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牙隐裂患者咬合特征及牙体磨耗特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5
1
作者 陈宇 林正梅 凌均棨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20-523,共4页
目的分析牙隐裂患者的咬合特征,观察牙隐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以期从骀学角度探讨牙隐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隐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牙隐裂患者的27颗患牙作为受试对象,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其进行正中、侧方... 目的分析牙隐裂患者的咬合特征,观察牙隐裂患牙的牙体磨耗情况,以期从骀学角度探讨牙隐裂的病因及咬合异常、牙体磨耗与牙隐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牙隐裂患者的27颗患牙作为受试对象,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对其进行正中、侧方及前伸咬合记录,以27颗牙隐裂患牙为牙隐裂组,患牙毗邻的健康牙为正常对照组,分析两组的早接触、胎干扰、患者骀力中心位置等咬合特征,并按照牙体磨耗的Smith分级标准记录牙隐裂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牙体磨耗程度并进行比较。结果牙隐裂组存在骀干扰的牙数(20颗)多于正常对照组(6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67,X^2=8.45,P=0.003)。24例单颗牙牙隐裂患者中牙尖交错位时[牙][合]力中心位于内侧椭圆以内和外侧椭圆以内(包含内侧椭圆)的分别为6例(25%)和18例(75%),经Z检验两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53,Z2=4.55,P〈0.05)。牙隐裂组中有侧方[牙][合]干扰的隐裂患牙存在牙体磨耗的比例高于无侧方[牙][合]干扰隐裂患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P=0.029)。结论本组患者牙隐裂的发生与咬合异常有关,与牙体磨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裂综合征 牙磨耗 咬合接触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牙合接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琛 殷新民 《口腔医学》 CAS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应用T ScanII咬合分析仪对 32例TMD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TMD患者的牙合力中心偏离中线的程度... 目的 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emp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的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应用T ScanII咬合分析仪对 32例TMD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 TMD患者的牙合力中心偏离中线的程度大于对照组 ,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明显较对照组延长 ,早接触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非工作侧牙合干扰及前伸牙合干扰的出现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早接触是与TMD发病有密切关系的牙合因素 ,牙合力中心、闭合时间与牙合分离时间可作为判断TMD病变程度及治疗效果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hé接触
下载PDF
磨牙隐裂患者接触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钱蕴珠 李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磨牙隐裂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方法: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20例上颌第一磨牙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两侧力均衡,牙隐裂组力中心略... 目的:探讨中老年磨牙隐裂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方法:应用T-scanⅡ咬合分析仪对20例上颌第一磨牙隐裂的患者进行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检查,并与同年龄段的个别正常进行对照。结果:对照组两侧力均衡,牙隐裂组力中心略偏向隐裂磨牙侧,隐裂侧力百分比值平均较同颌健侧高11.22%,隐裂上颌第一磨牙区咬合接触点数目平均为3.5个,位于裂纹两侧牙尖斜面;牙隐裂组干扰出现率高达80%。结论:不均衡咬合与干扰是磨牙隐裂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隐裂 接触 干扰
下载PDF
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疼痛症状的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秦海燕 王美青 袁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 assetermusc le,MM)牙... 目的:探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的疗效。方法:TMD疼痛患者61例,急性组28例(男11例,女17例);慢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记录治疗前后疼痛指数,双侧颞肌前束(temporal anterior,TA)和咬肌(m assetermusc le,MM)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电位及最大紧咬时咬合接触情况。