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法范式 被引量:1
1
作者 肖俊洪(译) 《开放学习研究》 2023年第5期1-12,21,共13页
早期的研究从历史角度归纳远程开放教育的范式转移。本文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体现过去半个世纪本领域教与学特点的三大教学法范式: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复杂主义。文章还讨论正在开始形成的新范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分析技术发展所赋能的“... 早期的研究从历史角度归纳远程开放教育的范式转移。本文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体现过去半个世纪本领域教与学特点的三大教学法范式: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复杂主义。文章还讨论正在开始形成的新范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分析技术发展所赋能的“无理论”模式、认同文化多样性的全人方法和反映本领域日臻成熟和深度的“拼装式”、不囿于具体理论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式 代际 教学法 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 复杂主义 全人论 拼装论
下载PDF
Accounting Research: A Synthetic View of Epistemological Differences
2
作者 Anthony Moung Yin CHAN Ryerso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2年第11期1623-1631,共9页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basic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are explored: (1) American versus European research perspectives; (2) mathematically-based versus non-mathematically-based rese... In this paper, a number of basic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are explored: (1) American versus European research perspectives; (2) mathematically-based versus non-mathematically-based research approaches; (3) positive versus naturalistic methodologies; (4) objectivist versus subjectivist assumptions concerning the accounting craft; and (5) functionalist versus interpretive paradigms on the accounting theory. In this paper, the accounting literature is discerned from its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some basic metaphors of accounting (e.g., accounting as the economic goods, the political output, the social process, or the cultural product). Facing these differences, a synthetic view is called for to recognize the unique strength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t is believed that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an enrich themselves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The synthetic view can then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accounting research. Facing the wide-ranging needs of the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the important strategy is to match research methods/perspectives with research questions/purpo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arch perspectives positive versus naturalistic methodologies objectivist versus subjectivistassumptions functionalist versus interpretive paradigms on accounting theory
下载PDF
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模式选择:批判、创新与辩证 被引量:13
3
作者 唐松林 聂英栋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33,共5页
乡村教师专业化存在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两个基本模式。虽然客观主义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屡遭批判,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建构主义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功能但也并非灵丹妙药。一种更辩证与包容的态度是,以建构主义模式为优先选择,又不完... 乡村教师专业化存在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两个基本模式。虽然客观主义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屡遭批判,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虽然建构主义模式具有很强的创新功能但也并非灵丹妙药。一种更辩证与包容的态度是,以建构主义模式为优先选择,又不完全排斥客观主义模式。为此,必须遵循三个优先性原则:即乡村教师的优先性原则,个人知识优先性原则,个体与生存环境互动优先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模式 乡村教师专业化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83-92,共10页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红极一时,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过数十载,盛世风光亦已成为明日黄花。从语言学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向之后,早已进入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时期,受其影响,文学和译学很快进入...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红极一时,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过数十载,盛世风光亦已成为明日黄花。从语言学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向之后,早已进入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时期,受其影响,文学和译学很快进入了这一学术前沿,而语言学领域仍深受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唯心论和客观主义哲学的把控,理论视野大大落后于文学和译学。幸得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上述局面大为好转,随着这两个学科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语言学有望再次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主义 领先学科 客观主义哲学 认知语言学 体认语言学
原文传递
对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的整体性反思——兼与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余振华教授商榷 被引量:4
5
作者 范小玲 冯湘妮 刘跃挺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47-52,共6页
对个人自由独立性的保障是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存在的法理根基,亦是该理论所要求和体现的价值。新客观违法性理论弥补了主观违法性理论与旧客观违法性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与矛盾,这对我国目前的刑法犯罪论体系的改革与... 对个人自由独立性的保障是大陆法系违法性理论存在的法理根基,亦是该理论所要求和体现的价值。新客观违法性理论弥补了主观违法性理论与旧客观违法性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缺陷与矛盾,这对我国目前的刑法犯罪论体系的改革与重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具而言之,在司法实践中仍应坚持"刑事违法性,"这是法治社会所要求的形式合理性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违法性 形式违法性 实质违法性 主观违法性 客观违法性
