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77
1
作者 付广 许泽剑 +1 位作者 韩冬玲 纪阵宇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 不整合面不仅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 ,阐述了不整合面在油气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使源岩发生二次生烃作用 ,不整合面可改善其上下地层储集空间和性能 ,也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 ,导致不同层系的油气聚集 .不整合面的存在可提供潜山型、地层剥蚀型和地层超覆型 3种圈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油气藏形成 储集空间 性能 运移通道 圈闭
下载PDF
塔中顺托果勒区块走滑断裂特征及控油作用 被引量:67
2
作者 马庆佑 沙旭光 +3 位作者 李玉兰 朱秀香 杨素举 李慧莉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4,共5页
通过对塔中顺托果勒区块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识别出了顺托1号左旋走滑断裂,并对其构造特征、活动期次、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顺托1号走滑断裂主要发育线性延伸构造、负花状构造、雁列式张性正断层、海... 通过对塔中顺托果勒区块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识别出了顺托1号左旋走滑断裂,并对其构造特征、活动期次、形成机理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顺托1号走滑断裂主要发育线性延伸构造、负花状构造、雁列式张性正断层、海豚和丝带效应等构造样式,其主要形成期在志留纪末期—泥盆纪早期。加里东晚期,来自东南方向阿尔金岛弧强烈的斜向碰撞挤压作用,对北东向的基底薄弱带产生走滑分量,形成了北东走向的左旋走滑断裂。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与北东向走滑断裂形成有关的低幅度背斜圈闭群是该区块志留系比较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低幅度背斜圈闭 油气圈闭 顺托果勒区块 塔中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资源潜力和进一步勘探方向的探讨 被引量:47
3
作者 翟光明 何文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从目前勘探现状来看 ,渤海湾 (陆上 )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 ,但资源量的研究表明 ,目前探明储量为85亿多吨 ,与总资源量 1 90亿t相距甚远 ,探明程度仅为 4 5%。以往的勘探工作集中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 从目前勘探现状来看 ,渤海湾 (陆上 )盆地属于油气勘探的成熟盆地 ,但资源量的研究表明 ,目前探明储量为85亿多吨 ,与总资源量 1 90亿t相距甚远 ,探明程度仅为 4 5%。以往的勘探工作集中于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地层。文中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的分布在纵向和横向上与油气成藏的联系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以及渤海湾盆地更深层次下古生界地层的烃源岩成藏的可能性 ,提出了“普查浅层 ,滚动中间 (下第三系 ) ,探索深层”的勘探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烃原岩 油气成藏 油气勘探战略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理论和勘探实践的再深化——为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40周年而作 被引量:37
4
作者 胡见义 牛嘉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 40年来已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油区。同时 ,也形成与建立了第三系裂谷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 ,包括裂谷系对含油气断陷和含油气层系的控制、普遍存在多含油气结构层系、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形成、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圈闭...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发现 40年来已建成为我国最大的油区。同时 ,也形成与建立了第三系裂谷系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理论 ,包括裂谷系对含油气断陷和含油气层系的控制、普遍存在多含油气结构层系、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形成、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圈闭边界组合以及含油气单元序列与油气勘探评价阶段的划分等。勘探特点与储量增长受新领域突破和理论技术与勘探融合的明显影响。渤海湾盆地至今仍有许多勘探领域和很大的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裂谷系 油气聚集 油气圈闭 单元序列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大油气田的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5
作者 何登发 张义杰 +2 位作者 王绪龙 贾进斗 石昕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17-121,共5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熏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南深北浅的楔形地质结构与区域单斜形态决定了盆地腹部中浅层侏罗-白垩系主要发育低幅度背斜、断裂-岩性体、地层-岩性等非构造油气藏,这是油气勘探的现实领域;南缘强烈的冲断活动与压扭作用形成的复杂叠加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战略突破领域;被晚期深埋的腹部石炭系—三叠系大构造则是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多个油气储量增长高峰的特点,近10年来非构造油气藏、中深层油气藏的储量发现大幅度攀升,非构造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主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田 勘探 方向 构造 圈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勘探领域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8-192,共5页
