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目标的降水检验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7
1
作者 刘凑华 牛若芸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1-690,共10页
针对目前天气预报业务和模式研究中常用的如TS评分等基于点对点的降水检验方法的不足,本文对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基于目标的降水量检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基于目标的检验是将降水场看作多个天气系统相伴随的降水目标组成,它将观测场和预报场... 针对目前天气预报业务和模式研究中常用的如TS评分等基于点对点的降水检验方法的不足,本文对近十年发展起来的基于目标的降水量检验方法进行了讨论。基于目标的检验是将降水场看作多个天气系统相伴随的降水目标组成,它将观测场和预报场中的降水场进行识别和配对后再对各个降水目标的位置、尺度和形状等属性进行检验,因此能够提供更加详细且定量的具有天气学含义的检验信息。此类检验方法包含三个基本的步骤:目标识别、目标配对和目标检验。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方法的算法流程,并对目标识别算法中度量目标之间临近度和目标配对算法中度量目标之间匹配度的算子进行了改进。将本文改进的算法应用到对T639、ECMWF和日本模式降水预报的检验中,开发出包含强降水雨带位置、形状和范围等属性信息的检验产品,为业务预报提供定量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 预报 降水 检验 目标
下载PDF
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2
作者 黄美元 沈志来 洪延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6-551,共16页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进展,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云动力学研究、云和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云化学和酸雨的研究等诸多领域,... 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半个世纪的云雾、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的进展,内容涉及云和降水物理研究、雷暴探测和雷电物理研究、云动力学研究、云和降水的数值模拟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云化学和酸雨的研究等诸多领域,论述了各研究领域问题的提出、创新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人工影响天气
下载PDF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50
3
作者 胡朝霞 雷恒池 +3 位作者 郭学良 金德镇 齐彦斌 张晓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5-439,共15页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 2004年7月4-6日,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作者分析了此次层状云降雨的观测资料,包括机载PMS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雨强计资料等,并用包含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用顾震潮的三层概念模型(把层状云垂直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冰晶层,第二层为过冷水层,第三层为暖水层)分析了云的结构及降水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个模型基本反映了降水性层状云的结构和降水产生的物理过程。在第一层中,冰晶的凝华增长很重要,也存在冰晶的碰并过程。在第二层中,冰晶和雪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凝华过程,Bergeron过程作用很大,但不同时刻Bergeron过程的作用程度不同。第三层中主要有云滴、雨滴和从第二层降落下来以后融化的雪和霰。云的第一层对第二层有播种作用,冰晶层对降水的贡献为7%,过冷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54%,暖水层对降水的贡献为39%,降水的产生中冷云过程作用稍大,但暖云过程也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 云观测和数值模拟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下载PDF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48
4
作者 王乃昂 马宁 +3 位作者 陈红宝 陈秀莲 董春雨 张振瑜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3-160,共8页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定位观测的降水数据,结合其外围南缘、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4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的降水特征以及高大沙山对降水的影响,比较了沙漠腹地与外围降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沙漠腹地降水以小雨为主,且一...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定位观测的降水数据,结合其外围南缘、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4个气象站同期降水资料,分析了沙漠腹地的降水特征以及高大沙山对降水的影响,比较了沙漠腹地与外围降水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沙漠腹地降水以小雨为主,且一般在1~2 h内结束。沙漠腹地与外围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观测期间腹地的年降水量少于南缘阿拉善右旗气象站,但明显多于东南缘、北缘和西北缘。沙漠腹地降水的季节变率很大,年降水量往往由某些集中降水日决定,具有高度集中性。腹地的高大沙山对降水有一定影响,沙山顶部年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皆略多于丘间地,较长的单次降水过程之持续时间及累积降水量亦有类似特征。强降水事件发生时,沙漠腹地在16.8 km的空间距离上有"斑块"现象。日降水量的相关距离分析显示,夏半年日降水量空间相关性随距离的增大而明显减小;冬半年因多冷锋降水而使其日降水量在约50 km空间尺度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50 km以外相关性则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观测 降水 地形效应 相关距离分析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区降水观测误差修正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何晓波 叶柏生 丁永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3-408,共6页
青藏高原由于降水观测点分布等原因一直是水文和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2005年5~10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部冬克玛底河流域进行连续的人工气象观测。观测期间根据不同降水类型和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气温2.7℃为临界值对降水类型... 青藏高原由于降水观测点分布等原因一直是水文和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2005年5~10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部冬克玛底河流域进行连续的人工气象观测。观测期间根据不同降水类型和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气温2.7℃为临界值对降水类型进行了划分,利用已有的T-200B型自动雨雪量计和普通雨量计的修正公式,并在日尺度基础上对降水进行了修正对比。经过修正,中游T-200B型雨量站全年降水量662.1mm;普通雨量计全年降水量为657.2mm;2005年修正后的降水量相比1993年观测到的降水量472mm增加了近200mm。结果表明在高寒山区降水观测,依据同步观测的气温划分降水类型,可以根据相关修正公式修正T-200B型自动雨雪量计和普通雨量计降水观测值。从而能够在高寒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自动连续准确的观测高寒区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降水观测 误差修正 降水类型
