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田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45
1
作者 薛传东 侯增谦 +3 位作者 刘星 杨志明 刘勇强 郝百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7-472,共16页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是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中南段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发育一个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的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田内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探讨其与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是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中南段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发育一个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的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田内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探讨其与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关系。富碱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其源区是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造山造成的软流圈向东挤出汇聚使大规模走滑断裂活化,诱发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壳幔过渡层,成岩年龄可分为第一期(65~59Ma)、第二期(36~32Ma)、第三期(26~24Ma)和最晚期(3.8~3.6Ma)等4期,其中第二、三期与富碱岩带北段的两期岩浆集中活动时期基本吻合,形成的斑岩对金多金属成矿较为有利。区内金多金属矿床可划分为三个矿床类型和七个矿床亚类,即与喜马拉雅早—中期斑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Ⅰ),包括接触带夕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充填型(及熔浆型)金多金属矿床;与喜马拉雅第三期斑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Ⅱ),包括爆破角砾岩型和叠加热液改造型金多金属矿床;以及与喜马拉雅期表生作用有关的风化堆积型金矿床(Ⅲ),包括古砂矿型和红色粘土型金矿床。Ⅰ、Ⅱ类型矿床受富碱斑岩及伴生的 NE 到 NNE 向断裂控制,赋存于富碱斑岩体内、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的层间破碎带或构造裂隙带中,在成因和空间上与斑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密切有关。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围岩地层只是提供了成矿的空间,不同类型的矿体之间呈"贯通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先期形成矿床明显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但矿化分布和成矿元素组合仍表现为以斑岩为中心,存在 CuAu(Mo)多金属→FeCuAuPbZn 多金属→AuPhZnAg 多金属的分带特征。从最早期含金铁矿床形成之后,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作用 富碱斑岩 印.亚陆陆碰撞造山过程 喜马拉雅期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保山核桃坪铅锌矿床成矿流体来源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43
2
作者 薛传东 韩润生 +4 位作者 杨海林 杨志明 田世洪 刘勇强 郝百武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滇西北核桃坪铅锌矿是保山地块内沿澜沧江断裂带发育的一个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受近SN向的断裂带及层间破碎带控制,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和沙河厂组大理岩化灰岩及矽卡岩中。文章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V1矿体的... 滇西北核桃坪铅锌矿是保山地块内沿澜沧江断裂带发育的一个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严格受近SN向的断裂带及层间破碎带控制,赋存于上寒武统核桃坪组和沙河厂组大理岩化灰岩及矽卡岩中。文章在分析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V1矿体的氢、氧、碳、硫、硅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示踪研究,探讨了成矿溶液中水、碳、硅、硫和铅的来源以及成矿流体的演化问题。研究表明,V1矿体中矿石的石英δ18O水值变化范围为6·1‰~7·6‰,平均为6·7‰,其δDV-SMOW值变化范围为-100‰^-108‰,平均为-104‰,说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部岩浆分异水,并在后期成矿作用过程中有地层建造水和大气降水的加入;矿石中方解石的δ13CV-PDB和δ18O水值分别为-6·6‰^-5·9‰和5·0‰~5·2‰,反映成矿流体的碳、氧具有深部流体与围岩发生交代反应的特征。硅、硫和铅同位素具深部岩浆或地幔来源的特点,但遭受后期壳源物质的混染。据此提出该矿床是与深部岩浆热液或幔源流体贯入有关的构造热液脉型矿床,其成矿作用受控于深部过程的驱动和控制,可为指导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岩浆热液 成矿流体 幔源流体 核桃坪铅锌矿床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亚高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容重与根系生物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徐宁 吴兆录 +2 位作者 李正玲 徐宁 李正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61-1963,共3页
