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稠油降粘方法概述 被引量:130
1
作者 尉小明 刘喜林 +1 位作者 王卫东 徐凤廷 《精细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48,共4页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 (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 )降粘方法 (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 )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 ;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 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 (包括特稠油和超稠油 )降粘方法 (包括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及化学降粘等四种 )的降粘原理及其优缺点。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 ;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 ;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 ,同时使用范围较窄 ;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 (包括油层开采、井筒降粘、管道输送等领域 ) ,同时工艺简单 ,成本较低 ,易于实现。分析认为 ,采用化学降粘方法进行稠油降粘具有一定的优势 ,建议优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粘方法 稀油 表面活性剂 改质 加热
下载PDF
几种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研究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树荣 骆仲泱 +2 位作者 董良杰 方梦祥 岑可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46-249,共4页
农林废弃物是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高品位利用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该文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着重对升温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快速升温能有效缩短颗粒在低... 农林废弃物是我国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高品位利用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该文在流化床反应器上开展了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试验研究,着重对升温速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快速升温能有效缩短颗粒在低温阶段的停留时间而抑制炭的生成,有助于提高生物油的产率。比较不同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的效果表明:低灰分含量的木屑比稻秆更适合于热裂解制取生物油,而稻秆则适合于气化。同时,农林废弃物热裂解制取生物油技术在生物油的品质经过改性得到提升后,结合炭等副产品的利用,能实现农林废弃物的综合能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热裂解 生物油 流化床 升温速率
下载PDF
世界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进展 被引量:55
3
作者 刘德勋 王红岩 +2 位作者 郑德温 方朝合 葛稚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8-132,共5页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不需要进行采矿和建设大型的尾气处理设施,可开发深层、高厚度的油页岩资源,具有产品质量好、采油率高、占地面积少和环保等优点,目前尚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按照油页岩层受热方式的不同,可将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分为传... 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不需要进行采矿和建设大型的尾气处理设施,可开发深层、高厚度的油页岩资源,具有产品质量好、采油率高、占地面积少和环保等优点,目前尚处于工业试验阶段。按照油页岩层受热方式的不同,可将油页岩原位开采技术分为传导加热、对流加热、辐射加热3类技术。在此,详细介绍了壳牌石油公司地下转化工艺技术、埃克森美孚公司ElectrofracTM技术、IEP公司GFC技术等3种传导加热技术,还介绍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对流加热技术、雪弗龙CRUSH技术等5种对流加热技术,以及2种辐射加热技术,并分析了各类工艺的优缺点。根据我国油页岩资源埋藏深、品位低的特点,应大力开展原位开采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将来大规模开发油页岩资源提供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开采 蒸汽加热 电加热 辐射加热
下载PDF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35
4
作者 孙友宏 郭威 邓孙华 《钻探工程》 2021年第1期57-67,共11页
