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上扬子北部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43
1
作者 刘少峰 王平 +2 位作者 胡明卿 郜瑭郡 王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26,共13页
中国南方中生代经历了中国大陆最终主体拼合的陆缘及其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末期,在秦岭—大别山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向西张口的洋盆,即勉略古洋盆。中三叠世末期开始,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斜向俯冲... 中国南方中生代经历了中国大陆最终主体拼合的陆缘及其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晚古生代末期,在秦岭—大别山微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存在向西张口的洋盆,即勉略古洋盆。中三叠世末期开始,扬子板块相对于华北板块发生自南东向北西的斜向俯冲碰撞作用,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发育陆缘前陆褶皱逆冲带与前陆盆地系统。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中国东部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了重要的构造转变,中、上扬子地区处于三面围限会聚的大地构造背景。在这种大地构造格局下,中、上扬子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发育陆内联合、复合构造与具前渊沉降的克拉通内盆地系统。自中侏罗世末期开始,扬子北缘前陆带与雪峰山—幕阜山褶皱逆冲带经历了自东向西的会聚变形过程及盆地的自东向西的迁移过程和收缩过程。扬子北缘相对华北板块的斜向俯冲导致在中扬子北缘的深俯冲及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俯冲之后以郯庐断裂—襄广断裂围限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地块在晚侏罗世向南强逆冲,致使扬子北缘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前陆盆地被掩覆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扬子北部 盆山系统 斜向俯冲 围限会聚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以拉萨白堆复合岩体中-基性岩脉群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高家昊 曾令森 +2 位作者 郭春丽 李秋立 王亚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12-2436,共25页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 拉萨白堆复合岩体寄主为含包体的花岗闪长岩,并被一系列平行-近平行东西走向中-基性岩脉群穿插,总体形成类似"条纹码"般的构造形式。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主要形成于85~68Ma。同期中性和基性脉岩都表现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Sr同位素初始比值较低,但Nd同位素比值(εNd(t)>+3.1)和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10.7)较高,都不具有Eu异常。与中性脉岩相比,基性脉岩具有(1)Mg O含量较高和较高的Mg#(>50.6);(2)较高的Cr、Ni、Co含量;(3)较富集HREE且平坦分布。但中性脉岩Y含量较低,Sr/Y比值(38~72)较高,具有高Sr-低Y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岩浆岩的源区可能为受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中-基性脉岩之间具有岩浆演化关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以角闪石的分离结晶为主。结合文献数据,这些新数据表明冈底斯岩基的在晚白垩世(85~68Ma)经历了弧上伸展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持续活动,可能与新特提斯洋板片的北向斜俯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基 白堆复合岩体 弧岩浆作用 伸展构造 斜向俯冲
下载PDF
南美板块北部边界作用对其含油气盆地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程小岛 李江海 高危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9,共8页
对比分析了南美板块北部演化史及其典型含油气盆地——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发育史,认为当南美板块北部早期处于被动陆缘发育阶段时,其含油气盆地沉积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后期加勒比板块相对南美板块自西向东斜向俯冲,使南美... 对比分析了南美板块北部演化史及其典型含油气盆地——马拉开波盆地和东委内瑞拉盆地的发育史,认为当南美板块北部早期处于被动陆缘发育阶段时,其含油气盆地沉积了优质的海相烃源岩;后期加勒比板块相对南美板块自西向东斜向俯冲,使南美北部盆地不同阶段演化时间具有先后顺序,即西部盆地构造演化先于东部盆地,盆地油气的成熟、运移和成藏也相应地具有一定的先后次序性。俯冲带来大量碎屑充填的前陆楔状体,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储层,油气沿挤压应力方向和俯冲产生的多种断层自北向南运移,并最终保存在构造圈闭中。此外,加勒比板块的斜向俯冲,使北部的逆冲断层兼具走滑性质,同时发育大量滑移断层,对油气的后期破坏较弱,有利于南美北部的油气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斜向俯冲 马拉开波盆地 东委内瑞拉盆地 南美板块北部
下载PDF
Indentation tectonics in the accretionary wedge of middle Manila Trench 被引量:8
4
作者 LIJiabiao JINXianglong +3 位作者 RUANAiguo WUShimin WUZiyin LIUJian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12期1279-1288,共10页