调查了滇西北亚高山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0~15 cm)的含水量、容重、剖面特征以及地下根系生物量。就0~15 cm土壤层的平均含水量而言,刈草草地>放牧草地>种植草地>青稞地>荒山灌丛,说明耕种(青稞地)使土壤干燥,荒山灌... 调查了滇西北亚高山5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0~15 cm)的含水量、容重、剖面特征以及地下根系生物量。就0~15 cm土壤层的平均含水量而言,刈草草地>放牧草地>种植草地>青稞地>荒山灌丛,说明耕种(青稞地)使土壤干燥,荒山灌丛土壤含水量较低,与其所处的微地形有关。青稞地由于人为翻耕的原因,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很少,土壤容重最大,其他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的容重均≤1.00 g/cm3,可能是土壤层中有大量植物根系的原因。种植草地经过1次翻耕,其土壤容重小于经过多次翻耕的青稞地,大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说明土壤植物根系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土壤容重的大小。在土壤容重计算过程中,应考虑植物根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 土壤剖面 地下根系生物量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富碱岩体(脉)地质学及岩石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4
作者 葛良胜 邹依林 +3 位作者 邢俊兵 李振华 郭晓东 张学军 《矿产与地质》 2002年第3期147-153,共7页
喜山期富碱岩体广布于滇西北地区 ,通过对其地质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 ,认为富碱岩体 (脉 )由正长 (斑 )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 ,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 ,并形成区内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 ;该系列岩浆岩以富碱高钾为... 喜山期富碱岩体广布于滇西北地区 ,通过对其地质学和岩石化学特征的研究 ,认为富碱岩体 (脉 )由正长 (斑 )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及相关的火山岩组成 ,具有多次活动的特征 ,并形成区内富有特色的岩浆岩系列 ;该系列岩浆岩以富碱高钾为突出特点 ,具有正常的岩浆演化趋势 ,不同岩带岩石地质学和岩石化学方面有区域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岩体(脉) 地质学 岩石化学 滇西北地区
下载PDF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薛传东 骆少勇 +5 位作者 宋玉财 杨志明 韩艳伟 黄琴辉 李敬 魏爱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45-1855,共11页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最南端、金沙江断裂带与扬子地台交汇部位,侵入于中三叠统浅变质的砂泥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及蚀变玄武岩中。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35.6±1.4Ma(MS... 滇西北中甸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最南端、金沙江断裂带与扬子地台交汇部位,侵入于中三叠统浅变质的砂泥质板岩、泥质粉砂岩及蚀变玄武岩中。锆石SHRIMPU-Pb定年结果表明,两件锆石增生边的年龄分别为35.6±1.4Ma(MSWD=0.36,N=4)、36.7±0.8Ma(MSWD=1.80,N=8),平均为36.2±1.3Ma(MSWD=0.35,N=12),代表了岩浆侵位结晶时代;继承性锆石年龄在413~61.2Ma之间变化,分别代表了早期岩浆侵位和捕获基底围岩碎屑锆石的年龄,反映其多种来源并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结合岩体锆石SHRIMP定年结果、产出地质背景及区域对比,认为陆家村石英二长斑岩浆侵位于印-亚大陆晚碰撞阶段,是藏东-金沙江-红河新生代富碱斑岩带的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导致壳幔过渡层大规模侧向迁移引起的地幔上涌和中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响应的记录。该认识为深入了解中甸-丽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也确认本区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二长斑岩 锆石SHRIMPU-PB定年 喜马拉雅期 印-亚碰撞造山作用 中甸陆家村 滇西北
下载PDF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明月 彭建 +1 位作者 刘焱序 张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803-3810,共8页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iew-3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基于面向对象... 人类的开发活动是造成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村域尺度上高强度的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2009年的GeoEye-1数据和2014年的WorldView-3数据,利用ArcGIS和ENVI,基于面向对象和人机交互的方法解译影像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定量研究大理市海东镇低丘缓坡山区改造过程中的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结果表明:2009年主要土地覆盖类型是林地、水田和旱地,占总面积的82.8%,2014年林地、推平未建地和水田占总面积的70.9%;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由林地、水田和旱地向推平未建地、建设用地转移,尤其是2014年推平未建地面积达531.57 hm^2,其中来自林地、旱地和水田的面积分别占42.8%、21.7%和14.2%.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表现为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变小;边缘指数和形状指数增加,斑块形状更加复杂;斑块破碎化,整体构成更加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尺度 景观格局演变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 Geo Eye-1 World View-3 滇西北