我国油页岩地质资源量巨大,是潜在的油气资源,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在系统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的发展历程,对... 我国油页岩地质资源量巨大,是潜在的油气资源,也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是油页岩工业的发展趋势。在系统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反应热加热、传导加热、对流加热和辐射加热4类加热技术和水力压裂、地下爆破、冷冻墙、注浆帷幕和气驱止水5种储层改造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做了进一步分析。针对我国油页岩储层的特点,提出了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必须突破和采用的3大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复合加热、高效井下加热器和催化增效为核心的高效加热技术;以旋转导向钻进、精准测距双井导向为核心的水平井导向钻井技术;以CO2干法压裂技术、酸化压裂技术和气驱止水为核心的复合储层改造技术。以期为我国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开采技术的研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原位转化 钻采技术 加热技术 钻井技术 储层改造技术
下载PDF
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被引量:34
5
作者 苏德森 陈涵贞 林虬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3,共5页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2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而反式脂肪酸受影响的程度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反式脂肪酸 形成与变化 加热
下载PDF
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与井网关系的新理论 被引量:27
6
作者 窦宏恩 常毓文 +2 位作者 于军 王小林 马银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6年第4期58-61,共4页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次加热过程中的一种新理论:在1~4周期蒸汽起到了扩大加热半径的作用,随着周期增多而加热前缘向外扩展作用减小,蒸汽主要起重复加热油层的作用.本文导出的新模型公式及提出的新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井距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加热半径 井网 辽河油区
下载PDF
稠油化学降粘法概述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素惠 王永清 赵田红 《化工时刊》 CAS 2005年第8期64-66,共3页
综述了稠油开采的常用方法(加热法、掺稀油法、稠油改质降粘法和添加化学药剂降粘法),着重介绍了添加化学药剂降粘法(催化降粘、加碱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加降凝剂降粘、加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并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综述了稠油开采的常用方法(加热法、掺稀油法、稠油改质降粘法和添加化学药剂降粘法),着重介绍了添加化学药剂降粘法(催化降粘、加碱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加降凝剂降粘、加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并阐述了它们的作用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降粘剂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粘剂 加熟 掺稀油 稠油改质 化学药剂 催化 加碱 表面活性剂 降凝剂 油溶性降粘剂 稠油开采
下载PDF
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及加热半径计算模型 被引量:24
8
作者 周体尧 程林松 +2 位作者 何春百 庞占喜 周凤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88,共6页
过热蒸汽是单相的气体,以气液两相流理论为基础的普通蒸汽热损失计算模型对其不再适用。通过引入过热蒸汽PVT数据体,建立了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理论推导出了过热蒸汽带面积、加热带半径等的数学表达式... 过热蒸汽是单相的气体,以气液两相流理论为基础的普通蒸汽热损失计算模型对其不再适用。通过引入过热蒸汽PVT数据体,建立了注过热蒸汽井筒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理论推导出了过热蒸汽带面积、加热带半径等的数学表达式。利用蒸汽沿程参数计算模型对肯基亚克油田盐上油藏X16井不同状态水蒸汽的沿程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对应较好。分析认为,随着热量的传递,过热蒸汽的温度变化较大,压力变化也大于普通蒸汽,到达井底的蒸汽干度特别高,其热焓值比注普通蒸汽有大幅度提高,加热半径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过热蒸汽 沿程参数 加热半径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加热温度和时间对菜籽油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冯有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7-19,共3页