结果:(1)2组治疗后1月疼痛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疼痛强度差值及显效率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无论是急性组还是慢性组TA及MM最大紧咬电位症状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非症状侧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急性组TA和MM肌电不对称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肌电不对称指数TA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P<0.05),而MM无明显差异(P>0.05)。(4)2组治疗前后左、右两侧咬合接触点数、以及咬合接触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可以明显缓解TMD疼痛,但对急、慢性疼痛的缓解程度无明显差异。其机制可能与肌功能活动情况易于得到明显改善等生理学基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稳定型咬合板 肌电 咬合接触 疼痛
下载PDF
不同力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计算机图像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一怀 王惠芸 +2 位作者 马轩祥 马辰春 唐吉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 目的:研究不同 力下牙尖交错位咬合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用硅橡胶印模材料,采集21名正常 青年人轻度 力、中等 力及紧咬3种条件下的咬合接触记录模型,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测量。结果:相同 力下的咬合接触记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P>0.5)。 力增加,前牙区颌间距离减小,后牙区咬合接触数目增多。中等 力时,咬合接触主要集中在20μm以下。结论: 力增大,接触数目增多, 的稳定性增加。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咬合接触定量分析时,应采用中等 力下咬合接触记录模型,以20μm颌间距离作为接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接触 牙尖交错位 计算机图像分析
下载PDF
人工楔状缺损对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文丽 林雪峰 +1 位作者 朱娟芳 刘耀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0,124,共4页
目的分析楔状缺损患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侧方运动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斜向载荷下,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 目的分析楔状缺损患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侧方运动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斜向载荷下,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区尖端存在明显的拉应力集中。随缺损高度的增加,应力值增大,应力集中程度也增加;应力集中区沿釉牙本质界向方延伸。结论釉牙本质界破坏改变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 应力 接触分析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基于口内扫描的三维数字化牙列模型咬合匹配评价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陈思涵 苏庭舒 +2 位作者 阿地力江·依米提 陈宁馨 孙健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09-414,共6页
目的通过评价咬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分析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模型颊侧部分获取数字化咬合记录的可靠性。方法使用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TRIOS、CS3600、CEREC Omnicam)分别扫描10副上下颌牙列模型后,通过扫描颊侧部分获得... 目的通过评价咬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分析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扫描牙列模型颊侧部分获取数字化咬合记录的可靠性。方法使用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TRIOS、CS3600、CEREC Omnicam)分别扫描10副上下颌牙列模型后,通过扫描颊侧部分获得具有牙尖交错位三维空间位置关系的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以口外扫描仓获得的数字化模型为对照组,应用逆向工程软件的偏差分析功能显示下颌牙列模型上的咬合接触图像,测量上下颌间的咬合接触面积、咬合接触点的分布,并运用SAS统计学软件比较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的咬合关系精确度。结果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TRIOS组为(15.160±8.145)mm^2,CEREC组为(13.153±5.080)mm^2,CS3600组为(27.509±20.847)mm^2,对照组为(23.194±18.194)mm^2;3个口内扫描仪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S3600组分别与TRIOS组和CERE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RIOS组与CERE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咬合接触面积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所得的面积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咬合接触面积磨牙区>前磨牙区>前牙区。咬合接触点分布统计图显示,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全牙列咬合接触点分布呈左右对称,接触点数少于对照组;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的接触点在口内扫描仪与对照组之间出现的重复率较高。结论 3个品牌口内扫描仪通过颊侧扫描记录上下颌位置关系,得到数字化咬合记录。在全牙列咬合接触面积方面,3个口内扫描仪均与口外扫描仓无明显差异;咬合接触面积的主要差异在于磨牙区,TRIOS和CEREC Omnicam相比CS3600的磨牙区咬合接触面积更接近口外扫描仓。咬合接触点位于中央窝和边缘嵴处记录的准确性要高于颊舌尖斜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扫描仪 数字化印模 颊侧扫描 咬合接触
