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奇偶齿鱼脊式聚晶钻头的设计及在油页岩地层的钻进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迟玉亮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年第3期51-53,共3页
在壳牌石油公司油页岩资源项目钻探施工中,针对复合片钻头产生滑槽式的研磨回转而出现憋泵、糊钻、烧钻、进尺慢等问题,研制了奇偶齿鱼脊式聚晶钻头,并设计了合理的水路系统,与复合片钻头相比钻进效率成倍提高。
关键词 油页岩地层 复合片钻头 奇偶齿鱼脊式聚晶钻头 水路系统
下载PDF
地应力对油页岩地层劈裂注浆裂隙扩展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江 张楠 +5 位作者 陈晨 张晗 潘栋彬 王亚斐 靳成才 刘书源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18年第10期32-39,共8页
地应力的差异性对劈裂注浆的裂缝扩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油页岩原位裂解区止水,本文提出定向射孔与劈裂注浆相结合的新方法,引导裂缝扩展。根据油页岩参数,利用RFPA软件,分析有无射孔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地应力差异对有射... 地应力的差异性对劈裂注浆的裂缝扩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油页岩原位裂解区止水,本文提出定向射孔与劈裂注浆相结合的新方法,引导裂缝扩展。根据油页岩参数,利用RFPA软件,分析有无射孔对裂缝扩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地应力差异对有射孔时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射孔注浆相比,有射孔注浆可定向劈裂并减小注浆压力;当x方向应力大于y方向应力时,射孔之间产生的大量裂缝将射孔连通形成帷幕;当x方向应力小于y方向应力时,随着应力差异的逐渐变大,裂缝扩展逐渐从x方向向y方向偏转,直到应力差异成为影响裂缝扩展的主要因素,射孔之间才未形成裂缝且不能连通。此研究成果可为油页岩原位裂解区止水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油页岩地层 裂缝扩展 射孔 劈裂注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油页岩时空分布及控制因素——来自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的制约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宇航 朱增伍 +5 位作者 王喆 黄薇 李长春 杨治国 许锋 李卫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9,21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资源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描述上,对油页岩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的不明确,制约了油页岩选矿及开发。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确定长7...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资源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油页岩特征及形成环境描述上,对油页岩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的不明确,制约了油页岩选矿及开发。在综合分析露头、岩心和古生物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确定长7油页岩的沉积环境。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从沉积相、有机质来源及沉积速率等方面分析油页岩时空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油页岩形成于三角洲—湖泊环境中,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为湖泊低等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源,陆源有机质通过重力流输送到深湖中。沉积相和微量元素Th/U分析表明,湖侵域时期(长73)湖泊扩张,水深加大,可容纳空间增大和还原环境为有机质富集及油页岩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湖侵晚期,水深过大,陆源有机质供给不足,且有机质易降解,同时由于烃类向浊积岩夹层运移,导致油页岩含油率降低。稀土元素(La/Yb)N分析表明沉积环境和沉积速率控制了油页岩的分布:在靠近三角洲—浊积扇前缘的深湖区,沉积速率适中,距物源较近,有利于有机质输入和保存,为油页岩形成的理想场所;在三角洲—浊积扇沉积区,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沉积速率过高,有机质易被稀释;在远离三角洲—浊积扇的深湖区,距物源较远,沉积速率较低,陆源有机质输入不足且易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速率 有机质来源 延长组油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桦甸盆地桦甸组与美国犹他盆地绿河组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 被引量:13
4
作者 孟庆涛 刘招君 +3 位作者 柳蓉 孙平昌 胡菲 张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1-399,共9页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γ-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页岩 桦甸组 绿河组 始新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