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进 刘子琦 +3 位作者 张国 李渊 李开萍 鲍恩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78-1585,共8页
【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治理植被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砂仁和撂荒地5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前、中、后对不同样地土... 【目的】探明石漠化治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为进一步优化石漠化治理植被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贵州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花椒、金银花、混交林、砂仁和撂荒地5种样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雨季前、中、后对不同样地土壤0~10、10~20和20~30 cm土层进行为期3年的采样监测,分析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结果】随着植被的恢复,花椒、金银花、混交林和砂仁样地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均值较撂荒地分别降低0.61%、7.97%和1.1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45%、45.72%、80.81%和1.44%,碱解氮、速效钾均值较撂荒地分别增加53.36%和25.80%。同一样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养分含量均表现为雨季中(7月)>雨季后(11月)>雨季前(4月)的变化趋势。不同恢复模式土壤养分含量主要集聚于表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养分含量逐渐降低。【结论】不同恢复模式间养分含量存在差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对生态环境均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土壤养分 恢复模式 花江 贵州
下载PDF
不同品种抹茶营养物质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及主成分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邬刚 马云龙 徐铭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为研究不同品种抹茶在相关基础理化指标、营养物质和抗氧化活性上的品质差异,以8种不同品种(国内5种,国外3种)抹茶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比较不同品种抹茶中水分、水浸出物、粒度(D60)、灰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茶氨酸、茶多酚、儿茶... 为研究不同品种抹茶在相关基础理化指标、营养物质和抗氧化活性上的品质差异,以8种不同品种(国内5种,国外3种)抹茶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比较不同品种抹茶中水分、水浸出物、粒度(D60)、灰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茶氨酸、茶多酚、儿茶素类化合物、咖啡碱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差异,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抹茶品质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共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可达82.5%。所有抹茶的水分、粒度(D60)和灰分均符合GB/T 34778—2017《抹茶》的要求。我国不同品种抹茶的水浸出物、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茶氨酸、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咖啡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国外抹茶样品(P<0.05)。此外,“龙井43”品种抹茶的综合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综合品质评分也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抹茶 营养物质 抗氧化活性 体能恢复 理化特征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模拟水淹-干旱胁迫对水杉幼树实生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马朋 李昌晓 +2 位作者 任庆水 杨予静 马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763-7773,共11页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情况,对2年生水杉幼树实生土壤p H值和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研究。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阶段,阶段1为淹水处理阶段,包括常规供水组(C),半淹组(H)和全淹组(F);阶段2为干旱处理阶段,包括常规供水(C),半淹(H),全淹(... 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情况,对2年生水杉幼树实生土壤p H值和主要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研究。试验共设置3个处理阶段,阶段1为淹水处理阶段,包括常规供水组(C),半淹组(H)和全淹组(F);阶段2为干旱处理阶段,包括常规供水(C),半淹(H),全淹(F),常规供水-轻度干旱(CD),半淹-轻度干旱(HD)和全淹-轻度干旱(FD)6种不同水分处理组;阶段3时将所有处理组恢复到正常供水处理,每种水分处理均设置水杉幼树实生土壤与无植物空白对照土壤。测试的指标包括p H值,有机质(OM)、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阶段1结束时,C组和H组水杉幼树盆栽土壤的氮素及TP含量较无植物组显著下降,H组的AP含量及F组的氮素和TP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供水组(C组)相比,淹水处理增高了水杉幼树盆栽土壤的p H值和OM含量,降低了其AP含量,而F组水杉土壤的TN、TP和AN含量分别较C组显著升高17.1%,16.9%和34.2%。