原文传递
滇西北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庆 虢顺民 向宏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1-771,共11页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 在收集、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近年来多次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野外调查与分析结果,确定了滇西北及其邻区的地震构造标志,进而在该地区重新划分潜在震源区。在有强震发生的地区依地震重复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其震级上限;对于发震构造明显但没有强震记录的地区,根据发震构造规模和活动性特征,依构造类比原则划分潜在震源区;对于活动断裂分段性研究较为清楚的地方,潜在震源区被划分得更细一些;而在断裂隐伏区,则依据地震活动图像及地球物理异常判断潜在源震区的长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震源区 安全性评价 滇西北地区 水电站选址
下载PDF
滇西北区断层分数维几何学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皇甫岗 韩明 王晋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文应用分数维几何学的方法,对滇西北区断裂系进行解析并确立了各断裂系的地位;从该区各典型子区活动断裂与水系的几何学分析和对比,探讨了二者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
关键词 分数值 断层 水系 地震 断裂 云南
下载PDF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云满 张长青 +2 位作者 和中华 刘博 王利东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 文章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的系统总结,认为从岩体内部到外接触带,矿化样式以"脉-块体-层-脉"的内外多元结构模式产出:岩体内部Au-Fe(Cu)矿体呈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带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Au-Fe-Cu矿体以大透镜状、块体状在矽卡岩带中断续产出;外带Au-Fe、Pb-Ag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远程带Au-Fe矿体呈小透镜状脉、平行脉沿断层破碎带陡倾斜产出。矿体对应的矿物组合、成矿元素和蚀变分带具有自高温到低温的分布规律和矽卡岩型矿床的特征。矿床的热液成矿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矽卡岩、晚矽卡岩、磁铁矿、石英硫化物以及碳酸盐五个热液阶段,各阶段流体包裹体划分为富液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含子晶矿物包裹体、富含CO_2三相包裹体等四类。成矿年龄为36.46 Ma—39.44 Ma,与石英正长斑岩的成岩年龄35.00 Ma—36.72 Ma基本一致。矿床成矿深度范围为0.7~2.2km。矿床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北衙组碳酸盐岩(T_2b)+多期断裂构造系统(接触带构造、岩性界面及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不整合面构造)+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衙金多金属矿 斑岩-砂卡岩型矿床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滇西北地区
下载PDF
滇西北雪鸡坪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矿床成因讨论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承洋 李文昌 +4 位作者 王可勇 周向斌 尹光侯 余海军 薛顺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7-978,共12页
雪鸡坪铜矿床产于印支晚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为一斑岩型铜矿床。矿床形成经历了多阶段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有微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细脉状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 雪鸡坪铜矿床产于印支晚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为一斑岩型铜矿床。矿床形成经历了多阶段热液成矿作用,主要有微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细脉状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微细脉状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及碳、氢、氧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微细脉浸染状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含Na Cl子矿物三相及气液两相包裹体,与含矿的石英二长斑岩石英中发育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中高温、高盐度Na Cl-H2O体系热液,可能主要来源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侵入体;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中主要发育含CO2三相及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Na Cl-CO2-H2O体系热液,与前者来源明显不同;贫硫化物-石英-方解石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Na Cl-H2O体系热液,推测其可能较多来自于大气降水。因此,雪鸡坪铜矿床为不同来源、不同地球化学性质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矿床成因 雪鸡坪铜矿床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休瓦促晚白垩世岩浆-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江小均 陈政宇 +5 位作者 李文昌 余海军 李超 张向飞 王忠强 严清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56,共20页
