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5
1
作者 方学智 姚小华 +1 位作者 王开良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 研究了水酶法、压榨法和浸出法3种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以及VE、β-胡萝卜素、多酚、磷脂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酶法制取的油脂(水酶油)酸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P<0.05)。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水酶油最低。VE、β-胡萝卜素含量以水酶油中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多酚及磷脂含量以压榨油最高,水酶油最低,仅为4.12μg/g和2.87μg/g,显著低于压榨油和浸出油(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压榨法 浸出法 品质
下载PDF
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立伟 王辽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27,共5页
自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53.3万hm2,油茶籽产量达到268万t,油茶籽油产量为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160亿元。对我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 自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以来,油茶产业迅速发展。2019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53.3万hm2,油茶籽产量达到268万t,油茶籽油产量为62.7万t,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160亿元。对我国油茶生产发展现状、油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5年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油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油 种植面积 产量 产业现状 展望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58
3
作者 聂明 杨水平 +2 位作者 姚小华 方学智 王亚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萃取 低温压榨 油茶籽油 理化性质 营养成分
下载PDF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与茶树油的区别 被引量:51
4
作者 曹国锋 邬冰 钟守贤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20,共4页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茶树油是不同的物质,它们很容易混淆。介绍了茶树和油茶树的生长特性、植物学分类和分布情况,并对茶叶籽和油茶籽、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和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比较,还介绍了茶树油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便正确...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茶树油是不同的物质,它们很容易混淆。介绍了茶树和油茶树的生长特性、植物学分类和分布情况,并对茶叶籽和油茶籽、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和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比较,还介绍了茶树油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便正确区分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油茶籽 茶叶籽油 油茶籽油 茶树油
下载PDF
油茶籽油加工和油茶资源综合利用 被引量:43
5
作者 罗晓岚 朱文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17,共5页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 介绍了油茶籽油的理化特征和油茶籽的组成,详细论述了油茶籽制油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对油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油茶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及生育酚、角鲨烯等天然成分,是一种营养、安全的食用油。同时油茶籽油具有护肤、吸收紫外线等功效,茶皂素具有起泡、去污、止咳、利尿、杀虫等功效。因此,油茶籽油、茶皂素在化妆品、日用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油茶是值得我国大力发展的特有植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油 制油 油茶 综合利用
下载PDF
长期贮藏对茶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丛玲美 姚小华 +3 位作者 费学谦 王开良 王亚萍 王年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50,共5页
对长期贮藏在室温、避光条件下的茶油进行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结果表明,茶油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贮藏时间越长,增长速度越快,品质越容易劣变;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对于浸出成品茶油来说,精炼程度越高,越容易氧化酸... 对长期贮藏在室温、避光条件下的茶油进行酸值和过氧化值测定。结果表明,茶油经过长期贮藏后,其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有所增加,贮藏时间越长,增长速度越快,品质越容易劣变;在相同贮藏条件下,对于浸出成品茶油来说,精炼程度越高,越容易氧化酸败;对于不同工艺的茶油来说,浸出成品茶油比压榨成品茶油更容易氧化酸败。贮藏时间对不同质量等级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长期贮藏 酸值 过氧化值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40
7
作者 张东生 薛雅琳 +3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张东 钟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5-88,共4页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最低检出限为1.19mg/kg;在50、100mg/kg和150mg/kg的加标水平下,角鲨烯在油茶籽油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4.0%~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3.8%。方法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角鲨烯 皂化 气相色谱法 食用植物油
下载PDF
脱壳冷榨生产纯天然油茶籽油 被引量:36
8
作者 胡健华 韦一良 +1 位作者 何东平 刘尧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 在借鉴油菜籽脱皮冷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籽的化学组成特点确定了油茶籽综合加工工艺,并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对生产工艺过程、设备选择、技术参数进行了介绍,对得到的脱壳冷榨油茶籽油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酸值外其他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脱壳 冷榨 油茶籽油
下载PDF
我国油茶产业分析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8
9
