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高原路侧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10
1
作者 阳小成 赵桂丹 +1 位作者 熊曼君 彭幼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4,共6页
道路交通活动可导致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 为了解川西北高原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为例,研究不同车流量区域路侧重金属镉(Cd)、铜(Cu)、镍(Ni)、铅(Pb)、锌(Zn)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并采用单项污染... 道路交通活动可导致道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 为了解川西北高原路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以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为例,研究不同车流量区域路侧重金属镉(Cd)、铜(Cu)、镍(Ni)、铅(Pb)、锌(Zn)的分布特征与规律,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公路交通导致的重金属污染情况. 结果表明:车流量增加对区域路侧土壤重金属含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路侧土壤Cd和Zn含量均高于高寒草甸土壤的背景值含量,并随车流量增加呈上升趋势. 基于单项污染指数法的结果显示3种车流量等级区域路侧都受到Cd重度污染,部分区域受Ni、Pb、Zn轻度污染. 基于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结果显示车流量大的区域路侧土壤存在重金属中度污染,车流量中等和车流量低的区域路侧土壤存在重金属轻度污染. 总体上,由于本地区道路建设和使用年限相对较短,与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城市或地区比较,路侧重金属染污生态风险中等,但部分重金属元属(如Cd和Zn)的生态风险较大,随着道路使用年限的增加势必对当地生态平衡产生影响,需引起重视. (图2 表8 参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车流量 重金属污染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四川金川县刘家寨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苇 +8 位作者 任瑞波 何强 李勤学 李俊 孙智彬 赵建(绘制) 曾令玲(绘制) 刘真珍(绘制) 江聪(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7,I0001,共16页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2'、北纬31°47',海拔约2630米(图一)。2010年3月,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建设进行考古...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1°32'、北纬31°47',海拔约2630米(图一)。2010年3月,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建设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该遗址,并采集到部分石器和陶器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金川县 川西北高原 刘家寨遗址 马家窑文化
原文传递
2001—2020年川西北高原归一化植被指数演变特征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被引量:6
3
作者 王鑫 王明田 +2 位作者 冯勇 邹雨伽 郭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57-1965,共9页
川西北高原是典型的生态气候敏感区,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NDVI数据集和气象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地理探测器模型、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川西北高原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 川西北高原是典型的生态气候敏感区,其植被状况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2001—2020年MODIS-NDVI数据集和气象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地理探测器模型、线性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川西北高原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川西北高原植被覆盖度整体状况良好,86.8%的区域植被稳定,12.6%的区域NDVI呈弱持续性上升趋势,0.6%的区域NDVI呈下降趋势,全区生态环境呈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大,总体呈由西南向东北上升的趋势,并有显著的立体变化。海拔1350 m以下,NDVI随海拔升高而上升;海拔1350~3650 m,NDVI无显著变化;海拔3650~5900 m,NDVI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在4750~5900 m快速下降;海拔5900 m以上,几乎无植被。川西北高原的NDVI受多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影响,热量因子(月最高气温极大值、月最低气温极小值、植物生长期、年均温、生长期均温)是主导气候因子,除月最高气温极大值外,其余温度因子对NDVI均以正贡献为主。NDVI对气温指数的响应高于降水指数。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温暖指数对川西北高原植被生长尤其是高海拔地区植被生长及改善以促进作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归一化植被指数 极端气候指数 地形
原文传递
川西北高寒地区5种饲草产量与CNCPS组分分析
4
作者 张雯露 黄雄杰 +4 位作者 李容 汪辉 关皓 周青平 陈有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1,共10页
饲草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创制的基础,本研究选择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区栽培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饲草种质资源,... 饲草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创制的基础,本研究选择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区栽培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饲草种质资源,测定了饲草产量、全株及不同部位(茎、叶、穗)的营养成分,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CNCPS)对其组分进行分析,为筛选高产优质饲草种质资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年份增加逐年降低,老芒麦连续四年的鲜草产量高于其他饲草。圆柱披碱草的干草产量最高,变异系数较小,稳产性较好。无芒雀麦茎、叶和穗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低于其他饲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草(P<0.05)。圆柱披碱草茎、叶和穗的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草(P<0.05)。老芒麦全株、茎、叶和穗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含量高于其他饲草,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CHO)含量低于其他饲草。综合分析得出,无芒雀麦和老芒麦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表现较好,可作为当地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饲草产量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 粗蛋白 碳水化合物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地区藏族传统石砌民居环境适应性研究
