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从俯冲增生杂岩带重建洋板块地层主要类型与序列: 以青藏特提斯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克信 何卫红 +4 位作者 徐亚东 张雄华 宋博文 寇晓虎 王国灿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51,共15页
洋板块地层学是对具洋壳的盆地(大洋盆地、弧后和弧间盆地)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火成-沉积原生建造序列重建的地层学分支学科。洋板块地层(简称OPS)是指洋壳从洋中脊一直到海沟俯冲带之间形成的火成岩基底序列,以及沉淀在洋底基底序... 洋板块地层学是对具洋壳的盆地(大洋盆地、弧后和弧间盆地)在各种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火成-沉积原生建造序列重建的地层学分支学科。洋板块地层(简称OPS)是指洋壳从洋中脊一直到海沟俯冲带之间形成的火成岩基底序列,以及沉淀在洋底基底序列之上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的盖层序列。OPS生成后在洋盆关闭历程中被传送进入海沟。在海沟中,部分被俯冲消减进入地幔,部分通过刮削拼贴、底劈拼贴和构造折返等方式堆积在海沟与弧前之间,形成俯冲增生杂岩(楔)带(简称SAC)。因此,如何从SAC中重建OPS序列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热点。OPS序列重建的关键是从SAC中划分出属于不同构造环境的亚类,在精细划分亚类的基础上,按不同的亚类分别进行OPS序列重建。本文以青藏特提斯二叠纪OPS为例,提出并论述了从SAC中划分OPS亚类的方案和各亚类的OPS序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增生杂岩 青藏特提斯 二叠系 洋板块地层 序列重建
下载PDF
“大洋板块地层”的重建与意义——以藏南仲巴地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魏玉帅 李亚林 +4 位作者 陈曦 王成善 李祥辉 李鑫 钟瀚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801,共13页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 混杂岩是古增生楔存在的标志之一,一般由枕状玄武岩、灰岩、放射虫硅质岩、硅质页岩、砂岩等混乱无序组成。目前"大洋板块地层"(OPS)运用放射虫地层学方法对混乱的增生楔断片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清晰地展示了大洋板块俯冲和洋底物质连续增生的历史。在西藏仲巴地区填图过程中,结合放射虫年代学分析鉴定结果,以OPS重建的思路和理论作为指导,重建了仲巴地区混杂岩的大洋板块地层,并恢复了该区域特提斯洋在洋中脊大洋板块增生至消亡的岩石序列,自下而上分别为侏罗纪海山玄武岩、海山覆盖物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海山周围沉积的侏罗系—白垩系放射虫硅质岩和硅质页岩,以及海沟附近的白垩系陆源碎屑岩等,为特提斯洋大洋板块俯冲的方向、持续时间和古大地构造环境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虫硅质岩 海山 大洋板块地层 特提斯洋 仲巴 藏南
下载PDF
基于洋板块理论对内蒙古古生代地层区划分的实践和认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玉清 张建 +6 位作者 许立权 康小龙 王忠 张永清 王弢 罗忠泽 李文国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94,共13页
内蒙古较为系统的地层划分始于1978年,之后在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第二代区域地层表、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以及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等论著时,均对内蒙古全区古生代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与研究,采用... 内蒙古较为系统的地层划分始于1978年,之后在编写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第二代区域地层表、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以及内蒙古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等论著时,均对内蒙古全区古生代岩石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与研究,采用的理论体系为"槽台论"和"板块构造"。本次地层区划将新理论--大洋板块地层系统(Ocean Plate Stratigraphy,OPS)引入其中,与以往不同之处是分别建立了大陆板块地层系统和大洋板块地层系统。大陆板块地层包括陆块区及大陆边缘两大部分的沉积产物,大洋板块地层是大洋板块消减过程中形成的无序岩石组合,野外露头上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据此,内蒙古古生代岩石地层划分为五个一级地层大区,以古亚洲洋消减对接带为限,东北部属西伯利亚地层大区、西北部为塔里木地层大区、南部归华北地层大区,该对接带本身称为恩格尔乌苏-西拉木伦(古亚洲洋消减对接带)地层大区,秦祁昆地层大区位于华北地层大区之南,以龙首山断裂为界。根据古地理环境、岩石组合及古生物化石等因素的差异,进一步将其划分为8个地层区、13个地层分区,其中鄂尔多斯地层分区细划为4个地层小区。一级地层区划(地层大区)的边界与板块构造的边界基本一致。该地层区划或将对中国北方大地构造的认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区划 大洋板块地层 古生代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
4
作者 马慧磊 许淑梅 +3 位作者 李三忠 舒鹏程 崔慧琪 孔家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2,共22页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显生宙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年轻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太平洋洋板块地层,也简要介绍了东古印度洋(东新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洋板块地层的重建情况。通过对阿拉斯加南部中生代增生地体、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侏罗纪—早白垩世增生复合体、日本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不同时期的增生复合体、菲律宾侏罗纪增生复合体和美国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等不同单元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因逆冲导致的构造叠置和混杂失序特征及演化阶段的分析,重建了太平洋洋板块地层。其中加州海岸山脉中侏罗世—古新世弗朗西斯卡杂岩体的研究比较深入,对该区俯冲带上叠蛇绿岩(大峡谷群弧前盆地蛇绿岩)和弗朗西斯卡北部马林海岬杂岩体(原岩为洋中脊玄武岩)进行了有效区分,不仅还原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碰撞过程,还厘清了与之伴生的弧前盆地裂陷和扩张过程。另外,板块俯冲的滞留和幕式增生在活动时间较短的板块俯冲体系中可能不容易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生宙 中生代 增生复合体 年轻造山带 洋板块地层
下载PDF
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
5