塔北隆起南坡阿克库勒凸起具有志留系-侏罗系碎屑岩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两大套含油层系、构造和地层两大圈闭类型。在开拓构造圈闭领域时要重视非构造应力的形变作用和断裂破碎带的影响,加强对碳酸盐岩内幕构造的探索;对地层圈闭要重... 塔北隆起南坡阿克库勒凸起具有志留系-侏罗系碎屑岩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两大套含油层系、构造和地层两大圈闭类型。在开拓构造圈闭领域时要重视非构造应力的形变作用和断裂破碎带的影响,加强对碳酸盐岩内幕构造的探索;对地层圈闭要重视开拓碎屑岩系中的勘探领域,实施岩溶缝洞网络型储集体和次生溶孔似层状储集体并举的勘探方针。对阿克库勒乃至整个塔北隆起区都要以“大岩溶”和“大隆起”的思路全面认识各勘探领域,立体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志留系-侏罗系 构造圈闭 地层圈闭 碳酸盐岩 碎屑岩
下载PDF
东营凹陷稠油油藏成因机制探讨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春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东营凹陷的稠油油藏多分布在凹陷边缘的非生油岩系中,它们是凹陷内的油气经地层不整合通道运移,并在不整合伴生圈闭中聚集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烃类沿地层不整合运移所留下的各种痕迹,揭示了稠油地层油藏的成因机制。油质变稠的原因... 东营凹陷的稠油油藏多分布在凹陷边缘的非生油岩系中,它们是凹陷内的油气经地层不整合通道运移,并在不整合伴生圈闭中聚集而形成的次生油气藏。烃类沿地层不整合运移所留下的各种痕迹,揭示了稠油地层油藏的成因机制。油质变稠的原因,主要是油气长距离运移,高地温的作用和区域盖层封堵性变差,促使原油中轻组分大量散失,重组分浓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成因 不整合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玉喜 张道勇 朱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55-867,共13页
影响油气储量的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差别也较大。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对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确定盆地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 影响油气储量的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同类型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差别也较大。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对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确定盆地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勘探目标等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不同看法,部分因素没有得到充分考虑,系统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分析,将影响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方面:在地质方面,油气资源潜力和资源分布的集中程度,盆地圈闭发育特点直接影响勘探进程和储量增长:资源潜力大、分布集中、圈闭发育均衡的盆地勘探进展快,储量增长具有典型的双峰特点;资源分布层位多的叠合盆地储量增长具有多峰特征等。在理论技术方面,陆相成油理论打开了我国陆相盆地勘探领域,出现我国第一个储量增长高峰,岩性、地层成藏理论的成熟带来了我国储量第二个增长高峰;地震技术、钻井技术、测井、测试技术和采油等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勘探领域,勘探开发由正向构造扩展到凹陷,由中浅层扩展到深层,由陆地扩展到海洋,由平原、丘陵扩展到山地、沙漠和滩海。油气需求和价格等直接影响勘探投入和储量发现。各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特征是在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系统分析,充分认识影响储量、产量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可为合理预测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趋势,判断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领域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 储量 产量 增长趋势 影响因素 圈闭类型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油田红层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19
9
作者 韦启新 苑小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1-194,共4页
在我国东部油田的新生代地层中,多发育大套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其中发育有很好的油气藏。红层中油气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东部油田的红层油气藏的研究表明,沉积与构造是控制红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油气保存条件... 在我国东部油田的新生代地层中,多发育大套的红色碎屑岩地层,其中发育有很好的油气藏。红层中油气藏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东部油田的红层油气藏的研究表明,沉积与构造是控制红层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因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油气保存条件直接影响圈闭的有效性。厚层泥岩沉积对圈闭的封闭性也有重要影响。对红层中油气藏的分析与对比表明,供油断层与砂岩体相接触、储层侧向与垂向受泥岩或其他岩性或不整合的封堵是形成红层中油气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红色碎屑岩地层 油气藏 沉积构造 储层圈闭 成藏规律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潜山型油气藏成藏条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杜耀斌 田纳新 +2 位作者 王璞珺 涂志民 程庆甫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1-167,共7页
