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 被引量:153
1
作者 徐长贵 于海波 +1 位作者 王军 刘晓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5-38,共14页
深入分析渤中凹陷天然气资源基础、低潜山圈闭形成机制、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和天然气保存条件,总结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多套巨厚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在高演化阶段大量生气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 深入分析渤中凹陷天然气资源基础、低潜山圈闭形成机制、优质储集层控制因素和天然气保存条件,总结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形成条件与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多套巨厚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在高演化阶段大量生气是大型气田形成的物质基础,印支期以来多期次构造演化形成了大规模的深埋低潜山圈闭,郯庐断裂活动形成了多类型储集层,潜山太古界变质岩和古近系孔店组砂砾岩是本区优质储集层。巨厚的超压湖相泥岩与较弱的新构造运动配置形成了良好的保存条件。渤中19-6气田属于大型特高含凝析油凝析气藏,天然气成因类型为腐殖-腐泥气和干酪根降解气,具有气层厚度大、气柱高度大、成藏过程先油后气的特征,潜山为块状气藏,孔店组砂砾岩为层状气藏,气藏具有超压源岩多途径强充注、多套常压—弱超压储集层汇聚、厚层超压泥岩盖层保存、天然气超晚期快速成藏的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渤中19-6气田 凝析气 低潜山 变质岩储集层 成藏特征 太古界
下载PDF
渤海湾凹陷区复杂断裂带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油气运移模拟 被引量:26
2
作者 徐长贵 彭靖淞 +2 位作者 吴庆勋 孙哲 叶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84-692,共9页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 基于渤海中南部地区复杂断裂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大数据分析,得到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形成的定量/半定量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建模辅助分析,实现了黄河口东洼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大数据搜索,并在此约束下进行油气充注、运移数值模拟,成功预测了复杂断裂带浅层的油气运移路径和油气富集断块。研究认为,活动断裂带浅层充注存在差异性,垂向优势运移通道的充注点/段是浅层油气运移的起点,对于浅层油气运移及其成藏非常重要;在浅层的断层中,切割深层中转仓或深层主要运移通道、断接厚度小于400m、成藏期断层断距大于80m的断层容易形成凹陷区垂向优势运移通道;新构造运动通过控制垂向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源外充注点/段的差异分布,决定了复杂断裂带的差异成藏。研究成果对于复杂断裂带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凹陷区 垂向优势运移通道 复杂断裂带 充注点 新构造运动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及油气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4 位作者 汤良杰 魏刚 吕丁友 彭文绪 黄继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83-1088,共6页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湾地区广泛发育的X型正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和机理及其油气意义进行分析。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可分为新生型和继承型两类,在剖面上组合形成对称或非对称的X型形态。新生型和继承型X型... 本文主要利用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湾地区广泛发育的X型正断层的剖面变形特征、形成演化过程和机理及其油气意义进行分析。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可分为新生型和继承型两类,在剖面上组合形成对称或非对称的X型形态。新生型和继承型X型正断层具有不同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控制机理。新生型X型正断层与断裂带的右行走滑作用有关,是在断层的同步滑动过程中形成的。而继承型X型正断层的形成与基底先存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密切相关,是基底断裂优先活动的结果。渤海湾地区X型正断层对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作用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构造和地层圈闭的形成,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与X型正断层相关的构造和地层圈闭是渤海湾地区值得关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型正断层 右行走滑 基底断裂 油气成藏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地区底辟构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心怀 余一欣 +4 位作者 汤良杰 彭文绪 魏刚 吕丁友 王应斌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8-521,共4页
渤海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地区的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盐底辟外部形态变化较大,周缘伴生构造包括盐边凹陷、龟背构造... 渤海地区主要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根据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渤海地区的底辟构造及其伴生构造的几何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底辟构造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盐底辟外部形态变化较大,周缘伴生构造包括盐边凹陷、龟背构造和丰富的正断层等,盐底辟的形成演化主要受重力滑动作用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作用控制;泥底辟形态变化较小,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和反转作用控制。底辟作用形成的相关构造圈闭和隐蔽圈闭都是渤海地区值得关注的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盐底辟 泥底辟 底辟作用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渤海海域断裂相互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3 位作者 徐长贵 吴奎 周鑫 柳屿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9,共9页
渤海海域发育大量不同方位与规模的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并在平面和剖面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了渤海地区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在平... 渤海海域发育大量不同方位与规模的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并在平面和剖面上发生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对油气聚集成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主要通过地震资料解释和构造编图,从区域和局部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了渤海地区伸展断裂和走滑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相互作用方式,并简要探讨了断裂相互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区域范围内的断裂平面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共轭型、直交型和斜交型,局部地区的相互作用方式包括帚状传递型、分支传递型、雁列断层传递型和变换构造传递型等,其中变换构造传递型进一步可分为斜坡型、地垒型和断块型。剖面上的断裂相互作用方式则主要包括X型、混合型和叠加型。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不仅对盆地结构有一定影响,对圈闭、储层和油气运移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渤海地区的断裂相互作用特征,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断裂相互作用 油气成藏 渤海海域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盐构造成因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孙和风 彭文绪 周心怀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2-358,共7页