就加热温度( 1 2 0~2 0 0℃ )和加热时间 ( 0~8h)对菜籽油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随加热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而升高。在相同加热时间内 ,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与加热... 就加热温度( 1 2 0~2 0 0℃ )和加热时间 ( 0~8h)对菜籽油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随加热温度升高及时间延长而升高。在相同加热时间内 ,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丙二醛、羰基值与加热温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 ,在加热 2h过氧化值增加较快 ,然后增加趋于平缓 ,而加热 2h的酸值增加较慢 ,但是在加热 2~ 4h酸值增加却较快 ,酸值高峰滞后于过氧化值高峰 2h ;在相同加热温度下 ,除了菜籽油的过氧化值与加热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在 1 2 0℃下加热的菜籽油的羰基值与加热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以外 ,菜籽油的酸值、丙二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温度 加热时间 菜籽油 质量 酸值 丙二醛 羰基值 相关性
下载PDF
稠油氧化阶段划分及活化能的确定 被引量:21
10
作者 蒋海岩 袁士宝 +2 位作者 李杨 南叶飞 王鹏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6-142,共7页
火驱是稠油蒸汽吞吐后的重要接替方法,而稠油氧化的反应阶段的划分对火驱点火乃至生产的调控影响重大。采用热重实验对某油田稠油样品混合油砂氧化过程进行研究,绘制该稠油热失重速率曲线,呈多峰形态,结合稠油多组分氧化理论进行氧化阶... 火驱是稠油蒸汽吞吐后的重要接替方法,而稠油氧化的反应阶段的划分对火驱点火乃至生产的调控影响重大。采用热重实验对某油田稠油样品混合油砂氧化过程进行研究,绘制该稠油热失重速率曲线,呈多峰形态,结合稠油多组分氧化理论进行氧化阶段的细致刻画,分解成低温氧化前期、低温氧化后期、燃料沉积段和高温氧化段共4个阶段,并明确定义了各阶段的分界点,与稠油常规认识的三阶段氧化规律相比,四阶段划分法更能刻画低温范围大、耗时长,反应复杂的特点;用Flynn-Wall-Ozawa法计算各阶段的反应活化能也与常规划分有较大区别。该认识对稠油火烧油层点火阶段的热量供给具有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氧化反应 热重 活化能 升温速率
下载PDF
基于传导、对流不同加热模式的油页岩孔隙结构变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康志勤 李翔 +3 位作者 杨涛 赵静 赵阳升 杨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565-2575,共11页
原位热解开采是未来油页岩开发的主流趋势,其原位加热方式主要分为传导和对流2种加热模式。在油页岩原位热解开采过程中,孔隙是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孔隙结构的连通特征直接影响和控制着热解油气的产出过程。为此,利用马弗炉和蒸汽锅炉对... 原位热解开采是未来油页岩开发的主流趋势,其原位加热方式主要分为传导和对流2种加热模式。在油页岩原位热解开采过程中,孔隙是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孔隙结构的连通特征直接影响和控制着热解油气的产出过程。为此,利用马弗炉和蒸汽锅炉对φ8 mm×25 mm的圆柱体油页岩试件分别实施传导和对流加热,最高加热温度均为550℃,并基于显微CT和3D数字岩芯重建技术对加热前后油页岩孔隙的大小、分布以及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不同加热模式对于油页岩的孔隙结构影响的差异及机制。研究表明:油页岩经传导加热后孔隙率为原始孔隙率的2.90倍,而经蒸汽对流加热后孔隙率为原始孔隙率的3.51倍。可见,与传导加热相比,对流加热使油页岩受热均匀,换热面积更大,使油页岩中固体有机质热解更充分,促使油页岩中的孔隙快速向四周拓展连通成大规模的孔隙连通团。另一方面,蒸汽对流加热能迅速携带走附着在孔隙壁上和滞留在"死端"孔隙中的残留页岩油,提高了孔隙间连通性,有效增大了孔隙直径,形成比传导加热连通性更好的孔隙结构,同时蒸汽携带油气一起产出,提高了油气的回收率。因此,对流加热为油页岩原位热解开采的首选加热模式,研究结果为实现大规模油页岩原位注蒸汽开发提供了有利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油页岩 传导加热 对流加热 孔隙率 显微CT 3D数字岩芯
原文传递
延长油田含油污泥真空热解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鹏辉 魏君 屈撑囤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利用真空管式热解炉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进行真空热解,研究了热解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催化剂种类及其加量对油回收率的影响;将热解残渣与标准煤粉制成粉末状燃料,测定了燃料热值,分析了燃烧烟气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真空管式热解炉对延长油田含油污泥进行真空热解,研究了热解终温、保温时间、升温速率、催化剂种类及其加量对油回收率的影响;将热解残渣与标准煤粉制成粉末状燃料,测定了燃料热值,分析了燃烧烟气中各项污染物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终温与保温时间对油回收率有很大影响。在各催化剂中,活性白土的催化效果最好,其加量为1%时,油回收率可达83%。粉末状燃料的热值达到24 000 k J/kg,超过烟煤的热值。燃料燃烧烟气中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GB 13271—2014《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可将其作为燃煤锅炉的燃料使用。真空热解是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真空热解 回收率 热值
原文传递
原位开采油页岩电加热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盛鹏 刘德勋 +3 位作者 王红岩 赵群 方朝合 郑德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4-118,134,共5页