下载PDF
西南涡加密资料同化对西南区域模式降水预报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衡志炜 程晓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基于2017年西南涡加密观测试验的四川省11个观测站的探空资料,利用西南区域9km和3km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展了数值预报同化试验。同化试验每日06和18UTC各进行一次,持续40天。西南区域9km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SWC-WARMS)的... 本文基于2017年西南涡加密观测试验的四川省11个观测站的探空资料,利用西南区域9km和3km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开展了数值预报同化试验。同化试验每日06和18UTC各进行一次,持续40天。西南区域9km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SWC-WARMS)的模拟结果表明,加密探空观测资料对四川高空观测起到了补充。同化后可以改善模式初始场,有助于提升24小时降水预报的ETS评分,对小雨到大雨量级的BIAS评分也有一定的改善。西南区域3km分辨率系统得益于分辨率的提升,相比SWC-WARMS减小了大暴雨空报面积。同化加密探空观测可以提升降水预报的ETS评分,但空报面积也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试验 资料同化 降水检验
下载PDF
2008年北京一次春季层状云探测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金华 马新成 +3 位作者 黄梦宇 何晖 李睿劼 周嵬 《干旱气象》 2008年第4期35-40,共6页
利用云和降水探测设备(DMT-PMS)对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分析发现CAS(云及气溶胶粒子探头)在该弱降水云中测得的云粒子平均浓度大于FSSP在其他地区层状云中所测平均值,CIP(二维云粒子图像探头)与2D-C及2D-GA2所测冰晶粒子平均... 利用云和降水探测设备(DMT-PMS)对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分析发现CAS(云及气溶胶粒子探头)在该弱降水云中测得的云粒子平均浓度大于FSSP在其他地区层状云中所测平均值,CIP(二维云粒子图像探头)与2D-C及2D-GA2所测冰晶粒子平均浓度接近,PIP(二维降水粒子探头)与2D-P所测降水粒子平均浓度相当。观测发现云区雪晶浓度与冰晶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在冰晶浓度<104个/m3时,雪晶、冰晶浓度之比与冰晶浓度为负相关关系;在冰晶浓度>104个/m3的时刻,雪晶、冰晶浓度之比不因冰晶浓度变化而变化。温度为-10~-12℃的云区云水条件丰富,有较多的冰晶在该层孕育;降水粒子在温度-7~-10℃的云区生长。温度为-5~-7℃的云区云水不丰富,降水粒子蒸发变小;温度为-4~-5℃的云区仅有少量的降水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T—PMS 云探测 云粒子 降水粒子
下载PDF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in sulfur-bearing steel system with finite-difference segregation model 被引量:6
8
作者 De-lin Hu Hui Liu +3 位作者 Jian-bo Xie Juan Cheng Jian Li Jian-xun Fu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8期803-812,共10页
To further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micro-segrega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in sulfur-bearing steel system, a coupled model of micro-segregation and MnS precipit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the finite-differ... To further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micro-segregat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in sulfur-bearing steel system, a coupled model of micro-segregation and MnS precipit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the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based on various calculation domains and the solid diffusion degrees, and a new controlled diffusion equation with more stable convergence was also used. 49MnVS3 and 1215 ste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alculation domain, segregation model and S content on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a high- temperature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HT-CL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ai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olid fraction and precipitation amount of MnS, but affects the precipitation loc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the solutes. For low- and medium-sulfur steels, the temperatures calculated by the diffusion control growth (DCG) model and the Lever model were nearly identical, whereas the temperature calculated by the Scheil model was lower. However, for high-sulfur steels, the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s calculated by three segregation models were nearly same. The precipitation solid fraction is more reasonable to describe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The precipitation behavior of MnS, observed by the HT-CLSM, matches well with that in the DCG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S precipitation MICRO-SEGREG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SOLIDIFICATION In situ observation
原文传递
Cross-sectional rainfall observation on the central-western Tibetan Plateau in the warm season:System desig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被引量:1
9