通过分析莱州湾凹陷盐构造特征,盐构造形成动力条件,探讨莱州湾凹陷盐构造成因,讨论了走滑背景下盐岩活动特点。分析表明,莱州湾凹陷盐层构造发育刺穿性盐株和枕状底辟,欠压实、超压破裂、潜伏走滑断层和楔形体的重力扩张促使了莱州湾... 通过分析莱州湾凹陷盐构造特征,盐构造形成动力条件,探讨莱州湾凹陷盐构造成因,讨论了走滑背景下盐岩活动特点。分析表明,莱州湾凹陷盐层构造发育刺穿性盐株和枕状底辟,欠压实、超压破裂、潜伏走滑断层和楔形体的重力扩张促使了莱州湾凹陷盐岩早期流动;渐新世右行走滑阶段,走滑压扭作用下形成刺穿盐株;盐构造活动可分为沙三末期-沙一段沉积期盐流动阶段、中晚渐新世东营沉积时期盐刺穿阶段、中新世-第四纪盐构造再次活化三个阶段。走滑断裂作用下盐岩以流动为主,发育典型的刺穿型盐底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莱州湾凹陷 盐构造 郯庐走滑断裂
下载PDF
渤海海域砂砾岩体沉积响应进展及热点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强虎 朱红涛 +5 位作者 杜晓峰 薛永安 杨香华 杨海风 石文龙 周子强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76-1705,共30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砂砾岩油气藏研究逐步深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与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获重大发现,使得砂砾岩体成为油气勘探新领域.当前,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研究集中于陡坡背景或造山带背景,重点解析...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砂砾岩油气藏研究逐步深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与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整装凝析气田获重大发现,使得砂砾岩体成为油气勘探新领域.当前,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研究集中于陡坡背景或造山带背景,重点解析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与湖底扇体系的结构样式、控制因素、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但机制成因方面存在多解性.渤海海域内砂砾岩体主要发育于始新世陡坡背景与中新世初期缓坡背景,其中始新世砂砾岩沿断裂陡坡带呈裙带状近源堆积,热点集中于其结构识别及期次刻画,以期准确预测地下砂砾岩体储层时空分布;而中新世初期转换界面处砂砾岩广泛分布且伴随岩浆活动,难点在于明确砂砾岩体沉积学信息、年代学信息同重大板块构造变革间响应关系,厘定大面积砂砾岩体分布的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砂砾岩体沉积响应的研究方向将立足于完善岩相划分标准、依据,深化其与区域构造事件关联性,定量化解析沉积充填响应过程及工业化刻画其圈闭目标,系统研究对揭示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可服务大中型砂砾岩油气田的勘探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体 沉积响应 始新世陡坡 中新世缓坡 成因机制 渤海海域 沉积地质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渤中地区烃源岩封闭金管热解模拟生烃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军 王清斌 +2 位作者 王飞龙 刘晓健 潘文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3-430,共8页
选取渤海海域渤中地区沙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各1个样品,秦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2个样品,进行封闭金管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为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 选取渤海海域渤中地区沙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各1个样品,秦南凹陷沙三段烃源岩2个样品,进行封闭金管加水热解实验。烃源岩样品为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为Ⅰ型,且处于低熟阶段。烃源岩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石英和长石也占有相当的比重。热解过程涵盖了主要的生油阶段,沙三段、沙一段和东三段烃源岩平均生烃活化能集中分布在219~222 k J/mol,同一凹陷不同层系、不同凹陷同一层系差别不大,但黏土矿物含量较低和方解石含量较高的样品平均活化能略偏高。封闭热解生烃高峰C_(14+)液态烃产物碳同位素相比原岩沥青"A"碳同位素增重幅度可达11.3%,应用低熟源岩沥青"A"碳同位素进行油源对比时须谨慎。残余固体总有机碳损失可达48%,对原本有机质丰度高和类型好、现处于高演化阶段的烃源岩评价时,有必要进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封闭金管热解实验 生烃动力学 碳同位素 总有机碳 渤海海域
下载PDF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zhong 19-6 large condensate gas field in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6
9
作者 XU Changgui YU Haibo +1 位作者 WANG Jun LIU Xiaoji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27-40,共14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gas resource, low buried hill trap formation mechanism, high quality reservoir control factors and natural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reservoir accumul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natural gas resource, low buried hill trap formation mechanism, high quality reservoir control factors and natural gas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reservoir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zhong 19-6 large condensate gas field were summarized. Large gas generation potential of multiple sets of thick humic-sapropelic source rocks in high maturity stage in Bozhong depression was the basis of large gas field formation. The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since Indosinian period formed large-scale buried hill traps. The Tanlu fault activity formed multi-type reservoirs, and buried hill metamorphic rock of Archean and sand-conglomerate of Kongdian Formation wer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Thick overpressure lacustrine mudstone and weak neotectonic movement provided goo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Bozhong 19-6 gas reservoir was a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with very high condensate oil content, and the gas origin was humic-sapropelic and kerogen-cracking gas, and the gas field had large gas thickness, high gas colum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was first oil and then gas. The buried hill reservoir was a massive reservoir and the Kongdian reservoir was a stratified reservoir. The gas field had multi-channel hydrocarbon intense charge from overpressure source rocks, atmospheric-weak overpressure reservoir favorable for accumulation, thick overpressure mudstone caprock favorable for preservation, and natural gas ultra-late rapid accumulat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Bozhong 19-6 GAS field CONDENSATE GAS low buried HILL METAMORPHIC rock reservoir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RCHEAN
下载PDF
渤海海域北部JX1-1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7
10