阶段2结束时,前期水淹增加了水杉幼树实生土壤p H值、OM、AN和AP含量后期对干旱的敏感性;与无植物组相比,水杉幼树的栽植增加了除C组外的其他水分处理组土壤的OM含量;在水杉盆栽土壤中,与C组相比,H和F组的p H值分别升高2.6%和3.8%,OM含量却未出现显著差异。经过21 d的正常供水处理,H、HD组水杉土壤的p H值较无植物组土壤显著下降,所有水淹组土壤的OM含量则显著升高,与此同时,C组、CD组的TN和CD组的TP含量显著升高;各淹水处理组的水杉土壤在恢复生长后,其p H值及多项营养元素含量均已恢复至C组水平,HD和FD组水杉土壤的所有化学性质亦恢复至CD组水平。在对水杉幼树盆栽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中发现,OM、TN、TP和AN含量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 H值与OM、TN、TP、T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证实,在三峡库区消落带适度营造水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土壤营养 水杉幼树 三峡库区 恢复生长
下载PDF
液相循环水热法污泥减量及资源化利用
4
作者 张剑桥 何欣月 +1 位作者 宁兹功 路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38,共6页
为攻克目前污泥水热产物价值相对较低、水热液过剩等问题,提出将水热液作为水热介质多次循环利用的工艺方案。通过分析污泥中氮、磷及有机质等重要资源在水热固、液相中的转化及分配规律,探究水热液循环利用在提高污泥水热产物价值、节... 为攻克目前污泥水热产物价值相对较低、水热液过剩等问题,提出将水热液作为水热介质多次循环利用的工艺方案。通过分析污泥中氮、磷及有机质等重要资源在水热固、液相中的转化及分配规律,探究水热液循环利用在提高污泥水热产物价值、节约水资源方面的可行性和潜在优势。结果表明:水热液循环利用促进液相产物中氮、磷成分积累,在250℃水热条件下,3次循环后液相氨氮质量浓度高达17000 mg/L,液相总磷质量浓度为200 mg/L,分别是一次水热结果的4倍和5倍,显著提升水热液的资源回收效率;水热液循环利用促进水热固相的成炭过程,有助于提高污泥水热炭化产物的利用价值。通过调控水热反应强度、增加水热液循环次数,可实现水热产物价值最大化,同时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水热法实现市政污泥高效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污泥处理和利用 水热液循环再利用 水热炭化 养分积累 能量回收
下载PDF
海泡石原位生长纳米结构Mg(OH)_2及MAP结晶法同步回收废水中的氮磷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丰 杜玉成 +3 位作者 李杨 李强 靳翠鑫 牛炎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1期28-34,共7页
采用水热法在海泡石纤维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结构Mg(OH)_2(MSEP),以其为吸附剂同步回收废水中的氮磷;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等对回收过程的影响;采用SEM、TEM、XRD、SEM-EDS、FTIR等手段对回收沉泥的理化特征进行表征... 采用水热法在海泡石纤维表面原位沉积纳米结构Mg(OH)_2(MSEP),以其为吸附剂同步回收废水中的氮磷;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等对回收过程的影响;采用SEM、TEM、XRD、SEM-EDS、FTIR等手段对回收沉泥的理化特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MSEP添加量为1. 0g/L、反应时间为40min、溶液初始pH值为7.5时,样品对氨氮、磷酸盐的平衡吸附量分别达62. 52、115. 68mg/g;MSEP对废水中氮磷的回收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 0.99);沉泥理化表征证明MSEP对废水中氮磷的主要回收机制为磷酸铵镁结晶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回收 磷酸铵鎂 海泡石 氢氧化鎂 原位生长
下载PDF
黑曲霉菌丝球絮凝能源微藻Chlorella sp.M-12的优化
6
作者 刘成彦 李超 卢海凤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44-3252,共9页
针对能源微藻采收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采用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菌丝球絮凝能源微藻Chlorella sp.M-12,以期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营养回收及藻细胞采收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考察了能源微藻Chlorella sp.M-12去除猪粪沼液污染物... 针对能源微藻采收效率低、能耗高的问题,采用一株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菌丝球絮凝能源微藻Chlorella sp.M-12,以期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营养回收及藻细胞采收方法。通过优化实验考察了能源微藻Chlorella sp.M-12去除猪粪沼液污染物的效果及黑曲霉菌丝球初始投量、pH、温度及转速等条件对絮凝Chlorella sp.M-12的影响,并进行了絮凝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始NH^(+)_(4)-N质量浓度为24 mg·L^(−1)时,猪粪沼液中NH4+-N、TP去除率分别达到84.2%及100.0%,每消耗1 g NH^(+)_(4)-N可产出4.3 g Chlorella sp.M-12干物质。黑曲霉菌丝球与Chlorella sp.M-12干重比为1∶1、初始pH为6.0、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80 r·min^(−1)时,Chlorella sp.M-12的收获率可达90%以上。黑曲霉菌丝球的网捕卷扫及其胞外聚合物的电中和作用导致了较高的Chlorella sp.M-12收获率。该研究结果可为微藻污水资源化技术中资源回收及藻细胞采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微藻 资源回收 猪粪沼液 黑曲霉菌丝球 生物絮凝 营养回收