Based on the multibeam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anila Trench accretionary wedge and its indentation tectonics and the contrasting researches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ree tectonic zones of ... Based on the multibeam morpho-tectonic analysis of the Manila Trench accretionary wedge and its indentation tectonics and the contrasting researches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three tectonic zones of the wedge are established, faulting features, tectonic distri- bution and stress mechanism for the indentation tectonics are analyzed, oblique subduction along Manila Trench with convergent stress of NW55° is presented, and the relation- ship of the ceasing of Eastern Subbasin spreading of South China Sea Basin to the formation of subduction zone of Ma- nila Trench is discussed. By the model analysis and regional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seamount subduction along Ma- nila Trench does not lead to the erosion of the accretionary wedge and the oblique subduction actually is a NWW- trending obduction of Luzon micro-plate that results from the NWW-trending displacement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痕筑造学 堆积楔 马尼拉海沟 倾斜俯冲 形态构造分析 俯冲带
原文传递
斜俯冲板块边界变形分配的力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石耀霖 王其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06-612,共7页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 本文研究斜俯冲板块边界由俯冲的逆掩断层和平行于火山弧的走滑断层所切割出的岩石层窄条的宏观力学状态.分析计算表明,当断层强度小而构造压应力大时,海沟处板块俯冲形成的逆掩断层地震滑动方向与斜收敛板块运动方向将不一致,震源机制反映的主压应力和断层错动方向变得近乎垂直于海沟;板块间的强耦合和大陆板块边缘软弱带的存在为窄条滑动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定俯冲倾角和震源机制滑动角的观测值,可以计算逆掩和走滑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断层上的有效摩擦系数一般都不大于0.2,反映或存在着高孔隙水压,或存在断层泥之类弱物质,或两者兼而有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俯冲 板块边界 变形分配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被引量:5
6
作者 牟墩玲 李三忠 +5 位作者 王倩 李玺瑶 王鹏程 于胜尧 周在征 刘晓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39-3757,共19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的时代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具有可对比性,推测在早古生代两者处于同一个俯冲带体系中,只是演化时限存在沿走向的穿时性。本文提出,阿尔金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我们称之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通过古地磁资料与板块重建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在早古生代很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漂移,发生了以逆时针方向为主的相对旋转,这与弯山构造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分布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柴达木陆块、中阿尔金-中祁连微陆块以及其他亲冈瓦纳古陆的微陆块组成的链状陆块群,形成了近直线型的俯冲造山带。在斜向俯冲-碰撞机制下,塔里木-柴达木陆块的逆时针旋转,诱发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和右行走滑断裂带,加之微陆块间的俯冲-碰撞相互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初始造山带发生弯曲。塔里木盆地内发育的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以及呈"S"形展布的古构造、油气藏分布形态恰好为其提供了佐证。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建立中央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造山带 弯山构造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东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 被引量:4
7
作者 牟墩玲 李三忠 +4 位作者 王倩 赵淑娟 李玺瑶 周在征 刘晓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721-3738,共18页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 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部的柴达木盆地周缘出露有代表原特提斯洋盆的蛇绿岩带、指示大洋俯冲与大陆深俯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以及不同性质的早古生代花岗岩带。根据这些构造单元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综合地质年龄分布,表现为一条环绕柴达木盆地东缘的连续而弯曲的加里东期造山带。造山带内发育一系列右行走滑断裂和韧性剪切带,与古地磁资料所揭示的柴达木地块在早古生代的相对逆时针旋转息息相关。本文提出,柴达木盆地周缘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它是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诱发的大型走滑断裂和柴达木地块逆时针旋转牵引造山带发生弯曲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弯山构造 加里东运动 原特提斯洋 斜向俯冲 碰撞
下载PDF