休瓦促W-Mo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中部,为一中-大型斑岩岩浆热液矿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对该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富碱岩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背景、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休瓦促W-Mo矿床位于滇西北义敦—格咱岛弧中部,为一中-大型斑岩岩浆热液矿床。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对该区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且主要集中于富碱岩浆成岩-成矿年代学、岩石成因、动力学背景、流体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等方面,但对岩浆-成矿作用构造应力场和动力学机制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文中对休瓦促W-Mo矿床东、西矿区重点坑道和剖面开展构造-岩相蚀变特征解析研究,并结合锆石U-Pb、Lu-Hf和O同位素特征,认为休瓦促花岗岩体为一个两期复式岩体,以近S-N向F4断层为界可分为东、西矿区。东矿区以晚三叠世(212~201 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西矿区以晚白垩世(85.6~84.4 Ma)似斑状石英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为主。西矿区W-Mo矿床寄主石英二长花岗岩锆石原位U-Pb、Lu-Hf和O同位素显示其形成时代为(80.18±0.80)Ma(LA-ICP-MC U-Pb),ε_(Hf)(t)和δ^(18) O值分别为-4.49~-8.07和5.98‰~7.45‰,Hf同位素T_(DM2)模式年龄分别为1 432~1 239 Ma,结合前人地球化学特征资料,推知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物质来源于加厚下地壳部分融熔作用。对矿区135个晚白垩世石英二长花岗岩岩脉和白钨矿-辉钼矿石英脉产状数据进行区域构造解析研究,可判断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NE-SW向伸展。综上所述,义敦—格咱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可能形成于NW-SE向延伸的新特提斯洋盆俯冲作用致使先存古特提斯—中特提斯碰撞造山加厚下地壳减压部分熔融的动力学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休瓦促W-Mo矿床 锆石U-Pb、Hf和O同位素 区域构造解析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和理念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兆录 许又凯 +1 位作者 蔡传涛 刘宏茂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21,共4页
概述了围篱有机农业、轮牧活动、管理草地、植物采集、社区自然保护区等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活动,认为藏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是在以村寨为地理中心的耕地、放牧草场和山地森林中多层次多目的地利用植物资源,通过牲畜转换... 概述了围篱有机农业、轮牧活动、管理草地、植物采集、社区自然保护区等滇西北藏民(族)利用植物资源的实践活动,认为藏族利用植物资源的理念是在以村寨为地理中心的耕地、放牧草场和山地森林中多层次多目的地利用植物资源,通过牲畜转换获得更多收益,以解决人类生计,并在融合了藏族本教和佛教教义的神山传统思想控制下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资源利用 藏族 有机农业 轮牧 神山信仰 滇西北
下载PDF
退化梯度上滇西北高寒草甸植物地上形态及生物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鸿怡 熊万友 +5 位作者 岳海涛 杨苑君 曾昊 崔媛 黄晓霞 张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698-5707,共10页
受气候暖干化和旅游干扰等因素影响,滇西北高寒草甸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为探究滇西北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地上形态和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在香格里拉市依据游径宽度确定了3个草甸退化梯度:一级退化(R1),二级退化(R2)和对照(CK),并于2... 受气候暖干化和旅游干扰等因素影响,滇西北高寒草甸出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为探究滇西北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地上形态和生产力的变化规律,在香格里拉市依据游径宽度确定了3个草甸退化梯度:一级退化(R1),二级退化(R2)和对照(CK),并于2018年7月进行野外调查,获取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3个功能群植物的株高、开展度、叶长、叶宽、叶片长宽比等地上形态指标及植株地上生物量数据,构建各功能群植物生存状态指数(Vegetation living state,VLS)。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植株高度、植株开展度、叶片长度和叶片长宽比随退化程度增加而减小。莎草科植物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度和叶片长宽比随退化程度增加而减小。杂类草植物的所有的地上形态指标均随退化程度增加而减小;2)随退化程度增加,3个功能群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下降(P<0.05);3)随退化程度增加,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的VLS均减小。退化梯度上3个功能群植物的VLS排序也发生了变化:CK样地中植物VLS的排序为杂类草>莎草科>禾本科;R1和R2样地中,莎草科植物的VLS显著高于禾本科和杂类草,但禾本科和杂类草植物之间的VLS没有显著差异;4)草甸植物VLS与植物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随退化程度增加而减弱。研究表明不同功能群植物地上形态的差异性变化可能增加滇西北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预测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高寒草甸 植物地上形态 滇西北