原文传递
产后灌服营养物质对奶牛机能恢复的影响
7
作者 翟卫爽 孙岩 +1 位作者 武新河 李红燕 《中国奶牛》 2014年第23期27-29,共3页
本试验将108头产后牛随机分为两组,对试验组牛一次性灌服20kg温水(约30℃),水中加入畜牧盐(80g)、氯化钾(120g)、氯化钙(120g)、丙二醇(500m L)、益康XP(100g);为对照组牛提供红糖麸皮水和丙二醇(500m L),以研究产后奶牛用灌服器进行补... 本试验将108头产后牛随机分为两组,对试验组牛一次性灌服20kg温水(约30℃),水中加入畜牧盐(80g)、氯化钾(120g)、氯化钙(120g)、丙二醇(500m L)、益康XP(100g);为对照组牛提供红糖麸皮水和丙二醇(500m L),以研究产后奶牛用灌服器进行补液对产后机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一胎牛产后20d内可以转出产房的牛比对照组增加16.93%;试验组三胎以上牛在围产后期的发病率比对照组低13.33%,一、二胎牛差异不显著。而且试验组产后达到产奶高峰的时间和第一次发情配种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数据表明,从产后到转出产房的时间、产后疾病、产奶情况和繁殖情况综合来看,产后牛用灌服器补液减少奶牛代谢疾病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奶牛 灌服 营养物质 产后恢复
下载PDF
Mg2+、Ca2+对厌氧消化系统中CO2的捕获和营养盐的回收
8
作者 龚林林 张衍 +3 位作者 姜倩倩 崔敏华 刘和 章湝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04-2811,共8页
为探究矿物碳酸化与污泥厌氧消化耦合过程中实现CO2捕获和N/P营养盐协同回收的可行性,在污泥水解液为底物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研究不同比例Mg ^2+/Ca^ 2+离子添加对厌氧消化系统中CO2捕获和营养盐的协同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g^2+... 为探究矿物碳酸化与污泥厌氧消化耦合过程中实现CO2捕获和N/P营养盐协同回收的可行性,在污泥水解液为底物的厌氧消化系统中,研究不同比例Mg ^2+/Ca^ 2+离子添加对厌氧消化系统中CO2捕获和营养盐的协同回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Mg^2+/Ca^2+离子为(20mmol/L)/(0mmol/L)、(10mmol/L)/(10mmol/L)和(0mmol/L)/(20mmol/L)均可促进有机质降解,使沼气产量分别提升16.97%、21.56%和23.99%,并使CO2含量由27.27%分别下降至24.81%,22.06%和21.98%.不同比例Mg^2+/Ca^2+离子添加可使磷酸根浓度下降63.46%~66.47%,但仅Mg^2+/Ca^2+离子以(20mmol/L)/(0mmol/L)和(10mmol/L)/(10mmol/L)添加的实验组中氨氮浓度得到下降.XRD分析揭示,Mg^2+/Ca^2+离子以(20mmol/L)/(0mmol/L)、(10mmol/L)/(10mmol/L)和(0mmol/L)/(20mmol/L)添加时分别使厌氧消化系统中形成鸟粪石和碳酸镁、鸟粪石和方解石、方解石和三斜磷钙石.Mg^2+、Ca^2+离子等摩尔量联合添加可实现最优的CO2捕获和营养盐协同回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 厌氧消化 矿物碳酸化 CO2捕获 营养盐回收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化学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卢晓强 杨万霞 +1 位作者 奚月明 丁访军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80,共8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对原始林(对照)、次生林、竹林、马尾松林和草地等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受母岩碳酸盐的风化和淋溶作用的影响,土壤p H呈中性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对原始林(对照)、次生林、竹林、马尾松林和草地等5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受母岩碳酸盐的风化和淋溶作用的影响,土壤p H呈中性的水平;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钙(Ca)、镁(Mg)、钾(K)和钠(Na)含量分别分布在23.4~142、1.5~13.5、0.1~0.9、2.7~16.4、1.7~5.9、2.0~7.1、0.13~0.48 g/kg之间;土壤无机态NH+4-N和NO-3-N的含量分别分布在0.43~8.83和0.01~9.71 mg/kg之间;土壤交换性Ca2+、Mg2+、K+和Na+分别分布在10.32~33.41、0.57~5.58、0.05~0.34、0.02~0.03 cmol/kg之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MBN和MBP的含量分别分布在388.3~3 191.8、65.4~624.8和3.9~67.5 mg/kg之间。不同的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呈显著差异,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化学性质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含量差异也呈现同样的结果,与不同植被类型有机质的输入量有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单一树种造林,尤其是马尾松纯林的营造将不利于土壤的恢复,植被的自然恢复对于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的提高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植被恢复类型
原文传递