作者 强昆生 吕修祥 +3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涂丹凤 兰晓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9-334,共6页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 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相干技术等先进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反转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分析了反转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X1-1地区断裂发育,主要为NE走向,平面上呈雁列式排列。在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末期,JX1-1地区在郯庐断裂走滑应力作用下发生了反转,形成了良好的背斜构造背景,在古近系东营组沉积时期,持续隆升,到了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初期,基本定型。JX1-1反转带的发育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利于构造圈闭的形成;对沉积体系的展布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形成的断裂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对储层的物性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反转强度过大对新近系浅层油气聚集不利;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过渡、拐弯部位的反转构造带古近系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反转构造带 辽中凹陷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差异构造变形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一欣 周心怀 +2 位作者 徐长贵 魏刚 吕丁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81-82,共2页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大规模走滑断裂带,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聚集成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采集的高质量三维地震数据显示,渤海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差异性。自北向南,可...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大规模走滑断裂带,对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聚集成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采集的高质量三维地震数据显示,渤海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南北分段、东西分带的差异性。自北向南,可将郯庐断裂带划分为3大段,即辽东湾段(北段)、渤中段(中段)和渤南段(南段),各大段内还可细分出多个小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性 差异变形 油气成藏 郯庐断裂带 渤海海域
下载PDF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channel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complex fault zone, Bohai Bay sag, China
12
作者 XU Changgui PENG Jingsong +2 位作者 WU Qingxun SUN Zhe YE 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4期720-728,共9页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 The quantitatively/semi-quantitatively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ig data analysis of petroleum geological paramet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zone in the central-south Bohai Bay. According to this condition,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and its charge points/segments are searched through structural modeling assistant analysis in the East Sag of Huanghekou.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charge points/segment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charge and migration is carried out to successfully predict hydrocarbon migration pathways and hydrocarbon enrichment blocks in shallow layers of complex fault zone.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hydrocarbon charge in shallow layers of the active fault zone is differential, the charge points/sections of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r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shallow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shallow layers.(2) Among the shallow faults, those cutting the deep transfer bins or deep major migration pathways, with fault throw of more than 80 m in the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the juxtaposition thickness between fault and caprock of the deep layers of less than 400 m are likely to b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sag area.(3) By controlling the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ging points/segments in carrier layer, Neo-tectonic movement caused the differential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complex fault zon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in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lex fault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bohai bay basin SAG area VERTICAL 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 COMPLEX fault zone charge points NEOTECTONIC movement big data analysis
下载PDF
天然气伴生凝析油Mango参数的成因内涵——以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素萍 张晓宝 宋成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3-927,共5页
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煤成天然气伴生凝析油和第三系天然气伴生凝析油之间,K1、K2、P2与N2/P3等轻烃Mango参数存在较明显不同的变化规律,这表明Mango参数与源岩有机质类型密切相关,可用于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判识。
关键词 天然气伴生凝析油 Mango参数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沙河街组一二段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付鑫 杜晓峰 +2 位作者 官大勇 王启明 叶茂松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06-3720,共15页
渤海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广泛发育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伴生的混合沉积.通过岩心、显微组构及岩石储层物性等钻井资料,对陆相湖盆背景下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的沉积环境、砂体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及储层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 渤海海域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广泛发育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伴生的混合沉积.通过岩心、显微组构及岩石储层物性等钻井资料,对陆相湖盆背景下扇三角洲混合沉积的沉积环境、砂体成因机理、分布规律及储层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扇三角洲混合沉积可分为扇三角洲前缘混合沉积和前扇三角洲混合沉积两类亚相.扇三角洲前缘混合沉积包括水下碎屑流混合沉积和河口坝混合沉积成因相类型;前扇三角洲则发育前扇三角洲混合沉积.通过对混合沉积特征分析及成因相内部构成精细解剖,总结出两类陆相断陷湖盆背景下的扇三角洲体系伴生混合沉积模式,分别归结为扇三角洲重力流驱动混合模式与扇三角洲建设-废弃互层型混合模式.结合储层物性特征研究表明,渤海海域扇三角洲混积岩储层具有:(1)在中深层埋深下保持良好的原生孔隙;(2)选择性溶蚀孔隙增加了次生孔隙;(3)碳酸盐含量高,有利于储层酸化改造等储层优势的特征,对渤海海域中深埋藏储层勘探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成因机理 储层特征 渤海海域 沙河街组一二段 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