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电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严登俊 李伟 +1 位作者 王贵琴 赵骥万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电磁场生物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及其生物机理,详细阐述电磁场生物效应在医学界和食品保存等方面的综合应用状况,最后分析了时域有限差分法等电磁场数值计算技术在生物电磁场学...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生物电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电磁场生物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及其生物机理,详细阐述电磁场生物效应在医学界和食品保存等方面的综合应用状况,最后分析了时域有限差分法等电磁场数值计算技术在生物电磁场学研究中的作用。本文的工作,将有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磁学 数值计算 脑磁图 核磁共振成像 磁疗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和压汞法的液氮冻融煤体孔隙结构损伤演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楚亚培 张东明 +4 位作者 王满 刘恒 吴旭阳 翟攀攀 申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20-1831,共12页
为了研究液氮冻融循环作用下煤体的孔隙结构损伤演化规律,采用图像分析法、核磁共振和压汞法对液氮冻融作用下煤样的表面裂隙扩展、孔隙度、束缚水体积、自由水体积、孔容、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随... 为了研究液氮冻融循环作用下煤体的孔隙结构损伤演化规律,采用图像分析法、核磁共振和压汞法对液氮冻融作用下煤样的表面裂隙扩展、孔隙度、束缚水体积、自由水体积、孔容、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的演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液氮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煤样的原生裂隙逐渐扩展、连通并产生次生裂隙,冻融次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各孤立的裂隙相互连接形成具有主裂隙和次生裂隙的裂隙网络;(2)液氮冻融能够促进煤体孔隙发育,煤样的微孔和小孔逐渐扩展、发育连通从而形成中孔和大孔,造成煤样的孔隙连通性增强,束缚水体积比例减小,自由水体积比例增大,总孔隙度、残余孔隙度和有效孔隙度增大;(3)液氮冻融后煤样的孔隙数量增多,孔径增大,在部分区域形成孔隙密集区并连接形成微裂隙;(4)液氮冻融后煤样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加,孔容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孔和大孔,煤样的微小孔逐渐向中孔和大孔转化,导致煤样中孔和大孔的比例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液氮冻融 孔隙结构 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 压汞法
原文传递
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吴继雄 石安斌 +3 位作者 杨秋云 方文亮 翟建春 张学军 《中外医疗》 2014年第7期14-15,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CT及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使用了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探讨两种检查对病灶的敏感度差异。结果 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 目的探讨使用CT及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使用了CT及MRI技术进行诊断,探讨两种检查对病灶的敏感度差异。结果 CT发现病灶数69个,MRI发现病灶数210个,MRI发现病灶数显著多于CT(P<0.05);MRI检出脑内非出血病灶35个,显著高于CT检查的9个(P<0.05);对脑深部区域的检查敏感度,MRI为18.1%(38/210),高于CT检查的8.7%(6/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大脑皮层下区域的检查敏感度,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MRI检查敏感,尤其对脑内非出血病灶和深部病灶敏感度高,较CT检查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下载PDF
核磁共振环境下六自由度穿刺定位机器人的研制 被引量:7
4
作者 孟纪超 谢叻 神祥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36-1439,共4页
针对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定位难题,采用机器人串并联机构设计并运用气动驱动方式,研制出6自由度的穿刺定位机器人.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穿刺定位机器人能够满足穿刺机器人与核磁共振环境中结构和材料的兼容性,实现了核磁共振环境下穿... 针对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定位难题,采用机器人串并联机构设计并运用气动驱动方式,研制出6自由度的穿刺定位机器人.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穿刺定位机器人能够满足穿刺机器人与核磁共振环境中结构和材料的兼容性,实现了核磁共振环境下穿刺手术的机器人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图像 穿刺手术 定位 机器人 兼容性
下载PDF
高温冷却对砂岩孔隙变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邓焜耀 《土工基础》 2023年第2期330-334,共5页
为研究不同温度对白砂岩下液氮以及水进行冷却导致的物理性质影响,通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MRI)对白砂岩石测量T2谱,在岩石加热至不同的温度阶段(200℃~600℃)使用水以及液氮分别进行冷却。从微观的角度即岩石孔隙变化来进行分析温度... 为研究不同温度对白砂岩下液氮以及水进行冷却导致的物理性质影响,通过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MRI)对白砂岩石测量T2谱,在岩石加热至不同的温度阶段(200℃~600℃)使用水以及液氮分别进行冷却。从微观的角度即岩石孔隙变化来进行分析温度以及水冷却以及液氮冷却岩石对白砂岩物理性质影响的原因。试验结果表明:500℃可以作为不同冷却方式对岩石内部变化的临界值,超过500℃,岩石的内部孔隙变化显著。结果可以看出液氮冷却后的岩石变化大于水冷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孔隙度 液氮
原文传递
基于两阶段集成支持向量机的前列腺肿瘤识别 被引量:5
6
作者 周涛 陆惠玲 +1 位作者 陈志强 马苗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137-2145,共9页
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肿瘤的诊断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集成支持向量机(SVM)的前列腺肿瘤辅助诊断方法。首先,提取MRI图像中的前列腺感兴趣区域(ROI)的统计特征、纹理特征和不变矩特征;然后,在不同的特征空间里,使用不同的... 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肿瘤的诊断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集成支持向量机(SVM)的前列腺肿瘤辅助诊断方法。首先,提取MRI图像中的前列腺感兴趣区域(ROI)的统计特征、纹理特征和不变矩特征;然后,在不同的特征空间里,使用不同的核函数来扰动SVM参数并在不同的特征空间生成个体SVM,通过相对多数投票进行第一次集成;接着把第一次集成结果用相对多数投票进行第二次集成;最后,以前列腺患者的MRI图像为原始数据,采用两阶段融合集成SVM对前列腺肿瘤进行辅助诊断。实验显示,第一次集成分类准确率最高比单SVM提高了26.67%,第二次集成分类准确率比第一次集成SVM提高了3.33%,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前列腺肿瘤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核磁共振成像 辅助诊断 集成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磁共振波谱与成像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蒋卫平 王琦 周欣 《物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26-837,共12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液体核磁共振在蛋白质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增强固体核磁共振分辨率的方法及其应用,讲述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并综述了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核磁共振... 