作者 Kun YANG Yingying CHEN +20 位作者 Lazhu Changhui ZHAN Xiaoyan LING Xu ZHOU Yaozhi JIANG Xiangnan YAO Hui LU Xiaogang MA Lin OUYANG Weihao PAN Yanghang REN Changkun SHAO Jiaxin TIAN Yan WANG Hua YANG Siyu YUE Ke ZHANG Dingchi ZHAO Long ZHAO Jianhong ZHOU Mijun ZO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015-1030,共16页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CWTP)is characterized by harsh environment and strong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pheres of earth as well a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water cycl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CWTP)is characterized by harsh environment and strong interactions among the spheres of earth as well a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water cycles over the past four decades.The lack of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is a bottleneck for the study of land surface processes in this region.Over the past six years,we have designed and established two observation transects across the south-north and the west-east in this region to obtain hourly rainfall data during the warm season(May-September).The south-north transect extends from Yadong Valley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Himalayas to Shuanghu County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plateau,with a total of 31stations;the west-east transect extends from Shiquanhe in the west to Naqu in the central TP,with a total of 22 stations.The observation dataset has been applied to clarify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CWTP,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ypical gridded precipitation products,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models,and to reveal the processes of summertime lake-air interactions.The observation dataset has been released in the National Tibetan Plateau Data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and western Tibetan Plateau Rainfall observation transects observation uncertainty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data evalu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近30年短时极端降水特征分析
10
作者 赵煜飞 张强 +5 位作者 鞠晓慧 肖栋 杨和平 陈杰 廖捷 邓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4-1156,共13页
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以往对于日尺度以下的短时极端降水特征和短时极端降水阈值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最新研制的1991~2021年中国2464个台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1 h、3 h降水频率特征,采用百分位法分别统计1 h和3 h极端... 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以往对于日尺度以下的短时极端降水特征和短时极端降水阈值的研究较少。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最新研制的1991~2021年中国2464个台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全国1 h、3 h降水频率特征,采用百分位法分别统计1 h和3 h极端降水阈值,探究了中国短时极端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的部分台站1 h降水频率较大,可达12%,西北地区1 h降水频率普遍偏低,大部分台站低于3%。1991~2021年期间,1 h、3 h极端降水频率呈减少趋势。共有64.7%的站3 h极端降水频率线性趋势与1 h极端降水频率线性趋势一致。我国降水极值和极端降水阈值空间特征明显,1 h降水极端降水阈值基本呈东南大、西北小的空间特征,广东、广西、海南阈值相比我国其他地区偏大。海南、广东、广西和江苏省1 h降水历史平均极值超过80 mm h^(-1),其中海南省平均极值最高,达102.7 mm 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观测 降水 质量控制 日变化
下载PDF
基于TIGGE资料识别适应性观测敏感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晓琳 朱国富 李泽椿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5-415,共11页
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资料,通过对比两类强降水过程,分析了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环节。试验中使用两种分辨率和不... 基于TIGGE(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资料,通过对比两类强降水过程,分析了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ETKF)适应性观测敏感区识别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环节。试验中使用两种分辨率和不同范围的集合预报资料得到的信号方差空间分布和极大值区基本一致,而在实施计算中使用适当分辨率和范围的集合预报资料能够大大节省计算时间;使用可获得的最近时刻为初值的集合预报资料得到的敏感区识别结果更加可靠;使用不同中心集合预报资料得到的敏感区识别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对于比较典型的夏季主雨带降水过程,各中心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一致,敏感区识别结果比较可靠;不同类型强降水过程的敏感区对选取的度量函数具有一定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GE 适应性观测 敏感区识别 强降水
下载PDF
旧州水文站自动测报与人工观测降水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余敏 《水利信息化》 2010年第3期62-64,共3页
介绍了翻斗式雨量计和普通式雨量计使用原理,主要就自动测报系统降水量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从仪器本身误差、人为误差、安装位置等不同方面对降水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以利于更好发挥系统作用。
关键词 雨量计 自动测报 人工观测 降水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初冬一次层状云较弱云区垂直结构的飞机观测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烁 张佃国 +3 位作者 王文青 刘泉 吴举秀 刘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77-690,共14页
