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度和采挖强度对玉树冬虫夏草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涛 陈建博 +3 位作者 李秀璋 梁静 唐楚煜 李玉玲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采挖和自然坡度对冬虫夏草数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采挖强度S1(2人/hm^(2))、S2(4人/hm^(2))和S3(6人/hm^(2))和产区自然坡度(G_(1),7°;G_(2),17°;G_(3),25°)下冬虫夏草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进行调... 【目的】研究人工采挖和自然坡度对冬虫夏草数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采挖强度S1(2人/hm^(2))、S2(4人/hm^(2))和S3(6人/hm^(2))和产区自然坡度(G_(1),7°;G_(2),17°;G_(3),25°)下冬虫夏草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进行调查,分析采挖强度和产区坡度对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量的影响。【结果】采挖强度和坡度与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采挖强度和幼虫数量相关度高(r^(2)=-0.45,r^(2)=-0.58),坡度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相关度高(r^(2)=-0.74,r^(2)=-0.78),采挖强度和坡度互作对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采挖强度下,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为CK=S_(1)>S_(2)>S_(3)(P<0.05);不同坡度下,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为CK=G_(1)>G_(2)>G_(3)(P<0.05);且在各个采挖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此外,冬虫夏草采挖数量显著地受蝙蝠蛾幼虫数量的影响且呈正相关(P<0.05)。【结论】S_(1)采挖强度、G_(1)小坡度适合幼虫数量的增长和冬虫夏草的采挖数量,且不影响翌年冬虫夏草的产量。然而,采挖活动有可能对草地的土壤、幼虫喜食性牧草、冬虫夏草真菌孢子的弹射等产生综合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蝠蛾寄主幼虫的存活状态,冬虫夏草菌孢子的弹射量也会影响冬虫夏草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挖强度 坡度 冬虫夏草 采挖数量 幼虫数量
下载PDF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2
作者 胡飞 刘玉军 +9 位作者 苏贤岩 胡本进 周子燕 徐丽娜 邱坤 郑兆阳 张启勇 陈爱红 廖辰 王振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99-204,共6页
2019年11月9日至15日对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临泉县等地部分田块为害偏重,每平方米最高虫量达51头,百株被害率最高为66.85%。利用COⅠ和Tpi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采自涡阳... 2019年11月9日至15日对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临泉县等地部分田块为害偏重,每平方米最高虫量达51头,百株被害率最高为66.85%。利用COⅠ和Tpi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发现采自涡阳小麦田的试虫均为玉米型。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药后3 d防效分别为90.64%和92.17%;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1.32%和92.26%,速效性和持效性皆较佳,可作为防治小麦田草地贪夜蛾的推荐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草地贪夜蛾 虫量 被害率 防效
下载PDF
方斑东风螺不同批次卵质量的比较
3
作者 黄海立 梁飞龙 +1 位作者 符韶 刘定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31-34,48,共5页
2005年5月~8月在雷州市覃斗镇海威水产种苗基地的室内水池进行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对亲螺不同批次产出的卵囊、卵、及其幼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亲螺产卵批次的增加,亲螺产卵囊数、卵囊含卵数、产卵量逐次减少;卵囊长、宽逐次... 2005年5月~8月在雷州市覃斗镇海威水产种苗基地的室内水池进行方斑东风螺亲螺培育.对亲螺不同批次产出的卵囊、卵、及其幼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亲螺产卵批次的增加,亲螺产卵囊数、卵囊含卵数、产卵量逐次减少;卵囊长、宽逐次变小.厚逐次增加,形状由葵花子片状的比例大变为棒状的比例大;幼虫浮游期逐次延长;变态期幼虫壳长逐次变小;各批次之间的变态率逐次降低;卵径、孵化率、出囊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斑东风螺 产卵批次 卵囊 幼虫
下载PDF
豆天蛾田间饲养量及效益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汪西强 陈春秋 +1 位作者 赵虎 张艳秋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3,共4页
通过对豆天蛾在田间笼罩条件下的饲养调查观察 ,测定出其幼虫食叶量、食叶率 ,从而计算出每平方米豆田的理论养虫量 ,实际适宜养虫量及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笼罩条件养虫量 (x)与食叶率(y1)回归方程 :^y1=2 2 0 + 2 4 1x± 2 ... 通过对豆天蛾在田间笼罩条件下的饲养调查观察 ,测定出其幼虫食叶量、食叶率 ,从而计算出每平方米豆田的理论养虫量 ,实际适宜养虫量及对大豆产量损失的影响。笼罩条件养虫量 (x)与食叶率(y1)回归方程 :^y1=2 2 0 + 2 4 1x± 2 874 9,r1=0 9971 ;笼罩条件养虫量 (x)与产量损失率 (y2 )回归方程 :^y2 =1 5 7+ 0 4 2 5x± 0 6 837,r2 =0 994 6 ;笼罩条件养虫量 (x)与结荚损失率 (y3 )回归方程 :^y3 =1 5 7+ 0 33x± 1 785 4 ,r3 =0 94 6 8 。在幼虫饲养量为 1 0~ 1 5头 m2 时 ,综合效益比一般豆田每 6 6 7m2增收 4 73 6元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天蛾 养虫量 食叶率 损失率 综合效益 昆虫食品 豆田笼罩饲养