下载PDF
翻译能力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薄振杰 时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6-91,共6页
翻译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翻译人才培养途径,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应遵循由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模式的原则,翻译能力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应为客观主义教学范式和建构主义教学范式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翻译能力 教学模式 客观主义教学范式 建构主义教学范式
下载PDF
比较法视域下的犯罪论体系争鸣及其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升 冯文杰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4,共10页
犯罪论体系作为一种刑法理论的抽象归纳,具有指导刑事实践定罪的基本功能,但不应当取代刑法典的根本定罪依据功能。域外三类犯罪论体系皆秉持由客观判断到主观判断、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犯罪认定路径,这三类犯罪论体系的要件要素的构... 犯罪论体系作为一种刑法理论的抽象归纳,具有指导刑事实践定罪的基本功能,但不应当取代刑法典的根本定罪依据功能。域外三类犯罪论体系皆秉持由客观判断到主观判断、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犯罪认定路径,这三类犯罪论体系的要件要素的构建上均达到包含刑法典规定的犯罪成立基本条件的效果。对于犯罪论体系不能承载的功能需要刑法方法论的重大革新,如主观罪过的界定方法。行为人主观罪过的展开即行为,只有精准界定主观罪过后方能界定行为人行为的性质。犯罪论体系的构建源于学界对犯罪认定的类型化要求,其始终处于不断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客观主义立场进行理性地学术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论体系 理性主义 主观罪过 客观主义立场 学术批判
原文传递
不彻底的左派:威廉斯的城市书写及其对艾略特的诗学挑战
8
作者 虞又铭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8,共15页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坛,也是"客体派"诗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客体"诗学并不排斥结构、形式的作用,但却反对把描写对象塑造为某种特定的象征,他所要做的是借助特定的场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诗坛,也是"客体派"诗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客体"诗学并不排斥结构、形式的作用,但却反对把描写对象塑造为某种特定的象征,他所要做的是借助特定的场景安排、捕捉特定的瞬间来彰显经验的具体性、多维性。他的这一诗学立场与其左派社会关怀有机融会在一起,造就了颇有特点的城市书写。秉持着自己的写作立场,威廉斯也对当时的诗坛霸主T. S.艾略特发起了挑战,尽管当时未获充分成功,但以今日视角反观,其挑战极具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斯 客体诗学 城市书写 T.S.艾略特
原文传递
兰德客观主义伦理学的理性幻象
9
作者 张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客观主义伦理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安.兰德针对20世纪中期一度盛行于美国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情感主义和非认知主义而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它以人的生命存在作为价值标准,通过强调人的理性本质来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而提出了人的生命... 客观主义伦理学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安.兰德针对20世纪中期一度盛行于美国社会的道德相对主义、情感主义和非认知主义而提出的一种伦理学说。它以人的生命存在作为价值标准,通过强调人的理性本质来捍卫人的尊严和价值,进而提出了人的生命存在是目的而非手段的基本社会原则,同时还强调任何人包括团体或政府都无权首先诉诸暴力侵犯他人权利的基本政治原则。然而,在西方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客观主义伦理学虽充满理性的激情,亦不乏众多信徒,但由于无法有效地在现实中正当化其基本理念和原则,从而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主义伦理学 生命 理性 幸福
原文传递
通向客观主义主体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观念形态”概念探析
10
作者 刘永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5-12,共8页
“观念形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础性概念之一。既往学界从唯物史观出发,普遍地将它等同于“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式”,视为毛泽东对艺术本质属性的界定。但考察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观念形态”使用... “观念形态”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础性概念之一。既往学界从唯物史观出发,普遍地将它等同于“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形式”,视为毛泽东对艺术本质属性的界定。但考察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观念形态”使用情况和文本逻辑,“观念形态”这个概念并不指向艺术本质属性,也不具有类似“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功能,它的认识论属性和功能在毛泽东艺术理论体系中具有特殊的理论指向意义——客观主义主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形态” “意识形态” 反映论认识论 主体性 客观主义主体论
下载PDF
“词义聚合”研究的困境与超越
11
作者 左广明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50-54,共5页
在客观主义语义研究范式内,研究者通常从历时的角度对"词义聚合"进行分析,旨在理清词汇意义发展的脉络,关注词义演变的社会背景,但对"词义聚合"的理据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词义聚合"研究随之... 在客观主义语义研究范式内,研究者通常从历时的角度对"词义聚合"进行分析,旨在理清词汇意义发展的脉络,关注词义演变的社会背景,但对"词义聚合"的理据却始终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词义聚合"研究随之陷入困境;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各种理论如图形——背景、原型范畴、隐喻、转喻、意象图式等使"词义聚合"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并为其找到了新的理据,突破了"词义聚合"研究的原有瓶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聚合 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语言学 困境 超越
下载PDF
论朱科夫斯基及其诗歌(英文)
12
作者 查尔斯.伯恩斯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继庞德、艾略特、史蒂文斯、詹姆士·乔伊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第一代现代派革新者之后崛起的第二代现代派诗人中,路易·朱科夫斯基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为激进。他承受着来自现代派先辈诗人的影响,对他们形成了广泛... 继庞德、艾略特、史蒂文斯、詹姆士·乔伊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第一代现代派革新者之后崛起的第二代现代派诗人中,路易·朱科夫斯基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为激进。他承受着来自现代派先辈诗人的影响,对他们形成了广泛而精准的呼应。他的“以‘the’开始的诗篇”曾一度咄咄逼人成为诗坛风标,但他更强调他的系列长诗“A”的必要性。他舍长调而取和音,去普遍而求具体,远宏大而近琐碎,创造了大量引人入胜却又艰涩难懂的作品,以其复杂的细节、对急风暴雨似的断言和含混暧昧的抽象的悖反而著称。他的诗歌富有感情,但难以理解,因为诗人拒绝将智性与情感、复杂与明晰隔离开来。诗人1931年为《诗刊》杂志编辑“客体派诗歌专辑”成为其文学生涯的转折点,他通过自己撰写的导言和选编的诗人牢固确立了自己的“客体派美学”,并与其中一些诗人如乔治·奥本、雷兹尼科夫、英国诗人巴西尔·班廷以及稍后结识的洛琳·尼德克结为诗坛同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朱科夫斯基 客体派 第二次现代主义浪潮 美国 诗歌艺术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