为分析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结构,了解雷达参数特征,揭示降水机制,利用机载Ka波段云雷达和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粒子测量系统,针对2019年11月17日山东冷锋层状云系开展从云顶至云底的垂直探测。结果表明:观测云层由高层云(... 为分析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结构,了解雷达参数特征,揭示降水机制,利用机载Ka波段云雷达和DMT(Droplet Measurement Technologies)粒子测量系统,针对2019年11月17日山东冷锋层状云系开展从云顶至云底的垂直探测。结果表明:观测云层由高层云(3100~4500 m高度)和雨层云(800~2600 m高度)两部分组成。高层云过冷水含量较低,平均值为0.0026 g·m^(-3),最大值为0.008 g·m^(-3),云内冰晶通过水汽凝华增长,平均浓度为8.2 L^(-1),最大直径为900μm,平衡谱状态下冰晶浓度与雷达反射率因子具有较好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为0.84。雨层云过冷水含量丰富,最大含水量为0.354 g·m^(-3),过冷水区平均雷达反射率因子为7.48 dBZ,多普勒速度为-2.3 m·s^(-1),速度谱宽为0.7 m·s^(-1);雨层云中上部以冰晶为主,下部为暖区融化粒子,冰晶通过凇附过程增长,平均浓度为208 L^(-1),最大直径为450μm;雷达反射率因子随高度降低至1500 m不断增大,在1200~1500 m高度保持不变,1200 m高度以下减小,未出现明显0℃亮带,速度谱宽随高度降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Ka波段云雷达 垂直观测 降水机制 过冷水区
下载PDF
中国内陆TRMM降水数据质量评估 被引量:5
14
作者 邓斅学 叶爱中 +2 位作者 毛玉娜 朗杨 徐静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54,61,共9页
针对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是否可靠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Xie Pingping根据地面观测站点产生的降水数据、中国气象局公开的759个站点观测降水数据与3B42_V6版本的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将地面观测数据同TRMM数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 针对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是否可靠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了Xie Pingping根据地面观测站点产生的降水数据、中国气象局公开的759个站点观测降水数据与3B42_V6版本的TRMM降水数据,在中国内陆将地面观测数据同TRMM数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发现TRMM降水质量受地形影响很大,迎风坡偏小背风坡与山顶偏大,TRMM降水在汛期(夏季与秋季)比站点观测降水大,枯季(冬季与春季)TRMM相对精确。所以本研究建议在对TRMM降水数据进行应用时应该进行地形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 观测 降水 相关系数 偏差
下载PDF
自动与人工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立群 《内蒙古气象》 2011年第6期94-95,共2页
通过对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与人工两年观测数据资料的实时对比,分析判断出自动观测雨量计相对人工观测雨量计来说,误差率比较稳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降水 差异分析
下载PDF
甘肃临夏人工与自动气象站降水量观测差异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石登科 崔学祯 《干旱气象》 2011年第4期497-499,503,共4页
通过对临夏站2003~2004年人工与自动气象站2个观测系统降水量观测差异分析,旱区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降水量平均日观测差异为0.2 mm,差值变幅为-1.7~1.2 mm;不同日雨量的观测差异也是不同的,其中≤1.0 mm均差值为0.1 mm;1.1~9.9 m... 通过对临夏站2003~2004年人工与自动气象站2个观测系统降水量观测差异分析,旱区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降水量平均日观测差异为0.2 mm,差值变幅为-1.7~1.2 mm;不同日雨量的观测差异也是不同的,其中≤1.0 mm均差值为0.1 mm;1.1~9.9 mm均差值为0.2 mm;10.0~35.0mm均差值为0.5 mm。针对两者观测差异,建立了两者降水量观测差异均一订正模式。经拟合验证自动站与人工站2个数据序列的偏差明显减少,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降水量 差异
下载PDF
一次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观测与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秀娟 李培仁 +4 位作者 赵震 侯团结 杨洁帆 申东东 雷恒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1-328,共18页
利用机载微物理探测仪器获得了2010年4月20~2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并利用WRF模式对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详细探讨了此次降雨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分析表明,降... 利用机载微物理探测仪器获得了2010年4月20~21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大范围降雨过程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云系的微物理结构和降水过程,并利用WRF模式对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详细探讨了此次降雨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分析表明,降水前期,云体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结构,云粒子探头(Cloud Droplet Probe,CDP)粒子浓度存在较大起伏。降水中期,CDP粒子主要存在于4.27km以下,其中3.69km处浓度较大,峰值普遍超过100cm-3;降水粒子和尺度较大的云粒子同样在4.27km以下。4.27km、3.69km处粒子形态较丰富,经历了不同尺度的片状、不规则状、针状及辐枝状的变化,3.69km处CDP粒子浓度较少时,降水粒子以针状为主,而CDP粒子浓度充足时则转化为尺寸更大的辐枝状粒子。4.27km、3.69km高度层存在的主要粒子是雪晶,其次是少许冰晶。降水后期,云体从顶部开始趋于消散,表现为3.9km高度以上无明显CDP粒子,仅存在部分云粒子和降水粒子,其形态为不规则状。降水主要形成于3.9km以下的云层,此时冷层仍存在部分针状的冰雪晶。WRF模拟结果表明:雨滴大部分形成于2.9km以下,0℃层下方,2.2~2.9km雪的融化贡献最大,2.2km以下重力碰并为主。雪是冷暖层主要的降水粒子,雪在冰雪晶层大部分高度仍以凝华增长为主,混合层以凝华增长和结淞增长为主,而雪的增长程度可能受上升气流强度、过冷水含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云 飞机观测 降水机制 WRF模式
下载PDF
贵阳站自动与人工观测降水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有恒 闵昌红 +2 位作者 吴世美 张杰 白永坤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4—2020年17 a的自动翻斗雨量器、人工雨量筒、虹吸雨量计降水量资料,对3种观测方式的年、月、日降水量偏差程度及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比人工、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大,偏差集中... 利用贵阳基准站2004—2020年17 a的自动翻斗雨量器、人工雨量筒、虹吸雨量计降水量资料,对3种观测方式的年、月、日降水量偏差程度及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差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比人工、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大,偏差集中在±5%以内,人工与虹吸自记观测降水量偏差最小。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占总降水日数的75.2%,其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6.8%;剩余日降水量>10 mm的天数中自动与人工雨量观测偏差超常的天数占26.6%。自动与虹吸自记观测小时降水量偏差超常时的差值绝对值与小时降水量呈高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降水量差异
下载PDF
X-Band Mini Radar for Observing and Monitoring Rainfall Events 被引量:2