作者 崔慧琪 许淑梅 +3 位作者 李三忠 舒鹏程 马慧磊 孔家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44,共12页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块地层。澳大利亚东皮尔巴拉地块大理石坝地区早太古代玄武岩—硅质岩—碎屑岩序列与日本二叠纪—三叠纪洋板块地层在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认识将为早太古代洋板块地层的沉积环境从高热流洋脊扩张区经过热点向低热流海沟陆源碎屑沉积区转变这一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增生造山带洋板块地层保存的岩石记录看,不同年代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岩石类型相似,因此在地球38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洋壳扩张、海洋沉积、俯冲及增生的过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造山带洋板块性质和洋板块地层组成与古老造山带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而言,前寒武纪的地幔温度略高,太古代局部熔融显著,熔融量大大超过洋壳扩张速率,因而没有形成席状岩墙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古老造山带 增生复合体 混杂岩 洋板块地层
下载PDF
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嘎学组和泽当组的新认识
6
作者 张鑫全 王金贵 +5 位作者 张振利 专少鹏 张立国 程洲 邓科 何娇月 《中国地质调查》 2020年第2期72-80,共9页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与蛇绿岩相伴产出的嘎学组和泽当组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就其岩石地球化学参数及构造环境与蛇绿岩进行了对比。结合相关古生物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初步认为嘎学组和泽当组火山岩与蛇绿岩是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产物,嘎学组和泽当组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洋内俯冲相关的洋内弧构造环境,为洋板块地层序列的前弧玄武岩类(FAB型);在后期俯冲碰撞过程中,嘎学组和泽当组主体被改造成混杂岩,或呈断夹片(块)状残存于混杂岩带中,表现为俯冲增生杂岩带的构造组合样式。该认识对合理恢复并建立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带洋板块地层序列具有重要的地质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嘎学组 泽当组 洋内俯冲 前弧玄武岩类(FAB型) 洋板块地层
下载PDF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Operation of Plate Tectonics throughout the Archean:Records from Archean Paleo-Plate Boundaries 被引量:25
7
作者 Timothy M.Kusky Brian F.Windley Ali Polat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91-1303,共13页
Plate tectonics describes the horizontal motion of rigid lithospheric plates away from midoceanic ridges and parallel to transforms, towards deep-sea trenches, where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is subducted into the mantl... Plate tectonics describes the horizontal motion of rigid lithospheric plates away from midoceanic ridges and parallel to transforms, towards deep-sea trenches, where the oceanic lithosphere is subducted into the mantle. This process is the surface expression of modern-day heat loss from Earth. On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in Geosciences today is "when did plate tectonics begin on Earth" with a wide range of theories based on an equally diverse set of constraints from geology, geochemistry, numerical modeling, or pure speculation.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turn the coin over and ask "when was the last appearance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 for which there is proof that plate tectonics did not operate on the planet as it does today". We apply the laws of uniformitarianism to the rock record to ask how far back in time is the geologic record consistent with presently-operating kinematics of plate motion, before which some other mechanisms of planetary heat loss may have been in operation. Some have suggested that evidence shows that there was no plate tectonics before 800 Ma ago, others sometime before 1.8–2.7 Ga, or before 2.7 Ga. Still others recognize evidence for plate tectonics as early as 3.0 Ga, 3.3–3.5 Ga, the age of the oldest rocks, or in the Hadean before 4.3 Ga. A key undiscussed question is: why is there such a diversity of opinion about the age at which plate tectonics can be shown to not have operated, and what criteria are the different research groups using to define plate tectonics, and to recognize evidence of plate tectonics in very old rocks? Here, we present and evaluate data from the rock record, constrained by relevant geochemical-isotopic data, and conclude that the evidence shows indubitably that plate tectonics has been operating at least since the formation of the oldest rocks, albeit with some differences in processes, compositions, and products in earlier times of higher heat generation and mantle temperature, weaker oceanic lithosphere, hotter subduction zones caused by 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HEAN TECTONICS OPHIOLITE OPS(oceanic plate stratigraphy OROGEN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