作者 孟桂元 韩杰铖 +2 位作者 詹兴国 涂洲溢 周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4-108,113,共6页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油茶生产现状,进一步促进油茶籽油产业持续发展,对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情况和湖南省油茶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阐述。我国油茶籽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的提高促进...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油茶生产现状,进一步促进油茶籽油产业持续发展,对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情况和湖南省油茶产业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对策进行了阐述。我国油茶籽油消费量快速增长,种植面积与单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油茶籽产量的大幅提高。湖南省油茶籽产量一直稳居全国各产区首位,湖南省油茶籽的稳产高产对于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油茶籽油市场需求旺盛,消费量将呈不断增长态势,此外,油茶籽在其他领域也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可通过发展基地综合生产模式,加强油茶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加强油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促进油茶综合利用开发等措施促进我国油茶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油茶籽油 产业分析 发展对策
下载PDF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被引量:36
10
作者 邓龙 邓泽元 +2 位作者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11-115,共5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物理化学性质 营养成分 精炼过程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与不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5
11
作者 艾芳芳 宾俊 +2 位作者 钟丹 杨扬 梁逸曾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80,共4页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中选择离子检测(SIM)方式对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比较的方法。结果表明:SIM方式检测到油茶籽油中19种脂肪酸成分,而全扫描(SCAN)方式仅检测到7种;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比较接近,其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为20∶72∶7,油酸相对含量为69.97%;而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葵花籽油5种植物油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26.57%~58.38%,油酸相对含量仅为20.61%~50.04%。该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植物油脂肪酸的成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选择离子检测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刘瑞兴 张智敏 +1 位作者 吴苏喜 黄闪闪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4-61,68,共9页
根据Box-Behnke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出油效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 根据Box-Behnke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出油效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62%(蛋白酶∶纤维素酶=4∶1),酶解温度52.1℃,料液比1∶5.58,酶解pH 6.47,超声时间20 min,加热预处理90℃、20 min,酶解时间5 h。在此条件下,出油效率高达83%,蛋白水解率高达90.4%。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无需精炼,各项指标均已符合一级压榨茶油的标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7.8%,VE含量为204.5 mg/kg,角鲨烯含量为114.4 mg/kg,在提取过程中完好地保留了营养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超声波 水酶法 营养成分 苯并(α)芘 响应面
下载PDF
精炼过程中油茶籽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变化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志晓 金青哲 +3 位作者 叶小飞 王照飞 夏小明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共5页
研究了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精炼,油茶籽油中的活性成分不断降低,碱炼后,多酚损失率达到了80.50%;脱色和脱臭后,生育酚损失率分别达到了13.05%和20.69%,甾醇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12.85%和13.09%;脱... 研究了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精炼,油茶籽油中的活性成分不断降低,碱炼后,多酚损失率达到了80.50%;脱色和脱臭后,生育酚损失率分别达到了13.05%和20.69%,甾醇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12.85%和13.09%;脱色后,角鲨烯损失率达到了24.99%。抗氧化性方面,油茶籽油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一定差异,强弱顺序为ORAC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精炼 活性物质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李志晓 金青哲 +3 位作者 叶小飞 黄健花 刘睿杰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1,共5页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油工艺 油茶籽油 微量营养成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油茶籽油的营养价值及掺伪鉴定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东生 金青哲 +2 位作者 薛雅琳 张东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7-50,共4页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 油茶籽油富含油酸、亚油酸等功能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系统阐述了油茶籽油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调节免疫、预防肥胖及护肝等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法、色谱法、电子鼻技术等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并分析了各种鉴别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应开发建立一套准确、快速、定量甄别检测油茶籽油掺伪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营养价值 掺伪 检测
下载PDF
超声波强化提取油茶籽油的研究 被引量:30
16
作者 胡爱军 冯棋琴 郑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19,共3页
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是一种功能性油脂。研究了提取溶剂、液料比、提取时间对超声提取油茶籽油和加热浸提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是较理想的溶剂;适当增加溶剂量、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油茶籽油得率随... 油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是一种功能性油脂。研究了提取溶剂、液料比、提取时间对超声提取油茶籽油和加热浸提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己烷是较理想的溶剂;适当增加溶剂量、提取时间、超声波功率、提取温度,油茶籽油得率随之增加;在温度40℃、液料比(V/m)6∶1、提取时间30 m in和超声波功率300 W的条件下进行超声提取,油茶籽油得率为45.23%;对加热浸提来说,在温度60℃、液料比(V/m)7∶1、提取时间90 m in条件下,油茶籽油得率仅为38.15%。由此可见,超声作用明显降低了提取温度、减少了溶剂用量、缩短了提取时间,而且使油茶籽油得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超声提取 加热浸提