塔中古隆起的早海西期风化壳岩溶发育,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的重要隆起区之一。本文研究了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在烃源、生储盖和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预测了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有利区带,认... 塔中古隆起的早海西期风化壳岩溶发育,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岩溶型油气田的重要隆起区之一。本文研究了风化壳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在烃源、生储盖和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预测了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发育的有利区带,认为奥陶系岩溶储层与其上覆的石炭系泥岩可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断裂、不整合面、输导层与汇烃脊构成了复杂油气输导网络。本区潜山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复杂、期次多,但喜山期构造调整是最终成藏的关键,中央断隆带和塔中隆起南斜坡是两个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隆起 古风化壳 油气藏 成藏条件 有利区带预测
下载PDF
东濮凹陷挥发油特性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阳 杜祥 +2 位作者 杨庆文 李琪 古习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2,共5页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 东濮凹陷现已查明的文 72、文 88、文 1 3东等 3个挥发油油藏的流体性质明显不同于其它油气藏 ,不仅具有原始溶解气油比高、体积系数高、饱和压力高、饱和油压缩系数高、气体平均溶解系数高、收缩率高和饱和油密度低、流体黏度低的特性 ,而且在化学成分、PVT特征、体积收缩特征等方面也很特殊。在形成条件方面与其它油气藏相比也有其特殊性 ,质量好、成熟良高的生油岩是油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巨厚的盐膏岩、膏泥岩或泥页岩沉积组合作盖层和侧向封堵是油藏的圈闭条件 ,埋藏深有利于高气油比流体的运移聚集 ,深部地温高有利重烃热裂解为轻烃 ,并能提高油藏的气油比 ,馆陶期以后地层未受构造运动影响 ,是保存油藏的重要条件。阐述该类油藏的开发规律认为 ,东濮凹陷寻找挥发油油藏的主要地区和层位是 :长垣断层下降盘沙三中4— 10 —沙三下 ;文东构造带北部沙三中4— 10 —沙三下1— 4;白庙—桥口构造深层沙三中—沙三下亚段以及刘庄地区沙二下亚段。图 4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挥发油 特性 挥发油油藏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罗金海 周新源 +3 位作者 邱斌 杨芝林 尹宏 李建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4-587,共4页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形成很可能不相连的库孜贡苏和克孜勒陶断陷盆地,其中发育断陷盆地型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新近纪—第四纪期间则主要形成相关的走滑变形,控制喀什凹陷的油气圈闭与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凹陷 断陷盆地 右行走滑 构造活动 油气圈闭 第四纪 新近纪 油气成藏 烃源岩 油气地质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的构造样式与圈闭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何登发 邵东波 +4 位作者 开百泽 包洪平 傅定伍 朱昊 马静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变形 分层滑脱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油气圈闭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下载PDF
油气储量评估与油气藏圈闭成因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国干 胡允栋 +3 位作者 王永祥 王德发 胡素云 袁选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4-808,共5页
用容积法进行油气储量计算涉及三种边界,即圈闭边界、油气藏边界和储量边界,只有正确理解这三种边界的具体含义,合理把握已有资料对前两种边界的证实程度,才能合理地把握不同级别的储量边界。油气藏圈闭成因的各要素也是不同级别储量边... 用容积法进行油气储量计算涉及三种边界,即圈闭边界、油气藏边界和储量边界,只有正确理解这三种边界的具体含义,合理把握已有资料对前两种边界的证实程度,才能合理地把握不同级别的储量边界。油气藏圈闭成因的各要素也是不同级别储量边界划分的界定要素,其中油气藏类型是主要前提:构造图和流体界面的证实程度决定了构造油气藏储量的可靠性;尖灭线位置是沉积型岩性圈闭油气藏最大的储量边界;物性边界与流体边界共同控制了成岩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的储量规模;不整合面如同断层面一样,控制了地层型岩性不整合圈闭油气藏油气的分布。无论何种主控因素,在平面最大和纵向最深的界线范围内,井控程度是决定探明储量范围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量 圈闭 油气成藏 容积法 储量计算 主控因素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志留系上倾尖灭圈闭油气成藏 被引量:14
15
作者 郭倩 蒲仁海 +3 位作者 杨林 孙国峰 朱李 楚宪波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3,128,共5页