转换型微板块类型、成因及其大地构造启示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光增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李玺瑶 朱俊江 刘永江 郭玲莉 刘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0-714,共15页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 大洋或大陆板块由起始到消亡多经历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复杂旋回。微板块作为大洋和大陆板块发育演化的必经阶段,记录了板块格局的变迁历史,可作为研究洋内、陆缘和陆内构造机制的关键对象之一。转换型微板块作为微板块的一种类型,是指主要受大陆或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所围限和控制形成的微陆块或微洋块。转换型微陆块多发育于洋?陆俯冲系统的大陆一侧,是在大洋板块斜向俯冲背景下通过转换型构造边界从大陆边缘剥离出去的独立块体,空间上常与残生微洋块相伴生。转换型微洋块则发育于大洋转换断层(或破碎带)的转折部位,是洋中脊扩张方向偏转在大洋转换断层内部诱发的新生微洋块。这些微洋块常镜像出现于洋中脊两侧,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形态。转换型微板块研究表明转换断层(或破碎带)并非简单的板块转换边界,而是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板块生消地带,对其开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板块生消、旋回、裂解和增生拼贴机理,明确板块发育演化历史,为板块准确重建提供约束,也有助于确定洋中脊?转换断层体系对板块运动方向改变的响应机理和推测未知大洋内的转换断层组合、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历史,为开拓深海大洋精细化构造研究方向(或“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型微板块 大陆转换断层 斜向俯冲 大洋转换断层 洋中脊 扩张方向偏转
下载PDF
苏门答腊斜向俯冲系统中前弧高地和盆地的发育
9
作者 MUKTI Maruf M MAULIN Hade B PERMANA Haryadi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86-594,共9页
通过对苏门答腊弧前斜向俯冲系统构造变形作用进行分析,对苏门答腊斜向俯冲系统中弧前高地的隆起机制和弧前盆地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弧前高地的发育归因于以下过程:挠曲抬升,盆地倒转,较老增生楔形隆起以及增生楔向陆边... 通过对苏门答腊弧前斜向俯冲系统构造变形作用进行分析,对苏门答腊斜向俯冲系统中弧前高地的隆起机制和弧前盆地的形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苏门答腊弧前高地的发育归因于以下过程:挠曲抬升,盆地倒转,较老增生楔形隆起以及增生楔向陆边缘的反冲。最新的地震反射资料表明,向沟槽发散的逆冲断层和向弧发散的逆冲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弧前高地隆起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弧前高地隆起的沉积物是先前在弧前盆地中形成的;弧前高地和弧前盆地的现今形态与上新世增生楔和上覆弧前盆地沉积物的隆升有关。不论俯冲系统的倾斜度是多少,苏门答腊弧前区域都以挤压作用为主,这在形成新近纪平行于沟槽的盆地沉积中心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俯冲 应变分解作用 弧前 逆冲断层 走滑断层
下载PDF
松潘-甘孜带:是弧前增生还是弧后消减?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强 潘桂棠 江新胜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7-31,共5页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 ,认为松潘 -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 -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 -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 ,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 根据多年在该区工作实践 ,认为松潘 -甘孜造山带前身的巴颜喀拉盆地是羌塘 -他念他翁晚古生代前缘弧之后的一系列多岛弧 -盆系的一个大型弧后盆地。三叠纪时 ,围限此“三角形”盆地三条边缘的构造动力学作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东侧为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 (D- T2 ) ,中三叠晚期 (拉丁期 )转化为与华北和羌塘陆块有关的前陆盆地(T2 - T3) ,由于扬子陆块向西双向斜向俯冲作用 ,在其北侧和南侧边缘形成南昆仑和可可西里 -甘孜 -理塘俯冲消减杂岩。重建的地层层序和沉积地质特征显示巴颜喀拉盆地主体三叠系复理石沉积是周缘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造山带 弧前增生 地层层序 沉积地质特征 巴颜喀拉盆地 三叠系 弧后消减
下载PDF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被引量:78
11
作者 许志琴 李海兵 +1 位作者 杨经绥 陈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侧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山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挤压构造带 斜向会聚 俯冲作用 形成机制 东昆仑地体 会聚边界 变形机制
下载PDF
海山的倾斜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付成 孙珍 +2 位作者 张云帆 徐子英 谢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06-1415,共10页
伴随洋壳的俯冲,驼伏其上的海山会导致上覆板块的强烈变形.为解释该构造变形特征,本文运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着重分析海山的斜向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正向俯冲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海山开始进入俯冲,前缘楔... 伴随洋壳的俯冲,驼伏其上的海山会导致上覆板块的强烈变形.为解释该构造变形特征,本文运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着重分析海山的斜向俯冲对上覆板块变形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正向俯冲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海山开始进入俯冲,前缘楔体的增生会被阻止,同时楔体被抬升并出现脱顶构造,未被海山破坏的楔体会出现后冲断层的激活,后冲断层轴平行于海山的俯冲方向.海山进一步俯冲,突起顶部发育一系列张扭性质的微断裂和走滑性质的共轭断裂,尾随突起之后的楔体由于重力会产生正断层系统.比起正向俯冲,斜向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后逆冲体、海山两侧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都出现不对称分布,断裂和微断裂束的走向不规则散开,后冲断层的轴向及海山俯冲过后在楔体上产生的凹槽的轨迹都不断斜向迁移,且凹槽两侧的地势不一致等.最后利用文中的物理模拟结果,很好的解释了马尼拉海沟中段俯冲构造的构造特征,同时对其他俯冲大陆边缘的构造解释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山斜向俯冲 物理模拟 不对称构造 板块变形 马尼拉海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