下载PDF
油茶籽油微胶囊凝聚法工艺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承南 钟海雁 谢碧霞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8-31,共4页
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的凝聚法生产茶油微胶囊的工艺过程及条件如下 :5 %阿拉伯胶和 5 %明胶与一定量油茶籽油在 6 0℃下乳化 1min,在 p H4.4下凝聚 0 .5 h,10℃下固化 1h,经离心和真空干燥即可 .该法制备的微胶囊 ,有较高的含油率和... 以阿拉伯胶和明胶为壁材的凝聚法生产茶油微胶囊的工艺过程及条件如下 :5 %阿拉伯胶和 5 %明胶与一定量油茶籽油在 6 0℃下乳化 1min,在 p H4.4下凝聚 0 .5 h,10℃下固化 1h,经离心和真空干燥即可 .该法制备的微胶囊 ,有较高的含油率和包埋率 .其粒径与凝聚时的搅拌速度密切相关 ,但其水溶性较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微胶囊 凝聚法 工艺技术 生产工艺 茶油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掺伪油茶籽油检测 被引量:27
18
作者 郭文川 朱德宽 +1 位作者 张乾 杜荣宇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50-357,共8页
为了探索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掺伪油茶籽油的潜力,以12个产地的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为掺杂油,以5个产地的油茶籽油为被掺杂油,制备了455份掺伪质量分数为0、1%、3%、6%、10%、15%和20%的掺伪油茶籽油,采集了所制备样品在8... 为了探索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掺伪油茶籽油的潜力,以12个产地的玉米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为掺杂油,以5个产地的油茶籽油为被掺杂油,制备了455份掺伪质量分数为0、1%、3%、6%、10%、15%和20%的掺伪油茶籽油,采集了所制备样品在833~2500 nm范围内的近红外光谱。对采集的近红外光谱进行多元散射校正处理后,应用KennardStone样本划分法按2∶1的比例将样本划分为校正集和测试集。采用连续投影算法(SPA)、无信息变量消除算法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提取表征掺伪油茶籽油样本的特征波长,并建立判别掺伪油茶籽油样品的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模型。研究结果表明,SVM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RF模型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基于SPA提取的9个特征波长所建立的RF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高,为99.34%,对掺伪质量分数为1%的掺伪油茶籽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4.74%,对掺伪质量分数为3%及以上的掺伪油茶籽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100%。本研究为掺伪油茶籽油检测仪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近红外光谱 特征波长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下载PDF
脱色工艺中不同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7
19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方学智 陈焱 王亚萍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50,共4页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 研究了在优化的脱色条件下,脱色剂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的脱除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油茶籽油中苯并芘脱除效果显著,加入油质量3%的活性炭可以完全脱除样品中的苯并芘(苯并芘含量为7.12μg/kg);活性白土基本不具备脱除苯并芘的能力,但在活性炭中加入活性白土后,活性白土优先脱除油茶籽油中色素等杂质,为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保留了吸附能力,使得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效率提高,在3%活性白土的存在下,加入油质量0.3%的活性炭即可达到单独使用3%活性炭对苯并芘的脱除量,相当于将脱除苯并芘的能力提高10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脱色 苯并芘 活性炭
下载PDF
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罗凡 费学谦 +2 位作者 李康雄 许伟 郭少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93-299,共7页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 为了探究加工工艺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的影响,了解油酚类物质在加工工艺中的变化规律,该文从油茶籽油加工企业的生产线中取样,对压榨毛油和浸出毛油精炼工艺以及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等不同工艺中油茶籽油中总酚、多酚组成及含量、抗氧化活性系数和油的氧化诱导时间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压榨毛油精炼工艺包括水洗、脱色、脱臭、冬化;浸出毛油精炼工艺包括碱炼、水洗、脱色、脱臭、冬化;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工艺包括脱胶、碱炼、水洗、冬化等工艺步骤。结果显示:压榨油茶籽毛油中总酚平均质量分数为103.06μg/g,显著高于浸出油茶籽油48.52μg/g(P<0.05);油茶籽毛油经过精炼工艺后总酚和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种精炼工艺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分别下降了88.9%,86.7%和63.81%,总酚的抗氧化活性分别下降了88.3%,93.51%和83.25%。适度精炼相比普通精炼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的多酚有明显优势,前者精炼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系数分别为37.82μg/g和9.33%,后者仅为11.41μg/g和4.7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浸出油茶籽毛油精炼后仅含有少量肉桂酸,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压榨油茶籽油中测到苯甲酸、芦丁和肉桂酸等3种多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7、1.58和0.22μg/g,压榨毛油适度精炼后的油茶籽油中测到了单宁酸、绿原酸、表儿茶素等9种多酚,其中单宁酸和绿原酸的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4.57和3.26μg/g;适度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初始的8.56 h增加到11.66 h,增加了26.63%;压榨毛油传统精炼后油茶籽油氧化诱导时间从8.14 h增加到10.42 h,增加了21.83%。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毛油适度精炼相比传统精炼工艺对于保留油茶籽油中多酚等成分有明显优势,所生产的茶油具有更强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中营养成分的保留提供了途径,为油茶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油脂 营养 油茶籽油 酚类物质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