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类药物的酶法合成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绍谭 倪孟祥 阮期平 《药学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56-62,共7页
综述了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优点 ,利用含核苷磷酸化酶的菌体一步合成核苷类药物或药物前体 ,利用中间体进行转化制备和通过基因工程菌转化制备 ,并指出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 综述了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的优点 ,利用含核苷磷酸化酶的菌体一步合成核苷类药物或药物前体 ,利用中间体进行转化制备和通过基因工程菌转化制备 ,并指出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几个需要解决的关键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酶法合成 核苷磷酸化酶 微生物转化
下载PDF
基于“4+7”带量采购下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 被引量:16
2
作者 盛亮亮 李学海 胡晓玥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第7期36-39,共4页
目的分析'4+7'带量采购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应用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4+7'实行前后各2个月内(即2019年1月20日至2019年3月19日,2019年3月20日至2019年5月19日)核苷类药物的销售金额... 目的分析'4+7'带量采购对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应用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对'4+7'实行前后各2个月内(即2019年1月20日至2019年3月19日,2019年3月20日至2019年5月19日)核苷类药物的销售金额、销售数量、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分析。结果 '4+7'实施后,核苷类使用总量大幅增加,其中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使用量分别增加98.65%和64.57%,占所有核苷类用药的76.25%和13.26%,而销售金额分别减少54.57%和减少35.21%,占核苷类销售总额的58.27%和22.48%。中选品种恩替卡韦分散片的使用量占恩替卡韦总用量的82.21%,占所有核苷类用药的62.68%,销售额占恩替卡韦总销售额的17.59%,占所有核苷类用药的10.25%;中选品种替诺福韦酯二吡呋酯片的使用量占替诺福韦酯总用量的43.80%,占所有核苷类用药的5.81%,销售额占替诺福韦酯总销售额的4.02%,占所有核苷类用药的0.90%。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的DDDs均大幅增高,DDC大幅降低。结论 '4+7'实行后,89.51%患者选择应用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其中68.49%患者应用了'4+7'中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7”带量采购 核苷类药物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用核苷类药物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轶 陈益耀 +1 位作者 韩向阳 何周桃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年第7期948-95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病毒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7例。按照患者选择服用的核苷类药物分为拉米夫定组23例,阿德福韦酯... 目的探讨不同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病毒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7例。按照患者选择服用的核苷类药物分为拉米夫定组23例,阿德福韦酯组39例,恩替卡韦组25例。随访3年,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年的肝功能、HBV DNA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肝功能、HBV-DNA载量、腹腔积液的发生率、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所改善,且恩替卡韦组肝功能各项指标较其他二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HBV-DNA载量均较前降低,且恩替卡韦组较其他二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腹腔积液、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均较前降低,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够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HBV-DNA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恩替卡韦临床效果优于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疗效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
原文传递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细玲 朱计芬 +2 位作者 李文莉 许瑞荣 吴茂盛 《当代医学》 2013年第11期100-101,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为拉米夫定,B组为阿德福韦酯,C组为恩替卡韦,对比观察其实验室指标... 目的观察分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为拉米夫定,B组为阿德福韦酯,C组为恩替卡韦,对比观察其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年后其HBV病毒DNA载量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的降低程度及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使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其中恩替卡韦的临床治疗效果尤为突出,且不良反应较少,更为安全可靠,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核苷类药物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核苷类抗疱疹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吉宁 赵行 +1 位作者 曾昕 陈谦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疱疹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如角膜炎、唇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脑炎等,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疱疹性疾病的药物主要是以阿昔洛韦为代表的核苷类药物,本文对已上市及正在研究中的核苷类抗疱疹药物及其作用机制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 疱疹病毒 核苷类药物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对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余敏 王立坤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乙肝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独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1)),试验组用干扰素α2b(每次180μg,1次/周)联合拉米夫定...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乙肝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独服用拉米夫定(100 mg·d^(-1)),试验组用干扰素α2b(每次180μg,1次/周)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疗程均1年。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T淋巴细胞组织中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 NORs)含量、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的CD3、CD4水平和Ag NORs含量显著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乙型肝炎e抗体(Hbe Ag)水平和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可以显著提高乙肝患者的疗效,对患者的细胞免疫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乙型病毒性肝炎 T淋巴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4+7”带量采购政策对某院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使用影响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尹洪蕴 尹红 云筠筠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4期135-139,共5页
目的分析带量采购政策对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药学服务和医院药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汇总“4+7”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一年(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及实施后第一年(2020... 目的分析带量采购政策对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药学服务和医院药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汇总“4+7”带量采购政策实施前一年(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及实施后第一年(2020年1—12月)、第二年(2021年1—12月)核苷类抗HBV药物使用数量、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DDC)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带量采购政策后,核苷类抗HBV药物第一年使用量DDDs增加75.05%,销售金额降低32.08%,第二年使用量同比增加6.56%,销售金额同比增加31.30%。“4+7”集采中选恩替卡韦片(ETV,商品名“木泽”)、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TDF,商品名“倍信”)的第一年和第二年使用量DDDs、销售金额占比分别为76.53%、4.64%和73.92%、3.86%。两药在集采后连续两年DDDs均大幅提高,DDC下降。抗HBV国谈新药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使用量和销售金额稳步增加。结论带量采购政策在医院落地实施2年,中选品种使用量逐年升高,销售额逐年下降,切实减轻了部分患者的用药负担,体现出“4+7”带量采购政策的稳步落地,医患对该政策的接受度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量采购 核苷类药物 用药频度 日治疗费用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林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1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用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80例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选用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80例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V-DNA等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药物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应用 乙型肝炎 肝硬化