下载PDF
初论变异性不整合——以滇西北中甸地区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葛孟春 冯庆来 +2 位作者 江元生 谢德凡 马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63-567,共5页
通过对滇西北中甸地区 1∶5万地质填图 ,并结合地质构造综合研究 ,首次提出下三叠统布伦组与下伏上古生界为变异性不整合的新看法 .它是在大陆引张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识别标志是 :区域性强烈起伏的不整合面 ;下伏基盘... 通过对滇西北中甸地区 1∶5万地质填图 ,并结合地质构造综合研究 ,首次提出下三叠统布伦组与下伏上古生界为变异性不整合的新看法 .它是在大陆引张环境下形成的一种地层接触关系 .主要识别标志是 :区域性强烈起伏的不整合面 ;下伏基盘伸展构造和引张环境玄武岩的发育 ;上覆沉积厚度显著变化、相变急剧 ;不整合表现形式多样 ,以及“基质” +“岩块”的图面效应 .它的识别对地质填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性不整合 引张作用 伸展构造 滇西北
下载PDF
云南洱海炭屑记录揭示的近千年来古火演化历史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宝岩 肖霞云 迟长婷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73,共16页
中国云南地区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典型区域,了解该地区近千年来古火灾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未来区域森林火灾的防护与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洱海湖泊的3个沉积岩芯(EHB1岩芯,58.5 cm;EHN1... 中国云南地区是森林火灾多发的典型区域,了解该地区近千年来古火灾的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对于未来区域森林火灾的防护与治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滇西北地区洱海湖泊的3个沉积岩芯(EHB1岩芯,58.5 cm;EHN1岩芯,78.5 cm;EHB2岩芯,8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中高分辨率炭屑记录的分析,基于^(210)Pb/^(137)Cs和加速器质谱法(AMS)^(14)C测年技术建立的年代序列,重建了洱海地区近千年来的古火演化历史。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洱海湖泊沉积岩芯上部大炭屑指标重建的火事件与现代森林火灾记载资料的对比,确定了大炭屑指标反映湖泊周围约10 km范围即大理市的古火活动情况,验证了炭屑记录在重建古火灾活动方面的可靠性。古火历史的重建结果显示近千年来洱海地区共发生20次火事件,其主要集中在1200~1350 A.D.期间和1540~2000 A.D.期间;近千年来,洱海地区古火活动的强度整体上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火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其强度在近100年均达到千年来的最高值,分别对应10次/300年和652.4粒/cm~2/peak。炭屑记录和古火活动与区域高分辨率气候记录、植被状况以及人口历史资料的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州人口变化是洱海地区近千年来古火活动最重要的驱动因子,其次为区域降雨量和植被类型,温度和植物量则对区域古火活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屑 火历史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湖泊沉积 滇西北
原文传递
滇西北地区树轮晚材最大密度一阶差数据能更好地揭示温度年际变化
16
作者 林杨帆 李明启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6-475,共10页
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是反映当年生长季或者生长季末期温度较好的代用指标。基于采自滇西北地区的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树木样芯,利用DENDRO2003树轮密度分析系统获取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数据,选用步长为67年的样条... 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是反映当年生长季或者生长季末期温度较好的代用指标。基于采自滇西北地区的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树木样芯,利用DENDRO2003树轮密度分析系统获取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数据,选用步长为67年的样条函数拟合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序列趋势,使用ARSTAN程序建立了1253—2017年的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并将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德钦站气候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的相关系数最高(r=0.495,p<0.01),一阶差序列相关更高(r=0.763,p<0.01),并且31年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树轮晚材最大密度年表与9~10月平均最高温之间的滑动相关系数呈下降趋势,而一阶差序列的滑动相关系数较原始序列更高且呈上升趋势。该结果表明树轮晚材最大密度一阶差序列可以更好地揭示温度年际变化。该现象在滇西北地区是否具有普遍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晚材最大密度 温度年际变化 云南西北部
原文传递
滇西北拉巴燕山晚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成矿指示——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化学证据 被引量:6
17
作者 向坤 薛传东 +1 位作者 谢志鹏 来瑞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6,共13页