19
作者 Marco Allegretti Silvano Bertoldo +4 位作者 Andrea Prato Claudio Lucianaz Oscar Rorato Riccardo Notarpietro Marco Gabella 《Atmospheric and Climate Sciences》 2012年第3期290-297,共8页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potentially provides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and large-coverage data, are of high practical use: Think of hydrogeological...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and rainfall monitoring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 potentially provides continuous, high-resolution and large-coverage data, are of high practical use: Think of hydroge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hydroelectric power, road and tourism. Both conventional long-range radars and rain-gauges suffer from measurement errors and difficulties in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For efficient monitoring operation of localized rain events of limited extension and of small basins of interest, an unrealistic extremely dense rain gauge network should be needed. Alternatively C-band or S-band meteorological long range radars are able to monitor rain fields over wide areas, however with not enough space and time resolution, and with high purchase and maintenance costs. Short-range X-band radars for rain monitoring can be a valid compromise solution between the two more common rain measurement and observation instruments. Lots of scientific efforts have already focused on radar-gauge adjustment and 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dar measurement techniques. After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long range radars and gauge network, this paper presents instead some examples of how X-band mini radars can be very useful for the observation of rainfall events and how they can integrate and supplement long range radars and rain gauge networks. Three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A very localized and intense event, a rainfall event wit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the employ of X-band mini radar in a mountainous region with narrow valleys. The adaptability of such radar devoted to monitor rain is demon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BAND RADAR RAINFALL Event precipitation MONITORING Rain-Gauge Comparison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RAINFALL observation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ssimilating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 data into the WRF model on precipitation 被引量:3
20
作者 HE Wenying CHEN Hongbin LI Ju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0年第2期107-112,共6页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s profilers(MWRPs)have been used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systems and show different impacts on forecasts.Currently,there are around hundreds of ground-based MWPRs used in w... Ground-based microwave radiometers profilers(MWRPs)have been used in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systems and show different impacts on forecasts.Currently,there are around hundreds of ground-based MWPRs used in weather stations over China;however,the application of MWPRs in NWP systems is rather limited.In this work,two MWRP retrieved profiles were assimilated into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model for a rainstorm event that occurred in Beijing,China.The quality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profiles retrieved from the MWRP was evaluated against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and show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wo MWRP products.Then,comparisons between the measurements of ground-based rain gaug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orecasted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rainstorm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ssimilating the two MWRPs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rainfall,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ainstorm.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adding MWRP data showed only a slight influence on the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stable and mature period of the rainstorm,since the two MWRP observations were too limited to affect the large area of heavy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radiometer ground-based observation ASSIMILATION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