下载PDF
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核苷类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9
作者 薛俊萍 魏国 +4 位作者 柴佩君 吴文璞 张异梦 李桂生 宋志花 《分析试验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7,共10页
核苷类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艾滋病及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其准确定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备受关注。MIPs可模拟酶与底物或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苷类药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艾滋病及肝炎等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效果显著,应用广泛,其准确定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备受关注。MIPs可模拟酶与底物或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目标物进行高选择性识别。将MIPs应用于核苷类药物分离分析过程,可显著提高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本文对近5年MIPs在核苷类药物样品前处理(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等)、色谱分离及传感分析等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总结了检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核苷类药物 样品前处理 色谱分析 传感分析
原文传递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婷婷 张琴 钱方兴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0-10,12,共2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CHB)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取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3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0例。比较观察组...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肝(CHB)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分析,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临床的关系。方法观察组:选取慢性乙肝伴肝源性糖尿病3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水平、HBV-DNA、HOMA-IR等。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HOMA-IR无统计学差异。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观察组HOMA-IR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伴肝源性糖尿,经核苷类抗病毒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抵抗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核苷类药物 肝源性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正虚血瘀型”乙肝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
11
作者 滕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9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正虚血瘀型”乙肝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在武威市凉州医院就诊的西医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中医辨证为“正虚血瘀型”的96例患者... 目的:探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正虚血瘀型”乙肝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在武威市凉州医院就诊的西医诊断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中医辨证为“正虚血瘀型”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联合八珍汤合化积丸,比较两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变化、肝脏硬度值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治疗3个月,两组WBC、PLT、PTA水平及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两组WBC、PLT、PT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肝脏FibroScan弹性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肝脏FibroScan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珍汤和化积丸加减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正虚血瘀型”乙肝肝硬化继发脾功能亢进,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提高WBC、PLT,改善PTA,在降低肝脏硬度值及脾脏厚度和门静脉内径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珍汤合化积丸 核苷类药物 乙肝肝硬化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12
作者 周正 刘海芳 叶明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能力、修饰特异性分子实现主动靶向等方式,能够改善核苷类药物的生理学性质。本文从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设计策略出发,综述了针对核苷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载体设计及包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似物 核苷酸 纳米递送系统 抗肿瘤药 抗病毒药 综述
下载PDF
乙肝治疗药物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侯毅 《中国科技信息》 2013年第21期152-154,共3页
乙肝治疗药物飞速发展,本文将从抗病毒药物、治疗性疫苗和其他辅助性药物三个方面综述乙肝治疗药物的现况及研究进展,就每种药物阐述其治疗机理与疗效及存在的优缺点,旨在指导其合理的选择和正确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 免疫调节剂 核苷类药物 治疗性疫苗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莹 赵红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年第10期1693-1695,共3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60...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乙肝相关慢性肝衰竭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内科综合治疗。在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HBVDNA及存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抗病毒组CD4^+百分率、CD8^+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经治疗,抗病毒组HBVDNA阴转率及存活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对外周血CD4^+、CD8^+含量及CD4^+/CD8^+比值具有调节作用,说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通过调节已失衡的机体免疫系统来发挥其拮抗肝衰竭的疗效,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 慢性肝衰竭
下载PDF
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系统评价的再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峰 陈淑妮 +4 位作者 苏晓鹏 冉云 廖峰 孙童 胡世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30-535,共6页
目的:对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 目的:对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起至2022年7月,搜索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文献资料,应用AMSTAR2量表、PRISMA声明和GRADE分级系统对纳入文献的报告质量、方法学质量和证据级别进行再评价。结果:最终纳入8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5~2022年。8篇文献的AMSTAR2评价结果均为极低质量;PRISMA评分15.5~19.5分,提示所纳入文献的报告有一定缺陷。评价的8篇文献中共纳入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65项结局指标,其中:HA 8项、LN 8项、PC-Ⅲ8项、Ⅳ-C 8项、ALT 7项、TBil 5项、门静脉内径5项、脾脏厚度5项、AST 4项、HBV DNA转阴率4项、凝血酶原活动度1项、白蛋白2项。包括中等质量证据2项,低质量证据12项,极低质量证据51项。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安络化纤丸联合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在改善患者HA、LN、PC-Ⅲ、Ⅳ-C等结局指标方面要优于对照组,但所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文献质量和证据质量均偏低,需要提高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质量,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疾病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安络化纤丸 核苷类药物 系统评价再评价