文章简要介绍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详细阐述了液体核磁共振在蛋白质结构、功能和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增强固体核磁共振分辨率的方法及其应用,讲述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并综述了不同磁共振成像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核磁共振的发展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液体磁共振 固体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液-固-液界面接触角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沈元 俞熹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7,共5页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办法获得一般光学方法难以得到的水-破璃-油界面、水-玻璃-苯界面影像的实验工作,并利用得到的图像拟合了其界面接触角的值.实验中首次将核磁共振断面成像的办法应用到接触角影像分析中去,并且作了从气-固-液...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办法获得一般光学方法难以得到的水-破璃-油界面、水-玻璃-苯界面影像的实验工作,并利用得到的图像拟合了其界面接触角的值.实验中首次将核磁共振断面成像的办法应用到接触角影像分析中去,并且作了从气-固-液接触角测量到液-固-液接触角测量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液-固-液 加权成像 接触角
下载PDF
多元高斯混合模型脑MR图像去壳模型
9
作者 王顺凤 张建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8-203,共6页
将脑部组织从MR图像中提取出来已经成为脑部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后继的脑组织定位、容积测量等处理的精确度。但由于脑MR图像往往具有偏移场、弱边界和强噪音,使得基于图像梯度信息的水平集模型很难得到真实解。高斯混... 将脑部组织从MR图像中提取出来已经成为脑部图像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提高后继的脑组织定位、容积测量等处理的精确度。但由于脑MR图像往往具有偏移场、弱边界和强噪音,使得基于图像梯度信息的水平集模型很难得到真实解。高斯混合模型使用了图像全局信息,能较好地处理弱边界问题。但传统的高斯混合模型仅使用了灰度值分布信息,未对像素的位置进行考虑,这使得其在处理噪音图像时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利用图像多种信息构造新的信息场,使得由信息场构造的高斯混合模型更能降低偏移场、噪音等影响,同时防止曲线从弱边界泄漏。传统的高斯混合模型求解参数时,往往仅使用EM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这个缺点,引入粒子群算法,并对其进行改进,使得改进的算法可以较快地得到精确解。对脑MR图像分割实验表明该模型可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混合模型 EM算法 粒子群算法 图像分割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CT和MRI联合检查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翠云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1545-1547,共3页
目的:通过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CT联合MRI检查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分析CT联合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4月期间在某院诊断治疗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 目的:通过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CT联合MRI检查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分析CT联合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5年4月期间在某院诊断治疗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面CTI,试验组患者进行CE联合MRI进行诊断及术前分期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的敏感性为64.0%,试验组患者进行CT联合MRI检查的敏感性为89.3%,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进行CT检查的准确率为67.3%,试验组患者进行CT联合MRI检查的准确率为92.7%,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进行CT术前分期检查的准确率为58.0%,试验组患者进行CT联合MRI术前分期检查的准确率为86.0%,两种方法术前分期检查的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联合MRI在晚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检查中准确率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子宫内膜癌 术前分期
下载PDF
CT、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怀祥 史大鹏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年第12期255-255,共1页
目的: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己经确诊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都分别使用了CT和MRI技术诊断,其中CT发现病灶数73个,MRI发现的病灶数达217个,二者... 目的:探讨使用CT和MRI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己经确诊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都分别使用了CT和MRI技术诊断,其中CT发现病灶数73个,MRI发现的病灶数达217个,二者在发现病灶数量上相比,差异较为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特别对脑内出现的非出血性病灶的敏感度,MRI诊断效果优于CT诊断效果,同时在对于一些特别区域如脑干部分,胼胝体部位的诊断情况上,MRI同样具有较敏感的优势(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两种技术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过程中都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影像的依据,但是MRI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方面较CT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 核磁共振成像(mri)
下载PDF
基于LF-NMR/MRI的维C银翘片制粒中润湿剂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冠芮 高美连 +5 位作者 张新瑞 杨兆阳 张尧 张爱玲 罗晓健 饶小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4-1290,共7页
目的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时域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ime domain technique,LF-NMR)、低场核磁成像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对高剪切制粒中润湿剂(乙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目的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时域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ime domain technique,LF-NMR)、低场核磁成像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LF-MRI)对高剪切制粒中润湿剂(乙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维C银翘片高剪切湿法制粒为研究对象,采用LF-NMR建立润湿剂用量测定方法,结合横向弛豫时间(T2)和LFMRI测得的二位影像图对润湿剂分布与变化进行定性分析,探讨峰面积(A_(2))与颗粒得率的关系。结果润湿剂用量与A_(2)呈现良好的相关性(R^(2)=0.9575)。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T2向右移动,A_(2)逐渐增加,质子在增加;LF-MRI表明随着润湿剂用量增加,影像图逐渐清晰,即非结合态质子(束缚态质子及自由态质子)在颗粒中逐渐增加。当润湿剂用量增加至20%~25%时,结合态质子含量不再增加,此时颗粒得率最高。结论LF-NMR和LF-MRI能快速、准确检测制粒中润湿剂用量变化和分布状态,为阐明润湿剂对颗粒性质的影响和成型机制提供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时域技术 低场核磁成像技术 高剪切制粒 润湿剂 乙醇 用量与分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