北方褐土区冬小麦养分平衡施肥参数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杜君 孙克刚 +4 位作者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3-1122,共10页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 【目的】利用养分平衡法原理,研究各养分平衡施肥参数,建立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以简捷快速、科学合理地指导我国北方褐土区冬小麦的施肥与生产。【方法】通过对多年多点小麦肥效试验结果的分析,分别计算出小麦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养分平衡施肥参数,主要研究土壤环境、产量水平等因素对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结果】冬小麦每百千克小麦产量养分吸收量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变化,因此忽略其变化将其定为常数,即氮(N)、磷(P2O5)和钾(K2O)分别为3 kg、1.2 kg和2.8 kg。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幂指数负相关关系。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对数负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有效养分测定为基础的我国褐土冬小麦测土推荐施肥指标体系。【结论】由于养分平衡模型的作物推荐施肥量是根据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来计算的,在利用该模型进行施肥推荐时,研究的关键点应该是如何准确确定模型中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和肥料当季利用率等参数,以便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北方褐土区建立了以养分平衡原理为依据,土壤肥力测定为基础,具有氮、磷和钾全定量特性的小麦测土推荐施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平衡法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源分离尿液营养物质回收与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仇付国 徐艳秋 +1 位作者 卢超 孙瑶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2,59,共6页
源分离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具有污染性和资源性的双重特征。利用源分离系统对尿液单独收集处理,在降低生活污水中污染负荷的同时,还能够回收利用尿液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讨论了源分离尿液中营养物质的回收及对尿液的... 源分离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具有污染性和资源性的双重特征。利用源分离系统对尿液单独收集处理,在降低生活污水中污染负荷的同时,还能够回收利用尿液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讨论了源分离尿液中营养物质的回收及对尿液的处理方法,分别对沉淀结晶技术、物理脱水技术、吹脱吸收技术、离子交换吸附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电化学技术等方法的特点、原理、应用范围与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今后的研究热点将集中于真正实现源分离尿液的资源化、无害化和规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分离尿液 营养物回收技术
原文传递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fo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covery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被引量:1
12
作者 Shiting Ren Mengchen Li +5 位作者 Jianyu Sun Yanhong Bian Kuichang Zuo Xiaoyuan Zhang Peng Liang Xia Huang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4期139-144,共6页
To separate and concentrate NH4+ and PO43 from the synthetic wastewater to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through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with circulated anode and cathode us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centration... To separate and concentrate NH4+ and PO43 from the synthetic wastewater to the concentrated solution through a novel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with circulated anode and cathode using the difference of the concentration between electrode chamber and middle chamber.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focused on phosphate and ammonium removal and recovery. Among the wide range of possibilities with regards to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CDI) saves the most energ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oes not have continu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is study, a new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with electrolyte cyclic flowing in the electrode chambers was constructed to separate and concentrate phosphate and ammonium continuously and selectively from wastewater,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DI. At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NaCI