原文传递
人工楔状缺损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接触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文丽 林雪峰 +1 位作者 李相如 刘耀鹏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07-411,共5页
目的:分析人工楔状缺损患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 目的:分析人工楔状缺损患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在下颌前磨牙沿釉牙本质界建立三角形缺损,设计楔状缺损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的受力情况,釉牙本质界缺损的下颌前磨牙缺损区尖端均存在明显的拉应力集中,应力集中区沿釉牙本质界向方延伸,其中尤以侧方运动工作侧一点接触载荷下的应力集中最为明显,应力值最大。结论:釉牙本质界破坏改变了缺损区牙颈部的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 应力 接触分析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骨质对右上第一磨牙种植修复体咬合调整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佳文 罗思阳 +4 位作者 刘印 陈光能 左瑀雯 贺酰钰 马敏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79-2586,共8页
背景:骨组织改建与应力加载密切相关,目前就骨质与种植修复体咬合调整关系的研究或指南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证据。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探究不同种植修复体咬合间隙在Ⅰ-Ⅳ类骨质条件下时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应力峰值、位移的影响... 背景:骨组织改建与应力加载密切相关,目前就骨质与种植修复体咬合调整关系的研究或指南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证据。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探究不同种植修复体咬合间隙在Ⅰ-Ⅳ类骨质条件下时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应力峰值、位移的影响。方法:通过光学扫描仪扫描等比例牙齿模型后,使用Solidworks 2022构建等比例右上第一磨牙Straumann 4.8×8 mm BL RC种植体及其相关部件模型,再利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软件,依据文献ZARB和LEKHOLM提出的骨质分类、NORTON和TRISI骨质密度分类,建立Ⅰ-Ⅳ类骨质的上下颌骨模型。以0,20,40,60,80,100μm为修复体咬合间隙完成模型的装配,并且额外构建一组未进行密度比设置的均质模型作为对比。将上述模型导入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后,进行有限元分析的材料赋值、边界约束以及参数设定,最后以250 N为加载力模拟上下颌受力情况,分析比较各组模型中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和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相同荷载条件下,种植修复体应力随咬合接触点均匀分布,当咬合间隙达80μm和100μm时,Ⅰ类骨质和Ⅱ、Ⅲ、Ⅳ类骨质下的种植牙冠分别出现应力中断现象。②种植体-骨界面的位移主要集中在种植体周围的皮质骨区并沿种植体长轴向下传导至底部的松质骨区域。随着Ⅰ-Ⅳ类颌骨骨质的减弱,各组模型皮质骨区产生的位移、Von Mises应力均呈现增加趋势,且均较松质骨区大。而松质骨区Von Mises应力除自Ⅱ类骨起则呈下降趋势外,其余均与皮质骨区相类似,但当咬合间隙增大时,皮质骨及松质骨区产生的应力及位移峰值则呈现逐渐减小趋势。③在咬合间隙为0-40μm的Ⅱ-Ⅳ类骨质条件下以及60μm的Ⅳ类骨质条件时,种植体-骨组织界面应力均介于20-60 MPa之间,其余各组应力均<20 MPa。④种植体Von Mises应力主要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骨质 应力 咬合空间 咬合接触 三维有限元
下载PDF
正常者咬合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华咏梅 牟福元 金蕾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8-470,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 目的研究正常者的咬合功能状况。方法用T-scanⅡ型系统4.02版记录26名正常青少年在牙尖交错位(ICP)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最大位移(MMCOF)、干扰指数(OII)、接触点数(NOC)、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分析力及咬合接触点的分布规律。结果①正常者三次咬合记录的左右侧力百分比及COF无显著性差异。②正常者AOF、MMCOF、OII均较小,男性力总值大于女性(P<0.05)。③正常者NOC主要分布在磨牙区,前牙几乎无接触,咬合接触点与力成正相关。结论①T-scanⅡ系统传感器薄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②正常者具有平衡稳定的咬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牙合] 牙尖交错位 咬合接触 [牙合]力
下载PDF