塔河地区S112-2井于2005年在古生界碎屑岩中获得了高产油流,但由于其位于石炭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上下岩性接近,所以油层属于石炭系、东河砂岩还是志留系一直存有争议。该文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认了S112-2... 塔河地区S112-2井于2005年在古生界碎屑岩中获得了高产油流,但由于其位于石炭系与志留系之间的不整合面附近,上下岩性接近,所以油层属于石炭系、东河砂岩还是志留系一直存有争议。该文通过对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综合研究,确认了S112-2井油藏的时代、构造与圈闭特征,认为该区志留系存在2种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一种是舌状上倾尖灭圈闭,即砂体顶面为单斜,但尖灭线朝北上倾方向呈舌状突出;另一种是鼻凸上倾尖灭圈闭,即尖灭线平直,没有出现向北突出的舌头,但砂体顶面为一个鼻凸构造。后者是在该区发现的可能具有类似含油特征的一种新的圈闭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圈闭 志留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关于油气勘探中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商榷 被引量:13
16
作者 黄第藩 梁狄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 针对某些无机生油论者对有机生油论提出的异议中的部分论点进行讨论,包括现代有机生油理论体系及其实践、现代生油理论的科学性、勘探中油源的重要意义、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的成因、无机气的成藏问题以及对大庆油田、基岩油藏和未成熟石油的认识等。通过这几方面的讨论,就石油生成的理论基础问题与无机生油论者进行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生油论 无机生油论 油气勘探 干酪根降解 未成熟石油 基岩油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辛也 王伟锋 吴孔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38,共7页
依据油气成藏组合理论,结合前人油源对比资料并通过储层、区域盖层及油气藏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可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上下生上储油... 依据油气成藏组合理论,结合前人油源对比资料并通过储层、区域盖层及油气藏特征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裂带油气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断裂带可划分为源内自生自储油气成藏组合和源上下生上储油气成藏组合;存在源内早期成藏垂相运聚、近源早期成藏侧向运聚和远源晚期成藏混向运聚3类油气成藏模式;构造圈闭发育和油源断裂是成藏组合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在剩余压力作用下油气沿断裂向上运移并沿不整合面和骨架砂体横向运移,为油气成藏提供充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组合 油源断裂 构造圈闭 乌-夏断裂带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圈闭油气来源与成藏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剑 李谨 +7 位作者 谢增业 王超 张海祖 刘满仓 李德江 马卫 毛丹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中秋1井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源对比研究,认为中秋1井原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泥岩,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油气成藏研究显示,中秋1井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时期,以三叠系生烃贡献为主;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发生在新近纪库车组沉积时期,晚期侏罗系生成的煤型气对早期形成的三叠系原油构成大规模气侵;中秋1圈闭形成时期早于或等于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期,活动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条件,烃源岩-断裂-圏闭时空有效匹配,中秋构造断层下盘一系列圈闭与中秋1圈闭成藏条件相似,有望成为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秋里塔格构造带 油气来源 油气成藏 中秋1
下载PDF
油气物探异常灰色定位预测 被引量:9
19
作者 徐忠祥 吴国平 +3 位作者 彭放 张文献 侯卫国 郭远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基于油气信息灰色系统研究,提出了油气物探异常灰色定位预测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托库研究区,应用采集的10种物探信息,圈定的③号油气圈闭靶区已钻获高产油气流.该方法既适用于构造圈闭含油气性评价,也适用于隐蔽圈闭含油气性评价.
关键词 油气藏 地球物理勘探 灰色定位 油气圈闭
下载PDF
深水油气钻采井筒压力预测及其控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军 杨宏伟 +3 位作者 张辉 王江帅 高热雨 张锐尧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3-983,共11页
深水地层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压力控制贯穿油气钻采的整个过程,是安全高效作业的基础。本文以压力控制为主线,从复杂地层压力体系形成机制与预测方法、窄密度窗口地层钻井井筒压力安全控制模式、油气开采长效流动保障机制、环空圈... 深水地层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区。压力控制贯穿油气钻采的整个过程,是安全高效作业的基础。本文以压力控制为主线,从复杂地层压力体系形成机制与预测方法、窄密度窗口地层钻井井筒压力安全控制模式、油气开采长效流动保障机制、环空圈闭压力演变机理与控制方法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深水油气钻采井筒压力控制基础研究的新进展。结合我国面临的深水地层压力体系复杂、井筒压力控制难度大、油气长效流动保障困难和环空圈闭压力控制难等瓶颈问题,提出了深水油气钻采全生命周期井筒压力控制的攻关方向,包括:明确多源多机制复杂地层压力体系形成机理,建立深水软岩地层安全密度窗口预测方法;提高井筒压力预测精度,研发适用于深水钻井的变梯度控压钻井新技术;完善压裂充填防砂新方法,形成集防砂、控水与水合物防治于一体的深水油气井长效流动保障机制;加强环空圈闭压力形成及演变机理研究,形成相应的控制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油气 地层压力体系 井筒压力 井筒流动保障 环空圈闭压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