为15 m,帷幕、注浆孔均一次成孔。采用“无压自流+加压扩散”注浆技术与工艺进行采空地层加固治理,一个注浆层位采用一次注浆工艺,多个注浆层位采用上行式注浆工艺;通过钻孔冲洗液漏失、钻孔取心进行单轴压缩试验、二次注浆等方式检验注浆加固治理效果,钻孔冲洗液无漏失或少量漏失,结石体单轴抗压强度均在9 MPa以上,各钻孔二次注浆量均小于周边钻孔注浆量平均值的10%,所注浆液有效充填了采空地层。分析了采空区地表变形对拟建的高层建筑和大跨度数据处理中心稳定性影响,高层建筑稳定性受地表倾斜影响显著,主体建筑基础采用“桩+筏板”形式,并将高层建筑下的部分注浆钻孔作为小桩基以增强其基础稳定性;大跨度数据处理中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陷地 大型工程 建设利用 老采空区 加固治理 地层稳定性
下载PDF
长壁开采老采空区注浆充填范围确定方法 被引量:8
20
作者 卢正 邓喀中 靳永强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9-501,共3页
浅部老采空区注浆充填是保证老采空区建筑物地基稳定的有效措施,在确定充填治理范围时,目前大多采用正在开采的地表移动角确定注浆充填范围,这将导致充填范围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基于国内开采沉陷资料,首先建立了正在开采的地... 浅部老采空区注浆充填是保证老采空区建筑物地基稳定的有效措施,在确定充填治理范围时,目前大多采用正在开采的地表移动角确定注浆充填范围,这将导致充填范围过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此,基于国内开采沉陷资料,首先建立了正在开采的地表移动角与深厚比的关系,然后在分析老采空区变形机理基础上,提出了残余移动角的思想,根据残余移动与正在开采的地表移动相似性,建立了残余移动角与老采空区开采深度、等效开采厚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老采空区充填注浆范围的确定方法,为老采空区充填治理范围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采空区 注浆充填 残余移动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