调牙合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病疼痛效果及其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秦海燕 王美青 +2 位作者 袁莉 张俊华 王灿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调牙合对TMD疼痛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TMD疼痛患者58例,将无以下3种咬合表现者归为A组(35例):内倾型深覆牙合、上下后牙同名牙尖相对、反牙合或锁牙合牙≥3处,有其表现者归为B组(23例)。结果:1)A组治疗后即刻及1月时VAS... 目的:探讨调牙合对TMD疼痛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TMD疼痛患者58例,将无以下3种咬合表现者归为A组(35例):内倾型深覆牙合、上下后牙同名牙尖相对、反牙合或锁牙合牙≥3处,有其表现者归为B组(23例)。结果:1)A组治疗后即刻及1月时VAS值都降低(P<0.01),B组仅治疗1月后降低(P<0.05);2)治疗1月后咬肌和颞肌前束肌电对称性A组升高(P<0.05),B组无变化(P>0.05);3)治疗1月后A组咬合接触点数及对称性增加(P<0.05),B组无变化(P>0.05);4)上述疗效与TM J病变程度、病程、年龄等因素无密切关系。结论:调牙合治疗可以缓解无明显诱因而发病的TMD疼痛,但其疗效受咬合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调[牙合]肌电 咬合接触
下载PDF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艳玲 韩凉 +1 位作者 张勇 张瑾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686-689,共4页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1错 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原文传递
T-Scan分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咬合对垂直骨吸收的影响
13
作者 方利 陈梓俊 +4 位作者 王宇曦 张冠华 刘向东 邓邦莲 宋应亮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9-355,共7页
目的:利用T-Scan定量分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咬合接触情况,并探讨其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一磨牙常规种植修复的40例无咬合高点等不良修复现象和磨牙症等不良习惯的患者。... 目的:利用T-Scan定量分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体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咬合接触情况,并探讨其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第一磨牙常规种植修复的40例无咬合高点等不良修复现象和磨牙症等不良习惯的患者。T-Scan记录种植修复体及对侧同名牙咬合接触情况的差异,分别按照咬合延迟时间、牙合力百分率比、咬合力峰值及咬合接触面积比进行分组,用影像学测量技术评估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变化,从而分析咬合因素对种植体周围垂直骨吸收(vertical bone loss,VBL)的影响,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咬合延迟时间和咬合力峰值分组比较中,平均VBL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得出预测方程:Y=1.060-0.734X1+0.248X2-0.589X3,其中Y为平均VBL、X1为咬合延迟时间、X2为咬合力峰值、X3为咬合接触面积比。结论:在单颗后牙缺失常规种植修复时除考虑适当的咬合设计外,在调整种植修复体的咬合接触或定期咬合检查时,推荐应用T-Scan进行定量分析以确保ICP时咬合力峰值尽可能降低(即轻咬合接触),和适当延迟种植修复体首次咬合接触时间,对维持种植体周围骨的稳定性极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后牙 咬合 咬合接触 咬合负荷 量化分析 垂直骨吸收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压低前牙和磨牙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琛 殷新民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年第3期164-166,共3页
目的: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压低前牙和磨牙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例由于前牙过长,唇齿关系不协调露龈笑的病例及5例由于对颌牙缺失导致磨牙伸长,义齿修复困难的病例,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前牙或磨牙。比较压低治疗前后的X线... 目的: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垂直向支抗压低前牙和磨牙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例由于前牙过长,唇齿关系不协调露龈笑的病例及5例由于对颌牙缺失导致磨牙伸长,义齿修复困难的病例,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前牙或磨牙。比较压低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测量上下颌中切牙切缘和磨牙边缘嵴相对于腭平面、下颌平面的压低量。结果:压低前牙的9例患者,治疗后前牙覆牙合达到正常,切缘平均压低4.2mm,露龈笑明显改善。5例压低磨牙病例,4例实现了磨牙的绝对压低,平均压低4.1mm,缺牙区成功进行义齿修复。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垂直方向的支抗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种植体 支抗 压低前牙和磨牙
原文传递
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非线性接触的应力分布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文丽 林雪峰 +2 位作者 张新春 李雪铃 刘耀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2-655,共4页