下载PDF
不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饶建国 杨健 +1 位作者 余龙 高乾峰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PLC(HC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40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共84例,采用问卷调查法,... 目的:分析不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PLC(HCC)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40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原发性肝癌的共84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患者临床转归及相关因素等资料。采用不同核苷(酸)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阿德福韦酯治疗组,替诺福韦治疗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估CHB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1岁、抗病毒治疗、肝硬化程度、高HBV DNA水平、有HCC家族史在CHB患者发生HCC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OR=1.166,P=0.000)、未抗病毒治疗(OR=3.003,P=0.049)、有HCC家族史(OR=2.042,P=0.036)、肝硬化程度为CHB患者发生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B级、C级与无肝硬化相比,HCC发生风险均明显升高(OR值分别为17.668、2.162、12.157,P=0.008,0.001,0.006);抗病毒治疗中拉米夫定治疗组(OR=2.150,P=0.002),恩替卡韦治疗组(OR=1.259,P=0.001),阿德福韦酯治疗组(OR=1.235,P=0.000),替诺福韦治疗组(OR=1.951,P=0.002)。结论:年龄>41岁、肝硬化程度、未接受NAs抗病毒治疗、HCC家族史是发生PLC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接受不同NAs抗病毒治疗中,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药物发生HCC的相关性大,因此需要对上述人群加强随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PLC 核苷(酸)类药物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绍忠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39-141,145,共4页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浙江省普陀医院感染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6例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86例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浙江省普陀医院感染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86例予以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8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间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63.95%低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1.40%(P〈0.05);对照组治疗后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HBe Ag转换率及ALT复常率低于研究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IL-37、IL-6、IL-18、IL-12水平较低,治疗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水平较高,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HA、PCⅢ、Ⅳ-C及LN水平较低(P〈0.05)。结论长效干扰素针剂与核苷类药物能够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37、IL-6、IL-18、IL-12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长效干扰素针剂 核苷类药物 IL-37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红洁 戴静毅 《中外医疗》 2018年第3期121-123,共3页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给予ETV 0.5 mg/d,B组给予TDF300 mg/d,对比两组服药0、3、6、9、1...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给予ETV 0.5 mg/d,B组给予TDF300 mg/d,对比两组服药0、3、6、9、12个月的病毒载量情况、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治疗3,6,9,12个月后HBV DNA数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Child-Puch评分明显降低(P<0.05)、HBeAg转阴率明显升高(P<0.05)、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6、9、12个月后,B组患者的HBV DNA数量分别为(3.99±1.24)、(3.42±1.14)、(2.98±0.98)Log10拷贝/m L,明显低于恩替卡韦(ETV)治疗A组(P<0.05);治疗9、12个月后B组患者的Child-Puch评分分别为(7.2±1.4)分、(6.8±1.3)分,明显低于A组(P<0.05);HBeAg转阴率分别为26%、32%,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6个月后B组患者的ALT水平为(54.34±18.64)μL,明显低于A组(P<0.05);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2%)显著高于B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TV、TDF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疗效显著,且TDF效果优于ET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乙肝肝硬化 病毒载量情况 血清生化指标
下载PDF
61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不同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晶滢 田一梅 +5 位作者 郝新洁 杨华升 王宪波 姚鹏 张方平 李秀惠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260-261,共2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提高慢重肝患者治疗有效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北方地区5家医院618例慢重肝患者,分析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及各组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 目的:探讨抗病毒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提高慢重肝患者治疗有效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北方地区5家医院618例慢重肝患者,分析抗病毒组与非抗病毒组,及各组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纯西药方法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抗病毒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1.35%,非抗病毒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34.1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抗病毒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和单纯西药方法,有效率分别56%、36.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抗病毒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和单纯西药方法,有效率分别为38.43%、23.3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改善慢重肝患者预后,抗病毒联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重型肝炎 乙型 慢性 抗病毒 核苷类药物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明杰 秦玉杰 《医学信息》 2021年第19期107-109,共3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4月我院诊治的68例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4月我院诊治的68例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sAg清除率、肝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11%,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sAg清除率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TBI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0%,与对照组的11.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序贯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高病毒载量e抗原阳性乙型肝炎效果确切,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提升HBV-DNA和HBeAg转阴率以及HBsAg清除率,改善肝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 高病毒载量 E抗原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