solution between the electrode chambers and the middle chamber (r) of 25 to 1, phosphate and ammonium in concentration level of domestic wastewater can be removed and recovered continuously and selectively as struvite. Long-term operation also indicated the ability to continuously repeat the reaction and verified sustained stability. Further, the selective recovery at the certain r could also be available to similar technologies for recovering other kinds of subst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trients recovery Electrochemical reactor Electrolyte cyclic flowing Concentration ratio Struvite
原文传递
克拉玛依百422井区本源微生物强化水驱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爱华 陈永立 +2 位作者 帕提古丽 方新湘 周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1-265,共5页
针对高含水的克拉玛依百422井区,根据采出水和注入水细菌检测结果,研制了包含C、N、P源,可抑制有害菌(SRB),激活EOR有益菌的两种激活剂cD4和FC3。加入激活剂、在45℃厌氧培养后,采出水、注入水及其混合水表面张力和pH下降,产酸... 针对高含水的克拉玛依百422井区,根据采出水和注入水细菌检测结果,研制了包含C、N、P源,可抑制有害菌(SRB),激活EOR有益菌的两种激活剂cD4和FC3。加入激活剂、在45℃厌氧培养后,采出水、注入水及其混合水表面张力和pH下降,产酸,产酯,产气。细菌总数从10^6增至100个/mL;当混合水样与原油一起培养时,产酸产酯量更多,油水界面张力下降,烃降解菌数由100增至103~10^4个/mL,SRB菌数由100降至0个/mL。0.6m长的饱和原油和加激活剂地层水、在45℃放置72h的填砂管,用含2.05%CD4或3.02%FC3的注入水驱替,产出水中总酸、总酯增加,pH降低,表面张力下降,细菌总数增加,驱替5PV时原油采收率分别增加10.7%和14.3%。2001年10月起,在百422井区的422井及32井的两个层,分两轮次,随注入水各注入FC3激活剂18t,2002年该井区9口油井阶段综合含水由60.3%降至50.2%,产油量在12个月内增加1073t,产油量增加与产出水中细菌总数增加相对应。图4表7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源微生物 厌氧(兼性厌氧)菌 激活 激活培养基 厌氧环境 激活培养基注入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水驱油藏 克拉玛依百422井区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与天然林养分分布和生物循环比较 被引量:43
14
作者 庞学勇 胡泓 +4 位作者 乔永康 潘开文 刘世全 陈庆恒 刘庆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共7页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 研究了川西亚高山云杉人工林和天然林养分的分布和生物循环特点 ,结果表明 :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各养分含量变化总趋势为 :w(N) ,针叶 >凋落物 >土壤 >树枝 >树干 ;w(P2 O5,K2 O ,CaO ,MgO) ,土壤 >凋落物 >针叶 >树枝 >树干 ;在针叶、树枝、树干和凋落物中养分含量是CaO >N >K2 O >MgO >P2 O5,而在土壤中养分含量是CaO >K2 O >MgO >N >P2 O5.养分贮量以天然云杉林最高 ,且主要集中在土壤中 (占 6 9%) ,而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增加 ,土壤中养分贮量则先升后降 ,人工和天然云杉林地上各组分养分贮量主要集中在针叶 ;云杉林养分年积累量以天然林最高 ,在人工林中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养分年积累量随之增加 ,人工云杉幼林以N、CaO积累为主 ,而成熟林则以CaO、N积累为主 .养分的吸收、存留量天然林高于人工云杉林 ,人工云杉成熟林和天然林的利用系数和周转期相似 ,人工云杉林随着抚育林龄的增加 ,吸收、存留量增大 ,利用系数降低 ,归还量和循环系数先增后降 ,周转期则变长 ,人工云杉林利用系数顺序为 :CaO >MgO >N >K2 O >P2 O5,周转期顺序为 :P2 O5>K2 O >MgO >N >CaO .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针叶林 养分循环 云杉 人工林 生态恢复 川西 天然
下载PDF
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与养分平衡 被引量:20
15
作者 董若征 贾可 +4 位作者 廖文华 王志辉 刘建玲 袁维翰 何建兴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5-180,共6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土壤供氮、磷、钾能力以及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肥明显促进冬小麦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对产量的影响。与-N(不施氮),-P(不施磷)处理比较...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在冬小麦上的产量效应、土壤供氮、磷、钾能力以及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肥明显促进冬小麦各生育期的生长发育,最终形成对产量的影响。与-N(不施氮),-P(不施磷)处理比较,NPK处理(施氮、磷肥)分别增产10.7%,5.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土壤供氮、磷、钾的能力分别为89.3%,84.6%,96.6%。1/2N、1/2P、1/2K处理的产量分别相当于NPK处理的96.2%,98.1%,97.4%,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变化。NPK处理的氮磷钾籽粒表观利用率分别为16.4%,10.9%,7.4%,氮磷钾回收率(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4.6%,17.1%,41.0%;氮磷钾用量减半,籽粒利用率分别为25.1%,15.2%,6.3%,氮磷钾回收率分别为31.6%,26.0%,49.1%,各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为:NPK>1/2P,1/2K>-K,1/2N>-N,-P>对照。冬小麦高产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N,P>K。依据氮磷钾肥产量效应和土壤氮、磷、钾平衡状况提出氮磷钾(N,P2O5,K2O)推荐用量分别为202.5~216,27~54,0~18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养分吸收 利用率 产量效应