目的:分析下颌前磨牙在不同载荷下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上、下颌前磨牙釉质各向异性的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模拟正中咬合三点接触载荷时,... 目的:分析下颌前磨牙在不同载荷下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上、下颌前磨牙釉质各向异性的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紧咬和咀嚼运动中牙齿的受力情况,对下颌前磨牙颈部硬组织进行非线性接触分析。结果:模拟正中咬合三点接触载荷时,颊、舌侧牙颈部釉质应力均最小,而模拟侧方运动工作侧一点接触载荷时,颊侧牙颈部釉质应力最大;侧方运动接触载荷下,牙颈部出现明显应力集中,颊、舌侧釉牙本质界区域是主要应力集中区。结论:牙颈部硬组织的应力与牙齿所受力的位置和方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力 应力 接触分析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不同年龄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毅慧 陈吉华 +2 位作者 赵三军 李芳 沈丽娟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40-143,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情况,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咬合点数目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生活背景相近的人群中选取研究对象,共131例,临床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硅橡胶咬合记录保存后牙咬合关系,实验...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上颌第一磨牙咬合主功能区分布情况,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咬合点数目与年龄和性别之间的关系。方法:从生活背景相近的人群中选取研究对象,共131例,临床制取超硬石膏模型,硅橡胶咬合记录保存后牙咬合关系,实验室咬合点套色分析咬合点数目及主功能区分布区域。结果:(1)Ⅰ组17-23岁上颌第一磨牙面咬合记录穿透点233,Ⅱ组24-35岁上颌第一磨牙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44,Ⅲ组36-45岁上颌第一磨牙面咬合记录穿透点127,Ⅰ组分别同Ⅱ组、Ⅲ组比较咬合记录穿透点多,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Ⅱ组、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性别之间男性咬合记录穿透点多于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3)上颌第一磨牙咬合面9分区分析主功能区分布规律,Ⅰ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咬合面近中窝、远颊尖,Ⅱ组、Ⅲ组多分布于咬合面舌侧中1/3和中央窝部分。结论:上颌第一磨牙在少年组中咬合点较多,且主功能区分布较为分散,随着年龄增长咬合点数目下降,主功能区分布趋于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磨牙 正常咬合 牙尖交错位 咬合接触
下载PDF
T-scan系统结合数字化模型测量咬合力分布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墁珊 寻春雷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2期90-95,共6页
目的检测一种利用牙冠宽度和虚拟模型咬合接触信息区分T-Scan咬合接触图牙位分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招募20名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制取牙列石膏模型和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方法1:用游标卡尺测量模型的牙... 目的检测一种利用牙冠宽度和虚拟模型咬合接触信息区分T-Scan咬合接触图牙位分区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招募20名正畸治疗后患者,分别制取牙列石膏模型和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录牙尖交错位的咬合,方法1:用游标卡尺测量模型的牙冠宽度,按照冠宽设置T-scan结果图的牙位分区;方法2:受试者接受咬合纸检查并拍摄上牙弓[牙合]面照片,以冠宽为基础,结合咬合纸印记设置牙位分区;方法3:进行模型扫描,数据导入Geomagic软件测量0.4 mm颌间距离内的接触区,以冠宽为基础,结合虚拟接触区设置牙位分区。统计每一种方法各个牙位的咬合力百分比,重复测量3次。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析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记录方法1中接触区超出牙弓远中界的比例,以方法2的结果作为真实参考,用Friedman检验分析三种方法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并两两比较。结果三种设置T-scan牙位分区的方法均有很高的重复测量信度(ICC>0.9),方法1中65%的T-scan接触区超出牙弓,方法1的测量结果与方法2、3存在差异(P<0.001),方法2与方法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依据冠宽和虚拟接触区进行T-scan牙位划分是一种较准确、可重复性很高的方法,仅依据冠宽区分T-scan牙位的方法准确性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 数字化模型 咬合力分布 咬合接触
原文传递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骀接触点及[牙合]力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怡 傅开元 傅民魁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09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利用电子咬合记录仪(TScan)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从而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各咬合指标的改善程度及T-scan电子咬合记录仪用于咬合研究的意义。方法经关节门诊... 目的利用电子咬合记录仪(TScan)研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从而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各咬合指标的改善程度及T-scan电子咬合记录仪用于咬合研究的意义。