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伏隔核射频毁损术中毁损灶大小对手术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江 王学廉 +4 位作者 贺世明 梁秦川 王举磊 高旭 高国栋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双侧伏隔核术中,制作不同大小的毁损灶对复吸的影响,为手术定位及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一年以上的4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中毁损灶制作方式的不同,分析毁...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双侧伏隔核术中,制作不同大小的毁损灶对复吸的影响,为手术定位及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一年以上的42例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者进行随访,根据手术中毁损灶制作方式的不同,分析毁损灶的大小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阿片类药物复吸率明显降低,1年复吸率为52.5%,单点毁损灶组 11例均复吸,伏隔核壳部单针道毁损组16例,半数复吸;伏隔核壳部加核心部双针道毁损组13例,2例复吸。结论针对阿片类药物吸毒成瘾者实施的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可明显降低吸毒者阿片类药物依赖程度,而伏隔核壳部加核心部双针道毁损方法疗效较好,为伏隔核壳部和核心部共同参与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的形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阿片类药物 立体定向 手术方式 复吸
下载PDF
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对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立宏 何飞 +4 位作者 常崇旺 王学廉 耿宁 赵巍 高国栋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实施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后不同阶段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认知功能变化,主要包括智力及记忆力功能变化。方法采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RS)、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 目的探讨实施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射频毁损术后不同阶段阿片类药物成瘾者认知功能变化,主要包括智力及记忆力功能变化。方法采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WAIS-RS)、临床记忆量表(clinical memory scale,CMS)和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自编随访问卷,对30例阿片类药物成瘾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段进行测评。结果韦氏量表测评结果表明,术后90天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IQ)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数字广度分测验和数字符号分测验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临床记忆量表测评结果表明,指向记忆、联系学习、图像自由回忆手术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记忆商数术后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智力功能无明显变化,记忆力情况随躯体康复及回归社会后心理变化程度逐步好转,通过特殊的记忆力训练可有所提高。结论毁损伏隔核内特定亚区对药物成瘾者智力总体状况无显著影响;仅对短时记忆、注意力有一定近期影响,但长期随访无明显影响;提示伏隔核内可能存在与短时记忆、注意力相关的亚区或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伏隔核 药物成瘾 认知功能 心理依赖
原文传递
大鼠伏隔核儿茶酚胺能传入纤维的脑干起源—逆行荧光标记法与荧光组化法结合研究
3
作者 张德兴 覃盛麟 +1 位作者 檀进发 柯铭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应用逆行荧光标记与Faglu荧光组化相结合技术,探索了大鼠伏隔核CA能传入纤维的脑干起源。大鼠52只,分三组进行实验。单侧注射组,分别将荧光素PI、DAPI或Bb注入一侧伏隔核后,灌流前作优降宁和L-多巴胺腹腔注射,继用Faglu程序处理切片。... 应用逆行荧光标记与Faglu荧光组化相结合技术,探索了大鼠伏隔核CA能传入纤维的脑干起源。大鼠52只,分三组进行实验。单侧注射组,分别将荧光素PI、DAPI或Bb注入一侧伏隔核后,灌流前作优降宁和L-多巴胺腹腔注射,继用Faglu程序处理切片。结果在同侧的A_(10)、A_9、A_8、A_6、A_2和A_1中,发现为荧光素逆行标记的CA神经元;在对侧的A_(10)、A_9、A_2和A_1中,亦见少量的上述神经元。在以PI-Bb或PI-DAPI配对的双侧注射组,在A_(10)和A_9群中可见少量荧光逆行双标记的CA神经元。表明伏隔核除主要接受同侧脑干A_(10)、A_9、A_8、A_6、A_2和A_1的CA传入纤维外,尚接受对侧A_(10)、A_9、A_2和A_1的少量CA传入纤维。此外,在A_(10)和A_9中,存在着少量向双侧伏隔核发出分叉投射的CA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传入纤维 儿茶酚胺 神经元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症大鼠伏隔核神经元局部场电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景 王学廉 +4 位作者 葛顺楠 汪鑫 张晟豪 李洋 高国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伏隔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分析其局部场电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运动诱发的厌食症(activity—basedanorexia,ABA)大鼠模型组及对照组(各12只)。ABA模型的建立基础是模型大鼠不受限制的滚轮运动以及限制... 目的观察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伏隔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分析其局部场电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运动诱发的厌食症(activity—basedanorexia,ABA)大鼠模型组及对照组(各12只)。ABA模型的建立基础是模型大鼠不受限制的滚轮运动以及限制饮食(1h/d),通过这种限制饮食及过度活动,造成明显的体重下降,从而模拟AN的行为学特征。通过微阵列电极记录大鼠在神经性厌食症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伏隔核神经元的局部场电位。结果电生理记录显示模型组大鼠Nac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6.89±2.67)Hz,对照组为(3.22±1.23)Hz。模型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峰峰间期散点图在200ms以下有密集分布。模型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逐渐衰减的正偏态分布,对照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对称分布;回归映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状态下数据明显较生理状态下集中。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模型组在10-20Hz范围内出现了能量高值成分。结论神经性厌食症模型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峰峰间期序列发生明显变化,局部场电位模式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症 伏隔核 局部场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