随着中国油页岩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油页岩地面干馏工艺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受实验设备和分析技术的限制,对油页岩地下干馏工艺的研究却很少,在当前的油页岩原位开采工艺中以电加热工艺较为成熟。因此,从油页岩原位开采... 随着中国油页岩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油页岩地面干馏工艺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受实验设备和分析技术的限制,对油页岩地下干馏工艺的研究却很少,在当前的油页岩原位开采工艺中以电加热工艺较为成熟。因此,从油页岩原位开采电加热技术的原理出发,详细阐述了油页岩电加热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电加热器的选择和设计、加热井的设计、加热井的布置与操作等),总结出电加热工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认为,未来的原位开采电加热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简化工艺,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以及综合技术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电加热 原位开采 加热器 加热井 工艺流程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压裂-注氮原位裂解油页岩加热工艺及传热模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姜鹏飞 孙友宏 +1 位作者 郭威 李强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53-1357,1368,共6页
提出了一种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的新方法,即压裂-注氮原位裂解油页岩技术.油页岩储层压裂后,在加热井内下入电加热器,然后向井内注入氮气,利用加热后的高温氮气原位裂解油页岩.介绍了该方法与传统的电加热法和对流加热法相比的优势,以及... 提出了一种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的新方法,即压裂-注氮原位裂解油页岩技术.油页岩储层压裂后,在加热井内下入电加热器,然后向井内注入氮气,利用加热后的高温氮气原位裂解油页岩.介绍了该方法与传统的电加热法和对流加热法相比的优势,以及特别适用的地层,并且对加热氮气过程进行了传热模拟,优化了气体加热器的参数,确定加热器的最佳长度为30 m,其热流密度为11 k W/m2.针对本工艺方法特别适用的薄层油页岩地下原位开采,进行了地层加热时间的传热模拟,确定了80 d即可将井距15 m,矿层1.5 m厚的油页岩加热到裂解温度,较电加热法和对流加热法的加热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气体加热器 注氮气 传热模拟 加热时间
下载PDF
茶油加热过程中苯并芘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雪辉 李叶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04,共4页
探讨了茶油在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处理过程中苯并(a)芘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的热效应机制不同,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也不一样。常规加热时,茶油中苯并(a)芘总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探讨了茶油在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处理过程中苯并(a)芘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与常规加热的热效应机制不同,对茶油中苯并(a)芘含量的影响也不一样。常规加热时,茶油中苯并(a)芘总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温度时,茶油会产生油烟挥发时带走一部分苯并(a)芘,导致茶油中检测出的苯并(a)芘含量随时间(小于120min)的变化规律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下降的趋势,增加和减少的幅度与温度有关;微波加热时,茶油中苯并(a)芘的含量随着功率和时间的增大先增加然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苯并(A)芘 微波辐射 常规加热
下载PDF
大型油罐加热技术及温度场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超 李旺 +1 位作者 刘人玮 宇波 《油气储运》 CAS 2013年第11期1161-1166,1174,共7页
油罐内油品的加热与温度测试是实现油品温度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大型油罐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分析了大型油罐内油品加热技术及温度场研究相关成果。加热技术可分为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两种类型,应根据具... 油罐内油品的加热与温度测试是实现油品温度控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中大型油罐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分析了大型油罐内油品加热技术及温度场研究相关成果。加热技术可分为整体加热与局部加热两种类型,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油品性质、作业性质、地区及气温特点、安全因素等选择应用,其中节能环保型加热技术将越来越受关注。油罐温度场研究包括模拟计算、现场测试与模化试验3种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具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节约成本,提供全面、准确的温度场结果;现场测试与模化试验在工程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现阶段不可或缺,有必要积极采用新的测温技术。(表3,参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储罐 温度场 油品加热
原文传递
塔河油田超深超稠油矿物绝缘电缆加热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程仲富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1期32-35,共4页