下载PDF
第二代杉木林养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田大伦 盘宏华 +1 位作者 康文星 方海波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6-12,共7页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 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 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 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 5 9.2 85 kg/ hm2 a,径流输出为 38.938kg/ hm2 a,净积累量为 ... 根据连续定位观测所取得的数据 ,对 4个小集水区第二代 10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集水区由降水输入的 N、P、K、Ca、Mg等营养元素总计为 5 9.2 85 kg/ hm2 a,径流输出为 38.938kg/ hm2 a,净积累量为 2 0 .34 7kg/ hm2 a.与该林分 7年生时相比 ,净积累量提高了 7.2 % ,说明集水区第二代杉木林生态恢复处于进展的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集水区 第二代杉木林 养分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恢复 物流
下载PDF
可持续的污水处理过程与展望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凯松 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9-1135,共7页
传统上,污水在处理过程中其所含有的能源和营养物质等也被消耗了。可持续的水处理不仅包括污水无害化处理,还包括能源和营养物的综合回收利用。综合论述了可持续的污水处理概念、理论、方法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物质回收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可持续发展 能量 营养物质 再生
下载PDF
包裹型缓释复合肥对黑麦草生长及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梁智 何生丽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38-41,共4页
采用微区试验方法 ,对矿物包裹型缓释复合肥的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明显向后期延伸 ,有利于植物均衡吸收 ,其氮的利用率高达 6 0 % ,比等养分复合肥高出 38个百分点 ;其磷的利用率高达 2 6 .5 % ,比等养... 采用微区试验方法 ,对矿物包裹型缓释复合肥的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缓释复合肥的养分释放明显向后期延伸 ,有利于植物均衡吸收 ,其氮的利用率高达 6 0 % ,比等养分复合肥高出 38个百分点 ;其磷的利用率高达 2 6 .5 % ,比等养分复合肥高出 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复合肥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营养补充是最好的恢复手段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振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介绍了六种主要营养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认为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的要素,也是运动员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营养补充是最有效的恢复手段。
关键词 营养 营养素 恢复手段
下载PDF
除磷系统剩余污泥中营养元素的快速释放及回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怡 曲鹏程 +1 位作者 郑淑健 彭党聪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9-32,共4页
除磷系统的剩余污泥在浓缩、储存及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均可能引起磷的释放,释放的磷往往导致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磷负荷超标,最终引起出水磷的不稳定排放。针对此问题,在分析生物除磷系统剩余污泥化学特性的基础上,探讨除磷剩余污泥中... 除磷系统的剩余污泥在浓缩、储存及后续的处理过程中均可能引起磷的释放,释放的磷往往导致正在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磷负荷超标,最终引起出水磷的不稳定排放。针对此问题,在分析生物除磷系统剩余污泥化学特性的基础上,探讨除磷剩余污泥中营养元素的快速释放条件及磷回收效果。采用两个平行反应器,其中一个作为控制反应器,另一个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中温厌氧条件下对剩余污泥进行水解,并对水解产物中的营养元素在室温、pH值为9.5、搅拌转速为400 r/min的条件下进行鸟粪石回收。结果表明:生物除磷系统的剩余污泥具有磷含量高、磷释放快速、氮释放缓慢的特点;添加SDS不仅可以促进污泥水解过程中磷和氮的释放,而且对回收鸟粪石有积极作用;综合考虑水解产物中的氮、磷浓度及其比值和水解的时间成本,建议快速水解条件为添加SDS且水解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磷剩余污泥 营养元素 快速释放 回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