在滇西北香格里拉拉巴地区,近年通过钻探新发现了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及伴生的超大型钼(-铜)-多金属矿床。调查发现,岩浆成因黑云母和角闪石记录了其形成时的岩浆温度、压力、氧逸度以及物质来源等岩石成因信息,这些物理化学条件制约了成... 在滇西北香格里拉拉巴地区,近年通过钻探新发现了燕山晚期花岗岩体及伴生的超大型钼(-铜)-多金属矿床。调查发现,岩浆成因黑云母和角闪石记录了其形成时的岩浆温度、压力、氧逸度以及物质来源等岩石成因信息,这些物理化学条件制约了成矿元素在熔体相与流体相之间的分配,成为约束岩浆过程、岩石成因及成矿机制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拉巴矿区花岗岩中黑云母和角闪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相学和成分分析,据此厘定了岩石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其岩石成因及成矿效应。结果显示,花岗岩中黑云母的Fe2+/(Fe2++Mg)值较为均一,具有无钙或贫钙的特点,Ti阳离子数为0. 31~0. 52,属于岩浆成因;角闪石的Si阳离子数为6. 68~7. 20,Ti阳离子数为0. 09~0. 13,属于岩浆成因;计算获得岩浆结晶温度为705~903℃,结晶压力为59~449 MPa,侵位深度为2. 2~17. 0 km。黑云母和角闪石的矿物化学特征指示,寄主花岗岩体为I型花岗岩,具有幔源物质参与特点,形成于较高的氧逸度环境中;黑云母的卤族元素(F、Cl)含量为0. 17%~0. 58%,指示岩浆出溶流体为富含F、Cl的流体,利于Mo、Cu等元素的富集成矿,暗示本区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状花岗岩 黑云母 角闪石 成矿效应 拉巴钼(-铜)-多金属矿床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活动构造温泉水汞背景值观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志坚 李朝明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5期138-141,共4页
采用流动采样、定点观测分析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部分典型活动断裂带上天然出露的温泉,进行水汞背景值(本底值)调查和观测研究,得出各点位温泉中水汞的正常变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用于滇西北地区地震短临跟踪加密观... 采用流动采样、定点观测分析方法,对滇西北地区部分典型活动断裂带上天然出露的温泉,进行水汞背景值(本底值)调查和观测研究,得出各点位温泉中水汞的正常变化范围、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活动构造的关系,用于滇西北地区地震短临跟踪加密观测,以及强震现场周围的前兆异常监视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水汞背景值 观测研究
下载PDF
滇西北热林Cu-Mo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万多 王可勇 +4 位作者 李文昌 尹光侯 余海军 薛顺荣 韦烈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3期54-63,共10页
热林Cu-Mo矿床为滇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燕山期斑岩型矿床。它产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复式侵入体内,成矿作用经历了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Ⅰ)、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Ⅱ)、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Ⅲ)及... 热林Cu-Mo矿床为滇西北地区有代表性的燕山期斑岩型矿床。它产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复式侵入体内,成矿作用经历了黄铁矿±黄铜矿-石英脉(Ⅰ)、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Ⅱ)、辉钼矿±黄铜矿-石英脉(Ⅲ)及黄铜矿-石英-方解石脉(Ⅳ)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碳、氢、氧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Ⅰ—Ⅲ成矿阶段石英中均发育含NaCl子矿物三相、气液两相、富气相及含CO2三相4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与含矿的二长花岗斑岩斑晶石英中发育的包裹体类型及组合特征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为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体系热液,且主要来源于容矿的燕山期岩浆侵入体;Ⅳ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原生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为岩浆来源NaCl-CO2-H2O体系热液演化晚期与大气降水混合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林Cu-Mo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地球化学 滇西北
下载PDF
滇西北羊拉铜矿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雨健 朱俊 +2 位作者 尹光侯 余海军 刘月东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2018年第1期35-39,共5页
滇西北羊拉铜矿为金沙江构造带上发现的大型铜矿床,因为其经济价值巨大和产出背景的特殊,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发现羊... 滇西北羊拉铜矿为金沙江构造带上发现的大型铜矿床,因为其经济价值巨大和产出背景的特殊,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矿床成因及找矿方向上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物化探特征和控矿因素分析,发现羊拉铜矿明显受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控制。羊拉铜矿地质主要经历海西期海底火山喷发喷流沉积成矿,印支期至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叠加富化形成接触交代型矿体,喜山期构造热液交代充填使矿体进一步富集,为典型的复合成因矿床。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找矿方向,为区域找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找矿方向 羊拉铜矿 滇西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