5
作者 刘燕 张箫 +2 位作者 杨尽 王春建 向明顺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对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还表现在对民族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川西北高原地区藏族传统石砌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有:民居选址常为距水源较近、耕作半径小、地势趋缓且能避... 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对地质、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适应,还表现在对民族环境、历史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上。川西北高原地区藏族传统石砌民居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有:民居选址常为距水源较近、耕作半径小、地势趋缓且能避风向阳的地块;布局多为三或四层,各层功能相异;建筑大都就地取材,选择承重性、保温性和耐久性等较好的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同时以粘性较强的黄土作为石材间的粘合剂;力求整体性、稳定性的结构体系与墙身形态体现出对抗震与安全的需求;石墙的砌筑、门窗的设置既是出于防寒的考虑,也发挥防御的功能;功能分区、形式和装饰方面则突出其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适应性 藏族传统民居 石砌 川西北高原
原文传递
试论川西北高原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被引量:3
6
作者 任瑞波 陈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97,共14页
川西北高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主要包括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茂县、汶川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历年来在川西北高原发现了多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图一)。早在1... 川西北高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主要包括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茂县、汶川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历年来在川西北高原发现了多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图一)。早在1920年,澳大利亚传教士叶长青(J.H.Edgar)在汶川县威州姜维城遗址进行调查时就发现过马家窑文化彩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刘家寨遗址 仰韶时代晚期 姜维城文化
原文传递
短芒披碱草异位保护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顾晓燕 郭志慧 +5 位作者 张新全 周凯 周朝杰 符开欣 刘新 马啸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152,共12页
为揭示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短芒披碱草野生异位保存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等方法,对川西北短芒披碱草种质资源共7个居群84个单株的32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短芒披碱草表型性状... 为揭示采集自川西北高原的短芒披碱草野生异位保存群体的表型变异规律,采用变异系数、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等方法,对川西北短芒披碱草种质资源共7个居群84个单株的32种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短芒披碱草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多样性,种群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66%,小于种群内变异(58.33%);茎秆、叶片、花序、小穗、颖片和内外稃的表型分化系数均值分别为55.92%,63.18%,38.62%,43.73%,31.45%和33.08%。穗部性状的稳定性较高。除第一颖长和外稃脉数外,其余性状与各地理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短芒披碱草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4类。Mantel相关分析表明地理距离与种群表型距离(欧氏距离)间相关不显著(r=0.334,P=0.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芒披碱草 川西北高原 表型多样性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新生代构造变形模式讨论--对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变形机制的意义 被引量:4
8
作者 罗良 贾东 +3 位作者 李海滨 邓飞 李一泉 武龙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3-600,共8页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滑性质。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地块向东挤出,遭遇强硬的四川克拉通阻挡之后,沿着龙门山形成了一个右行的走滑挤压带,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四川盆地,形成北东向背斜。这期构造变形往北延伸进入米仓山,形成具有逆冲性质的北东向断层。四川盆地北面也存在向东的挤出作用,这和汉中盆地主控断层的左行走滑性质是匹配的。四川盆地北面的地块挤出影响了米仓山前缘的四川盆地,由于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变形的叠加,使得最东面的南阳坝背斜相对于其它两个背斜在褶皱轴上发生了偏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磷灰石裂变径迹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生代构造变形 挤出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