塔河油田稠油具有超深超稠的特点,黏温拐点深度普遍大于2000m,常规电加热工艺由于下深及加热效率问题导致节约稀油效果有限。矿物绝缘加热电缆以连续高品质铜线为发热导体、矿物氧化镁材料为绝缘层、优质不锈钢为护套组合而成,抗拉强度5... 塔河油田稠油具有超深超稠的特点,黏温拐点深度普遍大于2000m,常规电加热工艺由于下深及加热效率问题导致节约稀油效果有限。矿物绝缘加热电缆以连续高品质铜线为发热导体、矿物氧化镁材料为绝缘层、优质不锈钢为护套组合而成,抗拉强度520MPa,耐温-30~600℃,重量0.27kg/m,具有耐温高、发热量大、质量轻、强度高的特点,能更好地适应产液量高、加热深度及发热量要求较高的稠油井降黏需要。该工艺在塔河油田开展现场试验3井次,下深2200~2500m,加热功率250kW,平均井口温度提高37.8℃,节约稀油率66.8%,取得了较好的节约稀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掺稀 矿物绝缘电缆 电加热
下载PDF
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殿生 陈月明 关继腾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4-58,共5页
根据方程分析法 ,结合工程判断 ,导出了一套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建立了低压三维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型系统 ,提出了进行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单井电加热油藏采油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 根据方程分析法 ,结合工程判断 ,导出了一套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相似准则。建立了低压三维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型系统 ,提出了进行电加热油藏采油物理模拟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单井电加热油藏采油进行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单井电加热油藏能够在油藏中建立起稳定的温度分布 ,有效地提高油藏温度。油藏温度是井筒径向距离的函数 ,温度沿径向距离近似地按指数规律衰减。对于有一定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选用周期性加热采油生产方式 ,其经济效益较好 ;对于冷采产量很低或没有冷采产量的稠油油藏 ,宜选用周期性焖井预热采油生产方式 ,并根据油藏特点和产出液情况优化焖井预热时间和生产周期。在相同的加热时间内 ,加热电功率大 ,油藏温度高 ,但并不是越大越好 ,当功率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加热功率 ,油藏温度增加并不明显。在电加热油藏的采油生产过程中 ,电加热功率不稳定 ,随生产时间变化。油层电导率低时 ,输入电能利用率高 ,加热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采油 电加热 物理模拟 油层电导率
下载PDF
采油油管电加热技术在高凝油开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锦晖 胡岩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5年第1期28-30,共3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油管和套管作为发热体直接加热油管内原油的方法.电能由三相配电变压器经AC DC AC逆变电路输出传送到油管,经油管下部的油套管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利用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 提出了一种利用油管和套管作为发热体直接加热油管内原油的方法.电能由三相配电变压器经AC DC AC逆变电路输出传送到油管,经油管下部的油套管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利用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体.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电网扰动和高凝油开采油管结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 加热 采油 高凝油 逆变电路
下载PDF
加热对大豆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雅娜 王妍 +5 位作者 王欢 李杨 张妍 江连洲 隋晓楠 潘立炜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77-83,共7页
本研究对水酶法大豆油进行加热处理,并与其他不同种大豆油(一级大豆油、三级大豆油、压榨大豆油、溶剂浸提大豆油)进行对比,测定其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值、脂肪酸组成以及色泽,考察加热对大豆油品质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水酶法大豆... 本研究对水酶法大豆油进行加热处理,并与其他不同种大豆油(一级大豆油、三级大豆油、压榨大豆油、溶剂浸提大豆油)进行对比,测定其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值、脂肪酸组成以及色泽,考察加热对大豆油品质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水酶法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好,而三级大豆油则最差。随着时间的延长,五种大豆油的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值均增大,五种大豆油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加热8h后,水酶法大豆油、一级大豆油以及溶剂浸提大豆油的红值呈现增加的趋势,而三级大豆油和压榨大豆油的色泽却变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加热 品质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