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邹明洋 曾玉蓉 +1 位作者 唐润辉 王乐富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颅脑1.5T MRA与64排螺旋CTA检查,将手术或数字减影... 目的:分析对比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颅脑1.5T MRA与64排螺旋CTA检查,将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及对不同瘤体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瘤颈、瘤体与其间关系显示情况优于1.5T MRA,且有助于清晰显示4~5级脑动脉分支情况;64排螺旋CTA对瘤体大小<3 mm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高于1.5T MRA(P<0.05);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4.44%(68/72)、准确度为93.75%(90/96),均高于1.5T MRA的77.77%(56/72)、79.17%(76/96)(P<0.05);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诊断价值,且其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效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郭勇 杨茜 +2 位作者 张博 李伟峰 刘燚隆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动脉瘤患者68例。以发病3d行介入栓塞治疗为界,将68例患者分为早期组(32例)和晚期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 目的观察早期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动脉瘤患者68例。以发病3d行介入栓塞治疗为界,将68例患者分为早期组(32例)和晚期组(36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术后30d内脑梗死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早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mRS评分和术后30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组,住院时间短于晚期组,住院费用低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早期介入治疗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治疗 被引量:7
3
作者 何旭英 段传志 +3 位作者 李铁林 汪求精 尹方明 徐如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评估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对9例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处理,分析动脉瘤在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结果7例患者好转,2例死亡。结论脑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合理治疗是有效的。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治疗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清标志物 被引量:3
4
作者 石忠松 朱永华 +7 位作者 刘炜 孙毅明 汪洋 龙健婷 戴华浩 黎明涛 潘伟生 黄正松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50-853,共4页
目的探讨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技术从血清中筛选颅内动脉瘤标志蛋白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集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和健康成人的血清,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血清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 目的探讨用双向凝胶电泳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分析技术从血清中筛选颅内动脉瘤标志蛋白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集6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和健康成人的血清,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血清总蛋白,考马斯亮蓝染色,全自动斑点处理工作站处理差异蛋白质斑点,MALDI-TOF 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对鉴定的差异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表达差异2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有81个,质谱鉴定出5个差异蛋白质,在颅内动脉瘤血清中均呈上调表达,即α2-巨球蛋白前体、补体3前体、玻璃黏连蛋白前体、缓激肽和载脂蛋白E3。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平台为大规模水平筛选破裂颅内动脉瘤血清标志物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蛋白质组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航 陈行友 徐子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年第5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32例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Hunt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 目的探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32例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按Hunt分级: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1例。入院后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其中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19例,所有患者均在72小时以内手术并随访4~12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32例破裂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分级法。〉60分27例,40-60分2例,〈40分1例,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脑动脉瘤的生存率和牛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早期动脉瘤手术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孙建军 赵继宗 +4 位作者 王硕 赵元立 韩小弟 孟国路 王振宇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 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 8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横断面式的随访调查。I组 4 4例患者未经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II组 36例患者脑动脉经受了SAH的刺激 ,手术已将破裂或较大、引发相关症状的动脉... 目的 分析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 8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进行横断面式的随访调查。I组 4 4例患者未经受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II组 36例患者脑动脉经受了SAH的刺激 ,手术已将破裂或较大、引发相关症状的动脉瘤夹闭 ,仍留有未破裂动脉瘤的多发动脉瘤患者。结果 共随访到 5 3例 (6 6 .3% )。I组 2 6例 ,目前年龄 (到随访时 ) 8.17~ 76 .17岁 ,平均4 6 .0 6岁 ,平均随访 4 .0 2人年 ;II组 2 7例 ,目前年龄 14 .83~ 73.2 5岁、平均 5 1.74岁 ,平均随访 6 .6 1人年。I组 5例 ,出院后平均 1.2 2年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 ,破裂率 4 .79/10 0人年 ;1例椎动脉瘤患者 ,出院后 2 .2 5年瘤体从 2 7mm增大到 34mm ,动脉瘤发展率 1.30 /10 0人年。II组患者无死亡 ,1例随访 2 .4 2年时 ,发现一新增的基底动脉瘤 ,动脉瘤形成率 0 .5 6 /10 0人年。结论 诱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性别、首发症状以及动脉瘤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 自然史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64层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陈细香 郑晓华 +1 位作者 李茂进 童世平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行64层螺旋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 IP)。结果使用钛制...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后复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行64层螺旋CTA检查,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 IP)。结果使用钛制动脉瘤夹者,64层螺旋CTA可以清楚显示动脉瘤体消失、载瘤动脉与动脉瘤夹之间的关系及动脉瘤夹的数量和位置。结论64层螺旋CTA可以作为采用钛制动脉瘤夹治疗患者的术后随访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丙泊酚麻醉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但家朋 李德占 +2 位作者 李圣平 龚晓丹 王力甚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10期1333-1336,共4页
目的观察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采用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64例)... 目的观察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采用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丙泊酚麻醉对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1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所用麻醉药物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64例)和七氟烷组(60例)。丙泊酚组给予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丙泊酚麻醉,七氟烷组给予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检测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后6 h(T1)、24 h(T2)和48 h(T3) 4个时点患者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以及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丙泊酚组呼叫睁眼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与七氟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两组T1、T2、T3时HR、SBP均较T0时高(P均<0. 05),DBP较T0时低(P均<0. 05),但两组间T1、T2、T3时HR、DBP、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 T1、T2、T3时两组MDA均较T0时高,CAT和SOD较T0时低(P均<0. 05),且T1、T2、T3时丙泊酚组MDA水平低于七氟烷组(P均<0. 05),CAT、SOD水平高于七氟烷组(P均<0. 05),提示氧化应激指标术后波动程度丙泊酚组小于七氟烷组。结论喉罩涂抹利多卡因乳胶复合丙泊酚麻醉与复合七氟烷麻醉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均较小,但前者在降低其氧化应激反应方面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乳胶 丙泊酚 七氟烷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血流动力学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