方法经关节门诊确诊为TMD病例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13~37岁,针对不同患者TMD情况,为每例病人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法及目标。治疗前后采用美国Tekscan公司的T-scan咬合记录仪,分别记录[牙合]力中心在前后向与左右向的位移,[牙合]力不对称指数,[牙合]接触点,[牙合]接触面积及咬合时间。记录结果从T-scansoftware4.02存贮并输出。结果TMD患者在正畸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临床检查无疼痛、开口受限;5例弹响消失,7例有单侧轻度开口初、中期弹响,1例有双侧开口初弹响。主观上8例明显自觉咬合舒适程度明显改善。T-scan检查可见咬[牙合]力中心位移在前后向及左右向位移均减小(P〈0.05),袷[牙合]布分更接近中心(Pdo.05),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骀力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P〈0.05);但咬合接触点及接触面积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病例咬合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TMD患者的[牙合]治疗应针对患者个性处理,[牙合]力分布及咬合中心点可以作为TMD正畸治疗前后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记录 [牙合]接触点 [牙合]力中心 [牙合]平衡
原文传递
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在不同咬合方式中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布加甫·叶力思 热娜古丽·买合木提 +2 位作者 艾孜买提江·赛依提 王俊祥 尼加提·吐尔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7-572,共6页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影响着植体内部结构及骨组织处的应力分布,应力分布是否平衡决定着种植体的长期寿命与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的3种咬合关系中不同咬合接触方式对修复... 背景:在口腔种植修复治疗中,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影响着植体内部结构及骨组织处的应力分布,应力分布是否平衡决定着种植体的长期寿命与周围骨质水平的稳定性。目的:探讨上颌中切牙联冠种植修复体的3种咬合关系中不同咬合接触方式对修复体、种植体、修复基台、固位螺丝、骨组织、粘结剂及修复体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从数据库中提取1例上颌中切牙区种植修复患者的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运用Mimics 19.0软件建立上颌骨模型,将颌骨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17软件后,构建上颌中切牙联冠修复体模型。在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中分别模拟对刃合、正常合、深覆合3种咬合状况和联冠远中缘、种植体直径中点、联冠中点3种咬合接触方式进行加载,分析在3种咬合关系与3种加载方式影响下种植修复体内部各结构与骨组织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对刃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2)在正常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大小相应减小;(3)在深覆合组中,当接触方式从远中缘转变为种植体直径中点及联冠中点时,种植修复体内部结构、骨组织的应力大小相应增大,而粘结剂处的应力逐渐增大;(4)结果表明不同的咬合接触方式与不同的咬合关系影响种植修复体各组成部件及骨组织、粘结剂的应力分布,此结论或许能为种植修复体调整咬合接触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修复体 咬合接触 咬合 应力 生物力学 三维有限元 有限元分析 骨组织
下载PDF
运用T-Scan系统测量对比分析正畸与非正畸青年学生的咬合参数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涵 孙琦 +5 位作者 李政朝 桂腾记 杨莉莉 周婷 吴剑花 李星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0期41-45,共5页
目的 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下个别正常合和正畸后[牙合]在咬合过程中的咬合变化,比较两者咬合差异,对临床错颌畸形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10例个别正常[牙合]受试者与10例正畸结束受试... 目的 运用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分别记录下个别正常合和正畸后[牙合]在咬合过程中的咬合变化,比较两者咬合差异,对临床错颌畸形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分别记录10例个别正常[牙合]受试者与10例正畸结束受试者的咬合数据(正中颌位、前伸颌位、侧[牙合]颌位的前后牙[牙合]力百分比平均值、[牙合]力不对称指数、[牙合]力中心点最大位移、咬合接触时间、咬合分离时间),并对其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 正畸组在左右侧伸颌的咬合分离时间明显比非正畸组延长,正畸组前牙区咬合力比非正畸组有所降低。其余咬合力参数测量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Scan系统能较为准确直观的表达咬合力参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正畸与非正畸组在咬合分离及前后牙咬合力分布的变化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anⅢ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咬合分离 [牙合]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牙尖交错[牙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