下载PDF
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变动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钟方杰 黄黎明 +3 位作者 杨芳 罗帮 李琼珍 李文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了解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动情况,旨在提高牡蛎采苗效果。【方法】对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海水水温、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配合天气、潮汐、牡蛎性腺成熟度分析,探讨牡蛎幼虫出现... 【目的】了解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动情况,旨在提高牡蛎采苗效果。【方法】对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海水水温、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配合天气、潮汐、牡蛎性腺成熟度分析,探讨牡蛎幼虫出现高峰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结果】2011年5~7月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亲贝出现1次繁殖高峰期(6月25日~7月3日),繁殖高峰期出现时海区水温和盐度大幅下降,水温平均下降幅度约3.0℃,盐度平均下降幅度4.0‰~8.0‰,pH平均降幅0.97;监测期间海区牡蛎幼虫数量出现5次峰值,分别是5月21日、6月17日、7月1日、7月12日和7月18日,对应的牡蛎幼虫数量分别是2.87×104、2.13×104、1.94×104、11.94×104和1.69×104个/m3,且0.5m水层的幼虫数量较2.0m水层多。成熟牡蛎亲贝数量、精卵排放时间和排放量、潮汐海流是造成幼虫数量变动的原因。【结论】钦州茅尾海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化与海区牡蛎亲贝性腺成熟度及海区环境因子变化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性腺成熟度 幼虫数量 水温 盐度 PH 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
下载PDF
重庆杨树云斑天牛的危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昌平 田艳 +3 位作者 龙训建 陈桂芳 陈本文 白耀宇 《植物医生》 2020年第4期21-27,共7页
于2017年7—9月调查了重庆市12个区县60个杨树林样点的3160棵杨树,并分析了云斑天牛的危害特征.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在各调查样点以中、老龄幼虫危害;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及无危害,它们样点数分别占总调查样点数的70.0%,... 于2017年7—9月调查了重庆市12个区县60个杨树林样点的3160棵杨树,并分析了云斑天牛的危害特征.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在各调查样点以中、老龄幼虫危害;其危害程度可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及无危害,它们样点数分别占总调查样点数的70.0%,1.7%,1.7%和26.6%;受害株率和株虫口密度均值分别为45.1%和5.6头/株.在3.0 m以下各树高区间,各样点受害株率均以80%~100%为最多;在≥3.1 m区间,则以60%~80%的为最多.在4个树高区间,株虫口密度和无效刻槽数均差异显著(p<0.01),而区间≤1.0 m则明显高于其他区间,且显著大于2.1~3.0 m和≥3.1 m(p<0.01).在同一树高区间,有效刻槽数和无效刻槽数间均显著相关(p<0.05).无论是株总高度还是不同树高区间的虫口密度均与样点受害株率间显著线性相关(p<0.05),两者间关系更适合用三次函数表示.本研究为重庆杨树云斑天牛的高效及绿色综合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杨树 受害株率 株虫口密度 重庆
下载PDF
椰子织蛾种群繁殖特征
7
作者 林玉英 金涛 +3 位作者 马光昌 温海波 金启安 彭正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0-964,共5页
本文研究了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种群繁殖的特征。2015年每月从儋州市野外采集椰子织蛾,收集当天羽化的成虫,记录成虫的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数以及成虫寿命。结果表明:1月份的气温最低,雌成虫的产... 本文研究了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种群繁殖的特征。2015年每月从儋州市野外采集椰子织蛾,收集当天羽化的成虫,记录成虫的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数以及成虫寿命。结果表明:1月份的气温最低,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最长,为(3.00±0.21)d;5、6月气温最高,产卵前期次之;其他月份的产卵前期较短。11月份椰子织蛾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31.07±19.55)粒;3、4、7、8、9、10月份的产卵量次之;1、2、5、6、12月份的单雌产卵量最低。1月份(低温)椰子织蛾卵的孵化率最低,为(2.70±2.01)%;2—12月份椰子织蛾卵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1月份的初孵幼虫数最少,为(4.17±2.94)头;5、6月份的较少,分别为(54.04±8.18)、(52.31±10.81)头;3月份的最多,为(87.89±14.94)头。低温使成虫的寿命延长;各月雌成虫的寿命短于雄成虫的寿命;5、6月份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08±0.68)、(7.67±0.84)d,雌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6.50±0.34)、(6.22±0.36)d,低于其他月份雌雄成虫的寿命。5、6月的高温会抑制种群的数量,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该研究为椰子织蛾的防治、预测预报等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织蛾 产卵前期 单雌产卵量 卵的孵化率 初孵幼虫数 成虫寿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